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恩斯坦目标分类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12
课程与教学论答案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 .E isner)的观点,表现性目标是( )。
正确答案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即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是:斯克里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
正确答案是:重视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讲和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交叉进行的,同时可能还穿插着练习活动。
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和读,也有学生的讲、读、练习活动,是讲、读、练结合的教学活动。
这是( )。
正确答案是:讲读教学方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学校“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正确答案是:帕克赫斯特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正确答案是:附属驱力在布鲁纳所提出的内部动机中,()是指儿童由于对理想人物的憧憬而力图提高自身同理想人物的类同性。
正确答案是:自居作用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
正确答案是:夸美纽斯“启发式教学”创始人是( )正确答案是:孔子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点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 )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程序, 方法, 形式, 媒体赫尔巴特学派将教学过程分为( )阶段。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清楚, 联合, 系统, 方法以下哪些阶段属于加涅的八个阶段学习过程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动机阶段, 获得阶段, 概括阶段, 反馈阶段以下哪些属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The correct answers are: 间接强化法, 直接强化法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行为领域包括( )5个层次的目标。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获取, 同化, 适应, 施行, 达成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正确的答案是“错”。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
第二节教学目标四层次理论一传统理论如果不同领域学习的目标都归结到能力培养,那么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又应该如何确定呢?教育研究中相关的议题称为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或教育目标分类学1。
教育目标分类强调指导教学过程和对结果进行评价,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分类。
在1948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由布鲁姆等人首次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影响最为广泛,至今仍然是这一议题的经典理论。
布鲁姆区分了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三个领域,不过他的主要工作是在认知领域,其它两个领域由后继的教育心理学家完成。
(一)布鲁姆的分类布鲁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
(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
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
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材料的领会。
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趋势或预期后果。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运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
运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部分的鉴别,分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认识其中的组织原理。
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能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
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
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指对材料如论点、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1.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
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相关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并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程序”。
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3.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过程,以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4.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测量的教学结果。
5.概念图就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
知识可以被看作是由各种概念和这些概念所形成的种种关系的组合,其组合形式是一种等级结构。
6.起点水平:指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
7.ARCS动机模型:A为注意力、R为关联性、C为自信心、S为满足感。
教学系统设计者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去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8.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以及学习风格等。
9.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常见的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0.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
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1.认知结构是指每个人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积累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系统。
它由每个人能回想起来的事实、表象、概念、命题、观念等构成。
12.认知发展是人类个体的认知在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它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1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
豪恩斯坦教育目标新分类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之比较作者:云玉芹来源:《科技视界》2018年第28期【摘要】豪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继布鲁姆等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概念框架已经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重视。
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作为另一种著名的目标分类系统也是目前教育界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那么其与豪恩斯坦的目标分类体系有什么异同呢?文中分别从领域划分、分类角度、着眼点以及适用性等多种角度对这两种分类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说明,以增强对这两种分类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学习结果;分类;比较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8-0243-003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8.28.1140 引言众所周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历来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教学设计实践关注的焦点。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后,教育目标分类研究分别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三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影响至今的就有著名的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系统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尤其是在认知领域,在布鲁姆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安德森等人对认知领域的修订(2001版)、豪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新架构(1998)等,尤其是豪恩斯坦的目标分类体系已经引起国内外理论界的关注。
豪恩斯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之利弊,同时还以其简洁明快、严谨统一、注重内化生成和外显表现的鲜明特点,运用教学系统观和知识分类观的方法对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并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的新架构,开创性地用“行为领域”对教育目标予以统筹,受到理论界的重视。
豪恩斯坦的理论不仅在当代教育目标分类中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它对我国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处理好教育目标、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等关系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分类所遵循的原则应试着由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转向新型的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新框架。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课题的是美国教育家,早在1920年前后,鲍比特和查特斯就曾经试图通过对“成人社会”的“活动分析”来确定课程目标。
后来,经过查特斯的门生泰勒和泰勒的门生布卢姆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为他出版于1956年的著作所定的标题就是“教学目标分类学”(在英语中“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都是通用的),并于同年率先发展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1964年,克拉斯沃尔等人发表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鉴于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的复杂性及研究成果不太丰富,远至1965年和1972年,才分别由辛普生和哈罗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提纲。
此外,还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梅瑞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识记。
指对先前学习过的只是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2)领会。
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化,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3)运用。
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课题的是美国教育家,早在1920年前后,鲍比特和查特斯就曾经试图通过对“成人社会”的“活动分析”来确定课程目标。
