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
- 格式:ppt
- 大小:901.00 KB
- 文档页数:57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临床检验标本采集、运输和保存操作规程第一章体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操作规程一、尿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尿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是临床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检查项目包括尿液比重、pH值、尿胆原、胆红素、潜血、酮体、蛋白质、白细胞、亚硝酸盐、葡萄糖和抗坏血酸等。
同时也需要检测尿液有形成份,如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等。
此外,还需要检测24小时尿总蛋白、尿肌酐和尿尿酸等。
二、脑脊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脑脊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采集脑脊液标本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运输时需要保持标本的低温,保存时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
三、浆膜腔积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浆膜腔积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采集时需要避免污染和空气污染。
运输时需要保持标本的低温,保存时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
四、分泌物标本的采集、运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运输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采集时需要避免污染和空气污染。
运输时需要保持标本的低温。
五、分泌物革兰阴性双球菌检测标本的采集、运输分泌物革兰阴性双球菌检测标本的采集、运输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采集时需要避免污染和空气污染。
运输时需要保持标本的低温。
六、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采集时需要避免污染和空气污染。
运输时需要保持标本的低温,保存时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
七、前列腺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前列腺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采集时需要避免污染和空气污染。
运输时需要保持标本的低温,保存时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
八、粪便采集、运输和保存粪便采集、运输和保存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采集时需要避免污染和空气污染。
运输时需要保持标本的低温,保存时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的标本采集、运输和保存操作规程一、未梢血标本采集未梢血标本采集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医院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送制度一、标本采集1.标本采集时间: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要求,确定标本采集时间。
2.采集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标本,采用适当的采集方法,确保采集到符合要求的标本。
3.采集人员资质:医院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获取相关证书,具备标本采集资质。
二、标本储存1.储存条件:根据标本的特性和要求,进行储存条件的设定,如温度、湿度等。
2.储存容器:选择适当的储存容器,确保标本在储存过程中不受到污染和变质。
3.标本分类:按照不同类型的标本,进行分类存放,确保标本易于查找和管理。
三、标本运送1.运送方式:根据标本的特性和要求,选择适当的运送方式,如冷藏车、常温车等。
2.运送温度控制:确保运送过程中标本的温度符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如冰袋、冷藏箱等。
3.运送时间:根据标本的特性和要求,合理安排运送时间,确保标本能够及时送达检验科。
四、标本管理1.标本登记:对每个标本进行登记,记录标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病患信息等。
2.标本留存:对一定比例的标本进行留存,以备再次检验、质控等需要。
3.标本销毁:对一定时限内未使用的标本,进行及时销毁,确保标本的安全和保密。
五、标本质量控制1.标本采集培训:对所有参与标本采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2.质控标本:每日选择一批质控标本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要求后才可进行日常工作。
六、标本安全管理1.标本标识:对每个标本进行标识,如标本管上贴有病患姓名、住院号等信息,以确保标本能够准确归属。
2.标本保密:保护病患隐私,禁止使用病患个人信息做任何非医疗目的的使用。
3.标本丢失和污染处理:对于出现标本丢失和污染的情况,及时进行记录和处理,并进行相关调查。
以上即是医院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送制度的详细内容。
通过规范、严格的流程和管理,能够保证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与安全。
同时,相关人员也应重视相关培训和质量控制,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医院关于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的采集、运送和管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规范》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的采集、运送、接收、处理、储存、分发、废弃等环节的管理。
