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1.“希望”与“愿意”希望:a.心里想着实现某种情况,希望能考上大学;b.心愿,理想,所有的希望全成了泡影。
愿意:a.希望; b.认为符合自己心愿而同意。
2. 介词“对”与“对于”相同点:“对于”“对”标记或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情。
不同点:能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对”有两种用法是“对于”没有的。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对待关系用“对”,不用“对于”。
例如:“他对我很好”“对小孩,他不够耐心”。
(2)介绍出目标,相当于“向”的其中一种用法。
例如:“他对我笑了笑”“作为医生,应该对病人负责”另外,“对”和“对于”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在“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中“对”可以放在主语前、主语和都的中间、都和有的中间。
“对于”放在主语前、我们和都的中间。
3. “别人”与“人家”相同点:“别人”和“人家”都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
不同点:“别人”有时候是“ 其他人”的意思,也就是指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所有人,如“他这个人很热心,别人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
”“人家”有时候是“他”或“他们”的意思,如“他对我这么好,我要是不努力,怎么对得起人家呢?”有时候“人家”还可以指说话人自己,等于说“我”,这样用的时候,多带有亲昵的口气,年轻女性用得比较多。
4.“怎么”与“怎样”相同点:二者都是代词,都常用来问问题,意思和用法有一些相同之处。
不同点:“怎么”可以用来询问原因,“怎样”没有此种用法。
“怎么”可以用来表示惊奇,“怎样”不可以,如“怎么,你今天就回去?”“怎样”可以用来问对方意见,“怎么”不可以,如“我们一块去,怎样?”“怎么”可以用在反问句中,“怎样”没有此种用法。
5.“优秀”与“优异”都是形容词,都可以受“很”修饰,表示很出色的意思。
A. 优秀,侧重品行、学问、质量、成绩等非常好,如:优秀作品。
这个词可以形容物也可以形容人,如:她是个很优秀的员工。
B. 优异,侧重成绩、表现等优秀、出色,如:成绩优异。
古代词语与现代词语不同的例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多词语的意思有所区别,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发:古代汉语中意为“射出”,现代汉语中意为“发送”;
2. 走:古代汉语中意为“跑”,现代汉语中意为“行走”;
3. 丈夫:古代汉语中意为“成年男子”,现代汉语中意为“丈夫”;
4. 妻子:古代汉语中意为“妻子的子女”,现代汉语中意为“妻子”;
5. 天下:古代汉语中意为“全国”,现代汉语中意为“天空之下”;
6. 山:古代汉语中意为“一座高峰”,现代汉语中意为“多座高峰”;
7. 河:古代汉语中意为“黄河”,现代汉语中意为“河流”;
8. 汤:古代汉语中意为“热水”,现代汉语中意为“菜肴的汁”;
9. 肉:古代汉语中意为“肉类食品”,现代汉语中意为“动物的肌肉组织”;
10. 来:古代汉语中意为“过去、未来”,现代汉语中意为“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区别的词语有很多,这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需要根据文中所使用的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汇褒贬陪义的构成及古今比较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标注褒贬陪义的义位做了初步统计,并将它们和古汉语词典里的注释相比较,对褒贬陪义的构成和变化的方式作以分类,并试图推测褒贬陪义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褒义词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褒贬陪义构成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7-02褒贬义是表达主体对基义的感情、态度和评价的陪义。
在词汇学语义学书里多被归为色彩义或情态陪义。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标注褒贬陪义的义位做了初步统计,并将它们和古汉语词典里的注释相比较,对褒贬陪义的组成和变化的方式作以分类,并试图推测褒贬陪义变化的原因。
1 褒贬陪义的构成贺国伟在《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中写道“词语的褒贬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造词初始时形成的褒贬倾向,另一类是后来用成的褒贬倾向。
初始形成的如:‘诚实、纯朴、雄伟、虚伪、娇气、纠集’等。
这些词产生时就有明显的褒或贬的印记,人们对褒贬的理解大多是从其初始意义来接受和理解的。
后来用成的如:‘奢侈、朴素、后果、毙命……’等。
这些词的褒贬性质大多是人们带着一定的感情运用后逐步定型的。
有不少词经引申产生出的比喻义则多数属于造成的色彩,如‘王八、草包’等词的原意并无贬义且指的是具体物,但这几个词的比喻义则有浓厚的贬义色彩。
”按照我们通常谈到的确定褒贬陪义的标准,这段话里举例的词并不都恰当,但是其对褒贬陪义演变的观点还是可取的。
《现代汉语》中标注的带有贬陪义义位远多于褒陪义义位。
为探寻陪义的演变情况,对照《古今汉语词典》,将义位的古义和今义做了比较。
判断义位是否有褒贬陪义,主要以字典中给出的例句为主。
我们发现,11个带有褒陪义的义位基义陪义和其产生时的意义相比,基本上没什么变化;而带有贬斥陪义的义位情况比较复杂。
以下做分类比较。
2 褒贬陪义的古今比较2.1 古今都有且基义和色彩陪义较一致的比如“把持”表示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在古汉语中就有“胁迫诸侯,把持王政(《白虎通·号》)无所不至”,在现汉里的解释是“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
《现代汉语常⽤词表(草案)》发布稳定、⾼频汉语普通话常⽤词语56008个
新华北京12⽉29⽇电(记者隋笑飞)国家语⾔⽂字⼯作委员会29⽇发布《现代汉语常⽤词表(草案)》,这是国家语⾔⽂字⼯作委员会以“中国语⾔⽣活绿⽪书”A系列名义发布的第⼀个“软性”规范。
该词表的研制⼯作历时10年,所收词语经过2.5亿字海量语料的检测。
