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执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45.82 KB
- 文档页数:9
匆测瓣羁蔫潮。
叠狳溺麟溺耀豳瞄匿豳潜溪魄鏊耋麴,.。
~,。
、一?孵jE蔫蔫意口文/廖勤勤广西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自以为精通法律的森林公安局长.采取选择性执法,拆分违法犯罪犯罪事实为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制裁。
从中获取个人利益。
事实上。
这个公安局长放纵了犯罪的同时。
也一步步把自己推进了法网里.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2014年2月,广西全区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精品案评比过程中.这起由贺州市检察院侦查的昭平县森林公安分局原局长黄运周徇私枉法案被评为。
广西优质案件”。
600万百元流水账2012年正月初,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贺州市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昭平县森林公安分局原局长黄运周放纵犯罪分子.收受犯罪分子的钱后不予处罚。
并说了黄运周在担任局长期间滥用职权,在昭平县林业领域呼风唤雨。
独霸一方.俨然成了一个森林里的老虎,谁也不敢碰。
贺州市检察院接到举报后,召开了领导会议.认真讨论了举报的价值。
经过分析研究.举报内容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是具有侦查价值。
鉴于被举报人的身份特殊。
对于举报内容的侦查要十分慎重.不能有半点马虎。
若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一些纰漏,就会给检察机关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面对这样特殊的人物的犯罪侦查,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的侦查员也感到困难,一时不知道从何下手。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长期在公安战线上工作的老侦查员,并且在领导岗位上也有十几年的历史。
侦查和反侦查的对决不是一两个回合就可以分出胜负来的。
让我们先看看黄运周局长的履历:黄运周,男,1964年5月14日生。
广西自治区昭平县人。
1984年起在昭平县林业局工作,1988年起在林业局林业公安科工作。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就是一个林业公安,从事公安侦查工作。
1996年2月.任昭平县公安局林业公安科副科长。
1999年11月。
任昭平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教导员、副局长。
这是一个很有业务能力的侦查员。
能从普通科员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副局长的位置。
20C16年3月,黄运周在仕途上又有一个大升迁。
浅谈行政机关的选择性执法摘要:选择性执法是法律实施过程中为追求实质正义而采取的补充性方式,是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应有体现。
选择性执法基于对灵活性、成本低和实质正义的追求而具有法治合理性,但又会违背法治的普遍性、连续性等基本要求,破坏人们对法治的信仰,因而形成了一种内在悖论。
要化解选择性执法对法治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首先树立政府的法治理念,强调法治背景下对政府的限权本质;同时,加强执法实践中的正当程序要求。
关键词:选择性执法;法治;平等性;形式法治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选择性执法的现象分析我们正处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广泛存在着诸如“严打”、专项整治、专项执法、专项斗争等这类具有相似特点的执法方式,这类执法方式的核心特点在于其“选择性”,即由执法者选择启动时机,于短时间内集中力量,针对特定执法对象,为解决特定问题进行专门执法活动。
法学界将这类执法方式概括称为选择性执法。
选择性执法的“选择性”除了表现在时间、对象上之外,还表现在:在多种可以适用的法律规范中进行选择;在执法与否和执法的宽严程度上进行选择;在执法效率上和执法强度上进行选择。
改革开放后,我国于1983年首次提出“严打”这个概念并进行第一次“严打”,此后,于1996年进行了第二次“严打”。
在2000-2001年间进行了第三次严打,这次严打为适应形势需要增加了网上追捕逃犯,被称为“新世纪严打”。
无论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民众经历了“苏丹红”、“孔雀石绿”、“瘦肉精”、“敌敌畏”、“多宝鱼”、“三聚氰胺”等与添加剂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2008年12月20日,由国务院部署,卫生部等9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抑或是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出现几起恶性醉酒驾车导致重大伤亡的事件之后,公安部交管局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酒后驾车的专项行动,各省市由此迅速展开行动。
