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5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是探讨汉语词汇的本质和本体属性。
本体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语义原型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等。
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以下就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本体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通过对汉语词汇中的本体关系进行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多本体”、“扁本体”等新概念,丰富了对词汇本体属性的理解。
这些新的理论观点明确了词汇本体属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体研究拓展了词语语义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语义研究主要关注词汇的词义和词法关系,而本体研究则将注意力放在词汇的跨语篇关系和语用属性上。
通过深入分析词汇的使用环境和语境,研究者们揭示了词汇本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词汇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体研究还对汉语教学和词义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体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
本体研究还为词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比如基于本体的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词义的描述更为精确和全面。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尽管有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贡献,但对于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具体领域和语料上,整体上还缺乏系统性和广度。
尽管本体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目前,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在实际的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期望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提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同时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本体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运用到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中。
现代汉语词语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修辞手法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让词语更加丰富、形象、感染力强。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它们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拟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赋予生命力并赋予非生物以人的行为和感受。
这种修辞手法能够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亲和力。
在文学创作中,拟人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比如,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自己的父亲,她写道:“父亲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人,这是奇才,但他从来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
他只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这时候他就像一只大灰熊似的。
”其次,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达到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使词语更具形象化和感染力,激发读者的联想。
在文学创作中,比喻常常用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
例如,在冰心的《雪》一文中,她写道:“天空像一面洁白无瑕的大帆,飘扬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
”通过将天空与洁白的大帆进行比喻,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了雪天的壮丽景象和它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此外,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程度来达到描述的目的。
夸张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在文学创作中,夸张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特征、渲染气氛等。
例如,在《水浒传》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众英雄豪杰的形象,如林冲的“豹子头”、李逵的“黑旋风”等,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生动。
除了上述常见的修辞手法,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拟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他写道:“家乡的字眼,湿了一片。
”通过排比的手法,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家乡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拟人、比喻、夸张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形象化和感染力。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许多学者通过对词汇的大规模语料库的建立和整理,为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这些语料库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本,还包括了口语、网络语言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
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学者们得以深入研究词汇的形态特征、语义关系、语用功能等方面的本体问题。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理论框架逐渐得到完善。
基于认知语义学、语用学、形式语言学等理论的启发,一系列关于词汇本体的分类、层级结构、语义范畴等方面的理论模型被提出。
有学者根据词汇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将词汇本体分为基本本体和引申本体。
还有学者提出了关于词汇的上位本体、下位本体、同位本体等概念,用于描述词汇之间的关系和层级结构。
这些理论模型使得词汇本体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系统的运作机制。
这对于语言教学、语言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关系,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词汇本体的研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待完善的方面。
目前的词汇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于词汇的音、字、词等层面的本体问题研究相对较少。
尽管有不少理论模型被提出,但对于这些模型的验证和应用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词汇本体研究与其他领域如语料库学、计算语言学等的交叉融合还存在较少的研究成果,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词汇本体研究的深入发展。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一种艺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技巧。
修辞,在古人那里,称为“文”,即写作;在今人眼里,则称为“语言表达技巧”。
我们现代汉语修辞学就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语言学为指导,遵循认识论、方法论和创作论三大原理,注重提高语言能力和表达效果,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系统性的鲜明特点。
现代汉语修辞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修辞的本质,二是研究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现代汉语修辞学主要研究什么是修辞?怎样运用修辞?一般说来,我们对修辞的基本定义是:“利用语言符号和人类普遍共同的生活知识,对语言进行选择或调整,使其所表达的意思更鲜明、更强烈、更生动,更完美。
”(黄伯荣《现代汉语》, 2002年第3版),这也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的全部内容。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对象就是现实的口语表达活动中存在的各种语言现象,包括运用什么修辞格,怎样用这种修辞格等问题,目的是创造出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从词义上讲,修辞是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增强语言艺术魅力的表达技巧。
