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原理图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0 KB
- 文档页数:3
精心整理的10例电控原理图,附带讲解,建议收藏!一、缺辅助触点的交流接触器应急接线当交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损坏无法修复而又急需使用时,采用图12中所示的接线方法,可满足应急使用要求。
按下SB1,交流接触器KM吸合。
放松按钮SB1后,KM的触点兼作自锁触点,使接触器自锁,因此KM仍保持吸合。
图中SB2为停止按钮,在停止时,按动SB2的时间要长一点。
否则,手松开按钮后,接触器又吸合,使电动机继续运行。
这是因为电源电压虽被切断,但由于惯性的作用,电动机转子仍然转动,其定子绕组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一旦停止按钮很快复位,感应电动势直接加在接触器线圈上,使其再次吸合,电动机继续运转。
接触器线圈电压为380V时,可按图12(a)所示接线;接触器线圈电压为220V时,可按图12(b)接线。
图12(a)的接线还有缺陷,即在电动机停转时,其引出线及电动机带电,使维修不大安全。
因此,这种线路只能在应急时采用,并在维修电动机时,应断开控制电动机的总电源开关QS,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图12 缺辅助触点的交流接触器应急接线二、速电动机2Y/2Y接线方法图8所示是2Y/2Y电动机双速定子线组的引出线接线方法。
按图8(a)连接是一种转速,按图8(b)连接得到另一种转速。
图8 双速电动机2Y/2Y接线方法图8 双速电动机2Y/2Y接线方法三、电动机接线一般常用三相交流电动机接线架上都引出6个接线柱,当电动机铭牌上标为Y形接法时,D6、D4、D5相连接,D1~D3接电源;为△形接法时,D6与D1连接,D4与D2连接,D5与D3连接,然后D1~D3接电源。
可参见图1所示连接方法连接。
图1 三相交流电动机Y形和△形接线方法四、三相吹风机接线有部分三相吹风机有6个接线端子,接线方法如图2所示。
采用△形接法应接入220V三相交流电源,采用Y形接法应接入380V三相交流电源。
一般3英寸、3.5英寸、4英寸、4.5英寸的型号按此法接。
其他吹风机应按其铭牌上所标的接法连接。
画电气原理图教程
当我们需要绘制电气原理图时,通常需要使用一些基本的符号和线路连接来表示不同的电气元件和连接关系。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电气原理图绘制教程,帮助您快速上手。
1. 绘制电源:
使用一条直线表示电源,通常用两条平行的线,上面标注电源的正负极。
2. 绘制电阻:
使用一个波浪线表示电阻,同时标明电阻的阻值。
3. 绘制电容:
使用两条平行的直线表示电容,中间加上两个大于号(>>)来表示电容的极板。
4. 绘制电感:
使用一个半圆加上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电感,箭头表示电感的方向。
5. 绘制开关:
使用一个带弯曲线的直线表示开关,用来表示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状态。
6. 连接元件:
使用直线将不同的元件连接起来,线与线之间使用小弧线平滑连接。
7. 添加标记:
在电气原理图的适当位置上添加标记,用来标注元件的名称、编号等信息。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绘制出一个基本的电气原理图。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会涉及更多的电气元件和连接方式,但以上的基本教程可以帮助您快速上手电气原理图的绘制。
请注意,在绘制电气原理图时,确保元件的连接关系正确无误,以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电气原理图分析范文电气原理图是一种用于描述电路的图形化表示方法,通过图形符号和连线来表示各种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电流流向。
通过对电气原理图的分析,可以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流路径,进而实现对电路的设计、故障诊断和维修等工作。
首先,分析电气原理图需要了解电气元件的符号表示及其功能。
不同种类的电气元件通常具有不同的符号,例如电源、开关和灯泡等。
电路中的电源通常由符号“+”和“-”表示,用于提供电流。
开关表示一个可以打开或关闭电路的装置。
灯泡则表示一个可以发光的电气元件。
其次,需要分析电气元件之间的连线情况。
连线在电气原理图中表示电流的流动路径。
通过分析连线的连接方式,可以确定电流的流向以及电路中各个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常用的连线方式包括并联、串联和并联串联混合连接。
