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
- 格式:pps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46
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
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沟谷狭长平缓。
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
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
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
吐鲁番的夏天可是出了名的热,8月基本上每天的气温都在42℃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温度可以达到80至90℃,故有“沙窝里煮鸡蛋之称”。
但在葡萄沟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
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
1994年沟里种植葡萄315.6 公顷,生产鲜葡萄8601吨。
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 13个品种。
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脑,而有的绿若翡翠。
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
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
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这里的葡萄可是名驰中外,享有盛誉的哦!4月底就有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就可多了,满大街都有卖的,你到葡萄沟一边欣赏歌舞一边吃葡萄,那可就是享受了!。
新疆葡萄沟介绍
我的家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那里有一个美丽
的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35公里处,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
葡萄生产基地,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
这里出产的葡萄
种类多达1000多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采摘。
葡
萄沟内有一座古城堡,它建于元代,是新疆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
堡之一。
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
葡萄沟的风景优美,它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怀抱中的明珠。
沟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葡萄架、葡萄沟瀑布、水帘洞、无
量观等。
葡萄沟里有很多古老而奇特的树木,它们高大挺拔,有
的甚至有几百米高。
里面还有许多动物,如:兔子、孔雀、山鸡等。
那里还有一种树叫火棘,它的果子红红的,就像一颗颗红宝
石一样漂亮。
葡萄成熟时是最美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葡萄园里摘
葡萄。
那里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葡萄:黑绿色的“无核白”、金黄色的“马奶子”、粉红色的“玫瑰香”……葡萄都长在树上,远远望去像一串串珍珠挂在枝头上。
—— 1 —1 —。
《葡萄沟》是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篇文章,这组课文主要是让孩子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葡萄沟》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葡萄沟》【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那里出产水果。
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
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沟》优秀评课稿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葡萄沟》优秀评课稿优秀4篇,欢迎阅读。
《葡萄沟》优秀评课稿篇一《葡萄沟》是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的第10课。
邱老师的授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教材挖掘深、目标完成好教学中邱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
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课堂结构合理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复习、导入、讲解、练习四大部分的设计和时间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字教学是难点,而邱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
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个人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教学问题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邱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
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
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五、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地开展。
小学二年级语文《葡萄沟》优秀教学设计(8篇)葡萄沟优秀教学设计篇一《葡萄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
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学情分析:新疆对他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好奇和向往。
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
因此要上好这堂课,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以求达到突出点、突破难点,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
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
因此对于本教材,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品读,在读中入情入境、披景悟情,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夏天和秋天的景色美丽,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是通过自由朗读、体验性朗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学习课文中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一大串葡萄: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水果呀?对,是葡萄。
多么诱人的葡萄呀!都吃过葡萄吧,说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我国许多地方都出产这种水果,但是产量最多、吃起来最甜的,要数我国新疆出产的葡萄了,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参观新疆出产葡萄的一个地方,是哪儿呢?板书:葡萄沟2、齐读课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葡萄沟》课文原文及赏析《葡萄沟》课文原文: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那里的葡萄可多了,到处都是葡萄架,藤上挂着一串串紫红色的、绿色的葡萄,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
