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63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最新一、引言放射防护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对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是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是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措施的基本规范和程序。
只有建立完善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才能有效防范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二、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单位内部的放射防护工作,确保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所有涉及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工作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医疗放射科、核技术应用等部门。
三、组织体系1. 设立放射防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和审核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协调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放射防护工作。
2. 设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确保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3. 配备专业放射防护人员,负责放射防护监测和评估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指导。
四、责任和义务1. 所有单位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放射防护工作规程,确保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2. 负责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的部门负责人必须制定放射防护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及时报告安全事故和问题。
3. 专业放射防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资格和证书,熟悉放射防护管理制度,熟练掌握放射防护技术和方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指导。
五、放射防护措施1. 严格执行放射防护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加强对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检查和测试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的安全性能和工作状态。
3. 加强对员工的放射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放射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放射性物质和辐射设备。
4. 加强对环境的辐射监测和评估,确保环境的辐射水平处于安全范围内,减少环境污染和辐射危害。
辐射防护知识讲座⏹第一部分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与方法一、放射防护目的防止发生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性效应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以及他们的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实现辐射防护目的的办法:1、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把剂量当量限值定在足够低的水平上,以保证工作者在终生全部时间内受到的照射也不会达到产生有害效应的阈值。
2、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合理的可以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二、放射防护基本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是指从事任何与放射性有关的活动,都要有正当理由.采取任何可能接受辐射剂量的行动,都要经过事先论证,进行正当化分析.2、辐射防护最优化⏹在考虑辐射防护时,并不是要求受照剂量越低越好,而是通过利益/代价分析,在考虑了社会和经济的因素之后使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3。
个人剂量限制个人剂量限制是指在具备实践正当化和防护最优化的条件下,人员接受的剂量不能超过一定量值.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28—2002⏹监测目的:对明显受到照射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当量剂量或有效剂量作出估算,进而限制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并且证明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是否符合有关标准。
⏹监测原则: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个人,都应接受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
⏹a) 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且可能受到显著职业外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可能超过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
⏹b)对于在监督区工作或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预计其职业外照射年有效剂量在1mSv/a─ 5mSv/a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c)对于职业外照射年剂量水平可能始终低于法规或标准相应规定值的工作人员,可不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个人计量计佩带要求及监测周期⏹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一般在左胸前;当辐射主要来自人体背面时,剂量计应佩带在背部中间。
放射防护学放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措施放射防护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种危害的学科。
放射防护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以及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放射防护的原则包括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而放射防护的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防护。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者核反应所产生的射线,例如X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等。
这些射线对人体组织具有电离能力,能够破坏细胞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引起基因突变、细胞损伤甚至肿瘤的形成。
因此,放射防护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体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程度,以保护人体健康。
放射防护的原则主要包括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
限制时间的原则是尽量缩短人体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从而减少人体在放射性物质作用下暴露的风险。
增加距离的原则是增加人体与放射性物质的距离,从而减少人体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的剂量。
使用屏蔽物的原则是使用具有屏蔽能力的物质,例如混凝土和铅,来阻挡射线的穿透,减少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
放射防护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防护。
个人防护包括穿戴防护设备、遵守操作规程以及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防护设备包括铅衣、铅手套、防护眼镜等,能够降低人体的暴露剂量。
遵守操作规程是指遵守放射性物质的操作规定,如正确使用、储存和处理。
个人剂量监测是指定期测量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以确保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环境防护包括放射源控制、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预案等。
放射源控制是指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运输和处理进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进行检测,以及对工作场所和周边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