所收词语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华词典》等的词条以及厦门⼤学新词语语料库等进⾏⽐对,并查验了所收词语在⾕歌、百度等常⽤页上的使⽤情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常⽤词表(草案)》。
该词表收录了现当代社会⽣活中⽐较稳定的、使⽤频率较⾼的汉语普通话常⽤词语56008个。
条⽬按频级升序排列,另附有《〈现代汉语常⽤词表(草案)〉⾳序索引》,⽅便读者查询检索。
同时,词表全部使⽤规范汉字,符合《第⼀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字表》《现代汉语通⽤字表》等国家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词表》还反映了当代社会⽣活的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如“博导”“彩民”“泡吧”“抢滩”“私企”“双学位”“磁悬浮”“软着陆”“络”“吧”“民”“管”“站”“址”“络游戏”“电⼦出版物”等等。
《现代汉语常⽤词表(草案)》属于“中国语⾔⽣活绿⽪书”A系列,⽬的是引导语⾔⽣活的“软性”规范。
“中国语⾔⽣活绿⽪书”A系列由国家语⾔⽂字⼯作委员会发布,是当代中国语⾔规划的⼀项具体举措。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能愿动词,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表示趋向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的词。
例如: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
现代汉语知识点总结现代汉语是汉族主要使用的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它是一种含义丰富、表达灵活的语言,与汉字紧密相关。
在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语法结构: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动补结构、兼语结构、状语从句等。
这些语法结构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和表达方式,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2. 词语搭配:在现代汉语中,词语之间有着固定的搭配方式,即词语搭配。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词语搭配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表达意思,避免使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组合。
3. 词汇辨析:在现代汉语中,存在许多词汇之间意思相近或相近但用法不同的情况。
例如,“爱”和“喜欢”都表示一种情感,但在使用时有着不同的语义和语法要求。
通过学习词汇辨析,我们可以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意思。
4. 常用表达: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问候语、道歉、感谢等。
这些常用表达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5. 语音语调:现代汉语中,语音语调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语音语调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我们需要注意音调的变化和强调的位置,避免在表达过程中产生歧义。
6. 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是汉语中的一大特色。
掌握常用的成语和俗语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地道,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了解成语和俗语的来源和使用场景,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富有文化内涵。
7. 拼音和注音:拼音是现代汉语音节的书写方式,而注音则是将汉字的发音标注出来。
掌握拼音和注音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读写和理解汉字。
8. 汉字书写:现代汉语中有数千个常用的汉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书写顺序。
正确地书写汉字需要我们熟悉每个汉字的基本结构,并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书写。
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现代汉语词典新词语
以下是一些较新的现代汉语词汇:
1. 互联网+(hùliánwǎng+):指通过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模式。
2. 网红(wǎnghóng):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走红的名人或明星。
3. 手机依赖症(shǒujī yīlàizhèng):指对手机过度依赖,无法
脱离的现象。
4. 手机支付(shǒujī zhīfù):指使用手机进行支付的行为。
5. 低头族(dītóu zú):指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的人。
6. 撒贝宁现象(sǎ bèi níng xiànxiàng):指因微博等社交媒体
平台的普及,名人或公众人物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个人观点或发表言论而引发舆论热议。
7. 无人机(wú rén jī):指未驾驶人员操作的飞行器。
8. 共享经济(gòngxiǎng jīngjì):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创造价值的经济模式。
9. 二维码(èr wéi mǎ):指用于存储信息的二维图形码,可通过手机等设备进行扫描解码。
10. 网络暴力(wǎngluò bàolì):指在网络上进行的恶意攻击、侮辱、诋毁等行为。
以上词汇只是一小部分较新的现代汉语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词汇不断涌现。