第三条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确保标本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第四条医院设立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和完善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管理制度;(二)监督和检查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工作的实施情况;(三)协调解决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组织培训和考核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相关人员;(五)定期评估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七条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工作人员职责:(一)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采集、运送;(二)确保标本质量和完整性,防止标本污染、损坏和丢失;(三)及时、准确地将标本送达实验室,确保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四)参与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相关培训和考核;(五)报告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章标本采集与运送第八条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的采集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负责,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操作规程进行。
临床标本的采集及运送过程控制分析一、采集前准备1.了解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和要求;2.明确采集时机,根据不同检测项目确定采集时间;3.熟悉相应标本采集培训,了解采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5.准备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6.做好病人的辅助准备工作,如饮食控制、用药情况等。
二、标本采集1.疏导病人情绪,提供安全感,确保标本采集时的合作度;2.按照规范操作流程,正确采集标本;(1)采血: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穿刺技术正确、干净;(2)尿液:采集中段尿,避免第一段和终末段污染;(3)粪便:选择新鲜、清洁的粪便标本,采集后尽快送达实验室;(4)分泌物:遵循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3.确认标本采集完成后,包装标本,避免漏液、溢出及感染风险;4.及时填写采集记录,包括标本类型、采集时间等信息。
三、标本保存1.将采集好的标本妥善保存,避免失效;2.严格控制标本温度,根据标本要求保存在不同的温度和环境中;3.尽量保持标本稳定,避免振荡和高峰冲击;4.避免标本遭受化学物质、紫外线和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5.不同类型的标本应进行合理分类和标识,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
四、标本运送1.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如存在感染风险的标本应运送到指定的传染病实验室;2.采用特制的容器和包装材料,防止漏液、破损及污染;3.填写标本运送单,包括标本类型、数量、运送时间等信息;4.监测温度,确保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运输;5.运送途中避免震荡和振荡,减少标本破损的风险;6.及时报告实验室,并核实标本的收取情况。
五、数据录入1.在标本接收时核对收到的标本和相应标本单的信息是否一致;2.及时录入信息,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3.不同的检测项目应当有专人进行录入,避免交叉录入造成的错误;4.录入后应进行校验,确认信息准确无误;5.建立信息追溯机制,便于查找和纠错。
针对以上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采集过程中,病人的配合度可能会影响标本的采集结果,因此可以通过病人教育和沟通来疏导病人情绪,提供安全感;2.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采集,同时要提醒采集人员注意无菌操作;3.在标本保存过程中,要控制好标本的温度和环境,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4.在标本运送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和包装材料,避免漏液、破损和污染;5.在数据录入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设立校验措施来确保录入正确。
临床细菌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保证临床细菌室的工作质量非常重要,应予高度重视。
实验室有责任将标本选择(包括时间和解剖部位)、收集、保管、运送、接受和安全等关键性信息,用户里手册的形式提供给各临床部门参考。
一、标本管理的安全警示1.所有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应在无菌操作,防止污染的原则下认真进行。
2.已采集原始标本都应置于防漏、密封的无菌容器中运送。
3.带针头的注射器运送标本时用无菌试管或防护装置套住注射针,再置于防漏塑料袋中运送至检验科。
4.采集足够量标本,材料不足可能导致假阴性。
5.每份标本都应标记患者姓名、送检号码、标本来源、具体部位、日期、时间及相关临床信息。
6.常规性细菌学检验的标本,采集后不能超过1小时送至检验科,4℃保存也不能超过24小时,怀疑厌氧菌感染的标本应在半小时内送至检验科(不能及时运送组织标本必须在厌氧环境中25℃不超过24小时)。
7.脑脊髓液、生殖道、眼睛、内耳标本应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
二、标本的处理和要求1.血液和骨髓:1)急性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细菌性肺炎、肾盂肾炎发热患者,应在抗生素治疗或更换前,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做2次血液培养,分别接种于各种培养瓶中立即送检置于孵箱内培养2)疑似心内膜炎患者:急性病例在抗生素治疗或更换前1—2小时,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做3次血液培养3)亚急性病例:第一天24小时内,相隔1小时连续采集3次血液做培养,若24—48小时全部阴性,再采集2—3次血液做培养4)若已经抗生素治疗患者,连续3天,每天取2次血液做培养5)严格无菌技术采集血液血培养瓶后立即送检,切不可放冰箱暂存。
2.脑脊液:脑脊液采集后,置于无菌试管中,15分钟内送检,绝不可冷藏。
每种检验最小需要量:细菌培养≥1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3.尿液:1)中段尿采集: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自然排尿,让尿流不间断,截留中段尿,,置于无菌尿杯中立即送检。
