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动静脉内瘘管径与血管流量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920.58 KB
- 文档页数:8
临床自体动静脉瘘选择原则、事前评估内容、测量评估及术后血管通畅性并发症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局限性、仪器设备、检查前准备、检查技术等评估内容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而建立成熟的血管通路是成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保证,根据《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中的意见,认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当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无法建立时,次选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
自体动静脉瘘选择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在选择上肢动静脉内瘘时,其选择的顺序是:①腕部自体瘘:桡动脉-头静脉②前臂转位内瘘:桡动脉-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头静脉转位③肘部自体内瘘:肱动脉-头静脉、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肱动脉-贵要静脉行动静脉造瘘前评估内容①测量动脉内径及流速,并观察动脉管腔是否通畅,是否存在动脉硬化及硬化程度,是否存在先天性变异,建议建立AVF的最小动脉内径应≥1.5mm。
②测量静脉内径及距体表距离,并观察静脉的扩张型(束臂检查)、管腔有无狭窄、血栓,是否存在解剖变异,建议建立AVF的静脉内径应≥2mm(束臂后),距皮表距离<6mm。
测量评估动静脉造瘘后,测量血流量的目的之一是评估AVF是否成熟,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标准尚未统一,一般认为:①物理检查: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瘘体段静脉走行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
②测定自然血流量>500ml/min,穿刺段静脉内径≥5mm,距皮深度<6mm。
动静脉造瘘术后相关血管通畅性、并发症等评估一、目的评价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性,检测内瘘并发症,如血栓、狭窄、闭塞、窃血、静脉瘤样扩张、血肿、动脉瘤等。
二、适应证内瘘的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
术后引流静脉属支过多致瘘难以成熟。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一种通过将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来建立的血管通路。
它是血液透析的最佳通路选择之一,具有较高的通路通畅性和长期康复成功率。
本文将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进行评价。
术前的血管评估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选择的关键。
合适的静、动脉血管是术后功能良好的前提。
通常选择的动脉包括桡动脉、尺动脉和肘动脉,而静脉通常选择超滤静脉。
血管的直径、长度、质地以及距离表面的深度都是评估血管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通常分为内侧瘘和外侧瘘两种。
内侧瘘是将动脉与静脉直接连接于同一肢体上,常见的内侧瘘包括桡动静脉瘘和尺动静脉瘘。
外侧瘘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于不同肢体上,常见的外侧瘘包括腕臂外侧皮下瘘和肘部皮下瘘。
两种术式各有优劣势,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内侧瘘具有手术简便、术后效果稳定的优点。
桡动静脉瘘由于解剖位置方便,使得手术操作相对容易,手术时间较短,康复期较短。
尺动静脉瘘相对桡动静脉瘘而言,术后用手侧支撑物较为痛苦,较少应用,手掌烧伤感染等并发症较少,具备较高的成功率。
外侧瘘相对内侧瘘而言,通路远离动脉-静脉交汇区,术后抗切伤承受能力差,动静脉干扰较少,成熟期延长,闭塞、丧失使用功能率较低。
腕臂外侧皮下瘘是外侧瘘的常用方式,操作简单,术后维护方便,但由于皮下通路较短,需选择合适的患者。
肘部皮下瘘是外侧瘘的另一种方式,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术后效果不如腕臂外侧皮下瘘,但是适合没有适合桡动脉可用的患者。
无论是内侧瘘还是外侧瘘,手术手法的选择都是术者的个人经验和技术的体现。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避免术中出血和细菌感染。
术后的护理和康复也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结来说,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是血液透析的优选通路,不同术式各有优势和限制,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血管情况来决定。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习惯的不良,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自体动静脉内瘘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中。
然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导致血透疗效降低、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对于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动静脉内径不匹配动静脉内瘘的成功与否是受到动静脉直径的影响的,动脉与静脉内径的匹配差异直接关系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
动静脉内径不匹配会导致狭窄和血流动力学失调,从而导致自体内瘘的失功。