并联连接表示多个电气元件连接在电源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共享相同的电压;串联连接表示多个电气元件连接在一起,按照顺序共享相同的电流;并联串联混合连接表示电路中既存在并联连接又存在串联连接。
在分析电气原理图时,还需要考虑电气元件之间的电压和电流关系。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电阻来描述。
电阻是电气元件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通过分析电阻的大小和电流的方向,可以确定电路中各个元件之间的电压和电流关系。
例如,在串联连接的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阻之间分配,根据电阻的大小,可以计算出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压。
此外,分析电气原理图还需要考虑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稳定性保证了电路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而安全性保证了电路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对人身产生危险。
通过对电路的分析,可以确定电路中是否存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或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
综上所述,电气原理图分析是电气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电气原理图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流路径,进而实现对电路的设计、故障诊断和维修等工作。
同时,也需要考虑电气元件符号、连线方式、电压和电流关系以及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纯⼲货:电⽓原理图分析实例
好啦,⼩伙伴们,昨天给⼤家讲了⼀下如何分析电⽓原理图,⼤家有没有学到呢?⼀定有的吧,那么接下来咱们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这个图呢,是昨天放的例题,那咱们就按照昨天的步骤⾛⼀下,⾸先呢,查看主电路,三相电是由QS控制,⽽且电路呢是由三个接触器组成的星三⾓降压启动,辅助电路呢,SB3为停⽌按钮,SB1为星型启动按钮,SB2为三⾓型运⾏。
那么,接下来就是原理:⾸先,合上QS,此时呢,辅助电路主电路上⼝都有电,按下SB1,此时KM线圈得电⾃锁,同时KMY线圈也得电,互锁触头断开KM△线圈⽀路,主电路KM主触头与KMY主触头同时闭合,电机成星型启动,当需要三⾓型运⾏时,按下SB2,SB2为联动触头,其动作是先分断KMY⽀路。
后闭合KM△⽀路,在分断KMY⽀路时,其主电路断开、互锁触头闭合,所以KM△线圈得电并⾃锁,电机成三⾓型运⾏,当需要停⽌时,按下SB3,所有线圈都失电,即可停⽌,所以停⽌按钮⼀般都放在总⽀路上。
还有昨天的⼩作业。
不知道⼤家有没有试着分析呢
这个图呢,是可以完成⼿⾃动运⾏的,使⽤⼀个两档旋钮,⼿动就不做分析,当打到⾃动运⾏时,是需要外部信号来控制的,如图中的上限下限,他们与公共端分别是⼀个常开触点,当压⼒低于下限时,下限端闭合,此时KA1线圈得电,使电机运⾏,当其中压⼒到达上限时,KA2得电,断开KA1,使电机停转,⾃动运⾏可反复使⽤。
好啦,今天的⼩课堂就到这⾥了,⼤家如果有电⽓原理图可以发来共同参考哦。
X62W万能铣床的实训说明一、X62W万能铣床实训的基本组成1、面板1面板上安装有机床的所有主令电器及动作指示灯、机床的所有操作都在这块面板上进行,指示灯可以指示机床的相应动作。
2、面板2面板上装有断路器、熔断器、接触器、热继电器、变压器等元器件,这些元器件直接安装在面板表面,可以很直观的看它们的动作情况。
3、电动机三个380V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分别用作主轴电动机、进给电动机和冷却泵电动机。
4、故障开关箱设有32个开关,其中K1到K29用于故障设置;K30到K31四个开关保留;K32用作指示灯开关,可以用来设置机床动作指示与不指示。
二、原理图三、机床分析1、机床的主要结构及运动形式(1)主要结构由床身、主轴、刀杆、横梁、工作台、回转盘、横溜板和升降台等几部分组成,如右图所示。
(2)运动形式1)主轴转动是由主轴电动机通过弹性联轴器来驱动传动机构,当机构中的一个双联滑动齿轮块啮合时,主轴即可旋转。
1)工作台面的移动是由进给电动机驱动,它通过机械机构使工作台能进行三种形式六个方向的移动,即:工作台面能直接在溜板上部可转动部分的导轨上作纵向(左、右)移动;工作台面借助横溜板作横向(前、后)移动;工作台面还能借助升降台作垂直(上、下)移动。
2、机床对电气线路的主要要求(1)机床要求有三台电动机,分别称为主轴电动机、进给电动机和冷却泵电动机。
(2)由于加工时有顺铣和逆铣两种,所以要求主轴电动机能正反转及在变速时能瞬时冲动一下,以利于齿轮的啮合,并要求还能制动停车和实现两地控制。
(3)工作台的三种运动形式、六个方向的移动是依靠机械的方法来达到的,对进给电动机要求能正反转,且要求纵向、横向、垂直三种运动形式相互间应有联锁,以确保操作安全。