如果你在夏天来到葡萄沟,不仅能看到成串的葡萄,还能品尝到甜甜的葡萄汁。
葡萄沟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
他们会在葡萄架下摆上一盘盘新鲜的葡萄,让你尽情品尝。
而且,他们会用葡萄做出各种美味的食物,比如葡萄干、葡萄酱、葡萄饼等。
葡萄沟的景色也非常美丽。
葡萄架下,绿叶茂盛,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微风吹过,葡萄叶摇曳生姿,仿佛在跳动着欢快的舞蹈。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这里不仅有美味的葡萄和葡萄制品,还有热情好客的人民和美丽的风景。
如果你有机会去新疆,一定要去葡萄沟看看。
《葡萄沟》课文赏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展现了其丰富的葡萄资源、热情好客的人民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课文通过对葡萄的详细描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葡萄沟的特色。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葡萄比作珍珠和玛瑙,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对葡萄产生强烈的食欲。
其次,课文通过描绘葡萄沟人们的热情好客,展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
人们在葡萄架下摆上新鲜的葡萄供客人品尝,还用葡萄制作各种美食,这种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葡萄沟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
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微风吹过,葡萄叶摇曳生姿,这样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展示了葡萄沟的魅力,让读者对这个美丽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之情。
同时,课文也传达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尊重,具有很高的教育和审美价值。
《葡萄沟》说课稿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024年新编)一、教材分析《葡萄沟》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葡萄文化,展现了我国多元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2024年新编教材在保留原有经典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教育、情感教育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升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和认知水平限制,许多学生对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这一特定地域文化缺乏直观了解。
因此,教学中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文中生字词,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葡萄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丽和葡萄文化的魅力,学会用语言表达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的赞美。
难点:将文字描绘的美景转化为内心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同时理解并尊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五、教学创意与策略虚拟旅行,身临其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段关于葡萄沟的虚拟旅行视频,包括葡萄园风光、葡萄晾房、维吾尔族风情等元素,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葡萄沟之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实物观察,动手实践:准备一些葡萄沟特产的葡萄干和新鲜葡萄,让学生观察、品尝,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晾晒工艺,增强对葡萄文化的直观认识。
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维吾尔族小朋友、葡萄园主、游客等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再现葡萄沟的日常生活场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吐鲁番的葡萄沟的介绍哎,说到吐鲁番,那可真是个让人心里头甜滋滋的地方,尤其是那葡萄沟,简直就是人间仙境,让人一去就不想回。
咱们今儿个就聊聊这葡萄沟,不带那些个文绉绉的词儿,就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让你一听就懂,一懂就想去。
一说到葡萄沟啊,首先蹦进脑袋的就是那满山遍野的绿,绿得透亮,绿得能滴出水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绿,这是葡萄叶子的绿,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就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翠绿的绸缎。
太阳一照,嘿,那光泽,简直能晃瞎人的眼。
走进葡萄沟,那叫一个凉快,跟外面那火炉子似的天气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你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那空气里啊,都是葡萄的香甜味儿,直往你鼻子里钻,让人忍不住就想多吸几口,好像这样就能把这份甜意儿吸进心窝里似的。
再瞧瞧那些葡萄,一串串的,紫的、绿的、红的,五颜六色,跟宝石似的挂在藤上。
你伸手一摘,嘿,沉甸甸的,皮薄肉厚,汁水丰富,咬上一口,那滋味儿,简直了!甜中带酸,酸里透甜,比吃了蜜还让人高兴。
说到这葡萄啊,就不得不提葡萄沟的乡亲们。
他们可是真正的葡萄专家,种葡萄、剪枝、施肥、采摘,每一道工序都做得精细至极。
他们说啊,这葡萄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得用心呵护才行。
所以,你吃到的每一颗葡萄,都蕴含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而且啊,葡萄沟的乡亲们还特别热情好客。
你去了那里,他们准会拉你进家里,让你尝尝他们自家酿的葡萄酒。
那酒啊,醇厚绵长,喝一口下去,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仿佛连心都跟着醉了。
除了吃葡萄、喝葡萄酒,葡萄沟还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呢。
你可以沿着沟边的小路慢慢走,看看那些古老的葡萄架,听听那些关于葡萄的传说和故事。
或者,你还可以骑上毛驴,让它在葡萄藤下悠闲地走着,你则坐在驴背上,一边晃悠一边欣赏风景,那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了。
对了,还有葡萄沟的夜景也是一绝。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葡萄沟都被笼罩在了一层神秘的夜色之中。
那些葡萄藤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柔美,就像是一幅精美的水墨画。
而远处的村庄里则透出点点灯火,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美得不似人间。
葡萄沟的介绍
我的家乡在新疆吐鲁番,那里盛产着许多水果。
有葡萄、哈密瓜、无花果、苹果、红枣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葡萄沟了。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郊,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那里有茂密的树林,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小河……最美的就是那片美丽的葡萄园了,葡萄沟里长满了葡萄,那一串串葡萄像一串串珍珠挂在藤上,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真让人垂涎欲滴!葡萄沟里不仅有葡萄,还有许多风景名胜呢!葡萄沟里还有一座很大的寺庙,那就是葡萄沟大寺庙了。