2.术后并发症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过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会影响自体内瘘的成功率。
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瘢痕形成等,会影响透析疗效,进而引起自体内瘘失功。
3.透析质量透析治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自体内瘘的成功与否。
一些透析患者因为自身的种种原因,透析质量无法达到标准,这会增加动静脉内瘘的血流力学负荷,导致血管弹性变差,从而影响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
4.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患者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功。
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吸烟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
饮食过度富含脂肪、糖分的食物,容易引起动脉硬化,从而影响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
运动不足,吸烟等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引起身体健康状况恶化,最终影响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
5.血管网络的压力血管网络压力是指血管周围的组织对血管的压力。
血管网络压力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路成功有一定的影响。
在操作时,医生必须考虑到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不能够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路建立在高压区域,不然会影响内瘘耐受性,最终影响到自体内瘘的通路成功率。
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具有多方面,综合性较强。
仅仅通过单一的因素关注并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相关的因素。
内瘘流量评估公式
内瘘流量评估公式为:监测点处流量(ml/min)=截面积(cm²)×平均流速(ml/min)。
一般而言,良好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流量应该在
700\~1300ml/min之间。
当流量低于500ml/min时,可能出现透析中脱血流量不足,所谓病人常说的“吸不出血”。
当流量低于300ml/min时,内瘘血栓形成的概率就会明显升高,这时需要尽快干预。
对于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由于常见流出道狭窄,出现脱血不良的情况很少,所以血流量主要用于预测血栓形成,低于600ml/min时血栓概率升高,需要限期处理,低于400ml/min则可能随时血栓形成,需要急诊处理。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内瘘流量评估公式的相关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师或医师协会。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一种术前制备的血管瘘,用来进行血液透析和治疗肾脏功能衰竭。
AVF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适当的血管进行内瘘手术。
1. 血管选择的原则在选择血管时,医生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血管质量:选择具有足够直径和壁厚的血管进行内瘘手术,以确保内瘘通路的通畅和持久。
2)血管位置:选择便于手术操作和透析使用的部位,一般常选用前臂、上臂或上臂与前臂之间的部位。
3)血管解剖结构:选择血管时需要考虑血管的走行路径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以避免手术操作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4)避免局部并发症:选择血管时需要考虑局部受压和损伤的情况,避免选择靠近关节、骨骼或肌肉的部位。
2. 血管选择的标准根据上述原则,医生在选择血管进行AVF手术时,需要遵循以下标准:1)血管直径:一般来说,成人AVF手术所选择的动静脉的外径分别应大于2毫米和3毫米。
这样的直径可以保证内瘘通路的通畅和血液流量的满足。
2)血管长度:在选择动静脉进行内瘘手术时,需要考虑血管的长度,以确保内瘘通路的通畅和持久。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足够长度的血管进行AVF手术,以便在手术操作和透析使用时具有足够的余量。
3)血管壁厚度:动静脉壁厚度的足够是保证AVF通路持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术后动静脉管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血管壁增生。
保证术前动、静脉壁厚度不低于0.5mm,有助于保证AVF通路的暂时通畅。
4)血管位置:血管应该选择在四肢的外侧、靠近皮肤的部位进行内瘘手术,便于手术操作和透析使用。
避免选择靠近关节或骨骼的部位,以避免术后血管通路的受压和损伤。
5)血管解剖结构:在选择血管时,需要通过超声等成像技术对血管解剖进行详细了解,以确定血管位置、走行路径和周围组织情况,避免手术操作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 血管选择的实践操作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血管选择。
医生需要通过超声等成像技术对患者的血管状况进行详细评估,包括血管直径、长度、壁厚度和解剖结构等。
自体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静脉动脉化,达到血液透析所需要的血流量要求,血管直径及深度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AVF)的穿刺与输液穿刺是有区别的,首先穿刺针型号要大很多,其次穿刺频率大,输液可能也就是持续一周左右,而且还可以使用留置针,AVF的穿刺至少每周3次,一个月就是36-52次,一年下来大概432-624次,并且没有可以长时间保留的留置针使用。