同时要求工作台进给变速时,电动机也能瞬间冲动、快速进给及两地控制等要求。
(4)冷却泵电动机只要求正转。
(5)进给电动机与主轴电动机需实现两台电动的联锁控制,即主轴工作后才能进行进给。
电气控制原理图的分析方法
电气控制原理图的分析主要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和辅助电路等几部分。
在分析之前,必须了解设备的主要结构、运动形式、电力拖动形式、电动机和电器元件的分布状况及控制要求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去分析电气控制原理图。
1.分析主电路
首先从主电路入手分析,根据各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去分析各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环节及它们的控制内容。
控制内容包括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等状况。
2.分析控制电路
根据各电动机的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找出控制电器中的控制环节,可将控制线路按功能不同分成若干个局部控制线路来进行分析。
3.分析辅助电路
辅助电路由电源显示、工作状态显示、照明和故障报警等部分组成。
4.分析联锁与保护环节
生产机械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合理地选择拖动和控制方案以外,在控制线路中还必须设置一系列电气保护和必要的电气联锁控制。
5.总体检查
先化整为零,在逐步分析了每一个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控制关系之后,还必须用集零为整的方法,检查整个控制线
路是否有遗漏。
要从整体角度去进一步检查和理解各控制环节之间的联系,了解电路中每个元件所起的作用。
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逻辑设计法1.概述逻辑设计法又称逻辑分析设计法,逻辑设计法利用逻辑代数这一数学工具来进行电气控制电路设计。
对于只有开关量的自动控制系统,其控制对象与控制条件之间只能用逻辑函数式来表示,所以才适用逻辑设计法。
而对于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如温度、速度、位移、压力等),逻辑分析设计法是不适用的。
由接触器、继电器组成的控制电路属于开关电路。
在电路中,电气元件只有两种状态:线圈通电或断电,触点闭合或断开。
这种“对立”的两种不同状态,可以用逻辑代数来描述这些电气元件在电路中所处的状态和连接方法。
对于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铁等元件,将通电规定为“1”状态,断电则规定为“0”状态;对于按钮、行程开关等元件,规定压下时为“1”状态,复位时为“0”状态;对于元件的触点,规定触点闭合状态为“1”状态,触点断开状态为“0”状态。
分析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时,元件状态常以线圈通电或断电来判定。
该元件线圈通电时,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
因此,为了清楚地反映元件状态,元件的线圈和其常开触点的状态用同一字符来表示,如K,而其常闭触点的状态用该字符的“非”来表示,如(K 上面的一杠表示“非”,读非)。
若元件为“1”状态,则表示其线圈通电,继电器吸合,其常开触点闭合,其常闭触点断开。
通电、闭合都是“1”状态,断开则为“0”状态。
若元件为“0”状态,则相反。
根据这些规定,再利用逻辑代数的运算规律、公式和定律,就可以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了。
逻辑设计方法可以使继电接触系统设计得更为合理,设计出的线路能充分发挥元件作用,使所用的元件数量最少。
逻辑设计法不仅可以进行线路设计,也可以进行线路简化和分析。
逻辑分析法的优点是各控制元件的关系一目了然,不会遗漏。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确定实现一个开关量自动控制线路的逻辑功能所必需的、最少的中间记忆元件(中间继电器)的数目,然后有选择地设置中间记忆元件,以达到使逻辑电路最简单的目的。
采用逻辑设计法能获得理想、经济的方案,所用元件数量少,各元件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给定条件变化时,能指出电路相应变化的内在规律。
电气原理图设计与方法1.根据选定的拖动方案及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拟订出各部分的主要技术求和主要技术数。
2.根据各部分的要求,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路。
对于每一部分的设计总是按主电路→控制电路一辅助电路一联锁与保护总体检查反复修改与完善的步验进行。