行政法的平等原则与行政机关的选择性执法行政法上的平等原则是宪法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延伸与具体化,它有助于实现行政活动的公正与公平,强化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提升行政效能。
行政法上平等原则的现代转向理论,不仅丰富了行政法上的平等原则,而且还对我国权力机关的执法活动大有裨益。
标签:行政法;平等原则;立法平等;不法的平等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复杂化和多样性,行政权的作用亦不断得到扩张,传统的“无法律则无行政”的模式已很难发挥功效。
现代意义的依法行政原理要求行政除须以形式法律为根据外,还须受到实质法律(如行政法规)的支配,而且还应受到一般法律原则的约束。
相对于现代行政的积极、能动而言,成文法显现出难以对之作周密与稳定规范的不足。
在没有成文法可供遵循时,行政法的一般原则可作为行政机关应遵守的实质法规规范之一,从而规范和调整行政机关的行为、实现行政法治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国学者韦德甚至将行政法直接定义为“调整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能的基本原则的总和”,足见行政法原则的重要性。
这里就行政法平等原则与行政机关的选择性执法问题予以探讨,以求能对我国的行政执法活动有所帮助。
一、行政法上平等原则的内涵与意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平等,是指:(1)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2)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或男女平等。
由此可见,平等的最一般的含义就是一切社会成员应有相同的地位待遇。
一般而言,平等原则首先是作为宪法原则存在的。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平等地履行义务;(2)国家机关在运用法律时,对于任何人的保护或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应因人而异,应当秉公执法;(3)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就实质而言,这种平等原则舍去了人们诸多的先天性差异,保障了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即机会均等。
作为具体化的宪法,世界各国的行政法都将平等原则视为基本原则,美国称为法律平等保护原则,平等保护的核心是指情况相同的人必须具有同样的权利,负担同样的义务,对于情况不同的人,法律须规定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张洪:交警选择性执法不容忽视8月4日,有网友爆料,当日下午4点40分左右,四川遂宁某交警在给很多乱停乱放的私家车开罚单时,却不愿给城管执法车开罚单,后在群众追问下开了罚单,却被群众认为是乱开假罚单。
据当事交警所在单位负责人证实,民警当时与一名女车主发生了言语上的争执,导致错放罚单,引起了误会。
(《华西都市报》2013年8月7日)此事发生后,公众对交警选择性执法的议论声不断,纷纷谴责交警不应该选择执法。
对于交警选择性执法的问题,笔者深有同感。
据笔者所知,一些地方特别是对外地车牌非常热衷于处罚。
比如,笔者的家乡渠县,很多外地车牌车主对此非常抱怨。
有一位朋友在成都工作,车子是成都牌照,据说他多次回到渠县,只要在城区减速行驶,就会有协警尾随,一不小心踩一脚刹车,车子一停,就会被拍照、罚款。
不但如此,他们除了尾随外地牌照车子、偷拍,还把处罚的事由故意捏造,这样的事情笔者也遭遇过。
2013年笔者回家乡过春节,正月初四,将车子停放在万兴广场,车子的左右密密麻麻停了不少车辆,而且笔者的车子是从早上一直停到晚上。
可是,回到成都后才发现,2013年正月初四笔者的车子有一条违法记录,记载违反禁行标志,时间是中午,被处罚款100元。
而据笔者后来了解,停在旁边的渠县牌照车辆却没有如此“殊荣”。
笔者弄不明白,车子明明停在那里一天,怎么就违反了禁行标志呢?难道家乡的交警就是这样在接待回家的游子?笔者个人认为,为什么外地牌照在渠县会有这些“殊荣”,其实这都是选择性执法的表现和结果。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有知情者告诉笔者,像笔者的车辆停在那里也会出现违反禁止标志的情形,是交警创收的结果。
渠县是我的家乡,家乡渠县你能给游子们留下一个好一点的印象吗?你能够善待外地牌照车辆吗?渠县交警们,你们能为了维护家乡的形象严格依法办事吗?笔者无心指责家乡的交警,看到遂宁交警被质疑选择性执法,就联想到了自己在家乡的遭遇,一年之内,笔者的车有四次违规记录,一次是在成都因会议停车放错了地方,被以乱停乱放罚款一次,而其余三次都是在家乡渠县发生,一次超速,一次慢速,一次停着不动也违反了禁行标志。
选择性执法,是法制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关于它的定义有褒贬各异的两种版本:其一是指执法主体对不同的管辖客体,刻意采取区别对待、有违执法公正的问题;其二是指国家根据情势变化,试图获得灵活性和实效性,而在执法上做出的调整。
选择性执法,即在时间、空间、客体上有选择的执法,是因为对违法时间、空间和个体始终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要确保这些法律有效实施,需要庞大的执法资源。
