1.2-9fc玉石及玉器鉴赏
- 格式:pptx
- 大小:570.15 KB
- 文档页数:10
玉器文化之鉴赏玉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寓意深远,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研究。
玉器由于其工艺复杂,囊括了中国古代雕刻、雕塑、工艺等艺术形式,是文物和艺术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类。
玉器文化的鉴赏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玉器文化的鉴赏方法。
一、从质地和颜色入手首先,我们应该对玉器的质地和颜色有所了解。
优质玉器质地细腻,透光度高,呈现出独特的亮度和光泽。
玉器的颜色也是鉴赏的重点之一,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青色、白色、黄色、红色、紫色等不同种类。
其中,青色玉器属于最为珍贵的,因为这种玉器的色泽沉稳、清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十分契合。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玉器颜色的均匀性和纯度,颜色要饱和、浓郁而不单调。
二、从造型和纹饰入手除了质地和颜色,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也是鉴赏的重点。
玉器的造型往往是通过雕刻、琢磨等方式完成的,具备优美的线条和比例,让人感受到和谐的美感。
不同种类的玉器具备不同的造型特征,比如玉璧、玉佩等都是具备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玉器纹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鉴赏价值,因为不同的纹饰往往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玉器纹饰可以分为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等不同类别,通过细细观察、品评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玉器的价值。
三、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入手除了外在的物质特征,玉器文化的鉴赏还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入了解。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遗产,玉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玉器就成为了人们文化信仰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并且经过了融合和创新,使得玉器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充分发挥。
通过深入了解玉器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玉器的价值。
在鉴赏玉器文化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在欣赏玉器的时候,要注重细节和细节之间的关系。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各个时代玉器特征及鉴赏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三牙璧直径9.5厘米此器圆形,中部有大圆孔。
身扁薄,中部弧状凸起,边缘磨薄近刃状。
外缘凸出三个齿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个方向相背。
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牙、五牙等形态的实物。
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当为佩饰一类的物品。
夏与商代前期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钺长11.9厘米、宽10.1厘米此器薄,背部有圆孔,两侧边各有七个齿栏。
刃部为折线形三连刃式,中部平,两侧斜。
钺由大型石斧演变而来,而玉钺则发展成为象征军事统帅权的礼器。
在夏代的礼仪玉器中,存在突出玉兵的现象,兵器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种钺属于夏代创新型玉器,为龙山时期所不见,并为商代玉器制作工艺所承继。
商代后期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高7厘米宽3.5厘米黄褐色,圆雕。
玉人呈跪坐状,双手放于膝上,头上梳长辫一条,长辫从右耳根侧往上盘绕头顶一周,再由左耳后侧延伸到右耳侧,辫梢与辫根相接,顶露发丝。
玉石翡翠的鉴别玉器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深远,有人还将中国历史上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专门划分出一个玉器时代,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数千的文明史中,一种物质文化能蔓延千年,至尽没有中断的,除了陶瓷,恐怕就是玉器了。
中国玉石的产地和品种很多,新疆有“和田玉”、“伊黎玉”“美酒玉”,广东有“信宜玉”(又称“南玉”),辽宁有“柚岩玉”,山东有“山东玉”,山系有“玉川玉”,河南有“密玉”等。