3.绘制总原理图。
按系统框图结构将各部分联成一个整体。
4.正确选用原理线路中每一个电器元件,并制订元器件目录清单。
对于比较简单的控制线路,例如普通机床的电气配套设计,可以省略前两步,直接进行原理图设计和选用电器元件,但对于比较复杂的自动控制线路,例如专用的数控生产机械或者采用微机或电子控制的专用检测与控制系统,要求有程序预选、刀具调收与补偿和一定的加工精度,生产放率、自动显示、各种保护、故障诊断、报警、打印记录等,就必须按上休过程一步一步进行设计。
只有各个独立部分都达到技术要求,才能保证总体技术要求的实现,保证总装调试的顺利进行。
二、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及设计实例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分析设计法和逻设设计法两种,分别介绍如下,1.分析设计法所谓分析设计法是根据生工艺的要求去选择适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经过考验的成熟电路,按各部分的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加以补充和修改,综合成满足控制要求的完称,路。
当找不到现成的由型环节时,可根据控制要求边分所边设计,将主令信号经过适当的组合与变换,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执行元件所需要的工作信号。
设计过程中,要有时增接元器件和改本的点的组合方式。
可满足指动备样的工程条件和流制要求,,过反有修改得到理电的控制排路。
由十这种设计方法为以快能案得各种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和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电气控制线路的经验为基础,所以又称为经验设计法。
分析设计法的特点是无固定的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简单,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验的电气人员来说,也能较快地完成设计任务,因此在电气设计中被普遍采用。
其缺点是设计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当经验不足或考虑不周时会影响线路工作的可靠性。
10大经典电路图应用实例分析(工作原理、公式、方法)10大经典电路图,主要由元件符号、连接线、结点、注释四部分组成。
符号表示实际电路中的元件,其形状不一定与实际元件相似,甚至完全不同。
但是它一般都表示出了元件的特点,而且引脚的数目都和实际元件保持一致。
连线表示的是实际电路中的导线,在原理图中虽然是一根线,但在常用的印刷电路板中往往不是线而是各种形状的铜箔块,就像收音机原理图中的许多连线在印刷电路板图中并不一定都是线形的,也可以是一定形状的铜膜。
结点表示几个元件引脚或几条导线之间相互的连接关系。
所有和结点相连的元件引脚、导线,不论数目多少,都是导通的。
注释在电路图中是十分重要的,电路图中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归入注释—类。
细看以上各图就会发现,在电路图的各个地方都有注释存在,它们被用来说明元件的型号、名称等等。
十大经典电路图实例分析下面是十大经典电路图实例分析如下:(一)简单电感量测量装置在电子制作和设计,经常会用到不同参数的电感线圈,这些线圈的电感量不像电阻那么容易测量,有些数字万用表虽有电感测量挡,但测量范围很有限。
该电路以谐振方法测量电感值,测量下限可达10nH,测量范围很宽,能满足正常情况下的电感量测量,电路结构简单。
1、电路工作原理电路原理如图1(a)所示。
该电路的核心器件是集成压控振荡器芯片MC1648 ,利用其压控特性在输出3脚产生频率信号,可间接测量待测电感LX值,测量精度极高。
BB809是变容二极管,图中电位器VR1对+15V进行分压,调节该电位器可获得不同的电压输出,该电压通过R1加到变容二极管BB809上可获得不同的电容量。
测量被测电感LX时,只需将LX接到图中A、B两点中,然后调节电位器VR1使电路谐振,在MC1648的3脚会输出一定频率的振荡信号,用频率计测量C点的频率值,就可通过计算得出LX值。
式中谐振频率f0即为MC1648的3脚输出频率值,C是电位器VR1调定的变容二极管的电容值,可见要计算LX的值还需先知道C 值。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及实例分析一、简介二、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步骤1、了解设备工作原理和要求:首先需要了解所控制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包括输入输出信号的特点和范围,以及设备的工作模式等。
这是设计电气控制线路的基础。
2、选择控制元件:根据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元件,如开关、继电器、传感器等。