汉语的修辞是研究在言语交际中如何选用词语,如何安排句子结构,怎样掌握语言节奏,如何处理停顿等技巧。
这里不但包含着语法修辞,还涉及到逻辑修辞。
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各种形式都可以通过适当的修辞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修辞在汉语表达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
修辞手段的创造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活动,是语言感情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反映。
因此修辞活动必然会与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状态密切相关。
为此,我们要从现代语言观出发,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去考察修辞现象。
我们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就是修辞格。
1、标志性特征一,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它的根据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同时又是广泛被人们承认的。
二,灵活性和简练性。
这是因为要想真正做到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必须了解它们的规律和作用。
语言表达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论文: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写作提纲一、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们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就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化标准化。
研究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和社会学的意义、语言学的意义。
二、“修辞学造词法”的含义。
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这种构词方式我们把它叫做修辞方式造词法。
我们套用任学良先生的说法“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
”三、浅谈几种主要的修辞方式造词法。
本文我主要针对比喻、借代、仿拟这几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方式造词法进行一些浅显的探析,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利用修辞方式构词的特点及趋势。
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词新语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而且日益壮大,也往往会出现滥用新词而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更好的规范使用新词新语,本文通过新词语产生的途径,着重通过修辞方式造词法,主要选取了比喻、借代、仿拟修辞造成的新词语,阐述了这些修辞方式造词法的构词情况、特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词语修辞造词法意义特点正文最近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刊物上看到一篇这样的报道:一日一女士在某酒店吃饭时突然内急,可转了半天也没找到洗手间。
她问服务员,对方指着一个门牌上写着“听雨轩”的房间说:“那就是,”她正纳闷时,突然看到一男士从对面的“观瀑阁”走出来。
后经了解,还有些酒店的男洗手间叫“轻松阁”等。
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却不能不令人深思。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新词新语也随之不断出现,但不少新词语词义的模糊性很大,实在令人费解,特别是广告牌、宣传栏、公共场所指示栏等,出现的新词语更是五花八门,极不规范。
如果不正确使用规范性的词语,一味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滥用新词会闹出诸如前文所说“观瀑阁”、“听雨轩”之类的叫人哭笑不得的尴尬。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本文介绍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汉语词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解决词类研究中的不足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重点讨论了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是迄今為止能解释汉语词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认为该理论为今后的词类研究甚至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汉语词类名物化名动包含一、引言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多年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一直贯穿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个历史,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王力(1985:11-18)、吕叔湘(1979:40-53;1982:16-27)、高名凯(1953;1986:65)、朱德熙(1982:37-54)、陆俭明(2013)等众多学者为汉语词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如此,在词类研究中我们始终面临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一,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第二,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中心扩展规约”,满足“中心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沈家煊,2007、2009)。
为了解决汉语词类研究的上述两大困境,学界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尤其是沈家煊(2007,2009,2010a,2010b,2012a,2012b,2013)通过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名动包含”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为处于两大困境之中的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对一直在传统观念之下亦步亦趋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下文将回顾汉语词类研究从初创到深入发展的概况,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其中重点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尤其是沈家煊的“名动包含”模式。
二、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一)“词类”的提出汉语词类研究肇始于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
作者马建忠(1983:19)首先根据意义划分出了实字和虚字两个大类。
《文通》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2014年现代汉语词汇本体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体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词汇语义、方言词、新词语、词类、构词、词汇化、熟语及词汇理论等方面,应用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辞书编纂、词汇教学、习得及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等方面。
与2013年相比,2014年词汇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减少。
因此我们认为,词汇研究有大小年之分,这对词汇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标签: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内容一、论文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编的《语言文字学》的不完全收录统计,2014年1月至12月在国内(不包括港、澳、台)重要期刊上所发表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有300余篇,与前一年的600多篇有很大差距。
可以说,本年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锐减。
本年度词汇研究论文体现为如下特点:(一)词汇语义研究呈现出重词义演变的特点本年度关于汉语词汇语义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角度较为全面。
