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与政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6
20届高考政治备考:猪肉价格上涨问题一、【背景材料】2019年年3月开始,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7月份以来涨幅扩大,9月初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26日至9月1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2.4%。
其中,猪肉每公斤批发价格为34.59元,上涨8.9%。
问题一:价格为何涨?主要原因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猪肉市场供给偏紧。
从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从北至南,从沿海到内陆,不少生猪养殖户都直呼亏损。
截至今年7月,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
疫情不仅导致大量生猪的死亡,也让众多养殖户望而却步,不敢增栏,散户觉得养猪不挣钱,养猪行业散户大量撤出。
问题二:该如何应对?可采取健全猪肉市场供应保障机制、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适度采取一些消费替代;指导产销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区域间产销衔接,畅通肉类供应渠道;鼓励扩大猪肉进口等。
8月31日以来,农业农村部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17条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
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基础设施方面,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等给予适当补助;2019年适当增加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贷款贴息方面,种猪场、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实施期限延长至202 0年12月31日,在延长期内,将符合规定的种猪场、规模猪场用于新建、改扩建猪场的建设资金纳入支持范围。
保险方面,自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暂时将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1200元增加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600元增加至800元,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把握时间窗口,持续开展并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
补贴补助方面,2019年实施生猪良种补贴,补贴标准每头能繁母猪每年不超过40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下达后,县市要在三个月内将补助资金给付到位;强化省级财政的统筹作用。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猪肉价格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近期猪价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学原理的思考和分析。
本文将从供需关系、成本推动力和政策影响等方面对近期猪价上涨进行经济学分析。
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看,猪肉价格上涨与猪肉的供需关系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畜牧业正经历着一次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阶段。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肉类产品的要求逐渐从数量上的满足转向了品质需求。
这导致了市场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增加,而供给并没有及时跟上。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以及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也是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供需关系的失衡导致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成本推动力也是近期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猪肉生产的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养殖成本和人工成本等。
近期国际粮价上涨,国内大豆和玉米等饲料价格也在上涨,造成了猪肉生产成本的上升。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养殖企业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生产成本控制,加大了对生猪养殖的投入,也增加了成本。
成本推动力直接导致了猪价的上涨。
政策影响也是近期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养殖业规范化政策,限制了一些小规模养殖场的生产,导致生猪供给减少。
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禁止野猪肉的销售,也使得市场上的猪肉供给减少。
政策的影响使得生猪供给减少,从而推动了猪价的上涨。
近期猪价上涨是由供需关系失衡、成本推动力和政策影响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经济学原理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性。
为了应对猪价上涨所带来的影响,需要从解决供需关系的失衡,降低猪肉生产的成本,以及更加合理的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也需要加强监管,避免市场垄断,确保猪肉价格的合理稳定。
希望随着国内畜牧业的发展,猪肉价格能够尽快回到合理水平,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好的保障。
一、供给方面1、非洲猪瘟导致猪肉量供给下降非洲猪瘟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一旦非洲猪瘟蔓延开来,就会造成养猪场大量的生猪死亡。
对于猪来说,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几乎是100%致死的概率,如此就导致生猪的数量越来越少,猪肉市场上的供给量减少,自然市场上猪肉的价格就会上涨。
2、环保政策日益严格,为响应环保精神,不少农村地区关停了一大批违规的养猪场。
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农村散户养猪也越来越艰难,好多散户放弃了养猪。
两者的因素相作用下,生猪市场的供应量就大大下降了。
3、不法商贩恶意炒作,囤货居奇。
不少不法商贩看到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就把手中的生猪肉囤积起来,不再出售,这样就会导致市场上的猪肉供给量更少,猪肉价格更加上涨,不法商贩越涨越囤货,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4、猪周期的影响。
猪周期就是指一种经济现象,这个经济现象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
猪周期的道理很简单,康波财经小编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假如康波财经小编开了一个养猪场,如果今年生猪市场上行情不好的话,那么康波财经小编就会杀掉母猪减少生猪存栏量,以此来减少养殖成本,维持养猪场的正常运转。
一段时间后肉价涨起来,康波财经小编又会扩大养殖规模,结果在生猪出栏时生猪产量提高,市场上生猪的供给量上升,猪肉的价格下跌,康波财经小编就又开始杀母猪,猪周期由此形成。
二、需求方面因为猪肉属于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猪肉的需求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想想在生活中,大家每月消费猪肉的量也相对固定。
总的来说,猪肉市场上,猪肉的需求一定,猪肉的供给却下降了,因此前段时间猪肉的价格才会上涨。
据康波财经小编在农业部看到的消息:猪肉价格已经恢复性回调。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6省市猪肉价格总指数已经连续两周环比下跌。
11月8日-14日,猪肉批发价格为49.84元/公斤,环比下降4.4%。
截至11月15日14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8.13元/公斤,比11月14日下降0.9%。
关于猪肉涨价的分析及对策建议近期,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
猪肉作为中国人的主要肉类食品,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猪肉涨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猪肉涨价的主要原因。
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供需关系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在供需方面,由于近年来生猪疫病的爆发,导致养猪户减少,生猪供应不足,从而使得猪肉价格一路上涨。
