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9.55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主要水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水资源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存和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水资源以及对其管理和利用的措施。
一、大江大河中国境内有许多大江大河,它们是中国主要的水资源之一。
比如长江、黄河、珠江等,这些大江大河不仅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还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广泛覆盖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
二、湖泊和水库除了大江大河,中国还拥有众多湖泊和水库,这些水体起到了储水、调水和防洪等重要作用。
最著名的湖泊之一是鄱阳湖,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
鄱阳湖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还是珍稀的生态系统,为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中国的水库数量也很大。
水库不仅可以蓄水发电,还可以调节水源的供应和防治洪水。
中国的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它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水电需求,还有效地进行了洪水控制和航运改善。
三、地下水地下水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尤其对于干旱地区和山区来说,地下水是居民和农业的重要水源。
然而,过度抽取地下水已经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过度抽水、推行节水灌溉和开展地下水治理项目等。
四、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措施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政策和措施。
首先,建立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水资源,如《水法》、《水土保持法》等。
其次,加大水资源调度和保障力度,建设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引黄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用水需求。
同时,推行水资源定额管理制度,鼓励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水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力度,采用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水资源治理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问题。
第三章中国的水情特征一、中国水资源现状1.水资源总量与人均水资源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828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二、中国水资源特征1.南多北少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年份断流天数1991年821992年611993年751994年1211995年1251996年1361997年2261998年1421999年422000年至今没有断流。
*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调的意义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主要河流与水资源分布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众多主要河流。
这些河流不仅是中国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
同时,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存在一定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主要河流与水资源分布展开讨论。
一、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众多,涵盖了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等。
这些河流在中国的地理区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长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它发源于青海的唐古拉山脉,在中国境内流经十几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带动力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次是黄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在中国的地理区域内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冰川融水和降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水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黄河的水资源常年紧张,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此外,珠江、淮河、黑龙江等河流也都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珠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河流,流经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其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淮河则是中国的重要水利支撑,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区。
黑龙江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水运通道,也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二、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问题。
中国的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中国的南方地区降水量多,江河湖泊丰富;而北方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湖泊相对较少。
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江河众多,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而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河流湖泊相对较少。
由于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中国的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中国的水资源还面临着水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一些河流、湖泊被大量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所困扰,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水资源特征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而形成如下突出的水资源特点:(一)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时有发生,许多河流发生3~8年的连丰、连枯年。
例如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内出现过11~13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7~9年的连续丰水年。
连丰连枯年差异的年际变化极易造成频繁的水旱灾害。
中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另一表现则是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间的差异悬殊。
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而北方地区高达3~6倍。
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
例如,长江宜昌站的最大流量为110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2 770m³/s,洪枯径流相差40倍;黄河三门峡站的最大流量为36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145m³/s,洪枯相差248倍。
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与要求获得稳定的供水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时间分配不均除年际变化大外,年内分配也不均。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涝。
东南部各省雨季早,雨季长,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见图1-2)。
北方地区黄、淮、海、松辽流域6~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有的年份最大24小时暴雨量可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
不论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往往造成严重而频发的洪涝灾害。
图1-2 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比较(二)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是全国降水不均造成的。
中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五个地带。
全国有45%的土地面积处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关于我国水资源的资料我国水资源是指中国国内水域中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他水资源的总称。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关于我国水资源的资料备受关注。
首先,我国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基于南方相对丰富的水资源,为北方缺水地区解决供水问题。
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一直存在。
此外,我国西部地区的干旱气候也导致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匮乏。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我国有限的水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国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许多地区甚至已经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情况。
此外,一些工业活动和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加强监管和节约用水。
最后,水污染是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等都对水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污染不仅威胁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是保障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总的来说,我国水资源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均衡分布、过度开发和严重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共同努力,减少浪费、节约用水,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发布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
其中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占我国全部水资源总量的94.4%,居世界第七位。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重复计算水量为7279亿m3。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1997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20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m3。
按国际上现行标准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在1000~2000立方米时,会出现缺水现象;少于1000立方米时,会出现严重缺水的局面。
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350~750立方米之间,松辽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700 立方米,这些地区的用水紧张情况将长期存在。
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
在年径流量时序变化方面,北方主要河流都曾出现过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
例如黄河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年)的枯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少24%;也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年)的丰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多19%。
海河流域在八十年代也出现了连续枯水年。
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一年里降雨集中在夏季,而其他月份旱情比较严重;长江以南地区河流汛期(4-7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60%左右,华北地区的部分河流汛期(6-9月)可达80%以上。
但由于我国的雨热同期优势,农作物可以尽量利用天然降水,为提高农业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_中国地理知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非常丰富和复杂。
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
首先,华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由河北、山西、河南和北京等省市组成,总体上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区。
在这个地区,水资源供给极其有限,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量巨大,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
华北平原上的黄河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水源,但由于被严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使得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
其次,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为充沛。
这个地区包括了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沿海省份,以及上海等大型城市。
由于海洋的影响,这里的降水量相对较高,河流众多,水资源相对丰富。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还有许多湖泊,如太湖、洞庭湖等,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补给。
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由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势复杂,山地与河流纵横交错,拥有大量的河流、湖泊和水库。
其中,长江和亚洲第一大内陆湖鄱阳湖分别位于该地区,成为该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南地区降水量较高,水资源相对充裕,对中国整体水资源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西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由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份组成。
由于地处内陆,且属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非常稀缺,使得这个地区的水资源极其有限。
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洮河等是该地区主要的水源,然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这些水源在满足当地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充沛,而北方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合理利用水资源,以确保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