执法主体对不同的管辖客体,刻意采取区别对待、有违执法公正的问题;国家根据情势变化,试图获得灵活性和实效性,而在执法上做出的调整。
正因为选择性执法在以较小的执法资源推动法律实施的同时,也存在着必然的病灶,与法治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它被赋予褒贬各异的两种定义也在情理之中,这是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体现。
但是必须肯定的是,择性执法是必须存在的一种执法策略,其正负两种作用都有可能衍生,因而对其所有的研究只能是考虑如何去弥补、规范,让效率与公平并驾齐驱,而不是放弃。
选择性执法的根本特性,即在时间、空间、客体上有选择的执法,这也是“选择性执法”的字面意思所在。
选择性执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越加频繁,关系愈加复杂,需要用法律调处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从个人的生老病死到社会的公共管理,从单位的日常活动到企业的经营行为,都可能涉及具体的法律关系。
同时,法律执行者、相对方永远是非对称的,不可能“一根绳子拴一个蚂蚱”——一对一的线性控制,违法时间、空间和个体始终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要确保这些法律有效实施,需要庞大的执法资源,但是社会供养公共产品的能力始终有限,使得执法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只能有选择地进行。
正面作用通过灵活的个别执法,以点带面,产生广泛的威慑效应和示范效应,激发自省意识和违法风险意识,使法制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节约执法资源和执法成本。
这是选择性执法的优势。
表现在司法领域为民不告官不理,除刑事案件公权机关会主动介入外,一般只有在利害关系人主动告诉后才启动执法程序。
消防执法行为中选择性执法行为分析摘要:多年以来,“选择性执法”作为行政执法的弊端一再被提及。
反映在消防执法中,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是否存在正面价值,弊端能否被避免?诸多疑问,笔者希望能在这里做一个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选择性执法;执法策略;作用;扬长避短1选择性执法的概念选择性执法,顾名思义,即在时间、空间、客体上有选择的执法,具体而言,“选择性执法是国家根据不同的情势变化,试图获得灵活性,摆脱成文法的僵化而在执法上做出的调整。
即什么时候严格执行哪部法律,采取什么执法手段,什么时候放松哪部法律的执行,什么时候严格执行哪个具体的案件,采取什么执法手段,什么时候对哪个案件执行特别对待的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执法方式[1]。
”而从具体的消防执法行为来讲,即是指在消防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机构有选择性地对行政相对人进行管理或者处罚。
2消防执法行为中选择性执法的表现形式从消防执法的实务中,选择性执法具体表现为:2.1政府或执法机构的需要。
一类如由政府主导的消防安全领域专项执法,要求对具有某种情形的违法行为顶格处理;一类如在重大安保活动期间,对某类型场所的重点整治。
此类选择性执法行为往往具有类似红头文件的指导性文件为依据。
2.2执法人员自身的裁量。
比如在具体检查某商业大型综合体时,对所属单位进行的随机抽查;又比如执法人员对某具体单位违法情节、主观故意等方面进行要素判定,从而就如何适用法律法规进行的综合判断。
3消防执法行为中选择性执法的合理性分析消防行政执法中选择性执法的存在,本质是消防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非对称性。
3.1人的不对称。
众所周知,消防执法人员的编制是有限的,并不能随着执法机构的意图或是实际需要而便宜调整,但社会却是在不断发展,期间产生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老问题越发堆积,执法者疲于奔命。
3.2信息的不对称。
人的认识总是有限,执法者更非全知全能,对于现实中发生的消防违法违规行为不免挂一漏万,且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法律、规范的滞后性也影响着执法者的认知。
2011年7月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Jul.,2011第4期Jo ur na l o f BeijingNO.4People’s P olice College【法学与法律适用l浅谈基层派出所的选择性执法——以加强执法管理为视角刘文鹏(福州市公安局,福州350001)摘要:基层派出所的选择性执法,既是公安基层执法实践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公平与效率这一对矛盾的具体表现。
作为现阶段公安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执法现象,其正负两方面价值都有可能进一步衍生。
对此,基本思路应该是采取理性的监督措施与改革执法管理机制来“合理控制”选择性执法,一方面减少民警不合理甚至是违法的选择,另一方面增加民警选择性执法的合法合理内容,以实现“选择性执法”向“最优化执法”的转变。