1. 按& 按照(二者的选择与后面名词音节的多寡有关)按时完成按照预定期限2. 巴不得& 恨不得巴不得希望的是可能做到的事巴不得有人来帮帮忙宾语可以带否定式巴不得不去巴不得可以加“的”修饰名词正是我巴不得的事恨不得希望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我恨不得马上见到他3. 不比& 不如都用于对比不比强调前后两者有差异,但不一定谁好谁坏不如强调前者不如后者4. 不必& 未必不必是必须的否定,不需要、用不着未必是必定的否定,不一定5. 不得了& 了不得高兴得后加二者没什么区别,但了不得可做定语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了不得可以做有(没有)的宾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了不得可以表示超乎寻常6. 不管&不论&无论不管多用于口语不论,无论多用于书面语,后常可接如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色彩的词不管天气热不热无论天气热还是不热7. 不及& 不如不及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前后只能是名词不如除此之外还能比较动作行为的利弊前后可以是名词、动作或小句8. 采取& 采用采取对象多为抽象名词,如策略、方针、态度等后可接名、动、形容词宾语采用对象多为具体事物或某种方法,后只能接名词宾语9. 参与& 参加参与指参加事物的计划、讨论、处理等活动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对某事提出意见10. 曾经& 已经曾经现在已结束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现在可能还持续时间一般是不久前11. 朝&向用朝的都可以用向向可以用在动词后,朝不可以跑向终点向还以用在抽象名词向群众学习12. 除非& 只有只有从正面提出唯一的条件只有,才。
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条件,语气更重除非是。
除非才。
除非,不。
13. 处处& 到处到处多指具体的场所处处可指抽象的场所14. 此外& 另外此外和另外都可以当连词另外还有指别词的用法。
另外的人都去了15. 在&当在只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结合在头上泼冷水当只能跟少数名词组合当头泼冷水16. 而况& 何况二者基本用法相同,都可表示反问加强语气何况前可加“更、又”17. 非常&十分非常可以重叠使用十分不可以重叠十分前可用不18. 分别&分头一般都可用于多个主体对多个客体或多个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情况19. 刚刚,刚,刚才刚,和刚刚都是副词用刚(刚刚)的句子,动词后可以跟时量短语我刚来一会儿刚才是时间名词20. 各&每都指所有的个体,但意义上的重点不同每着重于取出一个或一组做例子 每个人都有三辆车 每加名词要与量词连用 各着重于同时遍指,可以直接加名词 各家各户21. 固然 & 虽然固然 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 侧重于让步22. 管/不管管他是谁 后要加代词不管什么人 后可直接加疑问代词23. 由&归 归只用于划分职责范围,由不限于此 专机由(归X )三架战斗机护航24. 还&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 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 “又”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25. 好在 & 幸亏 “幸亏”指由于某种偶然出现的有利的条件而避免了不好的后果 “好在”所表示的某种有利条件是本来就存在的幸亏遇到警察才转危为安好在我带了伞26. 何苦 & 何必 都表示无必要、不值得,但“何苦”比“何必”语气更重。
第1讲: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根据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整理A【哀兵必胜】1、对垒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2、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哀鸿:哀鸣的大雁。
)【爱惜羽毛】指珍重爱惜自己的声誉。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按图索骥】(两用成语)1、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2、也指按照线索去寻求找目标。
【暗度陈仓】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暗送秋波】1、比喻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
2、后来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
B【八杆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
【白板】1、一种可反复擦写的书写工具。
2、戏称对某种知识、技能一窍不通的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用来比喻势力大的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余威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悖入悖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
【比翼齐飞】1、比喻夫妻恩爱,朝夕相伴;2、也比喻互相救助,共同前进。
【闭关自守】1、闭塞关口,不跟别国来往。
2、也泛指不跟外界交往。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
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别具只眼】另有一种风格。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1、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应对的方法。
2、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掩:遮挡;堵塞)。
【病入膏肓】1、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2、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无可挽救的程度。
【拨云见日】1、拨开乌云见到太阳。
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2、也比喻疑团消除,事情明朗等。
【博弈】1、古代指下围棋,也指赌博;2、比喻为谋取利益而争斗。