其中论文有20多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细致论述某类词的语义特征,如王华、高建英的《返回类位移动词“回、还、归、返”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分析》,车淑娅、李秀芳《义素外现:“头发”的复音化研究》,武文杰、徐艳《现代汉语视觉动词语义相容度认知分析》;(2)注重对词义演变的研究,如卜师霞的《汉语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宗守云的《从“到家”的演变看终点义到极致义的语义发展途径》、袁毓林的《“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郭家翔的《随行义动词“从、随、跟”的演变模式》、张定的《语义图模型与汉语几个情态词的语义演变》、邱丽媛,董秀芳的《从等待义到时间指示功能的演变》、柴红梅的《汉语词义演变机制例探》、王会波,钟如雄的《论汉语词义色彩变迁之动因:以“爪牙”、“复辟”、“锻炼”为例》、张美兰的《“浸泡”义动词“浸”、“渍”、“泡”的历时演变》;(3)对词义问题的宏观理论探索,如袁毓林的《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和王晶的《认知语境作用下的词义理解:以汉语研究为例》;(4)对词汇语义组合的研究,如袁世旭、张志毅的《义位组合的体点规则研究》。
J u n .2020V o l .40N o .3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0年6月第40卷第3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基于汉语词汇特征的二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 (15J J D 740006),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 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实证研究 (17P T 02)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妍,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词汇㊁词汇教学㊂近十年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综述ʻ张妍(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 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总体表现出四个特征,即词汇语义学的理论性思考增多;现代词汇研究新时代印记凸显;词汇化研究和词源学研究以个案描写为主;词典学研究内外兼备㊁以外为主,呈现出中观层面以借鉴和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为主,微观研究占优势的基本态势㊂[关键词] 语义; 词汇化; 词源学; 词典学[中图分类号]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0)03-0071-06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0.03.012一㊁引 言相比于其他语言要素,词(字)㊁词语研究是最先受到人们注意的,但以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词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比语法学和语音学诞生得晚㊂自20世纪50年代词汇学诞生以来,词汇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研究已全面展开,涉及构词法㊁造词法㊁同义词㊁反义词等词语类聚和基本词汇㊁熟语㊁新词语等词语类集以及词汇系统㊁词汇规范化等内容㊂但是,词汇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缺乏系统性㊁理论性不足㊁研究问题杂散等问题的困扰㊂为了摆脱以往词汇研究的樊篱,词汇研究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求更科学的词汇研究理念㊁方法和手段,充实词汇研究体系㊂基于此,本文将以‘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三本核心期刊近十年收录的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为底本,尝试展现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基本态势,以期为了解词汇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提供些许参考㊂二㊁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特征(一)词汇语义学研究的理论性取向作为词汇学和语义学的重要分支领域,词汇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单位的意义,其范围广泛,包括词义与概念㊁语音形式㊁书写形式的关系㊁词义性质㊁词义系统㊁词义变化㊁词汇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等㊂在当今学科多元发展的大背景下,词汇语义学积极从不同学科和各种理论中汲取营养,研究成果丰硕,其中最为凸显的特点是词汇语义研究理论性思考的增多㊂汉语词汇研究的理论性不足使17 . All Rights Reserved.其受到了很多批评,推进汉语词汇研究的理论建设也是词汇研究者们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㊂近年来,词汇语义研究所表现出来的理论性取向正说明了这一点㊂以下将从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词库论两方面入手进行简要说明㊂1.认知视角的词汇语义研究㊂在语言学认知转向的大背景下,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词义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㊂与基于客观主义㊁提倡语义原子分析方法的传统词汇语义学不同,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注重分析人类语言的意义系统和认知功能,强调从典型性和凸显㊁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㊁理想化认知模式和语义框架㊁词语用法及语义变化㊁基于语境的认知语义等五个方面对语义进行研究[1]㊂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主要是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探讨词义演变,如人体名词词义的隐喻引申[2]㊂隐喻是从我们熟悉的具体事物或其抽象属性到相对陌生的事物的映射[3-4]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者还注重到了词汇语义认知研究的应用价值,如词语释义的三项认知原则[5],即认知理据的完备性原则㊁认知因素的结构化原则和认知机制的一致性原则,为词典释义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㊂认知语言学重视从意义出发㊁注重语义的研究理念成就了其与词汇语义学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词义研究的视野㊂与传统词汇语义学重视词义结构描写的研究任务不同,认知视角的词汇语义学更重视对语义生成做出解释,为我们探寻词汇语义,尤其是词义衍生或一词多义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更具系统性和理据性的支持㊂在感叹认知语言学具有较大包容性和较强解释力的同时,如何摆脱其语义解释可能有些主观化和个性化的嫌疑,如何使认知过程更具有操作性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㊂或许与传统词汇语义研究的优秀成果相结合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㊂2.生成词库论视角的词汇语义研究㊂作为从生成语义学发展而来的生成词库理论,继承了其形式化追求,进一步挖掘出了词义描写的形式化潜力㊂在词义方面,生成词库论主张通过事件结构㊁论元结构㊁词汇类型结构和物性结构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与解释㊂其中,物性结构的提出对词汇语义学的贡献最大,尤其是对名词语义分析的贡献最大㊂物性结构将百科知识引入进名词的语义表征系统之中[6],其提出的形式角色㊁构成角色㊁功用角色和施成角色,有助于深入考察名名组合的释义模式[7]㊁三音节偏正式名名复合词[8]及同义名词的辨析[9]等㊂其中,作为汉语内在语义属性的功用义对名词的范畴化㊁语义类归属㊁词义引申与词汇化㊁构词都有重要影响[10],值得深入挖掘㊂与其他理论相比,生成词库论在词汇语义研究上的运用推进了词汇形式化描写研究的进程,这也为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分析处理提供了新的视角㊂但是正如我们所知,百科知识在语言研究中的存在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㊂生成词库论中百科知识的引入虽然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语义限定不足的缺陷,但是这种弥补是否精确,是否牵涉到了过多的语言之外的因素,对语言系统而言是否具有足够高的语言价值,四种描写结构的引入是否具备语言学价值也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㊂生成词库论不仅重视词语意义的形式化描写,而且还注重词语在语义的动态生成问题㊂生成词库论认为纯粹类型选择㊁类型调节和类型强迫是引起语义组合及其语义变化的三种机制㊂其中,类型强迫被主要运用到复合词内部语义成分的组合与生成㊁动词与名词的组合与生成之中[11]㊂然而,目前的动态生成研究大多是基于词汇的或者是基于句子层面而展开的,忽视了其27 . All Rights Reserved.