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特色药材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3
广东常见中草药园植物种类广东是一个中草药的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许多常见的中草药植物种类。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在广东常见的中草药植物种类。
1.人参:人参是广东最有名的中草药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中草药之一。
它被用于提高免疫力、抗老化、增强体力和治疗疲劳等多种功效。
2.黄芪:黄芪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疲劳等多种功效。
它还被用于治疗脾虚、肺虚、气虚等病症。
3.当归:当归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等功效。
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4.田七:田七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退烧等功效。
它还被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病症。
5.绞股蓝:绞股蓝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它还被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病症。
6.菊花:菊花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活血散瘀等功效。
它还被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眼疾等病症。
7.陈皮:陈皮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理气消食、降逆止呕等功效。
它还被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8.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津解渴等功效。
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的治疗。
9.薄荷:薄荷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表散寒等功效。
它还被用于治疗感冒、头晕、胃痛等病症。
10.龟板:龟板是广东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用于滋阴补肾、补血壮骨等功效。
它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肾虚耳鸣、腰痛、关节炎等病症。
广东是一个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区,上述只是其中一部分常见的中草药植物种类,还有许多其他的中草药植物种类在广东也有被栽种和应用。
这些中草药植物在广东的应用不仅是传统中医药的一部分,也是广东人民丰富的中草药文化的一种体现。
去广东必带十大特产罗定肉桂又名西江肉桂,是广东省罗定市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商标产品。
其产品有桂皮、肉桂油、桂枝、桂枝、桂枝。
肉桂全身都是宝,用途广泛。
肉桂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
肉桂油是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可口可乐等饮料的重要原料之一。
罗定肉桂产品质量上乘,肉桂油中桂皮醛含量较高。
因此,肉桂和肉桂油产品大多用于出口。
广彩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
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
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粤绣粤绣是以广东省潮州市和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包括潮绣和广绣两大分支,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之一的广绣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古时绣工大多是潮州、广州男子,为世所罕见。
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
其特色有: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
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
白沙油鸭油鸭即腊鸭,广东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
以虎门白沙的最出名,中国北方称为"板鸭"。
相传在明清时期,虎门白沙设立盐埠,官兵多江浙人,善养鸭,喜此地河水纯净,退伍时解甲不归乡,在溪边养鸭,并在江西南安退役者善腊鸭,此地水足粮丰为其提供条件,故糅合江浙养鸭经验与南安制作技巧,创出别具一格之"白沙油鸭"。
盲公饼盲公饼是广东省佛山市土特产名产品之一。
由于它是由一盲人创制于浦嘉庆年代后期(1796一l820年),因而得名盲公饼。
道地药材:广陈皮、广藿香、广佛手、阳春砂仁、巴戟天、化州橘红、玉竹、高良姜、何首乌、.益智、芡实1.广陈皮: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炮制方法:(1)麸炒陈皮。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加入净陈皮丝,拌炒颜色变深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2)盐炒陈皮。
取净陈皮丝,用盐水拌匀,闷至尽,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100千克陈皮,用食盐2千克。