需要考虑元件的电气特性和可靠性。
3、确定控制回路结构:根据设备的控制要求和元件的特性,确定控制回路的结构。
通常包括控制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和继电器等元件的选择和安装。
4、绘制电气控制图:根据控制回路的结构,使用电气图符和符号,绘制电气控制图。
电气控制图应清晰、准确地表达控制回路的结构和各个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5、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布线和接线:根据电气控制图,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布线和接线。
布线和接线应符合电气安全规范,减少干扰和误操作的可能。
6、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调试和测试:完成电气控制线路的布线和接线后,需要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调试和测试,以确保线路的正常工作和稳定性。
可以通过模拟信号和实际设备进行测试。
7、对电气控制线路进行优化和改进:在实际使用中,对电气控制线路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设备的控制效率和安全性。
可以通过改变控制元件和参数,优化控制策略等方式实现。
三、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实例分析以一个自动化生产线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该自动化生产线由多个工作站组成,每个工作站需要进行自动控制。
整个生产线的主要任务是将原材料进行分配和加工,最终得到成品。
1、了解设备工作原理和要求:每个工作站的具体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不同,需要了解每个工作站的输入输出信号特点和范围,以及工作模式等。
2、选择控制元件:对于每个工作站,根据其控制要求选择适合的控制元件,如开关、继电器等。
比如,在装配工作站中可以使用继电器实现电机的正反转控制。
3、确定控制回路结构:根据每个工作站的控制要求和元件的特性,确定每个工作站的控制回路结构。
电气控制系统图是电气线路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接线图、电器元件布置图。
系统中各所用电气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用以指导电气设备的安装和控制系统的调试运行工作。
一、电气控制原理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电气控制原理电路设计的方法有分析设计法和逻辑设计法。
1、分析设计法分析设计法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将比较成熟的电路按其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经补充和修改,将其综合成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
当没有现成的典型环节时,可根据控制要求边分析边设计。
优点是设计方法简单,无固定的设计程序,它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在电气设计中被普遍采用;缺点是设计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当经验不足或考虑不周全时会影响线路工作的可靠性。
2、逻辑设计法逻辑设计法是利用逻辑代数来进行电路设计,从生产机械的拖动要求和工艺要求出发,将控制电路中的接触器、继电器线圈的通电与断电,触点的闭合与断开,主令电器的接通与断开看成逻辑变量,根据控制要求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逻辑关系式来表达,然后再化简,做出相应的电路图。
优点是能获得理想、经济的方案。
缺点是这种方法设计难度较大,整个设计过程较复杂,还要涉及一些新概念,因此,在一般常规设计中,很少单独采用。
二、电气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步骤(l)根据确定的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
(2)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路。
设计时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路、联锁与保护、总体检查反复修改与完善的先后顺序进行。
(3)绘制总原理图。
(4)恰当选用电器元件,并制订元器件明细表。
三、原理图设计的一般要求1、电气控制原理应满足工艺的要求在设计之前必须对生产机械的工作性能、结构特点和实际加工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来考虑控制方式,起动、反向、制动及调速的要求,设置各种联锁及保护装置。