他动态语境中语义可能发生的变化,缺乏语用㊁语篇对语义生成影响的研究㊂由上可以看出,词汇研究者致力于提高词汇研究的理论性追求,积极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㊁生成词库论等各种理论分析某类成组或成群的词汇类聚以求阐明词汇内部语义组织的条理和规律,这类研究推进了词汇研究深度,提高了词汇研究的理论水平㊂(二)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时代印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包含词的形成㊁造词和造词法㊁构词和构词法㊁新词语研究㊁方言词汇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㊂近年来的现代汉语词汇学成果丰硕,新时代赋予了词汇研究新特征,以下将从研究对象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方面对此展开分析㊂在研究对象上,近年来词汇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固定结构㊂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包括词和成语㊁惯用语㊁谚语和歇后语等固定结构㊂然而,以往关于固定结构的研究较少,基础性和重要性更强的词一直占据着词汇研究的绝大部分江山,固定结构颇受冷落㊂近年来,随着语块理论等的兴起,整体意义较为凝固的固定结构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关注㊂其中,关于 这样一来 等话语标记[12]㊁ 真是的 等负面评价功能语块[13]与动宾结构语块[14]的讨论较为常见㊂在研究方法上,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呈现出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特点㊂词汇研究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描写和定性分析㊂随着数据处理和文本研究新技术的提高,语料库方法在词汇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显著㊂通过大规模语料库来分析词语的语用特点[15]㊁韵律结构特征[16]㊁句法功能[17]的文章增多,语料库方法为词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和数据基础,推动了定量分析方法在词汇研究上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词汇研究的系统性和解释力㊂当今,新事物或新行为不断涌现,需要语言系统对此做出及时反应,具体到词汇层面就是新词的创造与产生㊂这也赋予了词汇研究内容的新时代特征㊂其中,以汉语造词及造词法研究㊁构词及构词法研究㊁新词语研究为典型代表㊂例如, 现 承载了 现金 的语义,并创造出了 变现 提现 付现 等一系列词语㊂这种 将两个音节共同承载的语义归于其中一个音节,为构造复合词提供语素或造出单音节词 被称为 并合造词法 [18]㊂并合造词是现代汉语以双音节占优势的词长特点与方块文字的文字类型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㊂有学者将此看作缩略造词法,但这与将长音节词语压缩截取成简短形式以求经济表达某一特定词语的缩略法有所不同,其截短处理的结果形成了具有能产性的语素或词㊂就构词来说,复合词构词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㊂复合词是在词法层面构造而成还是在句法层面构造而成的讨论一直都存在㊂值得一提的是,韵律对构词的影响日益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19-20]㊂在新词语方面,大多研究运用词语模理论从聚合关系角度对新词语展开分析,例如 裸X 词族[21]㊂综上可以看出,一个 新 字可以基本体现出近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特点㊂研究对象的 新 主要表现为词汇研究的新格局,打破了长期以来固定结构不受重视的局面;研究方法的 新 主要表现为新技术创造出来的语料库方法的广泛运用;研究内容的 新主要表现为造词㊁构词等重大论题的重新阐释和新词语的研究㊂(三)以个案描写性研究为主的词汇化研究和词源学研究作为词汇学中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词汇化研究与词源学研究在学术渊源㊁研究理念㊁概念术语等方面不尽相同㊂但两者都注重考察词汇的历时演变过程,而且其近年来37.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的基本态势表现出很多共通之处,遂将两者放于同一板块之中进行讨论㊂1.词汇化研究㊂词汇化是指 非词汇单位变为词汇单位的过程[22]㊂词汇化的源头包括短语㊁句法结构㊁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可能是词,也有可能是成语等习语㊂近年来关于词汇化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有关于从短语到词的词汇化㊁从句法结构到词㊁从跨层结构到词,也有关于习用语的词汇化研究㊂其实,词汇化是有程度之分的㊂以三音节惯用语为例,其可分为常规词汇化惯用语㊁隐喻词汇化惯用语㊁弱语义词汇化惯用语㊁弱语法词汇化惯用语㊁完全词汇化惯用语, 在隐喻机制下,惯用语从短语到词是一个短语特性不断弱化,词的特征不断强化的过程[23]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词汇化与语法化并不是全然对立的关系,如单音节动词重叠就是语法化与词汇化共同起作用的结果㊂两个同形动词的并列重叠先经历V 2的语法化,再经历V 1V 2的词汇化并最终成词㊂但现在单音节动词重叠还尚未完成词汇化,而是处于词汇化连续统中词和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24]㊂2.词源学研究㊂词源学研究重视文献的梳理,以求逐一演绎推理出词汇发展的历时进程,其工作量之大,细致程度之高让人钦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此加以阐释和验证㊂近年来的关注对象集中于单个词语,集中于双音节词,缺少对单音节词的考源,与之相应的是演绎法的大规模使用㊂因此,词源学研究显得有些零碎分散㊂此外,利用方言词语材料,从汉语内部材料展开平行互证的词源学研究增多[25],一定程度上为类型学研究提供了词汇材料和文献线索㊂上述词汇化研究与词源学研究既严谨地考察了词或习语的历时发展过程,又详细地分析了其在共时层面的语法表现,注重采用将语言现象的层级分布与历时演变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加深对汉语自身词汇特点的理解㊂稍显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多数是个案描写性研究,其系统性㊁解释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㊂(四)内外兼备㊁以外为主的词典学研究词典学是研究词典收词㊁释义㊁编排体例及功能等问题的学科㊂词典学的研究离不开词汇学㊁语义学等学科的支撑;反之,词典学研究亦能对词汇学㊁语义学等方面的研究做出贡献㊂词典学与词汇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㊂但是,与其他词汇研究分支相比,近年来的词典学研究较为 冷门 ,成果较少,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㊂一是内向型词典研究主题发散㊂作为我国语文辞书的集大成之作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 现汉 )受到词典研究者的极大青睐,内向型语文词典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此展开的㊂虽然研究者在其研究底本的选择上表现出了极高的一致性,但其研究主题较为分散㊂有的是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具体词条提出了修改建议[26],有的则是针对某一类词的释义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27],有的则针对收词理据或编纂模式提出了建议[28]㊂由上可以看出,目前以‘现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词典学研究不仅关注释义这样的核心问题,还将视角发散至收词㊁编选模式等方面㊂然而,在这种发散中却也存在着一些集中,这就是字母词研究㊂‘现汉“(第6版)中字母词的收录引来部分学者的反对,受此影响,关于字母词是否应当收入词典之中的讨论猛增㊂二是外向型词典研究掀起热潮㊂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面向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型词典日益增多,与之相关的词典学研究也随着增长㊁全面展开㊂与内向型词典研究相同,外向型学习词典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释义之上[29-30],但又强调释义应当力47 . All Rights Reserved.争摆脱‘现汉“等语文词典母本效应的影响,研究学习者的词语偏误以深入了解其母语与汉语的差异,真正做到从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增强释义的国别化研究㊂此外,还应当注重使用易懂的㊁实用的㊁完整的用例㊂可以看出,现有成果基本上是研究者结合自身的经验针对现已发行的学习词典而提出的批评及建议,忽视了学习者自身的使用体验和实际需求[31]㊂这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在继续深入词典批评研究的基础上,应当拓展词典用户研究㊁词典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㊂三、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态势与研究展望以上我们从词汇语义学㊁现代汉语词汇㊁词汇化㊁词源学和词典学五方面对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㊂可以看到,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总体上表现为四大特点,即词汇语义学的理论性思考增多;现代词汇研究新时代印记凸显;词汇化研究和词源学研究以个案描写为主;词典学研究内外兼备㊁以外为主㊂在四个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观察会发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呈现出在中观层面以借鉴和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为主,微观研究占优势的基本态势㊂语言假说分为宏观㊁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㊂宏观假说 跟语言研究的基本观念相联系,是研究者建构理论体系的根基性认识 ;中观假说是 针对某个语言层面或不同语言层面相互关系而做的㊁与语言观念和/或研究方法相关联 ;微观假说是 关于具体问题㊁特定技术方面 的[32]㊂就词汇学而言,需要对上述理论做降级处理,词汇学的宏观研究与整个词汇系统相关;中观研究指对词或固定结构进行多层级㊁多角度的系统性观察分析;微观研究则是与词语类聚有关的研究㊂目前的词汇学研究成果中这三种类型都存在㊂如有关语词分合的讨论就是宏观研究;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词库论对词㊁语块理论及固定结构进行了中观层面的分析;而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微观层面入手,基于词语类聚做出的观察分析㊂简而言之,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形成了中观层面以借鉴和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为主,微观研究占主导的局面㊂近年来丰富的词汇学研究成果让我们对汉语自身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只局限于汉语语言系统内部甚至是普通话范围内㊂如果多多从普方对比㊁汉外对比的角度展开描写与分析是否会更好呢?