如此高频率的穿刺,就需要透析护士提升自己的穿刺水平,加强对患者的宣教,保护好患者的血管通路,保证透析治疗的顺利完成。
先来说几个临床评估血管和AVF的物理试验。
ALLEN试验:同时按压一侧手臂的尺桡动脉,患者连续握拳、松拳,手掌变白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掌颜色变化,10秒内变红说明侧枝循环良好,为阴性,反之为阳性。
如果ALLEN试验阳性,应禁止使用桡动脉,在ALLEN 试验阳性的情况下仍旧使用桡动脉与静脉吻合,AVF术后血流量不足的可能性很大。
穿刺后血流量不足,不一定是护士穿刺的问题,可能是患者本身的原因。
搏动增强试验:在吻合口一段距离处压闭通路,阻断的通路远心端的搏动会增强,说明动脉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搏动增强程度与通路流入道的质量呈正相关。
举臂试验:患者取卧位,抬高内瘘侧上肢超过心脏水平,血管通路会有塌陷。
当存在静脉狭窄时,在狭窄处的动静脉内瘘远心段仍保持扩张而近心端塌陷。
ALLEN 试验是术前评估可以使用的,搏动增强试验和举臂试验是在穿刺前评估使用的,其中举臂试验最常用。
知道了这些评估试验,护士应该怎么做呢?第一,评估患者的内瘘成熟程度。
正常AVF术后4-6周可以使用,但是临床上如果情况允许,我们会在8周后使用,糖尿病的患者会延长到12周后使用,此时的内瘘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瘘体段血管走行平直表浅,弹性良好,粗细均匀,有可供穿刺点。
————————DOI :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6.07.003作者单位:05005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徐元恺(现在浙江医院肾内科)、张丽红、赵艺欣、段青青、李英],超声科(张文云)通信作者:张丽红,Email :xgtl2011@·临床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管径与血管流量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徐元恺张丽红赵艺欣张文云段青青李英【摘要】目的测量自体动静脉内瘘内径,分析内径狭窄与内瘘流量参数的相关性,寻找更科学的内瘘狭窄定义。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8例,采用物理检查和超声测量的方法检测患者正常使用的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内径,寻找头静脉内径最小处并标记位置,同时测量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内径、流速和流量;头静脉不同位点的内径,计算狭窄比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68例患者平均年龄(52.56±2.00)岁。
内瘘肱动脉平均内径5.72(5.34,6.33)mm ;平均血流量821.50(540.50,1075.00)ml/min ;桡动脉平均内径(3.95±0.10)mm ;尺动脉平均内径3.17(2.73,3.75)mm ;头静脉平均最小内径(3.34±0.11)mm ,平均最小内径位置距离吻合口(3.76±0.14)cm ;前臂中部头静脉平均内径5.36(4.52,6.45)mm ,近肘部头静脉平均内径(5.57±0.12)mm ;肘上头静脉平均内径(5.80±0.14)mm 。
头静脉最小内径与肱动脉内径、血流量;桡动脉内径、血流量;头静脉前臂平直段、头静脉近肘部及肘上头静脉内径呈正相关(均P ﹤0.05)。
依据自体动静脉内瘘最小内径分组,两组患者间的肱动脉内径、流量;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前臂平直段及近肘部内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相关因素研究作者:邓婷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形成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行血液透析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瘿的患者63例。
通过超声稀释技术监测患者在动静脉内瘿建立2周内及3、6个月时的情况变化。
并持续随访6月。
记录所有患者动静脉内瘿的变化情况。
检测血液流量、再循环率情况和患者的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动静脉内瘿狭窄形成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因内瘘失功者行动静脉重建术。
并在术中留取动静脉内瘿吻合口处静脉组织。
病理切片行HE染色。
观察组织内膜、中膜的增生厚度。
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至随访结束期间。
形成动静脉内瘿狭窄的患者10例(15.87%)。
形成动静脉内瘿闭塞的患者15例(23。
81%)。
未发现明显狭窄或栓塞的患者有38例(60.32%);发生狭窄或栓塞的25例患者中。
通过10gistic回归分析发珊其与曲液再循环率、内瘿曲流量、血清钙磷乘积、嘉有糖尿病、心排出量等高度相关(P<0.05.P<0.01);其中因内瘿阻塞失功而行重建术的患者8例。
其病例切片显示中膜、内膜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结论在临床针对有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瘿狭窄形成风险的患者时。
要及时监测血流量、在循环率等指标。
这对预防动静脉内癢狭窄或闭塞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272-02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中肾脏替代疗法的一项重要治疗技术,其透析的前提条件便是建立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要有所保障。