(3)蜜炙陈皮。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陈皮丝,拌匀闷润至尽,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千克陈皮,用炼蜜20千克。
(4)制陈皮。
取陈皮加酒、醋、盐水拌匀,闷半天吸干后,用大火蒸透至上汽为度,晒干。
每100千克陈皮,用醋3千克,黄酒、食盐各5千克。
或取陈皮加盐、姜汁、醋浸15分钟,蒸至有香味时,停火闷1日,使色转黑后晾干。
每100千克陈皮,用盐10千克,生姜5千克捣汁,醋2.5千克。
2.广藿香:广州、高要、肇庆、湛江,牌香也是公认的质量最优炮制方法:1、净制广藿香除去残根及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药典85》)藿香叶拣净杂质,去梗取叶,筛去灰屑(《规范》)。
2、切制藿香梗,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药典63》)。
3.广佛手:高要市及德庆县炮制方法:一、净制拣去杂质(《药典63》)。
二、切制用水喷润后,切碎,晒干即得(《药典63》)。
三、炮炙蒸制取佛手洗净,蒸1小时即可(《集成》)4.阳春砂仁:广东阳春炮制方法一、净制除去杂质(《药典85》)。
将原药材,用碾串去外壳,簸去外壳,取仁,入库即得。
调剂时捣碎(《北京》)。
医学全在.线提供二、切制用时捣碎(《药典85》)。
三、炮炙1.盐制取净砂仁,用盐水浸泡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即得。
每砂仁100kg,用盐2.5kg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药典63》)。
2.姜制(1)将砂仁与姜汁拌匀,焖润至姜汁尽,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适合广东种植的药材
以下是适合在广东地区种植的一些药材:
1. 人参:广东气候湿热适宜人参生长,人参在中医药中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提高免疫力、改善疲劳等效果。
2. 黄芪:黄芪适应性强,耐旱性好,适合种植在广东的气候条件下。
黄芪具有补气益气、调和脾胃、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3. 枸杞:广东气候适宜枸杞的生长。
枸杞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明目、补肝肾、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4. 丹参:丹参对温度适应性强,适合在广东种植。
丹参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经常高温、潮湿环境下的人群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5. 地黄:地黄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在广东种植。
地黄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滋肾养阴、补血安神等功效。
6. 南五味子:南五味子是广东特产药材,适应性强,对干旱条件适应性较强。
南五味子具有抗氧化、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适合在广东种植的药材,还有其他药材也适合在广东条件下
种植,具体的选择还需根据土壤条件、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广东珍贵中药——砂仁砂仁,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茎匍匐于地面;叶为长披针形,两面无毛;苞片为披针形,花萼为白色,基部附着稀疏的柔毛,花冠为白色,唇瓣圆匙形,子房附着有白色柔毛;果实为椭圆形,成熟时紫红色,有柔刺。
花期5~6月,果期8~9月。
《本草品汇精要》第一次出现“砂仁”一名,之后“砂仁”一名渐渐通行。
砂仁原产广东阳春,现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在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亦有分布。
喜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能耐暂短低温,需适当荫蔽,喜漫射光,宜在上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和砂壤上栽培,不宜在粘土、沙土栽种。
常栽培或野生于山地荫湿之处。
[5]砂仁多采用分株繁殖方式进行生产。
砂仁观赏价值较高,初夏可赏花,盛夏可观果。
《药性论》以及《开宝本草》记载砂仁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的功效。
主治脾胃气滞、湿阻中焦、脾胃虚寒、呕吐泻泄、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
砂仁提取物可阻止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砂仁别称阳春砂仁,长泰砂仁,又名小豆蔻,多年生草本,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种子气味芳香而峻烈,用作香料,稍辣,其味似樟,在东方是菜肴调味品,特别是咖哩菜的佐料。
在斯堪的那维亚则常用于面食品调味,也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
中部叶片长披针形,长37厘米,宽7厘米,上部叶片线形,长25厘米,宽3厘米,顶端尾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近无柄;叶舌半圆形,长3-5毫米;叶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状网纹。
穗状花序椭圆形,总花梗长4-8厘米,被褐色短绒毛;鳞片膜质,椭圆形,褐色或绿色;苞片披针形,长1.8毫米,宽0.5毫米,膜质;小苞片管状,长10毫米,一侧有一斜口,膜质,无毛;花萼管长1.7厘米,顶端具三浅齿,白色,基部被稀疏柔毛;花冠管长1.8厘米;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1.6-2厘米,宽0.5-0.7厘米,白色;唇瓣圆匙形,长宽约1.6-2厘米,白色,顶端具二裂、反卷、黄色的小尖头,中脉凸起,黄色而染紫红,基部具二个紫色的痂状斑,具瓣柄;花丝长5-6毫米,花药长约6毫米;药隔附属体三裂,顶端裂片半圆形,高约3毫米,宽约4毫米,两侧耳状,宽约2毫米;腺体2枚,圆柱形,长3.5毫米;子房被白色柔毛。
