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一章0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42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探究教育起源的意义。
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根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叫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他们视教育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本能的传授活动。
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型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被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外国教育史课件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1. 巴比伦的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宫廷学校(培养高级官僚)、神庙学校(僧侣、寺庙接班人)、书吏学校(低级人才,如书函写作)。
2. 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此之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 古代埃及的学校(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书吏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普通文化课程,即读写、计算,尤重书写;(2)专门职业课程,即书函、律令等;(3)高级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等。
教学方法:以机械教学为主。
灌输和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 婆罗门教育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
“古儒学校”(12年)。
《吠陀经》(梵文学习内容)。
体罚。
教育对象:婆罗门、刹帝利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2. 佛教教育教育主张: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主要场所:寺院。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地方语言。
教学方法: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高级阶段,争辩和议论。
简评:优: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印度乃至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中国书院、思辨哲学等);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
劣:悲观厌世。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首先,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教育;其次,教育具有阶级性及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既有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