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公园设计理论及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85.84 MB
- 文档页数:180
XXXXXX公园片区规划设计方案说明第一章规划与建筑设计一、项目概况1、地理位置XXXXXX公园片区位于XXXXXX老城区,北接东风路,南连XX路,西邻XXX,位于三条城市道路围合的路网区块中,片区规划面积约98亩。
规划内容包括XXXXXX公园改造、XXXX商业街和XXXXX商业街规划设计。
2、项目现状XXXXXX公园是XXXXXX城区的主要名胜景区之一,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XXXXXX民休闲娱乐的一处胜地。
公园内古建筑群雄浑风姿,主题骨架由“涵虚阁“旧址和牛场坡组成,植被丰富,树木葱郁。
但公园内部现存道路不清晰,无主题。
公园西北角大门有一灯光球场,山顶有动物园、儿童乐园等,公园建有围墙,一直实行封闭式管理。
公园的四周均为缺乏统一规划,杂乱无章的老式民房。
3、地形地貌XXXXXX公园山顶与入口高差约35米,片区西北和东北侧地势起伏不大,公园南侧附近地形高差较大。
二、规划依据1、XXXXXX公园片区规划设计任务书2、XXXXXX公园片区规划设计地形图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J50067-97)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9、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10、黔西南州“十一五”规划11、XXXXXX城市总体规划12、国家、XXX省现行的有关规范及技术规定三、规划目标1、公园改造成为开放性文化森林公园2、两条属于大众的市民休闲文化商业街3、与城市文脉肌理的呼应4、合理的交通流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5、体现民族古典风格的精致设计四、规划内容●XXXXXX公园运用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古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将公园建成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园。
ABSTRACTCity Park experiencing cycle germination, growth and maturity, decline, upgrading and new.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raffic chaos, lack of access to the landscape, inadequat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so on. It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park,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 to become the main problem facing the park.The creative design of Shifeng Park in Zhuzh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case reference method and the field research method in the project design of existing resources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land into the scope of the overall consideration, make the park landscape play linkage benefit combined with the surrounding. To preserve the natural resources, enhance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plant, increase the ornamental site,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landscap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te and the division of space activities, giving each activity space with a variety of themes and use functions.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traffic lines, rich experience of travel, increase the distribution space and activities of the square,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in order to build the ecological window, enhance the service function as the design goal. In Shifeng Park is for design, combing the travel road system, enhance entrance landscape, improv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features to create special garden of four quality and strategy to determine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overall plan, so as to realize the upgrading of Shifeng Park landscape.Key words: Shifeng Park, landscape, and quality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第一章 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1.2.1研究目的 (2)1.2.2研究意义 (2)1.3研究内容和对象 (2)1.3.1研究内容 (2)1.3.2研究对象 (2)1.4研究方法 (2)1.4.1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法 (2)1.4.2实地调研法 (3)1.4.3案例借鉴法 (3)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1国外研究现状 (4)2.2国内研究现状 (4)第三章 石峰公园现状研究 (6)3.1现状分析研究 (6)3.1.1上位规划解读 (6)3.1.2区位分析 (6)3.1.3现状植被分析 (7)3.1.4 道路分析 (7)3.1.5 入口分析 (7)3.1.6 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8)3.1.7 专类园分析 (8)3.1.8现有景点分析 (9)3.2现状问题总结 (9)3.2.1道路系统 (9)3.2.2入口景观 (9)3.2.3公共服务设施 (9)3.2.4专类园 (9)第四章 石峰公园景观提质设计策略 (10)4.1设计目标与定位 (10)4.1.1目标 (10)4.1.2定位 (10)4.2设计原则 (10)4.2.1人本性原则 (10)4.2.2可持续发展原则 (10)4.2.3地域性原则 (10)4.3相关理论 (10)4.3.1有机更新理论 (10)4.3.2生态园林理论 (11)4.4提质策略 (11)第五章 提质设计 (12)5.1疏通园路系统 (12)5.2提升入口景观——以西入口为例 (12)5.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13)5.4提质特色专类园——以樱花园为例 (14)结语 (20)参考文献 (21)附录 (22)致谢 (23)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的驱使下,城市公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型城市公园与开放性城市公共绿地的相继兴建。
公园课程设计大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公园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公园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生态、文化、休闲等方面的知识。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公园发展历程及现状,认识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公园规划与设计的优劣。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公园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并整理公园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关注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学生能够尊重并传承我国公园文化,提高对公园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公园规划与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生态、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公园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合作与探究。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要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结合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公园基本概念:公园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公园与城市生活”。
2. 公园规划与设计原则:生态、文化、休闲、创新等方面的原则与方法。
教材章节:《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 公园发展历程及现状:我国公园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公园的历史与发展”。
4. 公园案例分析:国内外优秀公园案例的介绍与分析,了解其成功之处。
教材章节:《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国内外公园案例分析”。
5. 公园设计与实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公园方案。
一、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概述生态学(Ecology ) 源于希腊文oikos词根“oiko” + “logos”“住所”或“栖息地” 学问原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住所”或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初次给生态学创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C. Troll (特罗尔)1939年最先提出“景观生态学” 一词的,目的是为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中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当时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是在综合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观点。
景观生态学中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rl Carson )出版著作《寂静的春天》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
1.生物多样性理论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3.互惠共生原理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