在我国最优质的玉应属新疆和田的“羊脂玉”,它的颜色洁白,质地细腻,结构致密,坚而不脆。
中国民间认为佩戴玉器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达到健身效果,还有“如意、长寿、平安、吉祥”之寓意。
玉的分类通常将玉分为硬玉类和软玉类。
硬玉类——硬玉即为翡翠。
质量优良的翡翠相对来说较为稀有,价格昂贵,能迎合高档消费者的品位,主要产于缅甸,在山上称为山石,在河底称为水石。
软玉类——即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等。
软玉比较便宜,故需求量较大,产量也多于翡翠,主要产地在我国台湾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
怎么识别翡翠的优劣翡翠因华贵深沉稳重的品格,以其无以替代的优势,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称。
它的优劣应从颜色、透明度、形状和杂质这四方面来看。
颜色——颜色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环节,颜色要浓艳并且均匀,必须色正。
透明度——好的翡翠透明度好,质地细润,翠绿和深绿均具有透明感,如清澈的泉水,并赋有光泽,水份好。
形状——翡翠的形状、大小、厚度应适宜,磨工粗细均匀。
杂质——质地是否干净,是否含有杂质决定了翡翠的优劣,翡翠中应无黑点、斑点、无裂纹、无花痕。
什么是玉器市场上的A货和B货“A货”是指翡翠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处理后,不改变其内部结构、颜色和硬度,只改变其形态和外观的玉器。
原石原色的不经化学处理的玉器可以世代相传,其价格亦较高。
现在优质老坑种翡翠玉因其产量越来越少因而在国际拍卖中的价格每创新高。
“B货”是指通过化学、高温处理后,除去其内部的杂质,再注入透明的液体,使其变得更加晶莹漂亮的玉器。
怎样鉴别玉器的好坏
玉质:和田玉要求颜色纯白并且温润细腻为好,翡翠则要求颜色艳丽纯正,透明度越高越好,一般的玉料要求其颜色纯、无明显色带为好。
造型和纹饰:纹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的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的就具有鉴赏价值。
雕工:凡砣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
艺术风格: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作品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
鉴别方法:水滴鉴别法,就是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呈露珠状久不散开者为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则为伪劣货。
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下有冰凉润滑之感。
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颜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
舌舔法,舌尖舔真玉有涩感,而假玉则无涩感。
用放大镜观看,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者次之,裂痕越多,价值越低。
和田玉结构及鉴别图解近年来,玉以其温泽莹润的独特气质成为珠宝界的新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追捧,而玉器投资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投资方向。
伴随着玉器市场的日趋壮大,人们的收藏和投资观念也渐渐成熟起来。
然而至今为止仍有少数收藏者和商家把目光全部聚集在和田籽玉上,而忽略其他玉种的存在。
个人认为这种观念是收藏的一个误区,不管是和田玉,青海玉还是俄罗斯玉,它们都是软玉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不同的产地和生存环境可能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特征和性格,但绝无高低贵*之分。
所以希望大家抱着平和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每块玉,而不要将产地作为衡量其品质的标准。
很多人都很关心如何区别不同产地的透闪石玉,网络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如青海料较透,俄料死白,也有说俄料泛红等等,但事实上青海料并不是都透的,泛红的也不一定是俄料,白度与俄料更无必然的联系。
我觉得玉料的形成环境决定了玉料的结构,玉料结构决定的特性,所以以玉料的结构作为玉料产地的判断依据是合理的。
和田仔料:颗粒度很细小的毡状及纤维交织结构,这种结构会有柔和的反光,同时你如果放大看表面,会发现表面的起伏是圆润柔和的,所以手感会较油润。
里面的面都是交织在一起,分布均匀而边界模糊。
于田料:是一种呈层状分布的纤维交织结构,颗粒也叫小,反映在结构上也较油润,它的层状结构较有规则,所以感觉会较和田料稍透一些,同它层状的结构往往会有特殊的层状断面,层与层之间的断面很易往里面钻。
95于田料是于田料中的上品,层与层之间的解理不明显,白度高,细腻油润,不比仔料差的。
95于田料不太容易与仔料区分,但也不必区分,因为价格是差不多的。
其他的可以根据层状结构来判断。