在血管通路建立中,合格的通路是影响患者透析和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临床上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通过自体动静脉内瘘方式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多达80%以上,是目前临床应用血液透析的重要手段。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判断标准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判断标准1. 引言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一种常见的血液透析途径,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AVF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AVF成熟的判断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AVF成熟的判断标准,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2. 什么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将患者的动脉和静脉连接在一起,通常用于血液透析。
AVF的建立是通过手术将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在一起,使得静脉扩张并增加血流量,以便进行血液透析。
然而,AVF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 AVF成熟的标准AVF的成熟需要具备以下标准:3.1 血流量AVF的成熟与否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其血流量。
一般来说,AVF的成熟需要有足够的血流量,以满足血液透析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通过超声检查或其他适当的检测手段来测量AVF的血流量,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成熟标准。
3.2 血管内直径除了血流量之外,AVF的成熟还与血管内直径有关。
通常情况下,AVF的血管内直径需要达到一定的大小,以确保血流通畅,便于进行血液透析。
血管内直径也是判断AVF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
3.3 血液透析效果判断AVF成熟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其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
一般来说,AVF成熟与否会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生通常会根据血液透析的实际效果,来评估AVF是否达到了成熟的标准。
4. 总结回顾通过对AVF成熟的标准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AVF成熟需要具备足够的血流量、适当的血管内直径以及良好的血液透析效果。
只有在这些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AVF才能被认为是成熟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标准,来判断患者的AVF是否达到了成熟的要求。
5. 个人观点就本人个人观点而言,AVF成熟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血流量、血管内直径和血液透析效果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均达到了要求的情况下,AVF才能被认为是成熟的。
血管直径与内瘘成功率前几天,工作室接诊了一名外地患者。
患者到我们工作室前,已经在当地医院做过一次内瘘了。
但因为血管较细,无法吻合成功。
我们详细检查患者血管条件,失败侧上肢原有切口近心端头静脉血管超声如下:内径小于1mm。
▲图1:原切口近端头静脉内径:0. 9mm▲图2:原切口近端7cm处头静脉内径1.26mm那么,作为即将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在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前,应该有几个问题需要详细了解:问题1:内径多少的血管才能建立内瘘呢?根据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的意见,动脉内径应该≥1.5mm,静脉内径(束臂后)应该≥2.0mm。
那么,低于这个血管直径的就不能做了吗?根据国外的一些文献研究资料显示:比如:在动脉内径方面的研究:Wong等发现,发生血栓或者内瘘成熟不良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其桡动脉内径均小于1.6mm;Malovrh等发现,动脉内径大于1.5mm与小于1.5mm,其预后是有区别的。
动脉内径大于1.5mm的患者手术即刻通畅率为92%,12周后通畅率为83%;而动脉内径小于1.5mm的患者手术即刻通畅率为45%,12周后通畅率为36%。
在静脉内径方面的研究,Lauvao等学者对158例患者的研究发现,静脉内径是自体内瘘不成熟的独立影响因素。
另一个学者Mendes的研究显示:头静脉小于2mm的22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不良率为86%;而头静脉大于2mm的25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为24%。
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我们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建议,可以在术前进行束臂握球锻炼。
问题2:动脉、静脉内径符合条件的患者自体内瘘就一定能够手术成功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是否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除了血管的内径这个因素以外,血管的通畅性、吻合口的大小、吻合口的质量、吻合方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贫血、手术医生、高凝状态等因素也影响着手术的成功与否。
以手术医生这个因素为例,美国的一个医学中心曾对两组熟练的血管通路医师为75例患者进行血管通路手术的情况进行了随访和比较。
2021年2月第28卷第4期动静脉内瘘功能对不同血管的血流量影响汪蕴琪 冯 剑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原理是通过人工半透膜和透析仪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度失衡,帮助患者延迟生命周期、提高生存质量[1]。