其实,有些研究已经显露出来了这样的类型学取向[33],但词汇类型学值得引起更为广泛的注意㊂词汇类型学旨在研究各种语言里如何将语义材料包装成词的特别方式,对深入挖掘隐含在繁复词汇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㊂如今词汇类型学研究已经在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研究小组㊁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广泛开展,但是汉语词汇类型学研究成果很少,有待开展㊂此外,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词汇研究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接口工作也值得引起注意㊂ʌ参考文献ɔ[1]G e e r a e r t sD i r k.T h e o r i e s o fL e x i c a l S e m a n t i c s[M].O x-f o r d: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0:205-307.[2]赵倩.认知深化对人体名词词义发展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11(4).[3]王治敏.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4]朱彦.从语义类推的新类型看其认知本质㊁动因及其他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1(4).[5]施春宏.词义结构的认知基础及释义原则[J].中国语文, 2012(2).[6]李强.生成词库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语,2016(3).[7]魏雪,袁毓林.基于语义类和物性角色建构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J].世界汉语教学,2013(2).[8]周韧.汉语三音节名名复合词的物性结构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6).57. All Rights Reserved.[9]李强,袁毓林.基于物性角色的同义名词辨析方法探讨[J ].世界汉语教学,2014(4).[10]宋作艳.功用义对名词词义与构词的影响 兼论功用义的语言价值与语言学价值[J ].中国语文,2016(1).[11]李强.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动宾结构及其语义转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6).[12]王凤兰,方清明.论话语标记 这样一来 的语用功能[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2).[13]郭晓麟. 真是的 负面评价功能探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1).[14]李慧. V 单+N P 语块的衍生途径及其制约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15]李艳娇,杨尔弘.基于语料库的 和㊁与㊁同㊁跟 使用分布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3).[16]祁峰,端木三.定中式形名组合词长搭配的量化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5).[17]崔璨,袁毓林. 胜败 类动词的及物性类型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5).[18]张博.汉语并合造词法的特质及形成机制[J ].语文研究,2017(2).[19]孟凯.三音词语的韵律 结构 语义界面调适 兼论汉语词法的界面关系[J ].中国语文,2016(3).[20]庄会彬,刘振前.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词机制与韵律制约[J ].世界汉语教学,2011(4).[21]胡斌彬.当代 裸X 词族的语义衍生及认知模型 兼论造词机制与传播动因[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3).[2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3]苏向丽.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24]胡孝斌.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共同作用 谈V V 的句法性质[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4).[25]丁邦新.论汉台语中辨认同源词与借词的方法[J ].中国语文,2017(5).[26]尹洪波.‘现代汉语词典“ 塑造 条义项商补[J ].中国语文,2008(2).[27]谭学纯,肖莉.比喻义释义模式及其认知理据 兼谈词义教学和词典编纂中的比喻义处理[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28]高翀.语义透明度与现代汉语语文词典的收词[J ].中国语文,2015(5).[29]萨仁其其格,周琳.从蒙古学生汉语词语误用现象看‘蒙汉辞典“存在的若干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08(1).[30]章宜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问题探讨 国内外二语学习词典的对比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11(1).[31]郝瑜鑫,王志军.国外汉语学习词典需求之探讨 以美国为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3).[32]施春宏.语言学假说的论证和语言学批评[C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编委会.语言研究集刊第15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30.[33]贾燕子,吴福祥.词汇类型学视角的汉语 吃 喝 类动词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17(3).AR e v i e wo fR e s e a r c ho n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 O n t o l o g yi n t h eP a s tD e c a d e Z h a n g Ya n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eE d u c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L a n g u a g e a n dC u l t u r e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100083)A b s t r a c t :T h e s t u d i e s o f l e x i c a l o n t o l o g yi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i n g e n e r a l s h o w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a t i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o f l e x i c a l s e m a n t i c s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i m p r i n t o f t h e n e we r a i s p r o m i n e n t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a n de t y m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a r em a i n l y b a s e do nc a s ed e s c r i p t i o n s ,l e x i c o g r a ph i c r e s e a r c hf o c u so n e x t e r n a l r e s e a r c h .T h e s t u d i e s s h o wt h e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t h a tm e s o -s t u d i e se m p h a s i z ea b s o r b i n g f o r e i gn l i n gu i s t i c t h e o r i e s ,a n dm i c r o -s t u d i e s d o m i n a t e .K e y wo r d s :v o c a b u l a r y ; s e m a n t i c s ;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 e t y m o l o g y ; l e x i c o g r a p h y67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十五年来,学者们通过著作、论文、专题会议等形式对汉语词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功能观、“包含模式”论、意义论等词类观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功能观内部以及功能观和意义论之间争论激烈。
关于汉语词类其他方面的研究,其领域也不断扩展。
本文从研究概况、学者主要观点和争议点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总结。
标签:现代汉语词类表述功能典型范畴名动包含模式一、新世纪以来汉语词类研究概况词类划分问题一直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大问题,贯穿于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汉语词类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视野以及研究领域更加开阔。
2000年以来,出版的著作有: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马彪(2002)《词类问题探索》,胡明扬主编(2004)《词类问题考察续集》,邢福义(2004)《词类辩难(修订本)》,徐艳华(2007)《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构建》,袁毓林等人(2009)《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以及袁毓林(2010)《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等。