这座大寺庙占地面积非常大,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
现在我就介绍一下大寺庙吧!大庙里供奉着一位佛和四位菩萨,每到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这里就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烧香拜佛。
大庙里还摆着各种各样的菩萨塑像和佛像,非常壮观。
我最喜欢葡萄沟里那些美丽而壮观的风景名胜了。
葡萄沟里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盛产葡萄。
这里的葡萄品种可多了,有红玫瑰、黑玫瑰、白玫瑰、黑加仑……这些葡萄长得又大又圆。
—— 1 —1 —。
吐鲁番葡萄沟景点介绍
吐鲁番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境内,是中国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
以下是对葡萄沟景点的介绍:
1. 葡萄园:葡萄沟景区是以葡萄种植为主题的,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广袤的葡萄园。
五彩斑斓的葡萄园遍布整个景区,形成了一片美丽的绿色海洋,每年的8月至9月间,园区内的葡萄成熟,各式各样的葡萄品种应有尽有。
2. 塔木吉克民居:葡萄沟是塔吉克族聚居的地区,游客可以参观塔木吉克族传统的民居,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些民居通常由黄、白、蓝三种颜色的小楼组成,外墙饰以华丽的镶嵌图案和彩绘,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3. 葡萄文化广场:葡萄沟景区设有葡萄文化广场,游客可以在广场上欣赏到众多的葡萄艺术品和葡萄文化展示。
广场上还有丰富多样的葡萄制品和纪念品出售,游客可以选购到当地特产。
4. 塔木吉克舞蹈表演:葡萄沟景区还会定期举办塔木吉克族传统舞蹈表演,游客可以欣赏到当地独特的舞蹈和音乐。
表演中的服饰、舞蹈动作和音乐曲调都展示了塔吉克族丰富的民俗文化。
5. 自然风光:葡萄沟景区周围被山脉环绕,景色优美。
游客可以漫步在葡萄园之间,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
葡萄河从景区穿过,河边还有茂密的植被,是游客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总体来说,吐鲁番葡萄沟景点以其广袤的葡萄园、塔木吉克民居和丰富的葡萄文化为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欣赏自然美景的机会。
《葡萄沟》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葡萄沟》教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葡萄沟》篇一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游记式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葡萄干非常有名的特点。
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畅游其间,令人流连忘返。
葡萄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水果之一。
“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会激发孩子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自主感悟葡萄的特点和人们的热情好客,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
四、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新疆吐鲁番的相关资料、音乐磁带《新疆是个好地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猜谜语。
出示谜语:“弯弯树,弯弯藤,藤上挂着水晶铃,水晶铃密层层,有的紫来有的青。
”这是什么?(葡萄)在我国有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
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板书课题:葡萄沟)葡萄沟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
(出示地图,指给学生看)相机学习生字“沟” 。
2、欣赏歌曲。
播放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这是哪个地方的歌曲?听说新疆吐鲁番有个好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板书课题)(二)自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年级教案《葡萄沟》(精选一、教学内容《葡萄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葡萄沟”展开,包括葡萄的生长环境、葡萄的特点以及和葡萄有关的民间传说等,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葡萄沟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葡萄沟的自然美和民间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葡萄沟的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葡萄沟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查阅不理解的词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讲解字义、字形、字音,指导书写。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针对重点词语进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葡萄沟的美景。
6. 互动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葡萄沟》2. 主要内容:葡萄沟的地理位置葡萄的特点葡萄沟的民间传说3. 生字、词语:生字:沟、葡、萄、架、串、颗、紫、绿、晶莹、传说词语:葡萄架、晶莹剔透、传说、民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每个写5遍,并组词。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葡萄沟的美景。
《葡萄沟》优秀教案7篇通过准备实用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课程大纲的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覆盖和深入,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葡萄沟》优秀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葡萄沟》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了解葡萄沟是盛产葡萄的好地方,那里的葡萄干非常有名,从而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与新疆有关的资料,新疆的风土人情图片。
2、葡萄干。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捧出葡萄干。
(1)分给同学尝一尝。
(2)师:味道好吗?大家知道是哪里出产的葡萄干吗?(新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去了解葡萄干的生产情况。
(3)说说你了解的新疆。
反馈搜集的资料。
(4)出示地图。
认识新疆。
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找出要求认识的字,你最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标明自然段。
3、分组认读生字,说说识字方法。
4、学生反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5、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卡片开火车。
6、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7、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
认读生字词语,开火车。