(子料的水线)和田籽玉玩玉玩的是什么?个人认为不该只停留在放在手心把玩摩挲的阶段,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去探求每块玉背后的故事,了解它的产地,特性,品种……其实这对玩玉人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青海玉同和田玉一样属于软玉范畴,因产自青海而得名,行内人也称之为昆仑玉,但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叫法,因为众所周知,和田玉也是产自昆仑山脉,如果仅青海玉被命名为昆仑玉,并不确切,而且难免被人认为有误导之嫌疑。
玉器鉴别的技巧与要点玉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备受推崇。
然而,市场上也存在着许多假冒伪劣的玉器,让人们在购买和鉴别过程中十分困惑。
因此,学习一些玉器鉴别的技巧与要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辨别真伪。
一、观察玉器整体外观首先,观察玉器的整体外观能够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其真伪。
真玉一般具有温润、油润的质感,而假玉常常显得乏味。
此外,真玉器的颜色变化较为柔和且均匀,而假玉则可能出现颜色过于鲜艳、不协调的情况。
同时,注意观察玉器的通透性,真玉通常会有一些微小的细纹或气泡。
二、辨别玉器的质地与硬度真玉器的质地坚硬,表面有一定的疏松感。
因此,在鉴别时,可以用金属硬物轻轻敲击玉器,如果声音清脆而响亮,很可能是假玉。
另外,可以试用硬度较高的物体进行划痕测试,真玉一般不易划伤,而假玉则相对较容易留下划痕。
三、辨别玉器的温度和重量玉器在手感上也有一些区别,真玉一般触感冰凉,而假玉则通常比较温热。
此外,真玉的比重相对较大,较为沉重,而假玉则会较为轻巧。
因此,在鉴别时可以用手掂量玉器的重量,较重的一般是真玉。
四、观察玉石纹路和颜色每一块玉器的纹路都独一无二,观察玉石的纹理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玉器的真伪。
真玉石的纹理一般较为自然,流畅且纹路清晰;而假玉的纹理可能出现模糊不清、人工制作痕迹明显的情况。
此外,观察玉器的颜色也是鉴别的一项重要指标,真玉的颜色多变,有一定层次感,而假玉多为單色或颜色过于鲜艳。
五、考察玉器的工艺和历史背景真正的玉器往往有着精湛的工艺制作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因此,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观察玉器的雕刻工艺、纹饰图案等来判断其真伪。
真玉器通常有精美的雕刻,图案细腻而繁复;而假玉器可能显得粗糙、简单,并且缺乏设计的艺术感。
六、寻求专业的鉴定机构或人士帮助最后,如果对玉器的鉴别还存在疑虑,可以寻求专业的鉴定机构或人士的帮助。
真正的专业鉴定机构或人士有着丰富的鉴定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玉器的真假。
剑是一种兵器,从古至今剑在人们心中都是和战争有关的。
在玉器剑上镶嵌或装饰,古人称之为“玉具剑”。
历史上,也有一些剑,不具备实际的使用功能,仅仅作为佩戴、悬置之物,成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有吉祥美观之寓意。
玉剑饰的来源考古资料显示,玉剑饰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经春秋到战国晚期开始流行,并逐渐形成了组合成套的玉剑饰。
关于四种玉具剑的名称,多年来文献资料及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
按照《汉书·匈奴传》颜注引孟康所称的“摽、首、镡、璏”的观点,即剑茎(柄)一端所装玉具称之玉剑首;剑茎和剑身之间所装玉具称之为玉剑镡(格);剑鞘上用于穿戴佩挂的剑鼻称之为玉剑璏,亦称之为璲;剑鞘下端所装玉具称之为玉摽(珌)。
常见的有玉剑首、玉剑格(琫)、玉剑璏(璲)和玉剑珌(图1)。
在汉代,玉剑饰具有代表性,除了具有装饰美化佩剑外,其主要是统治阶层用以显示其“尊卑有度”的一种礼器。
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
刘向《说苑·反质》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
玉剑饰的鉴赏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 成 昕图2图1图3太子不视。
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
’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
”据《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赐玉具剑。
”《汉书·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
”可见西汉时,仍像战国时那样“世人之主皆以珠宝戈剑为宝”,以馈赠、佩戴“玉剑饰”为时尚。
特别是工艺技术加速发展,所以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
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的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
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虺纹等最具特色。
魏晋至隋唐时期,玉具剑不再盛行,而宋代是玉具剑的一个复兴时期,当时崇尚复古、仿古。
当时的玉具剑不再是打仗用的,而是成为礼仪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