关键词:派出所;选择性执法;执法管理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27(2011)04-0018-04基层派出所的选择性执法,是公安基层执法中,流传一种说法:“将五个手指并排一个巴掌实践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一是指基层派出所针对打出去的力度,远不如紧握成一个拳头强。
”尤不同的管辖客体,区别对待,导致执法不公的现其是在我国针对某类案件实施“阶段性严打”的象时有发生;二是指基层派出所根据客观情势变过程中,实际上都必然存在警力资源的集中运用化,试图在执法上做出主动调整,以求获得灵活问题。
对某一类高发案件予以重视和着重打击的性与实效性。
正因为选择性执法在以较小的执法同时,其余类别案件的警力资源投入就会相应减资源推动法律实施的同时,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少。
这就容易导致某种客观现象:即某一部分法缺陷,与现阶段的法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融合与律在一段时间内得以切实有效地执行,甚至是严冲突,所以其包括了褒贬各异的两层含义,这正格贯彻执行,而别的法律不得不暂缓执行或未得是当前基层公安执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这一对矛到有效执行。
结合近几年来,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盾的具体表现。
选择性执法的正当性探讨——兼论法律的公平性与正义性耿艳文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选择性执法作为一项行政执法策略,备受争议,且褒贬参半。
但是,选择性执法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其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
选择性执法的存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与必然性。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文章认为选择性执法并没有违背法所追求的平等性、公平性、公正性与正义性,恰恰是对这些法的精神的贯彻、执行与追寻。
【总页数】3页(P134-136)
【作者】耿艳文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被盗文物跨国流转所有权争议法律适用规则探讨——兼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7条
2.小组教学的公平性问题探讨——兼论构建小组教学的新策略
3.选择性执法的正当性探讨——兼论法律的公平性与正义性
4.自然债务法律问题探讨——兼论和谐社会下的法律与道德
5.小组教学的公平性问题探讨——兼论构建小组教学的新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6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3期选择性执法研究王成(北京大学法学院06级硕士生)【摘 要】 选择性执法虽然是一个美国法上的概念,但却是法治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政权的扩张,再加上法律规则本身的局限,选择性执法的出现就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应该看到,选择性执法对于弥补法治在追求个体正义方面的不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现代行政执法的复杂性,以及执法者自身的固有特点,选择性执法极易被滥用,因此,我们应去引导和控制选择性执法,而不是去消除它。
本文通过对选择性执法的内涵界定和由来分析,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寻找到控制选择性执法的突破口,并就控制选择性执法的制度建设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 选择性执法 理想类型 系统分析 控制一、引言: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春秋航空公司仿效国外廉价航空的做法,在上海至济南航班上投放了400多张“1元机票”,占座位总数的约10%,该种特价机票很快售罄。
民航主管部门没有对“1元机票”是否违规的问题表态。
然而,在12月14日,春秋国旅——春秋航空在济南的分支机构——却收到了济南市物价局的处罚通知书,指出春秋航空没有执行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航总局的相关规定,违反《价格法》,属于不执行政府指导价的违法行为。
因为,根据2004年4月20日正式实行的《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的相关规定,航空公司机票销售价格不得低于标准价的45%,上浮上限不能超过25%。
据此,济南市物价局以春秋航空违反国家关于机票价格的“限折令”为由,对春秋航空开出15万元的罚单。
而事实上,4.5折以下机票充斥市场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除春秋航空外,不久前,海航旗下的翔鹏航空就通过网上销售电子客票抛出1折机票。
此外,在上海到北京的热门航线上,各大航空公司3折、4折机票也比比皆是。
然而,之前的这些看似违规的票价却从未受过任何处罚。
①那么,为什么执法部门只拿春秋航空“开刀”,其中是否具有深层次的行政法“唯独春秋航空受罚”这一事实所揭示的正是行政执法中的“选律问题值得研究呢?笔者认为,择性执法”问题。
