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
- 格式:ppt
- 大小:440.00 KB
- 文档页数:24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的应急处理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发生在深静脉内形成血栓的疾病,常见于下肢深静脉。
如果血栓脱落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系统,可能引发肺栓塞(PE)的发生,后者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DVT和及时处理PE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DVT的措施如下:1.移动:长时间保持不动会增加DVT的风险。
如果需要长时间坐立或躺卧,应该定期活动双腿肌肉,比如踮脚、屈伸小腿、弯曲膝关节等。
2.穿着弹力袜:对于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肥胖人群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可以穿着弹力袜来提供额外的支持。
3.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
然而,决定药物治疗的需要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4.手术穿压力袜:手术时,在手术过程中穿戴特殊的压力袜可以减少DVT的发生。
对于肺栓塞的应急处理,应该尽快进行以下治疗:1.呼叫急救:如果怀疑患者可能出现肺栓塞,应立即呼叫急救车或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
2.给予氧气:给予患者吸氧,以保证血氧水平的充足。
3.给予抗凝剂:如果没有禁忌症,比如既往有明确出血史或正在服用其他抗凝剂,可以考虑给予急性肺栓塞的抗凝剂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
4.给予止痛药:肺栓塞可能伴随胸痛,可以考虑给予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或吗啡。
5.快速评估:医生应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以确定肺栓塞的程度。
6.治疗原发病:如果肺栓塞的原因是深静脉血栓,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深静脉血栓,以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总之,预防DVT和及时处理肺栓塞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危人群,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经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应该立即呼叫急救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常规1.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抬高患肢20◦-30◦,肢体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以判断疗效。
3.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有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协助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导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4.抗凝溶栓治疗: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
5.出血的护理:最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巡视,记录用药的时间、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相应的检查化验结果。
6.心理护理:DVT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患者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让患者发泄内心的抑郁,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肺栓塞患者的护理常规1.对突发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积极配合抢救。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呼吸功能,如频率,节律。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紫绀,胸闷,憋气,咳嗽,晕厥,咳血及胸痛情况,监测有无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脑缺血的表现。
3.及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抢救时另外。
4.密切观察各种药物的治疗及副作用,如溶栓药引起的出血现象,血管扩张药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等。
5.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取有利体位,如半坐卧位,高枕卧位,必要时吸痰,保持病室清洁及有效温湿度,同时做好气道湿化,防止痰痂形成,阻塞气道。
・继续教育园地(危重病医学系列第24讲)・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陆慰萱 刘春萍 【编者按】 为普及危重病医学专业知识,中华医学杂志于2001年开辟了危重病医学继续教育讲座园地,先后分12讲介绍了下列两方面内容,即:急性呼吸功能窘迫综合征与机械通气;医院获得性感染与抗生素治疗。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2002年中华医学杂志继续就下列问题进行介绍,包括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
为提高各科医生对危重病医学的认识以及对危重病病人的救治水平,本刊“继续教育园地”栏目在2003年继续开办危重病医学系列讲座,并由原每两期一讲改为每期一讲。
本讲座由危重病学会主任委员陈德昌教授主持,主要内容为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技术、内外科治疗及预防策略等,希望广大读者踊跃参加学习,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静脉血栓栓塞(VTE )可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或肺血栓栓塞症(PTE ),或二者同时存在,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主要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其主要不良后果有4种,即:复发性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致死性肺血栓栓塞、深静脉栓塞后综合征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识别哪些病人容易出现以上后果对决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一、DVT 的自然病程DVT 是血液淤滞、血液粘滞度增加和静脉壁损伤三种因素组合参与的结果,血栓最常起源于腓肠肌静脉丛。
1.深静脉血栓的演变过程:(1)血栓溶解、收缩和血流再通:因自身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血栓可溶解、部分溶解和收缩,使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及血栓内出现裂隙形成新的血管腔,或者因管壁新生毛细血管,彼此连接和管腔高度扩张、使两端原血管腔沟通,深静脉血流再流通。
(2)血栓延伸:可顺血流方向延伸直至下腔静脉或逆血流方向下行累及整个下腔静脉系统,使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止血液迅速凝固,形成新的血栓。