标本采集运送注意要点一、标本采集1.标本采集前的准备:事先查看医嘱,了解需要采集的标本类型、数量和采集时间等信息;确认病患身份,核对姓名、住院号等个人信息。
2.标本采集时的护理措施:保持病患舒适和安全,须用符合消毒要求的取材器具采样,使用消毒棉球清洁皮肤,避免取材部位受到污染。
3.标本采集时的采集顺序:先采集无菌标本,后采集非无菌标本,以免污染无菌标本。
4.采集标本的数量:根据检验项目的需要,采集足够的标本数量,确保能够完成所有检测。
5.标本采集时的特殊情况处理:遇到特殊情况,如病患浑身留有大量的水分或者伤口处有大量渗液,应先用纱布等吸干液体,再采集标本。
6.标本采集时的时间:根据医嘱要求,及时进行标本采集,避免标本被污染或衰变。
7.标本采集的储存和运送:采集好的标本应妥善保存,避免被污染或损坏。
二、标本运送1.安全包装:为了保证标本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应将标本放入可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泄漏和污染。
2.适当温度:根据不同标本类型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温度条件进行运送。
常规情况下,大部分标本应在2-8摄氏度下运送,冷冻标本应在-20摄氏度下运送。
3.标本标示:在标本容器上清晰地标示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采集时间等信息,防止标本混淆。
4.避免震荡:标本在运送过程中需避免受到震荡或剧烈摇晃,以防止破坏性改变和标本泄漏。
5.避免温度过高: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避免高温环境,以防标本的溶解或腐败。
7.速度和及时性:标本应尽快送达检验室,避免延误检验任务。
三、特殊标本的处理1.血液标本:采集静脉血时,应首先抽取适量的废弃血液,以排出血液中的抗凝剂;采集动脉血时,应立即送至检验室,以避免氧分压下降。
2.尿液标本:尽量采集新鲜、最初的尿液,否则可能造成尿液化学检测的误差。
3.骨髓标本:骨髓标本属于有危险性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配有特殊的包装和标示。
4.组织标本:组织标本应取足够大小,并在标本容器上标示组织类型、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
临床试验检验标本采集及运输标准操作规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前言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标本采集及运输是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的标本采集和运输操作规程对于保证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标本采集及运输工作,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特制定本标准操作规程。
二、术语定义1. 临床试验:指对人体进行的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
2. 标本:指用于生化检测、药物浓度测定等分析的生物组织或体液。
3. 采集者:指从受试者身上采集标本的人员。
4. 运输者:指将标本从采集点送至检验点的人员。
三、采集操作规程1. 采集前准备(1)采集者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采集标本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采集器具应事先消毒,并准备好采集所需的标本管、采血针等工具。
(3)标本采集应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保证采集者和受试者的安全和舒适。
2. 采集过程(1)根据临床试验方案要求,确保采集正确的标本类型和数量。
(2)遵循标本采集的标准流程,依次进行手部消毒、标本采集、采集管标记等操作。
(3)采血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和针头,避免造成受试者不必要的疼痛和伤害。
3. 采集后处理(1)采集完毕后,采集者应及时将标本管密封并标记好受试者信息。
(2)遵守标本储存和运输的规定,确保标本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1. 运输前准备(1)运输者应对标本进行分类和包装,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运输前应检查标本信息是否完整,并与采样者信息进行核对。
2. 运输过程(1)运输标本应选择符合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容器,避免标本泄漏和污染。
(2)在运输途中应避免标本受到振动和温度变化,保证标本的稳定性和质量。
(3)运输者应妥善保管标本,避免与其他物品混杂,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3. 运输后处理(1)标本送达检验点后,应立即进行登记和接收,确保标本信息准确无误。
(2)对标本进行处理时应遵守相关规程,确保标本能够及时送检并得到准确分析。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范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是医学检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以下是关于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的详细规范。
一、标本采集规范1. 采集前的准备(1)采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采集技能和知识,了解检验项目的相关要求。
(2)准备所需的采集工具,如注射器、试管、棉签、消毒液等,并确保工具的清洁、无菌。
(3)核对患者信息,确保采集的标本与患者信息相符。
2. 采集方法(1)采集血液标本时,应根据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空腹采血选择肘正中静脉,非空腹采血选择股静脉或头皮静脉等。
(2)采集过程中,注意止血带的使用,避免过度压迫血管。
(3)采集尿液标本时,应确保尿液标本来自清洁的尿道,避免污染。
(4)采集粪便标本时,应使用无菌棉签或试管进行采集,避免标本污染。
(5)采集唾液标本时,使用无菌试管,指导患者在采集前避免进食和口腔清洁。
3. 采集注意事项(1)采集标本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2)采集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3)采集血液标本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晕血、过敏等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采集标本时,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服用药物等信息,以便检验人员分析检验结果。