①相关报道可见:/comments/2006-12/19/content_5505262.htm/c/pl/2006-12-19/100911830615.shtml等,最后查询日期为2006年12月28日。
学科专论选择性执法研究 87近年来,“选择性执法”之语屡屡见诸报端,各方对此都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否定性评价①。
在行政执法的理论探究层面,尽管也偶尔出现“选择性执法”的概念,但诸家对此也都未做出任何明确的界定。
因此可以说,理论界在选择性执法问题上并没有给予公众足够的智力支持。
笔者试图通过下文的阐述为“选择性执法”正名,并在此基础上探求选择性执法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待措施。
通过本文的探讨,笔者希望能为今后深入研究“选择性执法”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选择性执法”的真面目:一种尝试性的界定选择性执法本身是一个美国法上的概念,其英文名称为“Selective Enforcement”。
在美国的制度背景中,由于行政执法本身通常指称的是警察的执法,因此,学者关于“选择性执法”的讨论往往也是在警察执法的语境中展开的。
但是,选择性执法显然不仅仅只存在于警察执法的领域,尤其是当我们在中国的法律语境中讨论这个问题时,选择性执法的范围就更大了。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选择性执法”的范围也就远远超出了美国学者通常所讨论的 “Selective Enforcement”的范围。
(一)执法的理想类型:一个前设性的交待从宏观的意义上讲,选择性执法属于行政执法这一概念域中的子概念,但对于行政执法本身的界定,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通行的一致性的看法②。
在此,笔者并不准备对行政执法本身做出自己的界定,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中存在的行政执法、尤其是选择性执法问题,笔者将行政执法中的一些实体特性和决定性特点抽取出来,通过思维的加工和对概念的纯化,从而提出行政执法的两种理想类型:自主裁断型执法和技术传送型执法。
自主裁断型执法是指在法律规则尚未形成或者已经消亡之时,承担公共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或人员,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事项,完全凭借自己的道德判断,依据其所支配的公共资源进行管理或处置,从而保证其所在之共同体的有效秩序和健康发展。
在自主裁断型执法的时代,执法者除了受到自身道德良心的约束之外,不受任何其它的限制。
在那个时代里,公共执法人员首先必须根据自己的道德和经验,立足于其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事项进行权衡,从而选择出哪些事项是需要其进行管理的。
在此基础上,公共执法者再自行决定管理的具体方法、程序及其时间等等。
在自主裁断型执法的国度,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优良的执法效果的话,除了寄希望于公共执法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圣人般的工作能力之外,我们别无它法。
换言之,在自主裁断型执法的国度里,如果执法者在道德或者是能力①比如《贻患无穷的“选择性执法”》,见/myweb/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3127 《“选择性执法”让法律蒙羞》,见/c/2005-11-01/16248179391.shtml 等等,最后查询日期为2006年12月28日。
②有的学者从最广义的角度界定行政执法,即将行政执法理解为既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也包括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概念(见许崇德、皮纯协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也有文献将行政执法做了非常狭义的理解,即将行政执法仅仅指称为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的行为,而将制定政策、审查审批和技术检验等排除在行政执法之外(见《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第二、三项)。
在以上两种最广义和最狭义的界定之间,也有学者对行政执法做了一个中间意义上的界定,并将行政执法作为一个与行政立法和行政裁决处于同一层面的概念来使用(见杨惠基著:《行政执法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有学者甚至认为,行政执法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对其界定只能放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中进行(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88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3期上存在一定欠缺,那么执法的质量也就勘忧了。
如果说自主裁断型执法是存在于一个没有规则的时代的话,技术传送型执法则存在于一个规则体系极度发达的时代。
