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物质和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它本来的意义上讲,即从恩格斯列宁所特别强调的意义[1]上讲,它仅仅是用来说明本体论关系中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问题的。
确切的说,仅仅是用来确立本体论上的唯物论原则的。
在经典作家看来,物质世界显然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而人随着自身脑组织的发展、随着劳动产生了意识。
这种追根溯源、归根结底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阐述,只是为了说明和确立物质归根结底的本原作用、前提作用、基础作用,即:物质世界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人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前提;人的一切表现——思想的观念的甚至心理的表现,都可以找到物质的根源;是物质的特性规律决定意识对其特性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吾心即宇宙”,“感觉的复合就是物质”,“月亮在人们没有看见它时不存在”。
现实中,人们试图将这一反映物质与意识最一般关系或者说本原关系的唯物论命题,演绎成更为具体的原则。
提出所谓“物质具有终极的裁判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物质的决定,”等等观点。
说“‘物质及其规律始终雄居于历史舞台上,到处显示着自己的威力’,它对于精神‘不仅具有起始发端的决定作用,而且具有终极的裁判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的作用则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仅不能肆意横行,而且也不能随意越轨’” [2]。
如同相信“物质不灭”原理的人,得出结论说“我的身体会永远存在”是不切实际的一样,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宏观原理出发,得出的指导具体问题的结论也难免牵强附会。
物质和意识 1抽象的物质,作为一切实物的总和,作为最高层次的抽象,它的外延是无所不包的,因而没有确定的表现形式、构成要素。
人们亦无法以确定的手段方式去感觉它把握它。
恩格斯曾这样写道:“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个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是什么?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二、物质和意识的含义,特点,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从本质上讲)。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物质和意识的特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将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辩证唯物史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和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这一观点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意识是主观存在的心理世界。
物质和意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物质是唯一的、独立的存在,是真实的、稳定的存在。
物质具有物质性质,遵循客观规律,并能通过感官感知和科学实验得到认识。
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和认识。
意识是主观存在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人的意识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是由外部世界和内部生理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意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和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物质和意识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物质对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质条件的限制和塑造,意识对物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评价、选择等行为方面。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形成了多种意识形态。
在社会生产、政治、文化等方面,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
第二篇示例:辩证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
在这种观点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意识的发展则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和推动。
从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于物质的决定作用。
物质是存在的根基,是世界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方法论]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都在运动,要辩证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方法论](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又要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1.既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2.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原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一、哲学部分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以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其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的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的特点: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特点: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四事物的永恒发展五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答题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 D.时间和空间相对性3.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6.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8.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C.对立统一规律10. 生产方式是: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1.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是说: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1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B.辩证法思想13.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实践的1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D.实践性17.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19.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20.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21.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生产方式2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实践的观点23.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24.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25.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2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7. 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次作业答案(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次作业您本学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第一部分(1--47题),总分为47分,您的得分为47分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1分]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1分]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1分]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1分]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5.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1分]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6.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1分]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7.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都具有()[1分]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全面性8.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1分]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9.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1分]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10.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1分]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B.先进思想的传播C.英雄人物的组织D.人口数量的增多1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1分]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1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1分]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1分]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1分]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1 / 7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P33(非原句)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P26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P26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P73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P79
2)运动”哲学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 / 7
“静止”含义:事物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或事物某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注意:二者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P6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基于两者关系基本内容的分析摘要: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在地理环境之中,这两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地诠释,尊重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在正确的意识引领下,改造环境。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那么,到底物质与意识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解释,而本文将从辩证唯物的角度结合地理环境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内容
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现在被很多人接受的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而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有以下两点: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依赖于意
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就用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明好了。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界就相当于一个物质基础,而人类的意识活动就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如果我们没有尊重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是盲目地按照人类的意识活动去办事,去统治自然界,像征服者统治异族民族那样,会有怎样的结果呢?结果必然是自然界对我们进行无情的报复,“象“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大三他们做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是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砍光了北坡被十分细心保护的森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地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1】
若是不遵循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可能带来的是更严重的问题:地球的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甚至会使得人类无法生存和繁衍下去。
不过现在我们理解了这一原理了,终于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地球生物圈内的生态平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有害物质对空气、山川江河湖泊乃至海洋和大地的污染。
这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证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但是对于物质,意识是否就是完全被动地?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但是由于不同是社会历史条件,由于个人的立场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位置不一样,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意识反映,所以意识也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
这里我们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观的改变来说明。
在1958——1972年间形成的环境改造型环境观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第一代环境观。
这这期间,在当时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敢叫日月换新天”、“中田种到山顶,插秧插到湖心”等一系列过激的口号及错误决策。
这种环境观片面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忽视环境问题,无意协调人地关系,没有形成人地关系协调机制。
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工业建设重量不重质、重速度轻效益,工业结构逐步走向污染密集的重化工业趋势。
同时工业“三废”长期放任,环境污染迅速发展,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这是错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在1973年之后形成了环境保护型环境观。
环境保护型环境观是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
题提出的,与第一代环境观相比,基本体征有了改变,更强调环境的地位,由改造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
到了2003年提出的生态文明型环境观,在人地关系上,强调了环境与人的平等地位,强调环境与人的共同发展,强调协调人地关系但是社会机制对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在这两代环境观的引领下,虽然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是由于尊重大自然,同时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在遵守大自然的前提下,改造环境,总的生态环境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时间中,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但是要避免出现“精神万能论”。
不管是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还是在其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能忽视物质的决定作用,也不能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两者更好地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