近十五年来,发表在期刊上的以汉语词类为主题的论文共计172篇,具体涉及内容统计如下表:内容数量词类划分标准研究49小类、次类研究45活用、兼类研究25词类标注研究19词类教学研究8综述及其他262000年以后也有很多关于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专题讨论。
200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专家座谈会”。
2010年6月,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词类问题。
2011年3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
与会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词类问题大讨论”后的汉语词类研究问题,吸收高名凯词类理论中的合理之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将对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发展进行述评。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以探讨汉语词汇的本质、属性和关系为主要目标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近十年来,随着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汉语词汇本体研究逐渐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者们致力于构建汉语词汇的本体结构,并利用本体来解决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词汇本体构建和本体应用。
在词汇本体构建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分析汉语词汇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属性,构建了一系列的词汇本体模型。
这些本体模型不仅包括常用词的本体,还包括领域词、专业词等特殊词汇的本体。
研究者们还努力构建开放式的、可扩展的本体模型,以应对不断涌现的新词和新概念。
在本体应用方面,研究者们利用词汇本体来改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语义分析能力,提高信息检索、问答系统和机器翻译等应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近年来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语料库和基于知识图谱的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主要通过分析大规模的汉语语料库,抽取词汇的语义信息,并通过统计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来构建词汇本体。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大量的实际语言使用情况来建模,但受限于语料库的规模和质量。
基于知识图谱的方法则通过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属性来表示词汇的语义信息,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人工构建本体知识图谱,但可以更灵活地表示词汇的语义关系和属性。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词汇本体的应用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验证,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机器人、机器翻译等。
通过利用词汇本体,这些应用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语义意图,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汉语语义技术的发展,为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究者们通过构建词汇本体模型和应用本体模型来解决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问题。
论现代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现有的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身边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词语。
新词语的产生既是对语言的继成,又是对语言创新。
新词语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生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
本文从修辞方面入手,根据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新词的语言意义,对借代、比喻构成的新词语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新词语的情况来进行讨论。
有利于引导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
关键词:新词语修辞借代比喻一、新词语的界定和原则语言和社会结构在共变的状态下,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新词语以年上千的速度增长。
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或从其它语言、从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新词语,这些新词语有的是来自国外,大多数是对祖国原有语言的继成和发展。
新词语就是反映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文化不断渗透,与我国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了大批反映社会现实的新词语。
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
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必然使一些企业破产、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
与“下岗”相对应,应用对义手法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
也有一些关于时代革新的交通工具新词语,如:摩的、板的、等新词语。
此外,“绿灯”等这类新词语也反映新时期的社会现状,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尽管新词语研究已经深入,但怎样给新词语下定义仍然是语言学的一个难题。
通过众多语言学者的不断思索,可以给新词语下这样一个定义,“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或从其它语言、从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
所谓的“新”指的是所表达的意思是新的,或者词语的构成形式是新的、独特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作者:赵凤娇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2期摘; 要: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和《语言教学与研究》中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视角出发,回顾、总结和反思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期为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词法构词;词汇化;词类一、引言汉语词汇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相比于语法学和语音学形成较晚,经过中国学者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词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不断充实,研究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多个分支领域都得到长足发展。
尽管汉语词汇学研究已经成果丰硕,但作为新兴学科,该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汉语词汇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态势,我们还需要总结和反思近些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概况。
按照词语的产生原因和过程,汉语合成词大致可分为两类:词法构词和词汇化成词。
前者指直接创造产生的合成词;后者指非词结构经过历时演变而产生的合成词。
前者注重共时层面的分析,后者关注历时层面的考察。
近十年来,词法构词和词汇化研究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此外,现代汉语词汇分类体系虽已建立,但其内部的具体分类以及一些词语的归类问题还存在一定争议,近年来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以近十年来《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拟从词法构词、词汇化和词类划分三个方面,评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词法构词词法研究包括造词法和构词法的研究,这里主要指构词法的研究,包括对构词成分、词语结构关系、构词理据等的研究。
从研究理路上看,词法研究可分为两种:一是从结构出发、兼顾结构成分,即词语结构形式层面的研究;二是从结构成分出发、兼顾结构关系,从语法—语义的角度全面考察词语的形义特点。
纵观近十年来的研究情况,我们发现第二种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中比较普遍。