十大广药,你知道是哪几个吗?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正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之前,我们或多或少听过许多道地药材,包括河南四大怀药、东北三大宝等,还有一个方便记忆的顺口溜,带大家回顾一下:东北人参细五味,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晋参鲁胶兼浙贝。
上面提到了广东地道药材陈皮、砂仁,但其实广东还有不少道地药材,被统称为十大广药,这些药你都知道怎么用吗?1.化橘红化州是化橘红的道地产区,化橘红性温,味辛、苦,可以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散寒发表,有很好的燥湿化痰、理气宽中的作用。
适用于胸中痰滞、咳嗽气喘、饮食积滞、呕吐呃逆等症状。
人们常把橘红和陈皮混淆,化橘红偏于理气消食化痰,陈皮偏于理气消食宽中,化痰之力不如化橘红。
有一个著名的方剂用到了橘红,半夏白术天麻汤佐以橘红理气化痰,脾气顺则痰消。
二陈汤中也有橘红,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2.广藿香广藿香是暑时之令的要药,产于广州石牌,其味辛,性微温,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能。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等症。
夏季感冒时,若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服用藿香正气水可解暑去湿,和胃止痛,芳香化浊。
3.广佛手广佛手主产于高要北部山区,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
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
4.广地龙广地龙主产于广东南海、茂名等地,其性味咸、寒。
归肝、脾、膀胱经,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
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咳喘,水肿尿少。
5.广陈皮广陈皮中的新会陈皮为陈皮中最好的品种,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肺经。
广东种植什么药材有补贴广东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许多药材在这里生长得旺盛而品质优良。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药材产业,广东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补贴措施,以支持农民种植药材并提高其收入。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广东种植有补贴的主要药材。
1. 南五味子:南五味子是广东特有的药材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少数民族地区。
广东省政府鼓励种植南五味子,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扶持政策。
例如,在南五味子种植的初期,可以享受土地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还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
2. 何首乌:何首乌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被广东省政府认定为“广东名特中药材”。
为了促进何首乌的种植和开发利用,广东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补贴种植费用、建设何首乌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等。
3. 人参:广东省政府在大力发展人参产业的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农民种植人参可以享受土地租金减免、贷款优惠、设备和技术指导等补贴,以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和产量。
4. 高山参:广东的高山地区是种植高山参的理想地点,这里的海拔高、气候凉爽,有利于高山参的生长。
广东省政府已经将高山参列为“广东省名特优中药材”,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
农民种植高山参可以享受补贴资金、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支持。
5. 南蛇藤:南蛇藤是广东省特有的药材之一,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热带地区。
广东省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南蛇藤,并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包括补贴种植费用、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等。
除了以上几种药材外,广东省政府还鼓励农民种植其他一些名贵中药材,如北沙参、枸杞、石斛、黄精等,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和政府支持。
此外,广东省还设立了一些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研发中心,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品质。