虫匿塞题医型!Q!!生!旦箜!!鲞筮!期垦堕!些鳇』!坚!塑!!!堕!!堕!型丛!堕墅堡』塑:!!!Q:Y!!:!!:盟!:!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预防及治疗刘建民李玲刘于威朱岩【摘要】目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深静脉血栓(D V T)形成,以预防或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7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药物、面罩吸氧、溶栓、介入治疗。
结果发病3—5d内得到治疗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少;没有及时就诊及治疗者,并发肺栓塞15例,约占D V T患者的19%,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中3例因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致死,l例挟瓣患者术中因右房血栓不完整,发现主肺动脉内有一约3cm×2cm的脱落血栓,给予术中取出。
而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经及时诊断与治疗后症状消失。
经放射性核素肺显像复查,肺灌注与通气功能良好。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治疗可以预防肺栓塞,减少致残与致死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肺血栓栓塞症(PT f i)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各种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作用使血液滞留、血液高凝状态或静脉壁血管内皮损伤,导致PT E的发生。
t r f E是肺栓塞(盯)的最常见类型。
PT的血栓70%一90%来源于下肢和腹腔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或右心脱落的血栓,而较少见的为非血栓性脂肪栓塞,外伤及心肺复苏后发生的肺栓塞,异物,癌栓,以及难产、剖腹产时发生的羊水栓塞。
国际上把P T E与D V T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V T E),通常认为D V T是P TE的先兆。
通过及时的治疗D V T,可以预防或减少PT E的发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心血管外科共收治深静脉血栓形成79例,男36例,女43例,年龄21—82岁,平均(45±4)岁。
15例出现不同程度肺栓塞症状,男1l例,女4例;1例突发胸闷,呼吸困难,未来得及气管插管死亡,尸检证实为肺动脉内巨大血栓,长约12em;另外2例经呼吸机辅助呼吸,最终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4例经溶栓,1例经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切开血栓取出术,7例经卧床、吸氧、抗凝等治疗后症状消失,后经放射性核素肺显像检查,肺灌注与通气功能基本正常,临床治愈出院。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近几年肺栓塞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发生肺栓塞(PE)的高危因素。
影响DVT和PE的因素中外科手术、创伤和(或)缺少活动排在首位,而外科手术中又以骨科脊椎手术、下肢骨关节手术的肺栓塞、深静脉发生率为最高。
一、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好发因素:(一)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围术期卧床制动;术中体位扭曲;静脉曲张病史等。
(二)血液高凝状态:(三)静脉壁损伤:术中使用止血带、手术机械操作,中心静脉置管等。
(四)吸烟、肥胖、高龄。
(五)长期卧床或下肢瘫痪。
(六)既往有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病史。
(七)重大复合性创伤:骨盆骨折和急性脊髓损伤。
(八)严重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梗等。
二、预防措施:(一)基本预防措施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受损。
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鼓励病人尽早进行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二)机械预防措施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仪或逐级加压弹力袜,他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
(三)药物预防措施:对于脊椎及骨关节等大手术术前及手术后第2日常规行抗凝治疗(凝血机制障碍除外)。
三、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健康宣教内容包括:(一)在生活中要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要多饮水,可稀释血液粘稠度。
(二)对危险人群,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三)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
对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应注意服药时间不宜超过5年,也可采用间歇服药法,40岁以下则不宜采用药物避孕。
(四)做中大手术的高龄患者,都属于发生深静脉血栓中高度危险的患者,(五)当出现胸闷、胸痛和体温升高等可疑症状时,患者要及时通知护士和大夫。
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预防措施(2)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预防措施(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
3.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
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
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可使纤维蛋白溶解局限于血栓部位,而不至于出现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4、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与护理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科学有效的机械护理、健康教育。
4.1 密切观察严密观察术后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活动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行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病人卧床期间,应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
重点观察下肢肿胀的程度,每天做2次小腿腓肠肌实验检查,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应视为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症状,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发生DVT后,由于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可逐渐由暖变冷,肤色苍白,觉冷,尤以肢端为重。
皮肤出现青紫花斑,此时需采取保暖措施,受累肢体可用湿热敷,温度宜在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切忌挤、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及时应用抗凝、溶栓疗法等4.2基础护理4.2.1①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防治管理制度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分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DVT指深静脉内形成血栓,PE则是由DVT引起的血栓脱落到肺动脉系统。