根据词汇研究对象,本文将从合成词、语汇、新词语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的词法研究进行综述。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我国修辞学家张弓在1963年出版的一部修辞学专著。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一部重要著作。
《现代汉语修辞学》出版后,产生了持续、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对这样一部著作进行全面、具体地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语修辞研究的实绩和水平。
笔者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梳理书中的具体内容,探讨其为修辞学发展和完善所作出的贡献,并指出其不足,以期更好地继承前辈学者研究的优良传统。
本文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现代汉语修辞学》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作者及出版概况、《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成书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内容简述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内容研究。
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文章从“阐述修辞基本理论”、“提出‘寻常词语艺术化’”、“辞格系统论”、“‘同义手段的选择’论”、“汉语语体论”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现代汉语修辞学》提出的一系列有关修辞学的理论问题,力图展现其为修辞学发展和完善所作出的贡献。
第三部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贡献与不足。
《现代汉语修辞学》作为五六十年代修辞研究的代表作,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修辞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构建了颇具新意的汉语修辞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尝试。
当然,与其他任何著作一样,《现代汉语修辞学》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这部分主要概述了《现代汉语修辞学》在修辞理论和研究方法
上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词汇层面的修辞研究比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对于比喻修辞的研究,从先秦至今都不曾间断。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界有关比喻的论文和著作数以千计,但在知网的检索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研究是基于比喻修辞格的。
修辞和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修辞方式需要借助词语的近义形式、反义形式、词语的借用、词语的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同时,修辞也是新词语和新词义的产生的原因之一,以比喻修辞为例,它不仅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造词和词义引申的方法。
比喻词语早在古代已有,更以其鲜明的结构特点和强烈的形象色彩。
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具有独具特色又具有探讨价值的一类词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留学生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其汉语水平最重要的体现,因此,汉语要素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侧面就是词汇教学,且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独具细节性且贯穿始终的部分内容。
比喻词语修辞色彩浓重,恰当的运用此类词语会大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但是,比喻词语的字面义和实际义往往相差甚远,不易理解与记忆,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是外国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的难点。
如何使留学生有效习得比喻词语,引起了的思考。
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比喻词语,上古时期就已经有类似例子,当时部分合成词就已经借用了比喻进行造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稷”一词,其词义等同于“国家”,而构成该词汇的“社”和“稷”二字原本含义分别指土地神和谷神。
其他类类似比喻造词的例子还有“草芥”等。
从辞格的角度来分析比喻词语的首推陈望道,他在其著作《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词语分为借喻词和隐喻词,第一次提到了修辞方式对新词所产生的影响。
由比喻法造出或者含有比喻义的,词素或直接或间接存在喻体的一类词语,从定义可以看出,比喻词语包括两类:一类从造词的角度看,是指运用比喻法造出的词语,这类词往往只有本义,而且本义含有比喻的特点,有学者称此类词语为比喻造词;一类是从词义角度看,指含有比喻义的词语。
汉语修辞教学研究文献综述一、修辞的定义和意义修辞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表达方法。
尤其对于那些难以直接表达的东西,利用修辞则可以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我们所想的意思。
我们列举出如下几个修辞定义:在先秦时代,古人们就将修辞二字放在一起连用了。
《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放在这里合用的修辞应属修饰文辞之意。
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里,将修辞定义大胆分为六种类型:调整修饰、加工说;选择说;准确鲜明生动说经济、简练说;适应题旨情景说;美辞说。
从这些语言专家对于修辞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修辞是我们语言中及其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在教育教学当中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我们要十分重视。
因此,我对修辞的理解是:运用纷繁复杂的表现方法,突出体现自我态度的一种方法。
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对修辞的研究。
二、修辞的教学目标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修辞教学目标的文献有很多,下面我们列举几个主要的:冯寿忠和刘琼竹在《实用修辞的目标与策略》中认为,修辞要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足够准确,他们认为始终相互适应,应该作为修辞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的汪国胜在论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定位》中认为:学生要在老师对修辞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修辞观,由此学到良好地语用能力。
他的观点是:能正确评判修辞现象,能得体地运用语言,才能称得上说这个学生具备了语用表现能力。
而对于修辞来讲,它不仅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大显身手,即便是对于枯燥的社会科学研究,它也发生着很重要的作用。
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侯学勇在论文《解决纠纷还是培养规则意识法律修辞在司法中的作用定位》中指出:修辞的影响无所不在。
在此篇论文中他们两位都认为,即便是在法律领域,在法學研究中,修辞都能够使法学学术观点展现得更加清晰和准确。
在法律的实践中,修辞能促进法律文本表达得更加严谨和易懂,从而使执法、司法过程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所以修辞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留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在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要表达意义的基础上,运用切合语境的修辞手段从而达到得体妥当的交际。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
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
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
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
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
”[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
”[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
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
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
这显然是有偏颇的。
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
从内容的丰厚度上讲,足以和其他的学科相抗衡了。
但真正以冷静的态度来认识修辞学自身建构的话,即会发现,它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四项内容间轻重份量不但不对应,而且差距甚大。
拿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前边两个、后边一个,三者是各占一节,而辞格一项即占四节,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透现了辞格仍为修辞学主体的现实。