事故应急预案是指预先制定应对放射事故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污染控制和医疗救护等。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学的目的是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放射防护的原则是限制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物。
简述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放射防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人体接受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剂量,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的过程。
在进行放射防护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简要介绍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放射防护的第一原则是“限制时间”。
这意味着尽量缩短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减少辐射剂量的积累。
当人员需要进入放射性区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完成任务,减少暴露时间。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减少暴露的持续时间。
第二个原则是“增加距离”。
辐射剂量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显著降低接受的辐射剂量。
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尽可能远离放射源,保持安全距离。
此外,在设计和布置放射性设备或工作场所时,也应考虑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
第三个原则是“使用屏蔽”。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可以被物质吸收或衰减。
因此,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来减少辐射剂量。
常见的屏蔽材料包括铅、钢和混凝土等。
在进行放射性测量或实验时,也应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如铅衣、手套、面罩等,以减少辐射的暴露。
第四个原则是“避免污染”。
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可能会导致长期辐射暴露和内部污染。
因此,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和扩散。
这包括正确使用和密封放射源、使用防护罩和容器、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等。
此外,在放射性污染区域内,还应注意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鞋等,以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
第五个原则是“个人监测”。
为了确保放射防护的有效性,应定期对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监测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的辐射暴露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辐射风险。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工作方式、加强个人防护等。
最后一个原则是“教育和培训”。
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必须确保从事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执行防护措施。
因此,应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放射防护知识、操作技能、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培训。
放射性危害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为了加强放射性危害的预防和控制,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放射性危害工作制度遵循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即预防为主、分类管理、全面控制、确保安全。
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应当全面考虑放射性物质的特性、数量、用途、可能泄漏的途径和影响范围等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和妥善管理。
二、放射性物质的管理1.放射性物质的购买、运输、储存、使用、处置等环节,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明确放射性物质的管理责任人,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和妥善管理。
3.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单位应当对放射性物质进行标识,并按照规定的期限保存放射性物质。
4.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处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规定。
三、放射性设施的管理1.放射性设施的建设、运行、改建、扩建和拆除,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放射性设施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放射性设施管理制度,明确放射性设施的管理责任人,确保放射性设施的安全运行和妥善管理。
3.放射性设施的使用单位应当对放射性设施进行定期检测、检查,确保放射性设施的安全运行。
4.放射性设施的改建、扩建和拆除,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估,并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四、放射性废物的管理1.放射性废物应当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和处置,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规定。
3.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费用,由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承担。
五、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管理1.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业培训,掌握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射线防护的原则、标准和措施一、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把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为达到这个目的,国际上和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即国家标准)都采用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性对健康有妨碍,为什么还要用放射性仪表呢?关键的原因是采用它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只有某一项放射实践带来年利益比付出的各种代价(对人群和环境的危害等)大得多时,才认为这项放射实践是正当的。
(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照射,要花费一定的代价,采取防护措施,照射水平越低,花费就越大,因此要把放射实践带来的利益及花费的代价和达到的剂量水平综合起来考虑。
求得一个最优方案,也即利益最大。
花费的代价最小,又能把剂量降到合理低的水平,并不是剂量水平越低越好。
如果盲目地降低剂量,将得不偿失。
(三)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在实施正当化、最优化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所受的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
二、剂量当量限制对剂量当量限值,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做了如下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为了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过下限值:眼晶体150毫希(15雷姆)其他单个器官和组织500毫希(50雷姆)为了奶制随机效应,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50毫希(5雷姆)。
当受到不均匀照射时,有效剂量当量应满足下列不等式:ΣT W T H T<50毫希(5雷姆)式中:H T—─组织或器官T的年剂量当量,毫希(雷姆);TW T—─组织或器官T的危险度权重因子(见表3-2);ΣW T H T—─称有效剂量当量,用HE表示,毫希(雷姆)表3-2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效应的危险度和权重因子对公众中的个人,年剂量当量限值为:全身5毫希(0.5雷姆)任何单个组织和器官50毫希(5雷姆)长期持续受到照射时,公众中个人一生中每年的全身剂量当量限值应不高于1毫希(0.1雷姆)以上的限值都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及医疗照射.根据年剂量当量限值,再根据一年中接触放射性的时间,就可求出任意时间里的剂量当量限值。
1.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能自发地进行核结构或核能级变化,并伴有射线发射的过程称为核衰变。