在外部因素方面,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猪肉进口成本上涨也是造成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针对目前猪肉价格上涨的情况,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政府应该加大对养猪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养猪,增加生猪的供应。
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猪肉进口政策,降低猪肉进口关税,扩大猪肉的进口规模,以缓解国内猪肉供应不足的问题。
政府还可以适时采取价格管控措施,保障猪肉价格的稳定,避免价格波动过大对市场和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猪肉涨价的情况。
我们可以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量,转而选择其他肉类产品,如鸡肉、牛肉等,以减轻对猪肉的需求压力。
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豆制品和禽类等替代品的消费,多样化的膳食结构有助于缓解因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压力。
我们也可以适当培养食品储备的意识,储备一些长效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猪肉涨价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共同来解决这一难题。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养猪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猪肉供应的增加,合理调节猪肉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而消费者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猪肉价格上涨,保持理性消费。
相信随着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地应对猪肉涨价的问题,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和生活水平。
猪肉价格背后经济学探究一、猪肉价格变动背景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生产经济的快速发展,猪肉价格也随之波动。
本文分析了猪肉价格变动的原因以及它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猪肉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分析了猪肉价格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供需关系、生产成本、政策环境、消费者需求、货币贬值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三、“猪周期”及其与猪肉价格的关系猪周期是指生猪生产行业的一个周期性规律,本文分析了猪周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猪肉价格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供需失衡导致的猪肉价格上涨供需失衡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供需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控制供需关系。
五、猪肉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猪肉是我国最重要的肉类食品之一,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严重。
本文通过对猪肉价格波动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分析,建议制定积极的消费政策支持居民消费。
案例一:2019年中国猪瘟爆发对猪肉价格的影响2019年中国猪瘟疫情爆发,导致生猪繁殖悲剧,随之猪肉价格急速上涨。
本文分析了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原因。
案例二:猪肉进口政策变化对猪肉价格的影响中国政府针对国内猪肉价格波动出台了一系列进口政策,本文分析这些政策对猪肉价格的影响,以及在世界贸易的背景下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
案例三:猪肉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猪肉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严重,本文通过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分析,探讨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
案例四:猪周期与猪肉价格的相关性分析猪周期是我国畜牧行业的重要规律,其与猪肉价格的相关性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猪周期和猪肉价格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案例五:互联网“新农商”模式对猪肉价格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农商模式逐步被引入到农村扶贫和农业产业发展中。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猪肉市场的影响,以及其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建议。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摘要】近期猪价上涨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供需关系方面,需求量增加和供给量减少是导致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猪养殖成本的增加也是猪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包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等。
政策调控和外部因素也对猪价造成影响,如政府的补贴政策以及环保法规的实施。
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猪价上涨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未来猪价走势仍然不确定。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猪价的波动,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在未来的经济政策中寻找平衡点。
【关键词】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供需关系、生猪养殖成本、政策调控、外部因素、产业链、多元化、经济影响、猪价走势预测1. 引言1.1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引言:近期猪价上涨在经济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猪价上涨不仅影响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对整个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猪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供需关系、生猪养殖成本、政策调控、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猪价上涨的经济学原理,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市场预测提供参考。
2. 正文2.1 供需关系引起的猪价上涨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之一,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
近期猪价上涨主要源于供需关系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这种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需求量大幅增加。
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锐减,导致猪肉供应量大幅缩减。
供需之间的失衡导致猪价大幅上涨。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量逐渐增加,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对猪价起到一定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内猪价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加显著。
供需关系引起的猪价上涨不仅仅是市场行为,也受到政策调控、外部因素及产业链的影响。
未来,我国政府需要在宏观调控中保持市场稳定,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支持力度,以缓解供需失衡引起的猪价上涨情况。