总之,广东省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补贴措施,积极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去广东种植什么药材广东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药材的种植。
广东拥有丰富的山区和水域资源,同时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药材的生长和繁殖。
下面将介绍在广东适宜种植的药材以及其应用价值。
1. 陈皮陈皮是一种常见的药材,也是广东的特产之一。
主要生长在广东南部的横县、广宁等地。
陈皮具有理气化痰、止咳化痰、调中开胃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化痰止咳、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治疗。
由于广东气候湿润,非常适合陈皮的生长,因此广东是陈皮的主要产地之一。
2. 佛手佛手是广东另一种重要的药材,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字典山、番禺云山等地。
佛手具有舒筋活血、化痰止咳、消食化积的作用。
佛手果实入药后可以制成佛手霜、佛手糖等药品,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广东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佛手的生长,因此广东有着丰富的佛手种植基地。
3. 金银花金银花,又名忍冬藤花,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广东的药材。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功效。
常用于感冒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
由于广东气候湿热,非常适合金银花的生长,因此金银花在广东也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4. 甘草甘草是一种广泛种植于广东的草本植物。
甘草具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
常用于胃炎、溃疡等胃肠疾病的治疗。
由于广东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甘草的生长,因此广东是甘草的重要产区。
5. 槟榔槟榔是广东以及中国南方地区的特产之一。
槟榔具有驱虫、止痛、缓解口臭等功效。
槟榔叶和果实可以制成口香剂、口腔药品等。
槟榔也是广东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槟榔种植广泛分布于广东的广宁、阳山等地。
总的来说,广东气候适宜,地理环境优越,为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上述提到的陈皮、佛手、金银花、甘草和槟榔之外,广东还适宜种植其他药材,如当归、白芍、参等。
广东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药材产区,不仅为药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还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药材适合广东种植广东气候湿热,年降水量较高,因此适合种植一些喜欢湿润环境的药材。
以下是一些适合在广东种植的药材:1. 千层塔:千层塔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叶片丰满且呈现出独特的层次感,十分美观。
它具有消炎、解毒、止血、利尿等药用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和民间食疗。
在广东的湿润气候下,千层塔生长迅速,容易种植和管理。
2. 菖蒲: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合在湿地生长。
它的根、茎和叶都可以入药,有镇痛、祛风、舒筋活血的功效。
广东地区的湿地条件非常适合菖蒲的种植。
3. 紫苏:紫苏是一种常见的香草植物,适合在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中生长。
紫苏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毒、消炎、祛湿等作用。
广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紫苏的生长,因此可考虑在当地进行种植。
4.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补虚、健脾、益肺等功效,可用于调养身体。
黄芪对土壤要求不高,耐旱和耐寒能力较强,适合在广东的气候条件下种植。
5. 茯苓: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利水、健脾和安神等功效。
它对土壤要求不高,耐寒性较强,适合在广东的气候条件下种植。
茯苓的种植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逐渐成为广东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6. 珍珠草:珍珠草是一种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适应性强,容易生长和繁殖。
珍珠草的叶片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等功效。
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珍珠草生长迅速,一般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7. 人参:人参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广东气候较为湿热,可以提供一定的土壤湿度,符合人参的生长条件。
虽然人参的生长过程较为复杂,但在广东进行人参的种植也是可行的。
总的来说,广东气候湿热,适合种植一些喜欢湿润环境的药材,如千层塔、菖蒲、紫苏、黄芪、茯苓、珍珠草和人参等。
这些药材在广东的种植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对药材的需求,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广东常见药草之——扛板归扛板归(学名:Persicaria perfoliata (L.) H. Gross)是蓼科、蓼属植物,一年生草本。