后来,经过查特斯的门生泰勒和泰勒的门生布卢姆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为他出版于1956年的著作所定的标题就是“教学目标分类学”(在英语中“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都是通用的),并于同年率先发展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1964年,克拉斯沃尔等人发表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鉴于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的复杂性及研究成果不太丰富,远至1965年和1972年,才分别由辛普生和哈罗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提纲。
此外,还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梅瑞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识记。
指对先前学习过的只是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2)领会。
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化,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3)运用。
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新性(1)设计活动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2)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具有丰富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问题,实现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会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理论,甚至对理论进行改造、扩充、重构,以适应原有理论未能预见的新情况和新问题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和灵活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围: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远程教育、教学软件和教学材料开发等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简述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1.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2.传播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并告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过程。
目标分类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优质稻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964 年克拉斯伍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二、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88 年美国学者霍恩斯坦退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此分类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
每个领域又分五个类别的目标。
(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辛普森等人于 1972 年提出将动作技能目标纷呈:感知、准备、优质稻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964 年克拉斯伍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4)行为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即它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的综合。
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学述评
贝尔·霍恩斯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欧洲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
教育家,其创立的教育理论“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学”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的重视。
在霍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归纳了三大类:心理目标、外宾目标和社会目标。
心理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教师通过训练、尊重和励志,使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格性格特质。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制定计划,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次要目标将课程内容和外部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将学生拉向一定的知识范围,
增强其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获取能力,让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像单纯的知识储备。
社会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社会批准和认可,形成服从社会的价值观的品格。
霍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十分重要的,其分类法在当今社会仍有其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作用,其理念和努力在为我们的教育体系着眼未来的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贯彻霍恩斯坦的教育理念,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融洽于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为本国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
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通常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类。
1. 认知目标: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维方面的学习目标。
包括:
-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并记忆相关的学科知识。
-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 思维目标:学生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 情感目标:指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包括:- 自信心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 动机目标: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 责任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积极面对复杂的情绪体验。
3. 行为目标:指对学生行为和建立健康习惯的要求。
包括:- 规范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 合作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努力的意识和技能。
- 创新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健康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健康习惯。
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帮助教育者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而
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能力。
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学述评
丁念金
【期刊名称】《外国中小学教育》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在批判继承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
推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体现
了人的行为的整体性,突出了过程性.它将全部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部分,每个领域包含5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它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越主要表现为:适当地减少了教育目标类别的数量、增强了平
稳性和可比性、更适合于指导课堂教学.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丁念金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教育目标分类新架构--豪恩斯坦教学系统观与目标分类整合模式述评 [J], 马兰;
盛群力
2.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与SOLO分类学的比较研究 [J], 吴有昌
3.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新发展对高中政治课的启示--基于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 [J], 殷倩倩
4.基于SOLO分类学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化学实验题能力结构的分析——以2019年全国高考化学Ⅰ卷、Ⅱ卷、Ⅲ卷为例 [J], 黄莹; 唐劲军
5.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比较 [J], 丁念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标分类理论目标分类理论指的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将人们的目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个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A.韦克斯特(Edward A. Locke)和美国心理学家G.R.莱瑟姆(Gary P. Latham)于1990年提出的。
他们认为,目标可以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普通目标、中间目标和高层目标。
普通目标是具体而特定的目标,它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设定的短期目标。
这些目标通常是可以量化和可观察的,例如:“我要每天早上跑步半小时”或者“我要在本月完成这个项目”。
普通目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组织自己的时间,并且有助于提高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效率。
中间目标是与普通目标相关的目标,它们通常是更大的、更长期的目标,需要通过达成一系列普通目标才能实现。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中间目标是在三个月内减掉十斤体重,那么他可能会设定一系列的具体的普通目标,如每天锻炼半个小时、控制饮食等等。
中间目标的设定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追踪和管理他们的努力,并且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来实现最终的目标。
高层目标是人们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它们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高层目标通常与个体的个性、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等方面有关,是人们生活中最核心的目标。
例如,有些人的高层目标可能是建立一个家庭、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追求艺术创作等。
高层目标的设定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真正的意愿和需求,并且指引他们的行动和决策。
目标分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设定目标是为了激励他们的行为,并且通过达成目标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通过将目标分类,人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并且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同时,目标分类理论也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激励员工,并且提高组织的绩效。
总之,目标分类理论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激励的重要框架。
通过将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计划,并且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