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17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1905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
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
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第1篇一、引言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潜,字晓庄,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乡村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期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1.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生活即教育。
他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使人们成为生活的主体。
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生活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和生活的教育。
(1)生活的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
(2)教育的生活:强调教育者应该将教育融入生活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生活兴趣。
(3)生活的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即“教”与“学”、“做”三者不可分割。
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教学内容: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乡村教育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
他主张乡村教育应该以农村生活为基础,关注农民的需求,培养具有乡土情怀、能够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乡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普及教育:提高农村儿童入学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2)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青少年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成人教育:提高农村成年人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三、陶行知的教育教学实践1.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旨在培养具有乡土情怀、能够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陶行知的一些重要事迹和贡献:
1. 生平背景:
陶行知出生于江苏省,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深受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
2. 教育实践:
●他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实验学校——“育才学
校”,这是一所实行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新式学
校。
●在育才学校,他实施了许多革新的教育实践,如取
消考试、学生自治等。
3. “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民众教育运动:
他是民众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致力于推广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使教育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5. 著作与演讲:
陶行知通过大量的著作和演讲,传播他的教育理念。
其中,《我所认识的杜威教育思想》等作品影响深远。
6. 民主教育观:
他倡导教育民主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性思考。
7. 晚年:
晚年,陶行知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并在战争期间继续推动教育改革。
8. 影响与评价:
陶行知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一生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
的工作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1895-196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被称为"陶行知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学以致用:陶行知主张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发展: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倡导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
4. 教育情感: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同理心等。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5. 社会责任: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强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培养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关注个性发展和情感培育,以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目标。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生活教育1.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2. 生活教育实践(1)创办晓庄学校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学校,这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基地。
晓庄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陶行知在这里推行生活教育,使学生们在劳动、生活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2)创办乡村师范教育陶行知认为,要改变乡村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批有责任感的乡村教师。
为此,他创办了乡村师范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为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平民教育1. 平民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使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
他提出“平民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普及、平等、实用。
2. 平民教育实践(1)创办平民学校陶行知在晓庄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平民学校,招收贫苦农民子女入学。
平民学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
(2)推行扫盲教育陶行知认为,扫除文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积极推行扫盲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文盲状态,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三、乡村教育1. 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
他提出“乡村教育”理论,强调乡村教育要面向农村,服务于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 乡村教育实践(1)创办乡村师范教育陶行知在晓庄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乡村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乡村教师,为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推广农业技术陶行知认为,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推广农业技术。
他组织专家编写农业技术书籍,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四、陶行知教育实践的意义1. 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使我国教育事业从城市走向农村,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行知生平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谢锦旋张跃跃秘书长:黄丽晓副秘书长:姚欣琼贝琼华学术部部长:陈日兵何庆霖文娱部部长:陈俞敏苏婉仪宣传部部长:陈晓锋李佳骏组织部部长:吴燕红张木标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2011年9月21日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演说, 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一):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二):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样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去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