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角、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
长兴县龙山公园设计说明第一章基地的概况一、基地的位置长兴县地处浙、苏、皖三省交界地带,拟建的龙山公园位于龙山开发新区西南部,北面为规划中的体育文化休闲中心,东面为规划中的行政中心,基地占地面积约38公顷。
二、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龙山公园地形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在基地中,分别有龙山南、北两座山头。
两山头东面为农业用地,地势开阔平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长兴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合植被的生长。
三、植被情况植被形式较简单,龙山山脚为杉木林,以上为以马尾松为主的乔木林,植物种类比较少,应在规划设计时配置较多种类的植物树种,丰富、陪衬、升华公园内的人文历史景观。
第二章设计依据、目标与基本原则一、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2、甲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3、国家省有关法规、规范、规定4、设计人员现场勘察5、中标方案及专家修改意见二、设计目标与原则1、目标根据长兴有关部门及领导意见将原植物园西区改建为纪念陈霸先及陈列、展现陈霸先丰功伟绩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合理安排游览空间序列,统筹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综合安排配套服务设施,使景观和功能相互统一,强化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使龙山公园真正成为流芳百世的风景名胜区。
强化入口空间的引导功能和牌坊区的视觉景深透视效果,吸引公路上人流的注意,使之成为龙山公园第一景,成为龙山公园标志性的入口空间。
2、原则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使基础设施区域共享、有效利用;切实继承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风景区内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放在首位。
(1)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为指导遵循龙山开发新区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
通过园林建筑及小品、石景、绿化造景等造园要素,突出陈霸先的主题,使其与龙山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提高龙山新城区的城市品味。
(2)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注重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使整体环境具有较好的景观观赏性,同时使公园景观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有载体,突出陈霸先主题公园的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的特色。
长兴县龙山公园设计说明简介:龙山公园地形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在基地中,分别有龙山南、北两座山头。
两山头东面为农业用地,地势开阔平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长兴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合植被的生长。
关键字:长兴县龙山公园设计说明第一章基地的概况一、基地的位置长兴县地处浙、苏、皖三省交界地带,拟建的龙山公园位于龙山开发新区西南部,北面为规划中的体育文化休闲中心,东面为规划中的行政中心,基地占地面积约38公顷。
二、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龙山公园地形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在基地中,分别有龙山南、北两座山头。
两山头东面为农业用地,地势开阔平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长兴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合植被的生长。
三、植被情况植被形式较简单,龙山山脚为杉木林,以上为以马尾松为主的乔木林,植物种类比较少,应在规划设计时配置较多种类的植物树种,丰富、陪衬、升华公园内的人文历史景观。
第二章设计依据、目标与基本原则一、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2、甲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3、国家省有关法规、规范、规定4、设计人员现场勘察5、中标方案及专家修改意见二、设计目标与原则1、目标根据长兴有关部门及领导意见将原植物园西区改建为纪念陈霸先及陈列、展现陈霸先丰功伟绩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合理安排游览空间序列,统筹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综合安排配套服务设施,使景观和功能相互统一,强化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使龙山公园真正成为流芳百世的风景名胜区。
强化入口空间的引导功能和牌坊区的视觉景深透视效果,吸引公路上人流的注意,使之成为龙山公园第一景,成为龙山公园标志性的入口空间。
2、原则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使基础设施区域共享、有效利用;切实继承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风景区内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放在首位。
(1)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为指导遵循龙山开发新区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
搭建公园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公园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2. 学生能描述公园主题的设计理念,了解不同主题公园的特点和风格。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环境科学等知识,分析公园选址、规划和布局的合理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和绘图技巧,设计出具有创意的公园主题平面图。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公园主题设计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3. 学生能够运用评价标准,对公园主题设计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审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公园环境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参与公园主题设计,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公园设计对提升城市品质、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环境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对周围环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但需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公园主题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达成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实施,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公园概念与功能:介绍公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公园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公园与城市》2. 公园设计原则与要素:讲解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美观、实用、环保等,以及公园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如绿化、水体、道路、设施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公园的设计原则与要素》3. 公园主题设计:分析不同主题公园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主题融入公园设计。
- 教材章节:第三章《公园主题设计》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公园主题设计实践,包括选址、规划和布局,以及平面图绘制。
近代公园理论与中国近代公园研究——读《都市与公园论》2011-04-19 18:00:28崔志海【英文标题】Theories and Researches of Modern Chinese Parks: On Reading Cities and Parks【作者简介】崔志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100006)【内容提要】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公园”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近代公园则于19世纪中叶由西方人引入中国。
伴随近代公园在中国的出现,近代公园理论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广泛的阐述和宣传。
其中园林学家陈植的《都市与公园论》,是这一时期近代公园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反思近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公园史的研究,一方面具有高起点的特征,一方面在有关近代公园的定义、中外公园的对比研究,以及近代公园理论与中国近代公园史研究的结合方面,尚有进一步探讨之余地。
【关键词】城市史近代公园陈植一引言现代公园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内容,可以说当今世界几乎不存在没有公园的城市。
近代公园在中国的出现虽然是19世纪的事情,但与近代公园有渊源关系的中国官家或私家园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
囿(Hunting Park)系当时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所,《诗经•大雅》灵台篇这样描绘囿的情景:“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园”之名开始见于当时的史书中。
《魏书•列传》卷十九《景穆十二王•任城王传》和《北史•列传》卷十八《景穆十三王下•魏任城王传》就分别有“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和“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人”的记载。
①同时,“园林”一词也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中即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的诗句,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则有“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