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高中地理湘教2003课标版必修三教案2813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1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发展,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难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探究活动】读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回答p14 活动1、2、3【板书】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点拨】东部有12个省,中部有9个省,西部有10个省。
只有北京不临海。
2.东中西部差异【读图思考】看图1-13,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
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提问:看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页 1 第)产业结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1【点拨】(以上,其他40%而东部相对产业结构较好,二三产业比重都在。
两个带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将近20%【探究活动】看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在图上指出这几个工业区的位置与名称。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差异表现。
2.我国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西部大开发的优、劣势及其影响。
3.利用区位分析理论比较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方法.一、四大地区差异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错误!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1.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 北方南方优势自然 条件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社会经 济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发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存在问题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同时注意环境保护1.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包括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3.区位分析(1)资源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
(2)制约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1)缩小东西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学案导学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有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准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有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学习提纲
一、东、中、西部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置学习情景】播放MTV《西部放歌》(视频内容为我国自然景观)。
“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头竞风流……”(优美的歌声吸引学生走进西部,激起学生对西部的好奇与向往。
)【设置学习任务】一首豪迈的《西部放歌》唱出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你知道西部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展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读图分析出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范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转承】教师继续播放《西部放歌》片段“……一场场及时雨就像一杯杯醉人的酒,八方来支援兄弟手挽手,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
……”教师同时指出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西部大开发。
设疑: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设计学习资源】多媒体展示: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各种图片(地形地貌、气候、矿产等资源分布、我国城市分布图、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等)。
引导学生理解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东、中、西部三个地带存在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提供的地图资料及教材阅读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自然组主要针对自然因素展开,社会经济组主要针对社会经济因素展开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穿插于各组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注重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鼓励和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陈述他们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学生风采,培养自信,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口是湘教版高屮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一区域发展差异。
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0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而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同基木地理同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就使该节课具冇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同东、中、曲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阁,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阁、析阁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网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网、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U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鬧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宥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a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考虑到他们再宥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一合作学习-> 交流主讲一引导点拨一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它强调合作和S 主学习,冇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读图分析法3、 任务马区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 务。
4、 歌诀法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辅助教学2、 文本材料(教科书)3、 图像展示(视频)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W 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冇雄伟的雪 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节区域发展差异本节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本节课把全班分成假设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既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又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2、三大经济地带自然因素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三大经济地带的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四〕教学建议《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进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问题情景,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在案例设计中,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学会具表达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本节内容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即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落实基础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区域发展差异》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我国各个区域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及因此形成的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学生们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南方北方的主要优势特征及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掌握正确分析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及因地制宜、各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特征;2、通过比较分析,掌握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理解各个区域的主要优势特征及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区域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思想;3、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的差异;4、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围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升学生读图分析能力;2、 收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南北方区域发展差异,提升学生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的能力;3、 交流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提升学生交流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分析学生的生活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性因素,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2、通过交流讨论、资料收集与分析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前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各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教学课件;中国行政区图。