2.2 生猪养殖成本增加导致的猪价上涨生猪养殖成本增加导致的猪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猪肉涨价的因素分析及建议【摘要】猪肉价格近期持续上涨,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从猪肉供应量下降、饲料成本上升、疫情影响、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调控政策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猪肉涨价的原因主要包括猪肉供应量的减少、饲料成本上升、疫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应该出台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增加猪肉供应量,稳定饲料价格,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并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以应对猪肉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猪肉价格上涨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猪肉价格上涨、供应量下降、饲料成本上升、疫情影响、消费需求增加、调控政策、建议、总结分析、对策建议1. 引言1.1 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猪肉供应量下降。
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大幅下滑,导致市场供应不足,价格自然上涨。
二是饲料成本上升。
饲料是养猪的重要成本之一,而近年来受全球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饲料价格持续走高,直接导致养猪成本增加,进而推动了猪肉价格上涨。
三是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养殖业面临着疫情防控压力,生产成本增加,供应链受阻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肉价格。
四是消费需求增加。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逐渐增加,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进而推高了猪肉价格。
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探讨当前猪肉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政策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应对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猪肉供应量下降、饲料成本上升、疫情影响、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机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有效政策,推动猪肉市场稳定发展。
希望通过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猪肉市场提供参考,促进猪肉市场良性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分析及影响本文针对近期央行公布的CPI指数持续攀高、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问题,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物价提供了可靠的帮助和依据。
标签:猪肉价格CPI 上涨宏观调控统计分析一、猪肉价格的现状及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随着近期央行公布的CPI指数的飞速上涨,与之密切相关的猪肉价格的一路攀高便成了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8月份的CPI指数的增长速度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增幅,猪肉的价格同比上涨平均为80.9%,“吃不起肉”已经成为了并非耸人听闻的现实。
尽管目前猪肉市场仍能保持供应,但是肉价的上涨,以及供应量的急剧减少已对市场格局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对“猪价太高”怨声不断,因为如此高的价位,不仅没有给销售者带来丰厚的收益,反而由于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其生意惨淡、每况愈下。
同时,更另人担忧的是价格“翘尾”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经济模型室主任李雪松指出:即使与2007年底的粮价油价持平,今年的价格也要比2007年上半年同期平均高出3.4个百分点,翘尾对今年上半年的影响尤为明显。
2008年1月份我国物价指数上涨7.1%,其中翘尾因素占到了5.8%,再加上新涨价原因,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不会低于2007年,全国物价上涨指数可能在5%左右。
二、猪肉价格上涨因素的定性分析对于此次猪肉价格盘踞高位却仍能持续上涨的原因何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渊表示:此次食品价格的上涨因素是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一是国际方面:首先,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上涨机制传导到国内导致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其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际新能源的开发,这个速度的加快特别是食用能源的加速开发导致了粮食特别是玉米需求量的增加,玉米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价格的上涨,进而又导致生猪的养殖成本增加,最终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二是国内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而市场流动性过剩对物价的影响是普遍意义上的,猪肉价格肯定要受到这种普遍意义上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常说的人们收入包括投资性收入的增加,导致了对猪肉需求量的增加。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类食品之一,因此猪肉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经济和民生有重要影响。
近期猪价上涨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生猪养殖业的供给短缺、口蹄疫疫情的影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多个因素。
下面从供需关系、投资、政府政策等角度来分析近期猪价上涨的经济学原因。
供需关系是影响猪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受生猪养殖业的环保压力增加、养殖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规模逐渐减少,导致猪肉供给相对紧缺。
口蹄疫疫情的暴发也导致了一定数量的生猪死亡,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
与此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导致猪肉需求增加,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推动了猪价的上涨。
投资是影响猪肉价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养殖户的盈利能力增加,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涌入养猪业。
这种投资增加可以提高生猪的供应量,从而缓解供需矛盾,使猪价趋于稳定。
投资的回报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价格上涨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
政府政策也会对猪价的上涨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稳定猪肉价格、保障国内市场的供应,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国家储备冻猪肉的投放、减少关税等。
这些政策可以部分缓解供给紧张的情况,稳定市场价格。
政府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挥,因此在短时间内猪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对猪价产生影响。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导致了猪肉的进口限制,使得国内市场供应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
非洲猪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也对猪肉的供应和价格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使得猪价的上涨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近期猪价上涨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供需关系的变化、投资的增加、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对猪价产生了影响。
在未来,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生猪养殖业的支持、促进投资增加、稳定市场预期等措施来缓解猪价上涨的压力,确保猪肉市场供应的稳定。
