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2)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Δm·1/ 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陡峭,IS也陡峭;B.LM和IS一样平缓;C.LM陡峭而IS平缓;D.LM平缓而IS陡峭。
解答:C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A.LM陡峭而IS平缓;B.LM垂直而IS陡峭;C.LM平缓而IS垂直;D.LM和IS一样平缓。
解答:C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 g·ΔG(k 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平缓而IS陡峭;B.LM垂直而IS陡峭;C.LM和IS一样平缓;D.LM陡峭而IS平缓。
解答:A4.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解答:B5.“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C.政府支出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解答:C6. 假设LM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 =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情况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名词解释1、挤出效应2、古典主义极端3、非自愿失业二、判断是非题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3、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是指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4、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二曲线相交,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5、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完全不会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
6、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7、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则有效果。
8、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不存在挤出效应。
9、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极大。
10、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三、选择1、下面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的是A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B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C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D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2、LM曲线的斜率越大,则A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B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C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D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3、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里A财政政策无效B货币政策无效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效D财政政策有效五、简答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2、投资的利率系数和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对财政政策效果有什么影响?3、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几个因素?六、论述1、试分析增加税收和降低利率分别属于那种宏观政策,对收入和就业产生什么影响?并用IS-LM曲线表示出来。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哪⼀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东南⼤学考研)解答:⼀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
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市场运⾏机制不完善或者经济变动过程中的⼯作转换⽽产⽣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作,所以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迁移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些部门需要劳动⼒,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这种能⼒的培训需要⼀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些。
2.能否说有劳动能⼒的⼈都有⼯作才是充分就业?解答:不能这么说。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愿失业,则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另外⼀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如果空缺总额恰好等于寻业⼈员的总额,经济社会也算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的⼈都有⼯作。
3.什么是⾃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然失业率的⾼低?(北京航空航天⼤学考研)解答:⾃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也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这⾥的稳定状态是指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产⼒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然失业率及引起⾃然失业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
⼀般来说,青年与妇⼥的⾃然失业率⾼,这些⼈在劳动⼒总数中所占⽐例的上升会导致⾃然失业率上升。
(2)政府政策的影响。
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些⼈宁可失业也不从事⼯资低、条件差的职业,增加失业⼈数;最低⼯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尤其是技术⽔平差的⼯⼈,同时也加强了⽤机器取代⼯⼈的趋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整体的经济运作作为考察对象的经济学。
主要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析、AD-AS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特点,具有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1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1.2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1.3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1.4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1.5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1.6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
1.7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了解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所带来的危害。
2.宏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概念与区别。
(2)理解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概念与区别。
(3)注意区分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考核要求:1.国民收入的衡量(1)学会分析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2)掌握用总支出和总收入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
2.价格指数和失业率(1)注意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2)掌握G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1)掌握公式Y=C+I+G中C、I、G的变化规律。
4.宏观经济均衡(1)识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2)识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3)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经济增长考核要求:1.资本积累(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2)理解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2.资本积累的黄金率(1)了解资本过多或过少时对储蓄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1)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2)理解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4.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1)索洛模型的缺陷。