2、控制电路电源种类与电压数值的要求对于比较简单的控制电路,往往直接采用交流380V或220V电源,不用控制电源变压器。
电气原理图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电气原理图绘制的要求、原则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说明,并通过实例对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气原理图;设计方法;实例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是由按钮、继电器等低压控制电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
电力拖动系统的起动、调速等动作的控制和保护,以满足生产工艺对拖动控制的要求。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具有电路简单、维修方便等许多优点,多年来在各种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
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由于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所要求的控制系统也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
但无论是比较简单的,还是很复杂的控制系统,都是由一些基本环节组合而成。
因此本节着重阐明组成这些控制系统的基本规律和典型电路环节。
这样,再结合具体的生产工艺要求,就不难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一、绘制电气原理图的基本要求
电气控制系统是由许多电气元件按照一定要求连接而成,从而实现对某种设备的电气自动控制。
为了便于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分析、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需要将电气控制系统中各电气元件及其相互连接关系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图形符号、文字符号以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这种图就是电气控制系统图,其形式主要有电气原理图和电气安装图两种。
安装图是按照电器实际位置和实际接线电路,用给定的符号画出来的,这种电路图便于安装。
电气原理图是根据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绘制而成,具有结构简单、层次分明、便于研究和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优点。
绘制电气原理图应按GB4728-85、GBTl59-87等规定的标
准绘制。
如果采用上述标准中未规定的图形符号时,必须加以说明。
当标准中给出几种形式时,选择符号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应尽可能采用优选形式;
②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最简单形式;
③在同一图号的图中使用同一种形式。
根据简单清晰的原则,原理图采用电气元件展开的形式绘制。
它包括所有电气元件的导电部件和接线端点,但并不按照电气元件的实际位置来绘制,也不反映电气元件的大小。
由于电气原理图具有结构简单、层次分明、适于研究等优点,所以无论在设计部门还是生产现场都得到广泛应用。
控制电路绘制的原则:
①原理图一般分主电路、控制电路、信号电路、照明电路及保护电路等。
②图中所有电器触头,都按没有通电和外力作用时的开闭状态(常态)画出。
③无论主电路还是辅助电路,各元件应按动作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排列。
④为了突出或区分某些电路、功能等,导线符号、连接线等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来表示。
⑤原理图中各电气元件和部件在控制电路中的位置,应根据便于阅读的原则安排。
同一电气元件的各个部件可以不画在一起,但必须采用同一文字符号标明。
⑥原理图中有直接电联系的交叉导线连接点,用实心圆点表示;可拆卸或测试点用空心圆点表示;无直接电联系的交叉点则不画圆点。
⑦对非电气控制和人工操作的电器,必须在原理图上用相应的图形符号表示其操作方式。
⑧对于电气控制有关的机、液、气等装置,应用符号绘出简图,以表示其关系。
二、分析设计法及实例设计分析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利用各种典型的电路环节,直接设计控制电路。
