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各阶段阶段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一)经济:1、农业:(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3)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个体农耕)产生。
(4)井田制日益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5)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产生。
2、手工业:冶铁业:冶炼生铁和钢私营手工业兴起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许多著名都会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出现(二)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度破坏。
(三)文化:百家争鸣(儒、法、道、墨);诗经;楚辞;(四)科技:战国司南【高考真题对接】【考点】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在同一历史时期内,中外的阶段特征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两个历史时期为例,分别为古代和近代,来对比中外的阶段特征。
古代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古代时期是指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外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政治制度:古代中外的政治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时期以中央集权的皇帝制为主,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
而西方古代国家则主要采取城邦制度,如希腊的雅典和罗马共和国,较为注重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经济发展:古代中外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差异。
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导,注重土地的耕种和农产品的交换。
而西方古代则更加注重商业和贸易,特别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制度和商业网络,促进了经济繁荣。
文化传承:古代中外文化传承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文化重视家族和血缘的延续,强调尊老敬祖和礼仪道德。
而西方古代文化注重理性和个体的发展,以哲学和科学为基础,如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罗马的法律思想。
社会结构:古代中外社会结构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上层统治者享有特权,而下层人民处于较低地位。
而西方古代则相对较为平等,特别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平民阶级,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
近代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近代时期指的是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政治制度:近代中外的政治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才开始了民主政治的探索。
而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主政治体制,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共和制。
经济发展:近代中外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侵略,导致国家经济一度衰退。
而西方国家则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推动,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迈进。
文化传承:近代中外的文化传承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出现了思想的割裂和国粹危机。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尽管不同国家的历史会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但在其中一时期内,不同国家总是有一些共同点。
比较不同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特征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各国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本文将分析不同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对比。
第一阶段:古代文明时期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诞生了自己的古代文明。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城邦国家的形成,农业的发展,文字的创造以及科技的进步。
中华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是农业社会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社会,并创造了象形文字。
此外,中国在冶铸、农业生产、纺织等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特点是河流文明的形成。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畔,尼罗河的泥沙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古埃及的特点是建造了庞大的金字塔和各种雕像,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象形文字,开展了多门科学的研究。
第二阶段:中世纪封建社会在中世纪,欧洲大陆和亚洲各地的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农业经济的发展,宗教的影响以及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封建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地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的强大影响力。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君主拥有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贵族为基础的。
宗教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督教教会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农业经济是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封建领主依靠农民的劳动来获取收益。
东亚封建社会:与欧洲的情况相似,东亚封建社会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
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君主制度在这些国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皇帝和封建领主对国家和人民的控制非常强大。
第三阶段:工业化时期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进入了工业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的加速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系,涵盖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区别的范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向联系,包含着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殊等历史范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上进行度量,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代赋予的深刻烙印。
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构建起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致高中学生通史意识薄弱。
而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归纳如下。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考点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考点
阶段特征
西方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考点
19世纪中期西方
5、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中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考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阶段特征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考点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考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阶段特征
9、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魏晋隋唐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系,涵盖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区别的范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向联系,包含着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殊等历史范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上进行度量,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代赋予的深刻烙印。
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构建起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致高中学生通史意识薄弱。
而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归纳如下。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考点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考点
阶段特征
西方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考点
19世纪中期西方
5、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考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阶段特征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考点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考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阶段特征
9、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