二、标本运送规范1. 运送前的准备(1)将采集好的标本放入合适的容器中,确保容器密封、防漏。
(2)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如冷链、常温等。
(3)填写标本运送单,包括患者信息、标本类型、采集时间等。
2. 运送过程(1)标本的运送应尽快进行,避免延迟。
(2)运送过程中,注意保持标本的稳定性,避免剧烈震动、温度变化等。
(3)对于特殊标本,如细胞学标本、微生物标本等,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运送。
(4)运送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标本的运送要求。
3. 运送注意事项(1)运送过程中,确保标本的安全,防止标本丢失、损坏等。
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输交接处理制度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输、交接和处理制度是医疗机构进行临床检验的基础工作,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检验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检验标本采集1.1 采集标本应遵循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1.2 采集标本时,应认真核对患者信息,确保采集的标本与患者相符。
1.3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避免标本存放时间过长,影响检验结果。
1.4 采集特殊标本(如骨髓穿刺、胸水、腹水等)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检验标本储存2.1 标本储存应遵循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根据标本类型和检验项目,选择适宜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2.2 血液标本应采用专用容器,避免剧烈震荡,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2.3 细胞培养标本应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气体环境。
2.4 冰箱内储存的标本,应定期检查,确保冰箱温度恒定,避免标本变质。
三、检验标本运输3.1 标本运输应遵循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根据标本类型和检验项目,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如冷链、常温等)。
3.2 采用冷链运输的标本,应使用专用冷链设备,确保标本在适宜的温度下运输。
3.3 长途运输标本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防止标本温度过高或过低。
3.4 标本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荡、撞击,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四、检验标本交接4.1 标本交接应由专门负责人员完成,确保标本安全、及时送达实验室。
4.2 交接时,应认真核对患者信息、标本种类、数量等内容,确保无误。
4.3 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留存备查。
五、检验标本处理5.1 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立即进行编号、登记,并根据标本类型和检验项目,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
5.2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标本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5.3 处理后的标本,应放入相应的检测仪器或设备中,进行检验。
医院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送制度为了保证医院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1.1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送工作是临床检验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治疗和患者安全。
1.2 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的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送工作。
1.3 各科室应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检验标本质量。
二、标本采集2.1 标本采集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同意,并做好患者身份识别。
2.2 医护人员应按照临床检验项目的要求,正确采集标本,确保标本采集质量。
2.3 采集标本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采集容器,并按照标本采集要求进行标记。
2.4 采集后的标本应立即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影响检验结果。
三、标本储存3.1 未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按照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储存。
3.2 储存标本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清洁度。
3.3 储存标本应使用专用的储存容器,避免交叉污染。
3.4 储存标本应定期检查,确保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四、标本运送4.1 标本运送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确保标本安全、及时送达检验科室。
4.2 运送标本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运送容器,并按照标本运送要求进行标记。
4.3 运送标本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低温、潮湿等恶劣环境中。
4.4 运送标本应遵守医院相关规定,确保标本安全、及时送达检验科室。
五、标本交接5.1 标本送达检验科室后,应由检验科室专业人员进行核对、接收。
5.2 标本交接时,应填写交接记录,注明标本名称、数量、采集时间、送达时间等信息。
5.3 如有标本不符合要求,检验科室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不得擅自处理。
六、标本处理6.1 检验科室应对接收的标本进行核对、登记,确保标本信息准确无误。
6.2 检验科室应按照检验项目的要求,对标本进行处理、检测。