关于猪肉涨价的分析及对策建议近期,随着生猪存栏量减少和生产成本上升,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猪肉是中国人饮食中的主要肉类之一,价格的上涨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给养殖企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猪肉涨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1. 生猪存栏量减少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
而且,由于生猪养殖成本的上升和环保政策的加大力度,一些小规模的生猪养殖户纷纷退出市场,导致了猪肉供应紧张,价格自然而然地上涨。
2. 饲料成本上升养猪的成本主要包括饲料、兽药、劳动力、水电等方面,其中饲料成本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近年来,国内外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饲料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这使得养猪成本大大增加,生猪养殖户只能通过提高猪肉的售价来抵消成本的增加。
3. 其他因素除了生猪存栏量减少和饲料成本上升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导致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人工成本的上升、后期加工和储藏环节的损耗等都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二、应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对策建议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在调控猪肉价格方面可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贴力度,降低生猪养殖户的税费负担,给予购买饲料的企业一定的贴息贷款,稳定饲料价格。
加大对生猪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猪养殖,提高生猪产能,保障猪肉的供应。
2. 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养殖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可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对生猪饲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益,降低养殖成本。
加大对生猪疫病的研究力度,提高生猪养殖的抗病能力,保障生猪的健康。
3. 加强市场监管对于一些操纵猪肉价格的行为,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垄断行为和价格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完善的猪肉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价格异常波动,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市场。
4. 多渠道保障猪肉供应除了加大对生猪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多渠道保障猪肉供应,例如扩大进口猪肉的渠道,增加猪肉的供应量,稳定市场价格。
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对策和措施1. 前言猪肉价格波动一直是农业市场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喜食猪肉的饮食习惯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和影响等因素,近年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其对策和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2. 猪肉价格上涨原因2.1 非洲猪瘟疫情非洲猪瘟是一种猪类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极高的疾病,自2018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暴发并迅速扩散,瘟疫使国内猪肉产能出现严重减少,导致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大幅下降,价格持续攀升。
2.2 养殖成本上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科技的推广,使得猪肉市场的养殖环节更为科学化,但同时增加了猪肉生产的成本。
一方面,养殖场需要提供更加科学化的饲料和养殖设备来保证猪肉的质量,另一方面,在猪肉消费热潮带来的需求增加下,养殖场也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从而将成本逐步转嫁给了消费者。
2.3 国内猪肉市场结构不合理国内猪肉市场以小规模养殖户为主,而大型养殖企业建设相对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猪肉市场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市场供给。
3. 猪肉价格上涨的对策和措施3.1 增加猪肉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作为消费者,通过增加自己的消费需求,可以提高市场需求从而施加压力,从而促进养殖户增加猪肉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3.2 推进猪肉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推进猪肉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小规模养殖户,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建立,增强猪肉市场的竞争力,使之更具市场稳定性。
3.3 加大压减生产成本力度压减生产成本既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猪肉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实行精细化养殖、合理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技术方案,从而借此降低生产成本。
4. 结语猪肉价格上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在政策、法律与行业自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并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近期猪价上涨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近期猪价上涨进行分析。
需求的变化是导致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肉类消费的需求也在增加。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人口庞大的国家,对猪肉的需求量一直很高。
供应并没有能够及时跟上需求的增长。
猪肉产量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却是及时的。
需求大于供应导致了猪价的上涨。
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是造成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猪养殖业的投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饲料价格的上涨、动物疫病的防治、水电气等日常运营成本的增加,都会使猪养殖的成本上升。
这些成本的上升会直接传导到猪肉的价格上,从而导致猪价上涨。
政策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价的上涨。
政府对农产品的政策调控可以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政府对于猪肉产业的监管力度在增强,加强了对养殖环节的管理和规范。
这些调控政策会增加养殖成本、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而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些因素也会对猪价产生影响,导致猪价的上涨。
市场预期也对猪价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市场预期猪价可能会上涨时,养殖户会减少出栏数量,存栏数量减少,这就进一步压缩了猪肉供应量,推动了猪价的上涨。
市场预期的形成与信息的传递有关,当关于猪价上涨的消息广泛传播后,市场上很多人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进一步放大了猪价上涨的影响。
近期猪价上涨是由于需求和供应的不平衡、生产成本上升、政策调控和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了控制猪价的上涨,需要采取合理的政策来平衡供需关系、降低生产成本。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猪肉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生产,提高供应量。
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降低猪肉的成本,从而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加强信息的传递和公开,防止谣言传播,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对于稳定市场作用重大。
只有政府、农民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稳定猪价的目标。