(2)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四章失业考核要求: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1)识记失业的几种类型。
(2)自然失业率的定义。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1)识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2)了解职业搜寻理论。
3.实际工资刚性(1)了解效率工资理论。
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1)理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2)掌握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第五章通货膨胀考核要求:1.货币的概念(1)识记货币的职能及类型。
2.货币数量论(1)掌握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3.通货膨胀与利率(1)注意区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概念。
(2)掌握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1)了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成本。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章后二维码自测题及参考答案■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单选题1.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数与成年人总数之比B.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C.劳动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D.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之比2.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可表示为()。
A .B .C .D .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A.一国公民B.一国(或地区)范围内C.一地区公民D.一国公民在本国范围内4.在宏观经济学中,三部门经济是指()。
A.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经济B.家庭部门、企业部门的经济C.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经济D.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国外部门的经济二、多选题(略)三、判断题9.实际GDP是比名义GDP更明确的经济福利衡量指标。
10.CPI是衡量经济中价格水平变化的唯一指标。
11.GDP属于流量。
12.周期性失业是政府最为关注的失业。
【答案】一、单选题1. B 2. A 3. B 4. A三、判断题9.对 10.错 11.对 12.对■第十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单选题1.在三部门经济中,实现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是()。
A.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再加上政府购买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2.第十章主要介绍的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即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入原理)是()。
A.总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B.总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C.消费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D.总供给水平和总收入水平同时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3.当总需求比产出更大时,有未计划到的()。
A.存货积累B.存货减少C.储蓄D.消费4.当我们说投资和政府支出是自发性的时,意味着它们是()。
A.外生变量B.内生变量C.自动稳定器D.以上均不是三、判断题9.自发性支出的增加对均衡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 (2).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9.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2..9.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 (4)..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4 0...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4..6.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5..0. .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5..5.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6..2.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6..8.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 、研究的对象不同。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2)一、单项选择题1. 如果政府增加个人所得税的量与政府支出相等,其影响可能是( )。
A.总支出净额下降B.总支出净额上升C.总支出净额不变D.无法确定2.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是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经济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是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也增加了政府债务3. 以下措施中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是( )。
A.降低法定准备金率B.降低再贴现率C.从公开市场卖出有价债券D.通过买卖价差来牟利4.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结果是:银行准备金()A.增加B.减少C.不变D.皆有可能5. 若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大,则( )。
A.投资需求曲线斜率的值越大B.投资需求曲线越平缓C.IS越陡峭D.IS曲线越平缓6. 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 政府支出增加B. 政府税收增加C. 政府税收减少D. 政府财政赤字增加7.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8. 下列哪种情况最能衡量目前的财政政策?()A.税率的高低B.政府预算盈余大小C.充分就业盈余变动D.转移支付的比例9.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的企图是(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价差来牟利10.债券价格越高,则意味着( )。
A.利息率越高B.人们出于投机动机持有的货币量越少C.利息率越低D.B和C11. 某一经济在3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8%,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0%,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3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
A.上升B.下降C.不变D.上下波动1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属于一种紧缩性政策。
A.降低贴现率B.央行出售政府债券C.增加货币发行D.降低法定准备金率13.当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而政府又没有采用任何财政政策,下列哪种情形肯定发生?()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财政赤字增加C.政府税收增加D.政府税收减少14.当市场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将()。
A.减少B.增加C.不变D.均有可能15.下列哪种情况最能衡量目前的财政政策?()A.税率的高低B.政府预算盈余大小C.充分就业盈余变动D.转移支付的比例16.假设价格水平不变,下列( )正确描述了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所有步骤。
A.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利率上升,投资增加,从而总支出和产出增加B.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利率下降,投资减少,从而总支出和产出减少C.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从而总支出和产出增加D.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利率下降,技资增加,从而总支出和产出减少17.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18.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的企图是(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价差来牟利19.债券价格越高,则意味着( )。