再看我们修辞学领域最值得推崇并引以自豪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其体系的建立虽与唐钺的《修辞格》已有根本差别,然则各部分内容份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再则是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从质量的厚重程度上讲似乎也有明显的不同。
比如说修辞学研究里一向很少讲规律二字,好像这种言语使用及效果往往都是个案性质的。
这里,唯独辞格好像是个例外。
吴士文先生曾对辞格的建立提出过三项要求,即特定的语词材料、特定的表现方式以及特定的修辞效果。
以此将辞格与非辞格区分开来。
人们在认识该类言语现象的时候因而具有了普遍性的可遵循的价值标准。
其他三个方面呢? 语言风格,其实是对前边三项内容综合运用所形成的整体格调,不是某一方面的着意苛求便能达到的。
而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其内容如何? 有没有规律? 具不具备可操作性? 多少年来,好像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没有个一定之规。
我们这里主要看看词语修辞。
二.前人词语修辞的研究对于词语修辞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系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说在当时,直至今日,所提出的用词修辞观都是相当全面的了。
他将此看作“立言”之“本”, 《文心雕龙·章句》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他的用字四避说:“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3]还有如正面的“当”的要求,“以少总多”的要求,注重色彩及对象的要求,含意须明晰的要求,以及最高境界的“捶字坚而难移”等,共同形成了难得的学说系统。
自此以后,有唐诗宋词的精工实践,炼字用词的修辞阐述也更为丰富多样。
那些卓有建树的文学大家们大都有自己的经验体会表述,像已不知出于何人之口的“千金易得,一字难求”、“一字未安,绕室终日”、“一个字未稳,数宵不得闲”。
韩愈的“文从字顺各识职”,李翱的“词不工者不成文”,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僧文“冥搜意句,全在一字,包括大义”。
宋人更是讲究“诗眼”、“句中眼”。
有许多还逐渐形成感人的典故流传至今,像吕不韦的一字千金,贾岛的“推敲”,杜甫的“炼字”,郭沫若的“一字师”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一词说”等故事,一直广为人民群众盛传着。
但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往往受时代的局限。
如刘勰的“四避”说,具体倒很具体,针对性也强,但有些语用现象随特定文体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也便失去了它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诗词是文学中的精华,选字用词更须下功夫,故诗话词论这方面的内容也更见丰饶。
让我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有关的表述大多只是就现象本身进行体悟。
朱熹的“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似乎就将这里的特点概括殆尽。
究竟是怎样个好法,缺乏客观依据,自然也就不能形成共识。
如宋祁《木兰花》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认为这个“闹”字用得不确切,“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
”王国维却认为:“着一‘闹’字,境界全出”。
见仁见智,无足为怪,但判断的本身出于什么样的标准不明确,则是问题的关键。
清代张谦宜倒提出了相当简单明了、又便于实施的方法,指出:“炼字之法,莫妙于换了再看。
熟字不稳换生字,生字不稳,亦不妨换熟字。
雅俗虚实,喨哑明晦,死生宽紧之类,莫不互更迭改,务求快心。
”[4]这里的标准显然是比较全面的。
生熟、雅俗、喨哑、明晦、死生、宽紧,这些基本上似乎将词语修辞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包容了进来。
理论上可以这么讲,而且我们还认为以此为基础可以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词语修辞体系,但如何使之精密化并具有操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当今词语修辞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在修辞学萌芽时期(1905-1918)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中,推崇孔子关于“辞达”的修辞原则,为了做到辞达,他很重视谋篇造句之法,但更强调炼字。
“欲知篇必先知句,欲知句必先知字”,这是他的主张。
他还认为好用险字,则要流于奇诡僻涩,因此主张自然古雅,以虚心善改为贵。
但他受古雅、雅洁说到影响,又赞同“不可入时文贴括语,不可入小说俳诨语,不可入汉人笺注语,不可入宋儒学案语”,并以此四者为“修辞者之所宜知,不可不悬为戒律”,这就比较片面了。
关于炼字之法,他强调字段活用,如静字作动字用,善用虚字等。
林纾的《畏庐论文》涉及修辞的内容颇多,代表了桐城派末期的修辞观。
从正反两方面谈用语、用字之法,他除了总结虚字“矣”、“也”的用法及修辞效果外,还提出“换字法”与“拼音法”。
现代修辞学的逐步建立时期(1919-1932)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这个的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谈到消极修辞中谈到要使语言表达明确,首先必须在写说前把表达的内容理得清楚、明确,要注意三点:第一是用意义分明的词;第二是使词与词的关系分明;第三是用词应分清宾主,不要喧宾夺主。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时期(1933-1948)由于这段时期书面修辞研究的发展,修辞与作文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这时期更加注重实用,如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郭步陶《使用修辞学》、曹冕《修辞学》、石苇《作文与修辞》、田仲济《作文修辞讲话》这几部著作都以篇、章、句、字为纲,突出了这段时期的修辞特色。
建国以来的修辞学(1949-1965)发展其中修辞理论、修辞手法、语体和风格都有很大发展,但炼词炼句发展不是很明显。
文革期的修辞学(1966-1976)受到严重破坏,建国后的十七年的修辞学研究成果被一概否定,这时期语言运用非常混乱、造谣撒谎、胡言乱语、脏言秽语、陈词滥调横行无阻,实事求是文风受到嘲讽,这时期修辞学呈停滞状态,处于“沉寂”时期。
修辞学的繁荣期(1977-1988)这一时期,词语修辞的著作成批出现,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是以词语的意义、色彩、声音为纲来谈词语的运用。
石云孙的《词语的选择》和刘焕辉的《语言运用概说——用词造句》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是以词语的“锤炼”、“选用”为纲谈词语运用。
代表是倪宝元的《词语的锤炼》。
该书突出了“锤炼”二字,范围是限于词语。
分析较细,讲解清晰,能帮助读者较为系统的学到锤炼词语的本领。
李嘉耀的《选词》这本著作突出“选”字。
总体来看,我国词语修辞的研究,这一时期有了新的突破,明显表明了其发展。
当今的汉语修辞学,在词语修辞方面,最具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理论解说,一是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提出的“寻常词语的艺术化”。
他认为条件是把有关部分暗中加以“喻义化”,这样就能给听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的余地让人们能创造性地展开形象思维”。
并指出,这种艺术化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副词五类,而前三种占多数。
这里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喻义化”。
张弓先生首先将该现象从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方式中排除开来,然后举例说明,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中的“挂”字为例:“动词‘挂’(悬挂)和‘不关己的事情’本不直接联系”,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却将这种事物现象喻义化,比作可悬挂之物,“把两者临时巧妙联系起来,就使动词‘挂’虽然保持常义而又带上幽默味的艺术色彩。
”显然这种解说还需要深化。
再一个是胡安良先生在《词语漫笔》一书中总结的方法: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暗含辞格和词类活用。
与此相对的是具体现象的研究。
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针对着当前比较常见的“副+名”组合有各种各样的解说。
前者值得注意的是张谊生的“名词功能性状化”的提法,后者的论述则显得复杂多样,但多脱不出“简练”“活灵”一类明显烙印着传统认识的窠臼。
四.词语修辞的新发展(一)词性修辞的研究有了进展诞生了系统研究词性修辞的专著——《汉语词性修辞》。
该书对举凡与词性有关的修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
关于词类修辞的专篇了你问数量也很可观,比较集中的是谈数量词的运用。
如文镜容的《浅谈数词的修辞作用》、梁关掉《浅谈量词的修辞功能》等,关于词性修辞是九十年代词语修辞的一次热点。
(二)关于词语的色彩修辞和词语的模糊修辞问题的研究过去这两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现在主要是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语言的色彩美》是第一部对色彩词作全面系统的研究而称得上学术著作的。
该书认为色彩词具有表情性和象征性等修辞作用。
对词语模糊性问题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不同语体中某类词语的动态模糊运用问题进行探讨,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其社会特点、心理基础表现形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