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8.42 MB
- 文档页数:56
⽔⼟保持学第⼗⼆章第⼗⼆章⽔⼟保持研究⽅法⽔⼟保持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其研究过程包括了野外调查、定位试验和室内模拟实验与分析3个阶段,⽽研究⽅法除部分借⽤农、林、⽔、牧各学科的⽅法外,还形成了⾃⾝特有的研究⼿段。
本章仅对⽔⼟保持研究的⼀些常规⽅法作⼀介绍。
第⼀节⽔⼟流失调查研究⽔⼟流失的调查研究主要依据抽样调查的统计学原理来进⾏。
即,调查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如典型地段、典型时段等),经过统计分析,找出⼀般规律。
调查样本的多少、视⼯作任务、性质、要求及实际情况⽽定,通常不应少于⼩样本的统计要求。
⽽调查研究的⽅法主要有⽔⽂(学)法、淤积法、测针法、地貌学⽅法和摄影测量等。
⼀、⽔⽂(学)法⽔⽂法(hydrologic method)是以实测的⽔⽂资料为依据,分析计算出某流域在某时段⽔⼟流失的平均、最⼤、最⼩特征值的⽅法。
我国各⼤河系均有多级⽔⽂站、⽹,⽓象、径流、泥沙观测资料较齐全,分布于各级⽔系上中下游。
这些⽔⽂站、⽹控制各⼤江河的主要断⾯,为国民经济提供的⽔⽂资料有些已编成“⽔⽂资料年鉴”可供查找。
这些站通常控制⾯积均在数百平⽅公⾥以上,为研究较⼤范围的⼟壤流失创造了条件。
表12-1是黄河⼲流⼏个⼤站的来⽔、来沙情况。
据此,可以计算出表12-2。
从⽽可知黄河中、上游从兰州到包头径流逐渐减⼩,⽤于宁夏、内蒙河套平原的农业灌溉,总量超过55亿m3;⼟壤侵蚀在未进⼊灌区前为1695 t/km2,通过灌区落淤积泥沙减少,仅留1.3%。
包头以下到三门峡(陕县站)径流、泥少急骤增加,其中径流占40.1%,泥沙占90.8%。
(增加14.43亿t),尤其是⼭陕峡⾕段,输沙模数超过6550 t/km22a。
表12-1 黄河⼲流上游来⽔来沙量地段名称流域⾯积(km2)年径流(亿m3)径流模数(m3/km2)年输沙(亿吨)输沙模数(t/km2·年)河源到兰州216000 309.6 4.52 1.100 510.0 河源到青铜峡276810 299.8 3.43 2.130 769.0河源到⽟包头355940 253.6 2.26 1.470 414.0 河源到龙门494470 322.4 2.08 10.500 2120.0 河源到陕县684470 42.5 1.96 15.900 2320.0表12-2 黄河中上游径流泥沙分配表区段名称流域⾯积(km2)年径流量径流模数(m3/km2)年输沙量输沙模数(t/km2)(亿m3)占陕县(%) (亿t)占陕县(%)兰州-青铜峡60810 -9.8 -2.3 - 1.030 6.5 1695.0 青铜峡-包头79130 -46.2 -10.9 - -0.660 -4.2 -包头-龙门138530 68.8 16.2 1.58 9.030 56.8 6550 龙门-陕县190000 101.1 23.9 1.69 5.400 34.0 2840上述计算⽅法,也适应⽤较⼩的渭、洛、泾、清及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