A.利息率越高B.人们出于投机动机持有的货币量越少C.利息率越低D.B和C20.高能货币是指( )。
A.商业银行准备金B.活期存款C.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D.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二、名词解释1. 公开市场业务2. 货币创造乘数3. 法定准备金比率4. 存款准备金5.相机抉择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7.功能财政三、简答题1. 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2.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哪一项受经济波动影响更大?3.何为自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4.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并阐述中央银行作用。
5.平衡预算和功能财政的两种思想有何差异?四、计算题1. 在不存在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假定法定准备率为0.12,经济总体对现金的需求为1000亿美元。
(1)当总准备金为400亿美元,货币供给应为多少(注:本题中的货币供给量均指M1,即现金与活期存款之和)?(2)准备金不变,若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为多少?(3)准备率不变,若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货币供给变动多少?2. 假设一国的物价水平为4,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3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2,求货币供给量。
当物价水平上升20%时,货币供给量为多少?3. 假设经济中有下列关系:消费函数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转移支付w=62.5,税率t =0.25。
(1)求均衡收入和预算盈余;(2)若投资增加到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并指明变化原因;(3)若充分就业收入f=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是多少?(4)若投资t=50,政府购买g=250,tr不变,充分就业收入依然是1200,那么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5)以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用*BS而非BS去衡量财政政策方向。
4.假定现金存款比率0.40ucCrD==,法定准备率为0.20,超额准备金率为0.02,试问货币创造乘数等于多少?如果增加基础货币150亿美元,货币供给将变动多少?5.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b=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6.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5,没有超额准备金,非银行机构现金余额为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美元)(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5),货币供给变动多少?五、论述题1.试论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对制订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借鉴意义。
2.用IS-LM模型图阐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3. 政府是否应该运用财政或货币政策工具来干预经济,控制总需求,促使经济稳定增长?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
4. 用IS-LM模型图阐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政策进行分析。
5. 请仔细阅读以下提供的2010年11月份的经济数据:今年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8%,CPI是3%左右,但现实则是GDP增速超过10%,CPI也已超过了3%。
那么,照目前的趋势看,明年GDP仍有希望维持在9%左右,而与之相对应将CPI增长目标上调1个百分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71.03万亿元。
目前全年新增信贷总额已经超过7.4万亿元,逼近7.5万亿的总目标。
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0698亿元,同比增长24.9%,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
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比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
前11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2345亿元,同比增长25.9%,这些项目都需要后续资金支持。
而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1月份,到位资金238441亿元,同比增长25.8%。
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4.8%。
由此不难看出,贷款仍在投资到位资金中占据主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增贷款总是超预期的原因。
信贷投放、固定投资以及工业增加值的持续上升加剧了各界对经济过热的担忧。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三季度增长9.6%,全年经济增幅有望达到或超过10%。
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延续至明年,这就决定了明年的信贷投放总额不会大幅小于今年7.5万亿的水平,M2增速也将在今年17%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调整基准利率,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数据很好的向市场传递了政策调整信息。
刚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因此,未来在与流动性和通胀的对抗中,在为经济转型服务的过程中,经济数据将释放更加清晰的政策工具使用信号。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数据,以及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政策信号,请评述当前的经济形势,并用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预期2010年政府宏观调控可能采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解释原因。
第十五章参考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1.B2.A3.C4.A5.D6.B7. A8. C9.C 10.C11.B 12.B 13.C 14.A 15.C 16.C 17.C 18.C 19.C 20.D二、名词解释(答案略)三、简答题1. 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工具。
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政府赤字资金而发行支付利息的国库券、债券。
中央银行可参加这种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到利率,乃至经济的产出。
作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的手段,其有着比其他货币政策手段更多的优点:1)央行可以按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2)央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并在有错时及时纠正,这是贴现率、准备金政策所没有的长处。
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也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
2.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哪一项受经济波动影响更大?答: 按照凯恩斯理论,当经济波动时,政府应该运用财政政策调整总需求,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都会有所变化。
其中转移支付变动得更为剧烈,并呈现与经济周期反向的变动。
这是因为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贫困救济、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支出会自动增加;而经济繁荣时,这些支出会自动减少。
而政府购买则变动较少,因为国防、教育卫生以及政府行政开支等有一定刚性,不会随经济波动有太大变动。
3. 何为自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国民收入波动的内在功能,能够在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这一功能通过下列途径起作用:首先是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主要体现在税收的自动变动。
经济繁荣,就业人数增加,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也自动增加。
在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而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反之亦然。
其次,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转移支付上。
经济繁荣,就业人数增加,收入增加,失业救济金和福利支出也相应减少;反之增加。
一般来讲,政府转移支付在通货膨胀时期减少,衰退时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