6.3 检验科室应对检验结果进行核对、记录,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
临床标本采集运送规程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和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率,而且对预测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杜绝感染蔓延、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做好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关键。
鉴此,希望临床各科能按照本操作规范采样送检。
一、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1.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我院总的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应不低于7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5.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应立即送检。
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7.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二、常见医院感染标本送检方法1.血液与骨髓①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
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切忌在静脉点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②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
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
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不必置冰箱保存。
③每次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l一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lO: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④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⑤每例病人至少采血两次,间隔。
.5—l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储存、运送制度1.标本采集前应做好告知工作,严格查对,按照正确的标本采集途经、规范的操作方法、采集合格的标本。
2.采集到的标本配有唯一的条形码标签用于识别。
3.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规范3.1检验标本由护士、医师及检验技术人员采集。
常规检验标本,由检验科工作人员收取;急症和夜间检验标本由支助中心工作人员送达检验科。
3.2病区标本采集和送检程序3.2.1医师开具检验医嘱;3.2.2护士核对后打印检验项目条形码;3.2.3选择正确的标本容器,将条形码贴于标本容器上;3.2.4采集者在标本采集前仔细核对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检验项目、标本类型及特殊要求;采集完毕后,再次核对上述信息,无误后在检验医嘱上签字;3.2.5尽量第一时间将标本送往检验科,因特殊原因不能立即送走的,一定将标本放入合适的盛器内,并且放置环境要符合要求。
3.2.6检验科或支助中心工作人员收取标本时,认真核对标本相关信息,在病区做好登记后送至检验科签收。
3.3门急诊标本采集和送检程序3.3.1医师在门诊系统工作站中开具检验医嘱;3.3.2指导患者持门诊一卡通前往门诊化验室;3.3.3门诊化验室工作人员根据检验医嘱核对,确定患者身份,无误后打印标签并将一联贴于标本盒或试管上,将另一联交予患者本人以备取结果时用。
3.3.4留取标本时,血标本由采血员根据相应操作程序进行采集,并根据送检地不同进行分类。
尿和大便标本将标本盒交给患者,并告知标本留取注意事项;指示患者留好标本后将标本盒放在指定地点。
4.标本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送达检测,避免因送检不及时或存储环境不当等因素,而影响标本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5.检验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立标本验收、登记、处理的工作程序,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报送检医师或其它相关人员明确处理意见,不得上机检测,更不得将明知是“失真的”检验结果签发报送临床,危及救治质量与患者安全。
5.1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具体包括:5.1.1试管的标签不恰当,无标签或标签错误。
临床实验(检验、病理)标本采集、运送制度
1.临床实验(检验、病理)部门应制定标本采集规范,包括对患者的准备要求、标本采集的方式与途径、标本处理、运送、保存环境等内容,要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使员工能知晓和遵循,避免由于标本采集环节因素而影响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采集到的标本应有唯一性的识别标志,对有条件的医院应推行条形码识别系统。
3.标本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送达检测,避免因暂存环境与时间的延缓,而影响标本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不得将明知是可能是"失真的"检验标本送检。
4.建立标本验收、登记、处理的工作程序,对不符合标本采集规范的标本应及时通报送检医师或其它相关人员明确处理意见,不得上机检测,更不得将明知是"失真的"检验结果签发报送临床,危及救治质量与病人安全。
5.为确保生物安全性与严防医院感染,应逐步采用真空管采血,盛放标本运送工具应加盖密闭,不得敞开运送,检查申请单不得与标本容器卷裹混放。
6.具有高危传染性标本、传染病医院的标本以及急诊抢救病人的标本,在采集后应由专人用专门盛具及时送检。
7.各类标本在采集、暂存与运送过程中发生标本洒漏、标本容器破损等紧急意外事件,
有紧急处理的程序与措施(见附件)。
附件:
检验科标本溢洒处理流程
1.标本溢撒后,首先放置警示标识。
2.用含有效氯 2000mg/L 的消毒液,喷洒覆盖消毒 30 分钟左右。
3.用吸水纸或纱布擦拭干净,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
4.用含有效氯 2000mg/L 的抹布将污染区擦拭干净,待表面自然干燥后,方可使用。
5.将吸水纸和纱布,以及抹布投入含有效氯 2000mg/L 的消毒桶内浸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