2.放射性活度(A):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发生自发衰变的期望值。
3.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下,突然收到阻滞,运动方向发生大的变化,这时带电粒子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叫做韧致辐射。
4.湮没辐射:又叫光子辐射。
指β+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其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负电子相结合,正负电子的静止质量立即转化为两个运动方向相反能量各自为0.511MeV的光子而自身消失的现象。
5.光电效应:入射光子与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发生作用时,光子被吸收,而打出电子,该电子的动能近似等于被吸收的光子的能量。
6.康普顿效应:光子和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发生弹性碰撞时,光子仅将其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而运动,此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光子本身能量减少,改变运动方向射出,称为康普顿散射光子。
入射光子被电子所散射,这种效应称为康普顿效应。
7.电子对形成:当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1.02MeV时,光子受原子核的影响转变为正、负电子对。
8.照射量:是表示在单位质量小体积元空气中,与原子相互作用释放出来的全部电子,被完全阻止于空气中时,形成同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用符号X表示。
9.比释动能(K):不带电的电离辐射在无限小体积内释放出的所有带点的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之和的平均值除以该体积内物质的质量而得的商。
10.吸收剂量(D):电离辐射授予与某一体积元中物质的平均能量,除以这个体积之中物质的质量而得到的商,是描述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量。
11.当量剂量:是辐射在器官或组织内产生的平均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数的积,用来表示辐射所致的对机体有害效应发生的概率或危害程度。
12.剂量当量(H):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是该处吸收剂量D、辐射品质因素Q和其他修正因素N的乘积。
13.有效剂量当量(E):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组织权重因数的和。
放射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案
一、放射防护措施
1.人员防护
(1)控制射线源的辐射:减小放射源的射线强度,采取减弱射线
能量和时间的措施,例如加厚屏蔽材料、控制辐射区域内人员停留
时间等。
(2)戴防护用品:根据射线的不同特性,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如穿防护服、戴头盔、手套等。
2.设备防护
(1)屏蔽射线源:在射线源周围设置屏蔽物阻挡射线,如混凝土、钢板等。
(2)安装监测仪器:对射线源的辐射强度进行监测,随时调整防
护措施。
3.环境防护
(1)排放和治理:对放射性物质和废水废气进行排放和处理,避
免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监测和控制:对环境中的辐射进行监测和控制,保护周围居
民和自然环境。
二、应急处置方案
1.应急预案的制定
(1)建立应急管理制度: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制定应急预案。
(2)编制详细预案:包括应急事件类型、应急部门组织机制、任
务分工、调度方式、应急资源准备等。
2.应急响应措施
(1)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放射事故,启动应急预案,立即组
织应急处置部门。
(2)隔离现场和人员:封锁和管控周边区域,防止进一步扩散。
(3)组织医疗救治: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防止辐射后遗症。
3.应急资源调度
(1)调配人员和装备:根据应急预案,调度应急队伍和装备。
(2)组织人员转移:将受影响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
(3)处理放射性物质:清除放射性物质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以上就是放射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案,以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
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措施放射医学的发展使的放射诊断与治疗领域出现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但是事物具有两面性,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一方面使得诊断与治疗更加高效,但是另一方面却也会导致医务人员、检查者、公众的照射剂量上升。
例如放射介入治疗一方面能够使患者的生命线延长,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患者皮肤受到损伤。
因此为了避免医务人员、检查者、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在放射诊断与治疗中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保证人员的安全。
一、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1)时间:对于将要或是正处于辐射环境的人员来讲,需要将受照时间或是摄入时间减至最短。
(2)距离:距离越远,受照者受到的辐射越低,因此,尽量远离放射源,使放射源与受照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
(3)分散:将放射性材料稀释或是分散,使其达到最高稀释值,使材料的放射浓度减至最小。
(4)减源:“源”是指辐射源或是放射性材料,减源,即是减少使用或生产的放射性材料的数量,减少机器生产的辐射量。
(5)源屏障:停止或减缓辐射的流动、弥散,使之不逸出屏障。
(6)个人屏障:通过个人屏障将人员与辐射源或的放射性材料隔开,使之不进入屏障。
(7)减轻效应:使照射者受到的损伤减小或限制损伤,使照射在时间内和人员间最优分布,使病灶被最大程度清除,治疗效果达到最优。
(8)最优技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优技术,使危险达到最小值,利益达到最大值,在放射时选择生产剂量最低的电离辐射技术,或者将现有技术改进使其生产的剂量较小。
(9)限制受到其它因子的作用:部分因子可以与辐射产生协同作用,因此,在放射时注意不要再与其他危险因子产生复合。
(10)促排(仅适用于体内源或表面污染):将放射性物质从体内或体表清除,使身体吸收的放射性物质的量减到最小。
二、放射卫生防护的措施(一)基本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放射安全制度,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者之间需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卫生监督机构的发力,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检查,医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准入、考核等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制度,加强安全责任教育,培养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
放射防护须知患者放射防护须知⼀、放射诊疗是⼈类现代医学战胜疾病的重要⼿段之⼀,必要的、合理的放射诊疗利⼤于弊。
⼆、当您进⾏透视、拍⽚、CT、造影和介⼊诊疗时,医务⼈员会合理运⽤、优化选择各种放射诊疗技术,在达到诊疗⽬的的同时,尽量减少照射剂量。
三、为了您和他⼈的健康,接受放射诊疗时,请务必遵从以下要求,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最⼤限度地避免辐射损伤:1、患者和陪检⼈员应⾃觉服从医务⼈员的安排,主动配合,使诊疗活动1 患者和陪检⼈员应在规定区域候诊,远离贴有黄⾊辐射标识的区域。
2 未经⼯作⼈员允许,严禁随意开启射线防护铅门。
3 铅门上⽅的红⾊辐射指⽰灯闪亮时,严禁进出机房。
4 尽量减少陪检⼈员,处于孕期的家属、携带婴幼⼉的家属禁⽌陪同检查。
5 患者及其陪检者进⼊各类射线机房时,可主动要求⼯作⼈员提供防护⽤具,或执⾏⼯作⼈员安排的防护措施。
6 放射诊疗完毕,请尽快离开机房,以减少散射线危害。
7 患⽅应遵从执业医师制定的放射诊疗⽅案,切勿盲⽬要求不必要的射线检查项⽬,避免⽆效照射。
辐射是以波、粒⼦或光⼦的能量束形式传播的⼀种能量。
说起辐射,⼈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体造成伤害。
其实辐射并不是⼀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
在⽇常⽣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等,都会受到⼀定的辐照。
只是⽣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体造成伤害,所以⼈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量的辐射对⼈体是⾮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体的伤害。
核辐射是指来⾃于原⼦核的辐射。
影响⼈类的核辐射主要有三种,即α、β、γ射线。
α射线是由氦原⼦核组成的粒⼦流。
它质量⼤且带电荷多,但穿透物质的能⼒弱,射程也短,只要⽤⼀张普通的纸就能挡住。
但如果进⼊⼈体,会造成危害性很⼤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上要特别防⽌α发射体进⼊⼈体内。
β射线是由⾼速电⼦组成。
与α射线相⽐它有较⼤的穿透⼒,能穿透⽪肤的⾓质层⽽使活组织受到损伤,但它很容易被有机玻璃、塑料或铝板等材料所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