进入今年5月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猪肉等副食品价格连续上涨,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广西和全国大部地区一样,面临着猪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过快过高的压力。
介绍了近期广西猪肉价格的上涨情况、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并对今后的有关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近期广西猪肉价格上涨情况二、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据分析,造成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锐减导致货源大减(二)生猪疫情严重病死率高是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以“高热病”为主的猪传染病在全国蔓延,该种病传播速度极快,死亡率极高,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
据了解,梧州市是广西生猪疫情的重灾区。
据当地物价主管部门调查,受生猪高热病、蓝耳病影响严重的乡(镇),生猪死亡率高达40%,严重挫伤了饲养户的生产积极性,致使生猪存栏量下降,并导致生猪货源供应偏紧,收购价格呈快速上涨态势。
(三)饲养成本增加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另一主要因素以玉米为主的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扬,致使饲料产品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
据玉林市物价局的调查,生猪养殖成本去年为7.8~8元/公斤,今年增加到8.6~8.8元/公斤,每头肉猪的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40~60元。
(四)物价上涨刺激了猪肉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各种食品、农产品及水、电、煤、运价的全面上涨,刺激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五)本地生猪外销导致供应减少由于钦州、玉林、梧州等邻近广东的地市,商贩销往广东的生猪出价比当地高0.20~0.30元/公斤,且购买批量大,养殖户因此多半将生猪销往广东,从而影响了当地市场供应,导致当地猪肉价格上涨过快。
三、广西采取的有关应对措施广西区党委和政府对确保猪肉等副食品供应稳定问题高度重视,专门开会研究对策,按照“全区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要措施如下:(一)抓好生猪生产,多方组织货源区政府要求各地要抓好生猪生产,加强疫病防治,加快推广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等新型疫苗,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研究扶持养殖业发展的保险政策,给养殖户以适当补助。
经济4猪肉价格上涨因素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最近几个月以来,猪肉价格疯涨,部分城市和地区猪肉的价格早已突破40元/斤的大关了,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10月我国猪肉同比涨幅高达101%。
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肉食类产品的主要来源,价格的上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人们纷纷感叹:吃不起猪肉了!一、猪肉价格上涨因素(一)生猪疫情的影响自2018年8月,我国首次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发稿,我国一共发生了129起猪瘟疫情,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在随后的时间里扑杀生猪达100多万头。
非洲猪瘟疫情不仅影响着我国国内生猪的供应,也影响着我国猪肉的进口。
最近几年,非洲猪瘟在俄罗斯、蒙古、格鲁吉亚等国陆续出现,一旦某一国家出现猪瘟疫情,我国便放弃从该国进口生猪,这也导致生猪供应的急剧减少,猪肉供应量下降。
(二)宏观调控的影响加强环境保护近几年来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对象。
而生猪的养殖给环保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比如,生猪的粪便、养殖的污水等会对水资源造成影响;生猪的粪便排泄量巨大,但是排泄物的处置利用率却极低,而且还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为了降低生猪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散户生猪养殖的政策,例如出台了取消生猪养殖补贴的政策,大♦邢娜娜(温县审计局,河南温县454850)大打击了养殖户的热情,生猪供给量也因此下降。
(三)养殖生产效率低下由于我国从事生猪养殖的大多数是个体户,他们普遍缺乏生猪养殖的专业知识,大多是靠前人的“经验”来进行养殖,缺乏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意识,生产效率很低。
再加上猪瘟疫情的影响,由于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往往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发生,导致他们在疫情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殖的生猪死亡。
这些因素都导致生猪的供应量下降,进而影响猪肉的供应下滑,当猪肉供不应求时,价格便上涨了。
二删措施(一)加强审计监督,落实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对生猪养殖的补贴政策和措施,甚至直接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养殖户手中。
解读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猪肉价格上涨是近年来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首先,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消费量庞大。
然而,近年来由于疫情、自然灾害以及政策限制等原因,中国猪肉产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024年开始的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中国猪肉生产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不足,进而推高了价格。
此外,自然灾害如洪涝、旱情等也对猪肉供应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同时,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和加强养殖行业监管,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养殖规模以及改善养殖环境的政策措施。
这些都导致了猪肉产能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使得市场供应不足,价格上涨。
其次,成本上升也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养殖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饲养、防疫、运输、饲料等方面的成本都在不断上涨。
人工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人工成本上涨导致了养殖成本的提高。
此外,饲料是猪肉生产的主要成本之一,而饲料的价格受到季节性因素和全球粮食价格的影响。
近年来,志于政府减少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导致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推高了饲料价格,从而间接影响了猪肉的成本。
因此,成本上升也是造成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最后,市场环境因素也对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影响。
市场中存在的垄断行为是造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小、产能不足、运输成本高昂等原因,导致供应商对价格的操纵能力增强,从而推高了猪肉价格。
此外,一些中介环节也加大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在市场发布价上涨的情况下,中介环节通过提高物流、包装等方面的费用,使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
此外,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消费者对于猪肉价格形成机制了解较少,对猪肉价格波动的预测不足,进而加剧了价格上涨的趋势。
综上所述,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涉及供需关系、成本上升以及市场环境因素等方面。
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自然灾害以及政策限制导致了供应不足;劳动力成本和饲料成本的上升也推高了猪肉价格;垄断行为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对价格上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摘要】近期猪价上涨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从供需关系分析入手,探讨市场需求和供给变动对猪价的影响。