语言学里的几组词语比较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
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
——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
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
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
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
"有点”和“一点”的比较
“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
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
(V/A 表动词或形容词)
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后面用“一点”作补语
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
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
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
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
(鲁迅《在酒楼上》)
(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
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
1 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
2 我接受+ 接收- 了他的感情
3 信号接受- 接收+ 到了
4 这个学校接受+ 接收+ 外国留学生
5 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
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
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
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
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
答1:主要是具体使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做词语的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时。
如:“里面很宽敞”,就不能说成“里很宽敞”
答2:我觉得里边是名词里是副词,前者做主语宾语后者只能做补语
答3:里跟在别的名词后构成方位短语之后,整体作句子的主宾,里边是复合方位词,可单独做句子的主宾
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该如何比较辨析呢?请说说分析方法!比如:一样和同样
一样同样
我俩的意见很不~。
+-
他跑得真快,像飞~。
+-
我妹妹长得和我母亲~。
+-
这是~的道理。
++
下了一夜雪,校园里松树上堆满了梨花~的积雪。
+-
教材内容是全新的,~,教学方法也应不~。
-+
相同点:都表示没有差别;都可以作修饰语,修饰名词、动词。
不同点:1)"一样"可以用在表示"跟……一样"的意思的句子中,"同样"不能。
2)"一样"可以表示相似,近于"似的","同样"不能。
3)"同样"可以用在小句和小句之间,承接上文,类似连词,后有停顿;"一样"没有这种用法。
4)"一样"可以作谓语,"同样"不能。
同义词辨析,先尽量举出含有进行比较的词的例句,然后根据出现的语境,从理性义,色彩义,以及语法功能方面总结异同。
不管是近义词还是反义词,你的分析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个体例
如下:1。
设计典型例句.包括适用对象和句法功能(就是语法)两方面
归纳总结:最好同时和近义词的区别那节课联系.即词语的理性意义(适用对象/对象特征)/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这组词语有什么区别,“看起来”、“看样子”、“看上去”、“看来”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何区别这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都表示根据某种情况作出推测的意思。
其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看来”一般为通过对客观情况的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论,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又可用于抽象事物,适应范围较大。
如:怎么你的咳嗽还没好?~是你吃的药不对症吧。
/这件事拖了这么久还没解决,~情况比较复杂。
2.“看样子”多为从表面、从直上的判断。
多用于具体事物,多用于口语,如:小王~像外地人。
/这双鞋~还比较结实。
3.“看起来”既可用于分析后的判断,也可用于表面上的ሤ断,如:今年冬天的雪下得真大,~明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事~很容易,其实很难办。
/䰏王~随和,其实挺倔强的。
4.“看来”、“看起来”、“看样子”虽然都可用于句首,并有短暂的停顿。
如:看来/看起来/看样子,你必须亲自过问这䳶事了。
但“看来”还可用在“在……看来,”、“从……看来,”、“依……看来,”的繓构。
如:在我看来,事情不那么简单。
“看起来”和“看样子”都不能用于这样的结构。
5.“看样子”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看她那不安的样子,一定是遇到了什么着急的事了。
“看来”和“看起来”都不能这样用。
06年现古合卷中的同义词辨析:得----得到鼓励----鼓舞;03年的一道同义词辨析.挑----拣----选;得----得到
1.得得到
例句
这次比赛,小李~了冠军。
+-
我最近没~过感冒。
+-
他前一段~了一场大病。
+-
你真是~了便宜卖乖。
+-
老王~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
-+
小李~一张奖状。
-+
他的工作~了大家的认可。
-+
辨析:二者都可以表示“获得,得到”的意思,1.在搭配范围上有较大的区别:“得”侧重于具体事物,事物现象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而“得到”多与抽象事物相搭配,事物现象多是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