防治管理制度的目的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旨在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医疗机构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
防治管理制度的内容1. 预防措施- 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加压袜、早期活动等。
- 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宣传预防知识和方法。
2. 诊断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3. 护理管理-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伤口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支持等。
- 教育患者和其家属,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和管理要点。
4. 强化宣教-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
- 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相关的宣教活动,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
总结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全面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加强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损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何会导致肺栓塞?发表时间:2019-08-14T15:57:43.0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作者:赵笛[导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时常会发现许多人们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便会出现小腿肿胀的情况,且并不知道是因何缘故,在去医院做下肢血管超声波,结果是下肢静脉长了血栓,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都会告诫患者,应当避免出现肺栓塞的发生。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建兴镇中心卫生院 637300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时常会发现许多人们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便会出现小腿肿胀的情况,且并不知道是因何缘故,在去医院做下肢血管超声波,结果是下肢静脉长了血栓,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都会告诫患者,应当避免出现肺栓塞的发生。
且存在部分患者是由于肺栓塞症状住院治疗的,但当做了检查之后,也会相继查出下肢静脉血栓已经形成。
1、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人体构造当中,静脉主要的功能便是使得血液循环流回到心脏血管区域,且深静脉与动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人体肌肉相互协调,且与身体内最大的静脉,即下腔静脉相互连接。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就是在深静脉内逐渐形成血液斑块,然后逐渐引起肢体发生突然肿胀以及疼痛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属于急性发病。
当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便很有可能会逐渐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血栓一般会出现由深静脉脱落的情况,通过血液形成循环,最终导致肺栓塞,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害到生命,因此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肺栓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医学上,通常会将这两种症状归类为一种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综合征。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属于急性病症,其主要的症状主要是下肢出现突发肿胀以及疼痛的状况,且患有血栓的下肢通常要比健侧粗一些,且小腿肌肉有着极为明显的疼痛感,患者在走路的过程中会感到下肢疼痛,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正常走路,此外,下肢的皮肤颜色还会发生变化,逐渐变成青紫色或是暗红色。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很关键,时刻注意肺栓塞发生发布时间:2021-06-15T08:06:07.201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21年第2期作者:沈云婷[导读] 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应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615000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危险的疾病,特别是在急性期可引发肺栓塞等严重的后果,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应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一、深静脉血栓为何会导致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通常情况下,从腿疼和肿胀开始第1天到第14天都被称作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14天到30天则是该疾病的亚急性期,发病30天之后则是深静脉血栓的慢性期。
之所以要进行深静脉血栓的分期,是因为处于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是十分危急的一种情况,可引发严重的肺栓塞并发症问题,对于患者来说,是严重的威胁,可引起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深静脉血栓的栓子会引起肺栓塞是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特点所决定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分为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两大部分,静脉系统是全身的静脉血在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最终抵达肺部的血管,最后再向心脏流回,动脉系统则是由心脏射出来的动脉血,在主动脉向全身各处送达,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深静脉中的血栓不会安静的待在一个地方,而是顺着血流移动,有可能会在移动过程中发生脱落,最后在肺部血管中形成堵塞。
例如深静脉血栓患者在地上活动的过程中,血栓很容易发生脱落,若是移动到肺部血管位置,形成大面积的血栓堵塞,就会导致患者发生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紧急的症状表现,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发生窒息、死亡。
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会在前几天感觉到疼痛,但是几天之后却不疼了,就认为这是自己恢复了,其实深静脉血栓的血栓病情每天都在蔓延,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正反馈,由于血栓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刺激作用,将更多的凝血因子聚集在此处,形成了更多的血栓,很有可能经过几天的时间血栓就增大2倍,完全堵死血管,反倒会使患者的疼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