茎攀援,多分枝,长1-2米。
叶三角形,总状花序呈短穗状,不分枝顶生或腋生,长1-3厘米。
瘦果球形,直径3-4毫米,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
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
生长于海拔80-2300米的田边、路旁、山谷湿地。
扛板归集食、饲、药用于一身,不仅可以采集加工成可口的菜肴,也是优质畜禽饲用植物,正常食用、喂饲有利于人畜健康,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
茎攀援,多分枝,长1-2米,具纵棱,沿棱具稀疏的倒生皮刺。
叶三角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钝或微尖,基部截形或微心形,薄纸质,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皮刺;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具倒生皮刺,盾状着生于叶片的近基部;托叶鞘叶状,草质,绿色,圆形或近圆形,穿叶,直径1.5-3厘米。
总状花序呈短穗状,不分枝顶生或腋生,长1-3厘米;苞片卵圆形,每苞片内具花2-4朵;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约3毫米,果时增大,呈肉质,深蓝色;雄蕊8,略短于花被;花柱3,中上部合生;柱头头状。
瘦果球形,直径3-4毫米,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
花期6-8月,果期7-10月。
产地生境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生长于海拔80-2300米的田边、路旁、山谷湿地。
繁殖方法播种育苗:于9月中下旬至10月采收成熟的果实,置室内堆放10天左右,放在水中搓去果肉后捞出晾干,贮藏备用。
至3月上旬选择排灌管理方便,土层较深,结构疏松,肥力尚可的平缓地块,在翻耕时每亩施腐熟栏粪肥1000千克,或碎土整垄时每亩施商品有机肥150-200千克,整成连沟1.5米宽的微弓形苗床后,每亩用腐熟人粪尿或沼液约300千克兑水浇湿苗床,待露干后按100-150粒/平方米的播种密度,将种子与细泥(砂)按1:10比例混匀后撒播于苗床,播后随即覆以精细栏粪肥:草木灰:细泥(3:2:5)细肥土1-1.5厘米。
广东常见中药草——石韦水龙骨科、石韦属中型附生蕨类植物,植株可达30厘米。
横走根状茎,鳞片披针形,叶远生,干后革质,上面灰绿色,孢子囊群近椭圆形,初时为星状淡棕色,成熟呈砖红色。
附生于低海拔林下树干上,或稍干的岩石上,海拔100~1800米。
分布于中国、印度、越南、朝鲜和日本。
石韦别名:石樜(《本经》),石皮(《别录》),石苇(《滇南本草》),金星草、石兰(《纲目》),生扯拢(《分类草药性》),虹霓剑草、石剑、潭剑(《福建民间草药》),金汤匙、石背柳(《中药材手册》),石韦,其性味甘、苦,微寒。
入肺、膀胱经。
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等作用。
能清湿热、利尿通淋、治刀伤、烫伤、脱力虚损。
形态特征中型附生蕨类,植株通常高10-30厘米。
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渐尖头,淡棕色,边缘有睫毛。
叶远生,近二型;叶柄与叶片大小和长短变化很大,能育叶通常远比不育叶长得高而较狭窄,两者的叶片略比叶柄长,少为等长,罕有短过叶柄的。
不育叶片近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下部1/3处为最宽,向上渐狭,短渐尖头,基部楔形,宽一般为1.5-5厘米,长(5)10-(20)厘米,全缘,干后革质,上面灰绿色,近光滑无毛,下面淡棕色或砖红色,被星状毛;能育叶约长过不育叶1/3,而较狭1/3-2/3。
主脉下面稍隆起,上面不明显下凹,侧脉在下面明显隆起,清晰可见,小脉不显。
孢子囊群近椭圆形,在侧脉间整齐成多行排列,布满整个叶片下面,或聚生于叶片的大上半部,初时为星状毛覆盖而呈淡棕色,成熟后孢子囊开裂外露而呈砖红色。
生长环境附生于低海拔林下树干上,或稍干的岩石上,海拔100~1800米。
喜阴凉干燥的气候。
栽培技术分株繁殖石韦3月栽种,栽前选营养叶片较多的老株,连根挖起,每3~4节剪成1段,放水中浸1昼夜,吸足水分后栽种。
应选树下岩石有苔藓植物的地主才易栽活。
栽时按行株距23~27cm,把苔藓植物刨开,放入1~2段根茎,用湿润的腐殖质土压紧。
梅州种植的中草药有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中草药的种植。
梅州以丰富的中草药种植资源而闻名,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中草药品种:1. 薄荷:梅州种植的薄荷品质优良。
薄荷具有清凉解热、消炎止痛、促进消化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2. 香薷:梅州的香薷是较高品质的中草药之一。
香薷具有活血止痛、祛风解表、健脾开胃等功效,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腹痛等症状。
3. 黄芪:梅州也种植了黄芪,也称“天然的抗生素”。
黄芪具有抗疲劳、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4.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在梅州有相应的种植。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喉咙痛等症状。
5. 甘草:梅州也有种植甘草。
甘草具有润肺止咳、消炎解毒、舒缓肠胃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溃疡等症状。
6. 红花:红花在梅州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散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等症状。
7. 丹参:丹参也是梅州种植的中草药之一。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消肿、调经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痛经等症状。