血液透析前患者需要建立血管通路,而动静脉内瘘作为临床首选的血管通路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技术难度低、使用周期久、并发症少等优点[2]。
但该内瘘通路存在功能失调情况,需要进行干预补救,甚至二次手术;60%以上的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与患者血管狭窄有关[3]。
本文探讨动静脉内瘘通路功能情况对相关血液通路血管血流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来宁海县第一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患者145例。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终末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术需要长期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年龄18~70岁,造瘘时间>2~<36个月,预计生存周期超过3个月。
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原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本次观察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是否正常分为异常组32例与正常组113例。
异常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59.5±3.0)岁;肾小球肾炎15例(46.9%),糖尿病肾病10例(31.3%),高血压肾病7例(21.9%);造瘘时间>2~6个月8例(25.0%),7~<36个月24例(75.0%)。
正常组:男64例,女49例;年龄47~69岁,平均(61.4±4.2)岁;肾小球肾炎55例作者单位:315600 浙江宁海县第一医院肾内科(汪蕴琪);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冯剑)通信作者:汪蕴琪,(48.7%),糖尿病肾病38例(33.6%),高血压肾病20例(17.7%);造瘘时间>2~6个月30例(26.5%),7~<36个月83例(73.5%)。
动静脉内瘘狭窄定义标准
动静脉内瘘狭窄是指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的血管通路中的某一部分发生狭窄。
狭窄的定义标准通常根据血流速度的改变及血管直径的变化来确定。
通常来说,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定义标准如下:
1. 血流速度:狭窄通常会导致血流速度的增加,正常情况下,动静脉内瘘的平均血流速度应该在200-500 cm/s之间。
如果血流速度超过此范围,则可能存在瘘狭窄。
2. 血管直径:动静脉内瘘的狭窄通常会导致血管直径的变窄。
根据不同的血管位置和直径,狭窄的定义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管直径应该小于瘘管的80%。
需要注意的是,狭窄的定义标准可能会因医生、设备和技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动静脉瘘血流量计算公式
动静脉瘘是指动静脉之间的异常通道,会导致局部血管病变和外周循环改变。
对于动静脉瘘血流量,目前并无公认的计算公式。
不过,一般认为动静脉瘘血流量一般是200~250ml,正确的计算是血流量等于时间平均峰值流速成横截面积乘60。
通过这种方式来计算动静脉瘘血流量,对于某一个时间点计算各个血流质点的平均值。
另外,血流量计算公式为:血流量=πr²×流速×60,其中π为圆周率,r 为瘘口半径,60s为1min,1cm³为1ml。
不过,具体的血流量还可能因个体差异、病情发展等情况有所不同,请以医生意见为准。
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护理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一种血管外科手术,将患者的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用于透析患者的血流,以取代肾功能缺失的作用。
该手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肾病患者透析治疗的主要方式。
然而,仍有一些患者会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导致血流受阻,透析治疗效果不佳。
本文将从闭塞原因、预防措施、护理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流动力学是指血流在管腔中的规律和动态过程。
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处,由于血管直径增大,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而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成为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
2. 血管壁病变:自体动静脉内瘘依赖于血管来获得血流,而血管壁结构发生病变,则可能会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
常见的病变有血管狭窄、血管硬化和斑块等。
3. 血液因素: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还可能与血液本身的因素有关,如血小板、红细胞等聚集在狭窄的血管中,引发血栓形成。
4. 不当的保养和护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过程中,如果保养和护理不当,就会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风险。
例如,使用过硬或过大的血管导管,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血栓激活,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畅。
二、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预防措施为了避免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闭塞,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排除病变: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前期评估。