【导入新课】我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在这广阔的土地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以及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下,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一起探讨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讲授新课】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把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必修三教案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不是均衡的,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部分地区相对贫困,落后于其他地区。
本文将对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湘教版必修三的教案为基础,给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1. 地理因素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差异巨大,导致各地区在发展中受到的影响不同。
例如,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为山区、沙漠等地,产业结构单一,普遍贫困。
2. 历史因素中国历史悠久,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差异很大,这些因素也影响着地区的发展。
例如,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文化底蕴,与之相比,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导致地区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发达地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政策,而对欠发达地区则采取了更严格的管制措施,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愈加拉大。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政策,但实施的效果仍需要观察。
三、不同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1. 经济影响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差异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当经济发展不平衡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导致贫富差距愈加严重。
2. 教育影响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综合发展的重要方式。
然而不同地区的教育条件和质量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教育资源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3. 社会影响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地区发展不平衡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情况的出现。
例如,东北地区由于经济下降和人口流失,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四、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的解决1. 加大扶贫力度区域发展差异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加大扶贫力度。
政府应继续出台扶贫政策,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注重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六、教学步骤:[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作者:张淑慧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7期课标要求:通过对比我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的差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1、1.了解我国四大经济地区划分及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差异。
2、2.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东北部区域发展差异。
二、学习重点:心像图构建;我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差异。
三、学习难点:我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四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及产业结构发展差异,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同-山西-中部地区-全国-全球……)五、教育用具:导学案、课外材料。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内容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一、东、中、西、东北差异:1、1.四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2.东、中、西、东北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东北地区推进战略,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为主导。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 ”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东北地区以为主体。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 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等地理特征;
2.掌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基本地理特征;
3.理解地形对主要地理要素的影响;
4.学会结合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兴安岭地理意义的分析,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植被等地理特征,并学会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特征;
2.运用比较法,了解北方地区南北差异,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通过读、写、比、记等,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基本特征;
4.运用归纳、演绎、对比、讨论等方法,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情、态与价值观
形成一定的审美情操;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学情分析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是浙江省普遍的现状,我校结合生源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再加上区域是地理学科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主干知识,因此高二学生识记+理解、苦干+巧干是学好地理的唯一出路。
高二课程多、内容多、知识点多是不争的事实。
本学期除了继续巩固上学期的世界地理知识,落实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以中国地理为载体,进一步落实高一必修中的自然地理原理。
从认识地球、地球仪、到认识地图、认识世界、认识区域、再到认识国家,区域地理一般认识方法总是这样:从大到小,先总后分,先概述后具体的逻辑次序逐步深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主要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北方地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3分钟)
出示“江苏淮安南北标志”图
教师讲解南北之争的背景。
引出本课主题
1.指导学生填出(说出)图中区域内主要山脉的名称。
2.据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及位置特征。
3.指导学生据图说明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4.结合相关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
教师指导,学生配合完成(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抽查、诊断学生“旧知”掌握情况。
检查、规范学生“描述”地理位置特征的方法。
掌握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进一步掌握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
农业发展概况
5.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优势和不足。
6.比较松嫩平原“小麦-玉米带”和美国“小麦-玉米带”区位条件的异同。
7.比较说明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的共同点。
教师出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学生区域对比作答(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教师出示松嫩平原“小麦-玉米带”和美国“小麦-玉米带”图,学生对比作答(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教师出示五大商品棉基地分布图,学生区域对比作答(学生层次:偏下)。
渗透我国商品粮基地及其特点。
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掌握棉花生长习性。
工业发展概况
8.结合相关知识,简析环渤海经济圈区位优势、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图图,学生讨论作答(学生合作)。
调动、运动相关知识,理解本区工业发展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区域可持续发展
9.说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简析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主题讨论作答(小组分工合作)。
调动、运动相关知识,明确本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北方地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3分钟)
出示“江苏淮安南北标志”图
教师讲解南北之争的背景。
引出本课主题
1.指导学生填出(说出)图中区域内主要山脉的名称。
2.据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及位置特征。
3.指导学生据图说明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4.结合相关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
教师指导,学生配合完成(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抽查、诊断学生“旧知”掌握情况。
检查、规范学生“描述”地理位置特征的方法。
掌握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进一步掌握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
农业发展概况
5.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优势和不足。
6.比较松嫩平原“小麦-玉米带”和美国“小麦-玉米带”区位条件的异同。
7.比较说明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的共同点。
教师出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学生区域对比作答(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教师出示松嫩平原“小麦-玉米带”和美国“小麦-玉米带”图,学生对比作答(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教师出示五大商品棉基地分布图,学生区域对比作答(学生层次:偏下)。
渗透我国商品粮基地及其特点。
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掌握棉花生长习性。
工业发展概况
8.结合相关知识,简析环渤海经济圈区位优势、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图图,学生讨论作答(学生合作)。
调动、运动相关知识,理解本区工业发展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区域可持续发展
9.说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简析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主题讨论作答(小组分工合作)。
调动、运动相关知识,明确本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