分析猪肉生产成本上升对猪价的推动作用。
接着,讨论政策的影响以及外部因素对猪价的影响。
通过市场预期分析,揭示市场参与者对猪价未来走势的看法。
在对未来猪价走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最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猪价市场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近期猪价上涨背后的经济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猪价上涨、经济学、供需关系、成本、政策影响、外部因素、市场预期、预测、经济政策、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猪肉价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期猪价上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经济学分析中,猪价上涨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供需关系、成本上升、政策影响、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预期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猪价上涨的原因和趋势,为未来的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猪肉是我国主要的肉类消费品之一,供需关系是影响猪价波动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而供给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猪价上涨。
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猪业面临着饲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多重压力,使得养殖成本提高,进而推动猪价上涨。
政策影响、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预期也会对猪价上涨产生影响。
政府的相关政策、国际市场的变化、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猪价造成一定影响,而市场主体对未来猪价走势的预期也会引导市场价格的波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近期猪价上涨的经济学原因,探讨对猪价上涨的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展望未来猪价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促进猪肉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猪肉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一、行业背景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猪肉占据着中国肉类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
然而,中国的猪肉市场也伴随着价格波动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二、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1.生猪数量波动中国是猪肉的最大生产国,生猪数量多寡直接影响到猪肉供应和价格。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生猪数量不断波动,导致猪肉价格的不确定性。
2018年,非洲猪瘟的爆发,使得猪肉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飙升。
2.市场需求波动市场需求是推动价格波动的因素之一。
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人们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对猪肉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
同时,一些节假日和重要节日的到来,如春节、中秋节等,也会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价格上涨。
3.外部环境变动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动都可能导致猪肉价格波动。
比如天气异常、养殖成本上升、汇率变动、贸易战等等,都可能对猪肉价格产生影响。
4.生产结构调整近年来,生态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生产结构也在积极调整,农户转产率不断提升、大型猪场不断兴起等等,都会影响猪肉价格的波动。
比如一些政策加强了环保要求,许多小规模养殖场也会受到挤压,从而影响到猪肉的价格。
三、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猪肉价格波动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高昂的猪肉价格会影响大众的生活,拖累消费市场的发展,以及通货膨胀等等。
比如,高价的猪肉可能会导致一些家庭转向其他肉类,比如鸡肉、牛肉等等,造成猪肉供应过剩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养殖业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
四、结论针对当前猪肉价格波动的情况,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价格波动,比如加强市场监管、兴建大型猪场、扶持民间私人养猪、支持农户加强养殖技能和管理等措施,从而适度控制猪肉价格的波动,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养猪业,并完善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猪肉涨价的因素分析及建议猪肉是我国重要的主要肉类消费品之一,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猪肉价格一直处于上涨状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生猪供应减少。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生猪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导致了生猪供应减少,从而推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其二,养殖成本上升。
猪肉生产的成本一直在不断上升,养殖场的用工成本、饲料成本等都在增加,这使得猪肉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进而推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以上这两点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针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应对的建议。
其一,加大生猪产能的恢复和提升。
政府可以加大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生猪养殖,从而增加生猪供应,稳定猪肉价格。
其二,加强猪肉价格监管。
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手段,严格控制猪肉价格的上涨幅度,避免价格出现过快上涨,踩踏消费者的利益。
其三,加大养殖成本的控制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养殖成本,减轻养殖企业的经营压力,从而保持猪肉价格的稳定。
除了政府的政策调整,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应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
其一,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增加其他肉类和蛋白质的摄入,保持全面营养的摄入,从而降低猪肉价格上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其二,培养节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节约用养殖品,减少猪肉的浪费,从而降低猪肉价格上涨对我们的生活影响。
猪肉价格上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所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来解决猪肉价格上涨的问题,减轻猪肉价格上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猪肉涨价的因素分析及建议猪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要肉类食品之一,然而最近几年来,猪肉价格屡次上涨,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猪肉价格的上涨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猪肉涨价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猪瘟疫情导致猪肉供给减少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严重影响了猪肉产业的发展。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高传染性,一旦爆发就会迅速扩散,导致大量猪只死亡,造成猪肉供给减少。
疫情的爆发直接导致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猪瘟疫情的传播,加强猪肉产业的防控工作,以稳定猪肉供应,降低市场价格。