如果发现血管存在狭窄、硬化等病变,应在手术前对之进行治疗,以使血管通畅。
2. 保持血流畅通:在术后恢复期间,需要注意保持血流畅通。
包括避免抽动针头、避免过度活动和提高肢体、监测血压等。
3. 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保护,避免伤害。
如进行针刺、注射、穿刺等时,应避开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
4. 定期检查:对于已经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如有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情况,应及时处理。
三、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护理程序针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者,需要采取一些护理程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探讨动静脉内瘘的物理学特性动静脉内瘘(AVF)是一种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通常是通过手术或其他介入方法创建的。
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学特性,我们将在本文档中进行探讨。
血流动力学AVF的形成会改变血流动力学,产生一些明显的物理学特征。
首先,血流量增加,因为动脉血与静脉血混合,形成了一个高速的血流通道。
这会导致AVF处的血压下降,因为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血压会相对减低。
此外,AVF还引起了血流的湍流现象。
由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血流的方向和速度发生了改变,导致湍流产生。
湍流会导致血流的不稳定性,增加了血管壁的剪切力。
这可能会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形成血栓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声音特征AVF的物理学特性还可以通过听诊来评估。
由于血流速度增加和湍流的存在,AVF通常会产生特殊的声音。
医生可以使用听诊器来检测这些声音,并根据其特征来判断AVF的存在和程度。
这些声音被描述为嗡嗡声或水流声,通常可以在AVF附近的皮肤表面听到。
这些声音是由血流通过异常的动静脉连接产生的,是AVF物理学特性的一种表现。
血液动力学监测了解AVF的物理学特性对于监测和评估其功能和并发症非常重要。
通过血液动力学监测,医生可以测量AVF处的血流速度、压力和阻力等参数。
血流速度的测量可以提供有关AVF功能的信息。
血流速度过高或过低可能是功能障碍或并发症的指标。
血压的监测可以帮助评估AVF处的血管壁受损情况,以及血压的控制情况。
阻力的测量可以反映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存在。
结论动静脉内瘘具有独特的物理学特性,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声音特征和血液动力学监测参数。
了解这些特性对于评估AVF功能和并发症的风险非常重要。
医生可以通过物理学特性的评估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AVF的功能和并发症的发展。
(Word count: 201 words)。
①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口径及血流量的动态变化李 军,刘 虹,朱笑萍,彭估铭,刘伏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11)[关键词] 肾透析; 动静脉瘘;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彩色[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25625(2003)0420433202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血液透析长期顺利地进行有赖于体外血液循环的有效建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建立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 ),研究证明AVF 造成动静脉直接交通,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可导致高心输出性心力衰竭[1,2],然而这种影响是术后即刻形成?还是存在着动态变化,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
作者对血液透析患者AVF 术后3年吻合口径(AVFD )及内瘘血流量(AVFB )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的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21~69(平均40.54±20.60)岁。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7例,多囊肾2例,痛风性肾病1例。
患者内瘘均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
病人每周透析10~12h ,病例均为在血液净化中心接受治疗的家庭透析病人。
患者透析充分,血压控制满意,贫血得到较好的纠正,无严重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
1.2 检测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病人仰卧,被检手臂外展,手掌向上平伸,用7.5mHz 探头检查前臂手腕AVF 吻合口处,显示内瘘口,测量内瘘直径。
然后叠加彩色多普勒显示内瘘血流方向,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器置于内瘘口静脉端,在彩色血流显示指导下,调整声束使之尽可能与血流方向平行,最大夹角<50°,获取内瘘口多普勒血流频谱。
用游标绘出频谱面积,仪器自动显示内瘘血流积分(AVF 2FV I ),测量3~5个心动周期,计算其平均值,根据Q =(AVFD/2)2・πAVF 2FV I ・HR ,计算出内瘘口血流量,心率(HR )由同步观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