这种设计方法比较简单,但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大量的控制电路,掌握多种典型电路的设计资料,同时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还要经过多次反复地修改、试验,才能使电路符合设计
的要求。
此方法无固定的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简单,容易为初学者掌握。
当经验不足时或考虑不周时会影响电路工作的可靠性。
分析设计法,由于是靠经验进行设计的,因而灵活性很大,初步设计出来的电路可能是几个,这时要加以比较分析,才能确定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种设计方法没有固定模式,通常先用一些典型电路环节拼凑起来实现某些基本要求,而后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逐步完善其功能,并加以适当的联锁与保护环节。
我们通过下面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电气控制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
以龙门刨床(或立车)横梁升降自动控制电路设计,说明分析设计法的设计过程。
这种机构无论在机械传动或电力传动控制的设计中都有普遍意义,在立式车床等设备中均采用类似的结构和控制方法。
1)横梁机构对电气控制系统提出的要求:
(1)横梁升降M1,点动控制;
(2)横梁夹紧与放松M2;
(3)横梁夹紧与横梁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操作程序:按上升(下降)移动按钮→自动放松→横梁上升(下降)→到位后→松开按钮→横梁自动夹紧;
(4)横梁升降具有上下行程的限位保护;
(5)横梁夹紧与横梁移动之间及正反向运动之间具有必要的联锁。
2)控制电路设计
(1)设计主电路
M1―横梁移动电机,KMl,KM2控制正反转
M2―横梁夹紧电机,KM3,KM4控制正反转
(2)设计基本控制电路
4个接触器―4个线圈
2只点动按钮,触头不够―KA1和KA2进行控制。
根据生产对控制系统所要求的操作程序可以设计出图1所示草图。
图1横梁控制电路草图
但它还不能实现在横梁放松后才能自动升降,也不能在横梁夹紧后使夹紧电机自动停止,需要恰当地选择控制过程中的变化参量来实现上述自动控制要求。
(3)选择控制参量、确定控制原则
反映横梁放松的参量,可以有行程参量和时间参量。
由于行程参量更加直接反映放松程度,因此采用行程开关进行控制。
SQ1↓―横梁已经放松
KI↓―横梁已经夹紧,选用电流参量
(4)设计联锁保护环节互锁―KA1、KA2,M1正反转;
―KM3、KM4,M1正反转
顺序―SQ1,实现横梁松开与移动的联锁保护。
限位保护―SQ2、SQ3分别实现上、下限位保护
短路保护―FU
三、逻辑设计法及实例设计分析
逻辑设计法,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利用逻辑代数来分析、设计电路的。
将执行元件需要的工作信号以及主令电器的接通与断开状态看成逻辑变量,并根据控制要求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逻辑函数关系式表达,再运用逻辑函数基本公式和运算规律进行简化,成为最简“与、或”关系式,用这种方法设计的电路比较合理,特别适合完成较复杂的生产工艺所要求的控制电路。
但是相对而言逻辑设计法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逻辑电路有两种基本类型,对应其设计方法也各不相同。
一种是执行元件的输出状态,
只与同一时刻控制元件的状态相关。
即输出量对输入量无影响,称为组合逻辑电路,其设计方法比较简单,可以作为经验设计法的辅助和补充,用于简单控制电路的设计,进一步节省并合理使用电器元件与触头。
其设计步骤为:
①列出控制元件与执行元件的动作状态表;
②根据状态表写出的逻辑代数式;
③利用逻辑代数基本公式化简至最简“与或”式;
④根据简化了的逻辑式绘制控制电路。
另一类逻辑电路被称为时序逻辑电路,即输出量通过反馈作用,对输入状态产生影响。
这种逻辑电路设计要设置中间记忆元件,记忆输入信号的变化,以达到各程序两两区分的目的。
其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基本步骤如下:
①根据拖动要求,先设计主电路,明确各电动机及执行元件的控制要求,并选择产生控制信号的主令元件和检测元件。
②根据工艺要求作出工作循环图,并列出主令元件、检测元件以及执行元件的状态表,写出各状态特征码。
③为区分所有状态(重复特征码)而增设必要的中间记忆元件(中间继电器)。
④根据已区分的各种状态的特征码,写出各执行元件(输出)与中间继电器、主令元件及检测元件(逻辑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式。
⑤化简逻辑式,据此绘出相应控制电路。
⑥检查并完善设计电路。
由于这种方法设计难度较大,整个设计过程较复杂,还要涉及一些新概念,在一般常规设计中,很少单独采用。
其具体设计过程可参阅专门资料,这里不再作进一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