二、感悟朗读。
1、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葡萄沟在()。
葡萄种在()。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有的运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3、学生反馈,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教师适时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课文。
三、分组讨论。
1、大家学了课文,你认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吗?为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产?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四、有谁能跳一段新疆舞。
五、齐读课文。
作业:请你当小导游向家里人介绍葡萄沟。
葡萄沟的简介
新疆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它东临天山,西连天山山脉。
葡萄沟是一处以葡萄命名的景区,葡萄沟内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葡萄沟。
这个景区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很多著名的葡萄品种。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盆地东部,吐鲁番盆地是一个由火山岩形成的高原盆地。
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它位于火焰山和天山之间。
葡萄沟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
它以葡萄和葡萄干而闻名。
葡萄沟又称吐鲁番葡萄沟、坎儿井、迷宫式花园等。
它位于吐鲁番市北郊8公里处,占地面积约500公顷。
葡萄沟有南北
两条长达七公里的峡谷,从南头进入峡谷,往北看是一片绿色的葡萄园;往南看是一片黄色的葡萄园。
葡萄沟中有一个葡萄架子,它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葡萄
架子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达七公里的长廊,这条长廊长达700米
左右。
这条长廊可让人们参观葡萄园和葡萄架子,它可供人们休息和拍照用的。
—— 1 —1 —。
来源:新疆旅游网
简介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人口8972人。
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
2007年5月8日,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这句民谣,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而吐鲁番独居榜首。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
”在参观了解了吐鲁番的历史人文之后,让我们走进葡萄沟,品尝著名的新疆葡萄吧。
•据了解,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而吐鲁番的葡萄要占全疆葡萄种植面积的90%以上。
葡萄沟内的葡萄园占地约400多公顷,主要品种有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等。
此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京早晶、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等优良葡萄品种。
其果形各异,有球形、卵形、圆柱形、椭圆形等,有的鲜艳似玛瑙,有的晶莹如珍珠,而有的碧绿若翡翠。
这里年产葡萄逾6000吨,晾制葡萄干300多吨,堪称是“世界葡萄植物园”。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无核白葡萄,葡萄沟内就普遍种植着这种葡萄。
那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椭圆、果呈浅黄绿色的“绿色珍珠”就是无核白。
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鲜果含糖量达24%以上,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的含糖量,成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由于它没有籽,最适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达75%以上,并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等多种养分,是营养丰富的干果佳品。
晶莹如玉的无核白葡萄干,色泽碧绿鲜艳,食之酸甜可口,被称为“中国绿珍珠”。
•葡萄沟中栽培面积居第二位的是马奶子葡萄,它果粒呈长柱形或纺锤形,果皮薄而韧,汁多而肉质松脆,没有香味,但特别甜。
值得一提的是,吐鲁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势低洼、气温高、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没有病虫害,更不需喷洒农药,从而使新疆葡萄干这一品牌名扬海内外,成为难得的天然无毒果品。
•顺着千米葡萄长廊往前走,路边有座斗鸡场,可以看到吐鲁番斗鸡。
据说,吐鲁番斗鸡是中国三大斗鸡之一,另外两种是中原斗鸡和西双版纳斗鸡。
史志记载,吐鲁番斗鸡至少有270年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
那时当地群众就爱好斗鸡,出现了专门饲养斗鸡的职业,斗鸡养殖专业户也专选个大好斗的鸡去精心培育,那些鸡代代相传就成了吐鲁番斗鸡。
吐鲁番地区的鲁克沁镇和恰特卡勒乡就出产这种优良斗鸡,被称为吐鲁番大骨鸡。
这种大骨鸡外貌魁梧,体大腿粗,复冠赤眼,胸肌发达,极具攻击力。
过去吐鲁番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很快扩散到伊犁、阿克苏、喀什等地,一时风靡全疆。
吐鲁番斗鸡也因骁勇善战而闻名国内外,甚至打败过世界最著名的泰国斗鸡。
•原来,吐鲁番历史悠久,先后名称有姑师、交河、高昌、西州、和州、翟州等,清光绪十二年(1886)设吐鲁番直隶厅。
由于吐鲁番夏天气温很高,因此,传说古时吐鲁番的县衙就设在葡萄架下,而县太爷则浸泡在盛满天山雪水的大缸里批卷审案。
•阿凡提,又译阿方提,是维语“先生”的意思,原来一直以为阿凡提只是故事里的传说人物,殊不知历史上还真有其人。
虽然关于阿凡提的国籍和生活年代一直没有定论,但吐鲁番人坚持认为,这位乐观、幽默、机智的民族达人,就出生在葡萄沟南部一个叫达甫散盖村的古老村落。
从阿凡提故居石碑上的介绍可知,他生于公元1777年6月5日,死于1876年6月5日,享年99岁。
阿凡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读完私立小学,11岁开始学习古兰经,17岁时就可以翻译阿拉伯语言书籍。
由于当时吐鲁番王、巴依、富商、宗教对百姓的种种欺诈压迫和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阿凡提对百姓遭遇深深同情,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在幽默的玩笑中,无情地讽刺地主老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阿凡提故居非常简朴,一个小小的院子,低矮的三间土墙土房,房内几乎空空荡荡,很难想象一位勤劳勇敢、幽默乐观、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智者,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与阿凡提故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旁边的巴依豪宅。
房屋十分精美豪华,外墙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墙留了很多嵌入的小格子,用来摆放各种饰物,屋内陈设也显得富贵堂皇
让游客在体会当时地主老财奢华生活的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古维吾尔民居中雕梁画柱的建筑特色。
•葡萄沟景区内,还有阿凡提文化广场、杏园、葡萄沟晾房、水上餐厅等建筑景点。
阿凡提文化广场上,有彭真题字的葡萄沟石碑,还有阿凡提骑着毛驴云游的雕像。
离开葡萄沟景区,导游把我们带到格达瓦孜村67号(门牌上写着巴格日尧勒亚克斯,兴许是这家主人的名字吧),主人热情地把我们迎到葡萄架下坐下,端上鲜美的西瓜、翠绿的葡萄,大家也毫不客气地盘腿坐下,品尝可口瓜果。
谢谢观赏
幻灯片网盘资讯网站/
制作: 郭蔚琛
配乐: 施家治
201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