8. 密蒙花:梅州也有密蒙花的种植。
密蒙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散结消癖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痛经等症状。
9. 红景天:梅州种植的红景天品质较高。
红景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提神醒脑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10. 黑蒜:黑蒜是一种发酵制作的草药,梅州也有相关的种植。
黑蒜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作用,常用于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梅州种植的中草药品种繁多,且大部分品质优良。
这些中草药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梅州的药材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这些中草药也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价值化利用这些中草药资源,梅州不断加大种植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力度,并加强合理利用和科学种植的技术指导,以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
中药材广东土牛膝概述说明功能主治简介:祛风,消肿,清热,解毒,行瘀。
治白喉,乳蛾,咽喉红肿,吐血,血淋,外伤肿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牡筋骨,补足胫,煲水洗亦可。
②《本草求原》:壮筋骨,...[详情见下文]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别名】:斑骨相思、土牛膝、多须公、六月霜(《生草药性备要》),白须公(《本草求原》),牛舌大黄、小罗伞(《岭南采药录》),六月雪(《陆川本草》),大麻(《广西中草药》),飞机草、石辣、白花姜(《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汉语拼音】:guǎng【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加工采集】: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炮制】:【药理作用】:1.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8-1:16对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酊剂用试管稀释法,1:32-1:64对白喉杆菌,1:32对溶血性链球菌,1: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抑制作用;酊剂抑菌作用强于煎剂。
2.50%煎剂按每日1ml灌胃3日,对豚鼠皮内注射白喉杆菌培养液0.1ml有防止局部炎肿坏死的作用;50%煎剂与白喉杆菌培养液各1ml混合,37℃保温10小时,然后以0.2ml接种豚鼠皮内,观察4日,局部无炎症反应发生;【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清热,解毒,行瘀。
治白喉,乳蛾,咽喉红肿,吐血,血淋,外伤肿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牡筋骨,补足胫,煲水洗亦可。
”②《本草求原》:”壮筋骨,健腰膝。
”③《岭南采药录》:”散血止痛,理脚气,取其根煎酒服。
凡病腿足红肿,色亮,其热如火,和豆腐渣捣烂敷患处。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止吐血,解热,驱风,利尿,外敷消红肿。
”⑤《陆川本草》:”退热、消炎、解毒,治心肺热。
白喉及一切喉症。
”⑥《岭南草药志》:”宽筋活络,解热凉血,宣痹行瘀。
”【性味】:辛苦,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平。
”②《陆川本草》:”辛,凉。
别出名,广东人在煲汤时常用的药材有下面几种陈皮:调中带滞、顺气消痰、宜通五脏。
(要刮瓢洗净)田七:又名三七,止血、散瘀。
(洗净,桩碎)枸杞子:又名杞子,益精明目、润肺清肝、滋肾益气。
(洗净)淮山:补脾肺、清虚热、固肠胃。
玉竹:养阳润燥、生津、清热。
川贝:润心肺、清热痰。
百合:补肝肺清热益脾。
(清水浸1小时)支竹:清肺补脾、润燥化痰。
(清水浸10分钟,切4CM块,最多煲半小时)银耳:滋阴养胃、润肺生津、养颜,不含胆固醉。
(清水浸1小时,撕碎)木耳:补气血、润肺止血,对动脉硬化有疗效。
(清水浸1小时,入滚水5分钟,取出过冷水)南杏仁:又名甜杏仁,润肺平喘、生津开胃、润大肠。
(入滚水5分钟)北杏仁:又名苦杏仁,去痰宁咳、润肠。
(同南)清补凉:清补(包括玉竹、百合、莲子、龙眼肉、慈米、淮山、荧实)北芭:又名黄黄,补血、补脾益气、壮筋骨。
花旗参:益血补脾肺。
党参:补脾补气、生津益气。
沙参:养阳润肺、益胃生津、清热。
高丽参须:补气。
莲叶:去暑。
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含有人参素,人参副素、钙质、镁质、皂素,可安神养心,补肺气、补五脏,健脾胃,皂素有溶血作用,可散发风湿性心脏引起的各种瘀血。
桂枝:性甘、辛、温,能增加代谢剌激粘膜充血,利关节、出汗,本经温筋、通脉去风温。
灵仙:性辛、苦、宜五脏、散风湿、利关节,疏通全身筋脉。
进血液新生发育,有强心作用。
夜交藤:性味苦、甘,微温,可治风湿头晕、贫血、失眠。
乌药:性辛、香、苦、温,能刺激清化粘膜兼有麻痹中枢作用。
淮山:性味甘,平,含有丰富淀粉液质,可充五脏、健脾胃、补虚弱、解消渴、补脾利水之效。
熟地:性甘、温、微苦,含有糖质甘露密酵,地黄素及铁质等,可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为滋养, 强壮补血剂,有壮强神经之效,适用于贫血体虚,神经衰弱、呼吸困难等。
园珠草:性热、辛,有去寒湿、壮阳、强心,助气之效。
护心藤:性苦、温、微香、邪气痛肿、破坚血、利水畅通血脉。
茯苓:性甘、淡、平,含有茯苓酶、植物纤维素、前萄糖、果糖及灰粉等,除胸助逆气心下结气、治痛苦、寒热烦满、咳逆、利小便、利水湿和脾胃,为缓和剂,适于心下悸、小便不利、皮下水肿、睡眠担心症。