二、养殖成本增加除了疫情因素外,养殖成本的增加也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养殖过程中,饲料、养殖场租金、劳动力成本等各项成本都在不断增加,使得猪肉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
为了降低猪肉价格,我们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市场需求大幅增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猪肉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导致了价格的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供给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稳定价格。
四、政策调控力度不够当前,我国猪肉价格上涨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这些政策调控力度不够,效果有限。
我们需要加强对猪肉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以确保猪肉价格稳定。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大疫情防控力度针对非洲猪瘟疫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防控力度,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处置疫情,降低疫情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二、优化养殖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规模养殖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养殖业务,优化养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猪肉市场的监管,打击价格操纵和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价格合理、供应充足。
近期猪价上涨经济学分析
近期,中国猪价经历了大幅上涨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猪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供需关系的变化、政策调控、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近期猪价上涨进行分析。
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导致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猪肉消费需求量持续增长,而猪肉供应量受到非洲猪瘟等疾病的影响,减少了很多。
由于供大于求,猪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猪价出现明显上涨。
供需关系的变化对猪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策调控也是导致猪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控,包括猪肉市场。
由于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类食品之一,其价格对社会稳定和民生影响较大,政府会采取相关政策来保持市场价格的稳定。
近期,政府加大了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力度,增加了规模养殖场的投资,这也使得市场供应量减少,影响了猪价。
生产成本的上升也是导致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环保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新的环保要求需要农户改良养殖设施、处理废弃物等,增加了农户的运营成本。
动物饲料价格上涨也直接影响了养殖成本,这也是导致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期猪价上涨是供需关系的变化、政策调控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结果。
供需关系紧张导致市场供应量不足,政府调控政策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使得养殖利润下降,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猪价上涨。
未来,政府需要根据市场和供需情况合理调整政策,加大投入支持规模化养殖和技术改良,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市场供应的稳定,以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与对策分析2011级国际经济贸易系金融1班林凤如1140314128 梁秋怡1140314149李杰华1140314148 朱琳1140314127洪海曼1140314138 王慧凤1140314118【摘要】2011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高企的现象已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此轮猪价上涨的现状特点,并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进行探讨,再就政府最近采取的政策进行梳理,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和结论。
【关键词】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因素政府政策政策建议1.引言2010年以来,在我国CPI高位的同时,猪肉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尤为突出。
今年1~7月份,猪肉价格上涨占CPI涨幅的15.5%,成为拉高食品价格乃至CPI的主要动力。
猪肉是我国居民消费量最大的肉类食品,猪肉价格过高势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猪价过低则会阻碍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因此,猪肉市场的稳定对农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2.猪肉价格现状随着近期央行公布CPI指数的飞速上扬,与之密切相关的猪肉价格的一路攀高便成了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
而此轮猪肉价格上涨,大致有以下特点:2.1猪价上涨持续时间长今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快速上扬,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12.4%持续扩大到6月份的51.7%之后,回落至7月份的56.7%。
1~7月,猪肉价格上涨直接拉动食品价格上涨2.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近0.9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15.57%,成为拉高食品价格乃至CPI的主要动力。
“吃不起肉”已经成为了并非耸人听闻的现实。
2.2影响范围大根据新华社的监测数据显示,分地区看,近七成省区市的猪肉价格上涨。
其中,云南、湖南、广东的价格上涨尤为明显,涨幅在6%~10%。
2.3高猪价下无赢家尽管目前猪肉市场仍能保持供给,但肉价的上涨以及供给量的急剧减少,已对市场格局造成了不少的冲击。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对“猪价太高”怨声不断,因为如此高的价位,不仅没有给销售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反而由于需求量的大幅度下降使其生意惨淡,每况愈下。
图1 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各地猪肉市场走势图(2011.7.2~9.30)数据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3.影响猪肉价格上涨因素的分析3.1生猪供给不足3.1.1生猪供给的周期性波动我国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具有现代微观经济学所描述的“蛛网模型”的典型特征。
该模型显示,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及生产者往往将上一期的价格视为对下一期供应产品的预期价格。
而实际上,在每一期,生产者只能按照本期的市场价格来供应由预期价格(及上一期的价格)所决定的产量,这种实现价格和预期价格的偏差,造成了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由于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生猪饲养主要以散养户和小型专业户为主。
散养户和小型专业户在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存在劣势,加之市场信息传导不畅,经常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交替出现的周期波动。
而生猪供给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场周期。
生猪生产必须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三个阶段才能完成一次循环,这个过程至少一年半的时间。
同时,生猪是鲜活产品,用库存来调节的难度较大,市场供求信号不能及时在产量上得到反应,这种滞后性是使生猪生产形成以3~4年为一个波动周期的根本原因。
特别是在我国规模化养殖比例偏低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更易出现大起大落。