在这个可以想象的法律规则体系极度发达的国度里,法律规则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完美,它囊括了现实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当社会生活出现需要由公共执法者出面予以处理的事项之时,执法者所需要做的工作仅仅是从完美的法律规则体系中找到相应的规定,并依据规则做出处理。
在技术传送型执法的国度里,执法者扮演的是一个传送带的角色,完美的规则体系没有留给执法者任何的裁量或判断的空间。
在那里,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优良的执法效果的话,我们只能希望法律规则的制定者所设计的规则之网是完美的、是无所不包的。
如果规则的设计者不能对所有的生活细节和情势变化做出完全周详的考虑和准确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规则化的对策设计,在技术传送型执法的国度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执法效果。
然而,诚如理想类型这一概念本身所表明的那样,无论是自主裁断型行政还是技术传送型执政,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具备广泛意义上的可行性。
由于我们缺乏圣人般的执法者,所以我们会设定规则,尽可能地缩小执法者的自由空间;但同时,我们又缺少圣人般的规则制定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法律规则体系多么地完善和发达,规则真空依然存在,在这个规则所不能涵盖的空间里,执法者基于其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就天然地拥有了自主裁断的空间。
选择性执法就是在规则体系下的规则真空中,运作并服务于社会需求的。
(二)“选择性执法”的内涵界定如果把行政执法所面临的事项看作一个个单一的不以类型划分的事项,笔者认为,选择性执法就是指执法者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对其面临的各个事项做出选择性处理。
它既包括处理某一事项而不处理某一事项的选择,也包括提前处理某一事项或者推延处理某一事项的选择。
选择性执法的前提在于非此不能或非此不必要,即不进行选择性执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或者不必要。
所谓的“非此不能”是指在现有的法律规则体系下,执法者根据其占有的公共资源,如果能够完全而妥善地处理所有需要其处理的社会事项,则其不得进行选择性执法。
所谓“非此不必要”是指依照法律,执法者综合各种客观情况,有能力对自身面临的所有事项都做出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在法律上是必要的①,则其不得进行选择性执法。
为了更好地对“选择性执法”内涵和外延加以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与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
首先,选择性执法不同于选择性适用法律。
诚如上文所作的界定,选择性执法是对是否启动或继续某一具体执法行为的一种裁量,它是在没有法律规则可依的情形下做出的;而选择性适用法律则是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中,当执法人员对某一具体事项进行处理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规范性依据,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从可能适用的各种规范性依据中选择一种,作为其执法依据的一种活动。
其次,选择性执法也不同于行政不作为。
通常认为,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也有可能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而在逾期不履行的行政违法状态。
行政不作为的本质就是行政主体消极不履行行政职权与职责的一种行政违法行为。
②而选择性执法本身并不必然与行政违法联系在一起,只有当行政①这里的“法律上是必要的”指的是根据法律的规则、原则和精神,对相关事项的处理是必要的。
②郑海涛:《对行政不作为的行政法制控制》,《理论学习》2006年第9期,第40页。
学科专论选择性执法研究 89执法人员滥用了选择性执法,才可能出现行政违法的情形,而行政不作为就是选择性执法滥用后的其中一种结果。
第三,选择性执法不同于行政自由裁量。
根据我国著名行政法学者王名扬先生的解释,行政自由裁量是指行政机关对于做出何种决定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在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针中进行选择,根据行政机关的判断采取某种行动,或不采取行动。
行政机关自由选择的范围不限于决定的内容,也可能是执行任务的方法、时间、地点、或侧重面,包括不采取行动的决定在内。
①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合上文对选择性执法的论述,我们发现,行政自由裁量是一个包含选择性执法的概念,选择性执法本身就是一种行政自由裁量,但后者的内容远远大于前者。
通过上文的界定,我们发现,选择性执法的运作空间是规则体系下的规则真空,也就是说,在选择性执法运行的空间里,出现法律终止的现象,那这是否意味着暴政就即将开始了呢?②换言之,选择性执法是否必然意味着暴政或不公正呢?笔者认为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