广东常见中药草——巴戟天巴戟天(学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是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
藤本;肉质根不定位肠状缢缩,根肉略紫红色,干后紫蓝色;嫩枝被长短不一粗毛。
叶薄或稍厚,纸质,干后棕色,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
花序3-7伞形排列于枝顶;花序梗长5-10毫米,被短柔毛;头状花序具花4-10朵;;花柱外伸,柱头长圆形或花柱内藏,柱头不膨大,2等裂或2不等裂,子房(2-)3(-4)室,每室胚珠1颗,着生于隔膜下部。
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单花发育而成,熟时红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11毫米;核果具分核(2-)3(-4);分核三棱形,外侧弯拱,被毛状物,内面具种子1,果柄极短;种子熟时黑色,略呈三棱形,无毛。
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
巴戟天分布于中国、中南半岛;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生于山地疏、密林下和灌丛中,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亦有引作家种。
巴戟天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属“四大南药”之一,民间素有“北有人参南有巴戟天”的说法。
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
巴戟天的采集和加工方法也很讲究。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后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再晒干。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用热水泡透后抽去木心,再切段晒干。
巴戟天的性味为辛温,归肝肾二经。
它含有丰富的植物甾醇、蒽醌、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C和糖类等成分,具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及降低血压作用。
总之,巴戟天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中药材,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特别是对于需要补肾助阳、强筋健骨的人群更是有显著效果。
石韦别名:石樜(《本经》),石皮(《别录》),石苇(《滇南本草》),金星草、石兰(《纲目》),生扯拢(《分类草药性》),虹霓剑草、石剑、潭剑(《福建民间草药》),金汤匙、石背柳(《中药材手册》),石韦,其性味甘、苦,微寒。
入肺、膀胱经。
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等作用。
能清湿热、利尿通淋、治刀伤、烫伤、脱力虚损。
新会陈皮的典故新会陈皮,又称广东陈皮,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中药材。
它产自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因此得名“新会陈皮”。
这种中药材以独特的药效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名,被誉为“广东三宝”之一。
1. 名称由来新会陈皮的名称由来与它的产地新会区有关。
新会区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越地理环境的地区,以盛产柑橘类水果而闻名。
在这里,有一种名为“茶枝柑”的柑橘品种,其果皮具有浓郁的香气和良好的药用价值。
在长期的民间实践中,人们发现将这种柑橘的果皮陈化后,其药效更为显著,于是形成了“新会陈皮”这个名称。
2. 药效传奇新会陈皮具有多种药效,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
它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和胃等功效,能治疗脾胃气滞、消化不良、咳嗽多痰等症状。
在民间传说中,新会陈皮还曾救治过患有严重疾病的村民,使其起死回生,因此被誉为“神奇之药”。
3. 文化轶事新会陈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印记。
在文学领域,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歌颂过新会陈皮,例如唐代杜甫的《舟中即事》等。
此外,新会陈皮还被用于制作传统工艺品,如广东凉茶、广式月饼等,使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4. 历史价值新会陈皮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在古代,它曾作为进贡皇帝的珍品,被誉为“贡皮”。
同时,新会陈皮也在岭南医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中药方剂中。
在文物收藏领域,保存完好的新会陈皮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5. 产业传承新会陈皮产业的传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在传统上,新会陈皮的制作主要依靠家庭作坊完成,其技艺和经验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新会陈皮的产业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产业,新会区政府积极推动家庭作坊向企业化管理的转型,并鼓励年轻人继承和发扬新会陈皮的制作技艺。
如今,新会陈皮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传统中药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