而由生猪供给的周期性波动引致生猪产品价格也一个变化的周期。
生猪价格波动一般是每四年一个周期,期间分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
自2004年猪价上涨回落后,2007年又是一个价格回升期。
因而2011年正好处于又一个价格回升期。
3.1.2.2010年养猪户加速淘汰母猪,致使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后续生产能力不足2009年5月以来,猪肉价格开始走出周期性谷底,同比降幅逐步收窄,并于2010年5月转降为升,部分养殖户选置母猪进行仔猪繁育,从而使能繁母猪存栏及生猪存栏止跌反弹。
但2010年初的“蓝耳病”疫情导致母猪大量死亡,并引发恐慌性抛售和生猪集中提前出栏,抵消了母猪和生猪的补栏量。
2011年初爆发的疫情再次导致母猪大量死亡、仔猪存栏量下降的局面。
受前期母猪补栏、仔猪育肥的滞后性影响,直到今年1月和3月份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同比涨幅才触底回升,生猪市场供给处于相对偏紧的状态。
3.1.3.疫情频发造成猪肉供给下降中国的生猪疫病是推动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去年夏季以来,大部分生猪主产区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生猪疫情,造成母猪流产、死胎,生猪存栏量下降。
此外,由于冷链物流不发达,还有存在大量的生猪活体运输,生猪大面积流动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生猪屠宰工作没有管理好,生猪疫病一旦爆发,当地的小刀手就屠宰病猪上市销售,致使传染源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3.1.4.肉价高涨引发囤猪,养殖户压栏惜售致使市场供给进一步趋紧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头均重为108.1公斤,比去年同期增加1.6公斤,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但7月份生猪屠宰头重比上月下降0.3公斤,而且7月以后规模以上养殖企业育肥猪销量仍小幅下降,这表明养殖户海存在一定的压栏惜售心理,看好后期行情,致使市场供应进一步趋紧。
3.1.5.养殖成本的提高成本是构成价格的主要部分,是制定价格最基本的依据和最低经济界限。
马克思说:“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成本价格规定的。
如果商品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生产成本中已经消费的组成部分就不能全部从出售价格得到补偿。
”因而,养殖成本的提高是引起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3.1.5.1.饲料成本增加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热衷于乙醇汽油的研制与生产,这无疑加大了玉米等粮食的压力。
再有,前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涝急转,是的部分省份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生猪的调运和防疫成本。
因此,饲料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各地玉米价格和浓缩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大大增加了养殖户的饲料成本。
图2 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各地玉米市场走势图(2011.7.2~9.30)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图3 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各地豆粕市场走势图(2011.7.2~9.30)资料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3.1.5.2.医疗费用上涨不可预料的“蓝耳病”等各种疫情爆发及传染,不仅剧烈地减少了生猪的存活率和出栏率,还加剧了养殖户在疾病检验工作方面的成本负担,而且防疫所使用的针剂价格与前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3.1.5.3.运输成本和雇工费增加石油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生猪产业的运输成本,而猪场中人工费用的上涨也加剧了生猪生产的成本。
3.1.6.养殖户对投资成本的转移加剧了供给不足的情况考虑到养殖生产成本的提高,盈利缩小规模相对较小的养殖户纷纷吧资本投向其他养殖方向。
由于只有当占总数80%以上的规模场户成为养殖主力军时,供求关系才能达到相对平稳,但事实上规模场户并没有占据社会整个养殖产业的80%,同时又由于受到养殖户对投资成本的转移的冲击,在需求没有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供给就会不足,从而加剧猪肉价格上涨。
3.1.7.价格的暴涨与暴跌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信心,是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掀起了“猪贵伤民”与“猪贱伤农”的轮回波澜,这样是养猪户陷入了“心动但不敢行动”的生产困境。
他们不敢轻易地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母猪的存栏量,特别是散养户,仍然是买些仔猪来养,没有饲养后备母猪和能繁母猪。
3.2.市场需求旺盛3.2.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猪肉消费需求进而推升猪肉价格长期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提升,在广大群众收入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出于对优质蛋白质以及食品口感更高层次的需求,猪肉消费量逐年上升。
1978年,我国人均猪肉年销量为7.6公斤,此后人均猪肉消费量逐年上升,在2000年已超过了30公斤,2010年更达到了38公斤。
当前,我国人口总量还在上升,人均猪肉消费量的提升必然导致猪肉的总需求上升,成为猪肉价格上涨的推动力量。
3.2.2.我国居民偏好于猪肉消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0%。
猪肉消费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重要比例,中国大多数人之所以主要依靠猪肉来补充人体所需的动物蛋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历史原因。
自中国进入农耕社会以来,由于地形地貌所限,与欧美相比,中国缺乏大量放养牛羊的牧场,而生猪更适宜于圈养。
其二,现实原因。
因为相对于牛羊而言,生猪的生产成本低,在人口多、耕地少的情况下,养殖生猪解决肉食问题是一个最现实的选择。
由于历史原因,所以养成了大多数中国人对猪肉的偏好和习惯。
2005年中国猪肉消费量是5010.6万吨,占整个肉类消费的64.7%。
我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人每年18.2公斤,增加到21世纪初的34.3公斤,平均每人每天消费100克猪肉。
全球肉类消费中猪肉、禽肉、牛肉的比例分别为36%、33%、24%,而我国猪肉消费在肉类消费的比例更高,猪肉、禽肉、牛肉比例分别为71.8%、15.7%、9.8%。
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的偏好,也促使猪肉的需求量更加旺盛。
3.3.游资炒作、哄抬猪价推高猪肉价格如果在过去的2010年,中国老百姓先后经历了绿豆、大蒜、白糖等多种食品的涨价潮,那么最近半年,食品市场则被猪肉抢尽了风头!破10、抢猪、猪肉赶上牛肉价,此次猪肉涨价再次出现了“热钱”操作的身影,短期内造成了猪荒加剧。
投机者高价收猪囤猪,对市场的导向作用立竿见影,一是当地收购价立马上蹿,二是养殖户们的优越感陡增,从而更加惜售,从而推高猪肉价格。
3.4.宏观调控的缺失宏观调控的缺失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货币发行量过大、部分行政部门不作为、过于关注城市消费终端出现的猪肉价格上涨而忽视农村生产环节生猪价格暴跌所释放的生产信号等等。
2007年7月30日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猪发展稳定市场供给的意见》等一系列的鼓励、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养猪政策性保险等,空前强大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渐释放,吸引大量农民。
导致2008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4.71亿头,同比增长4.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75头,同比增长22.5%的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2008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下降,加剧了生猪价格波动。
而此番猪肉价格上涨又是一个轮回。
可见政府调控政策缺乏整体思路和前瞻性,无法适时指导生产者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
直接的政府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市场风险,使生猪生产跳出周期性循环的怪圈。
此外,生猪管理体系政出多门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农业部管农户养猪和企业养殖,商务部管生猪屠宰和粗加工,这种多头管理致使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加之部分地方政府实行区域保护,使市场不公平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