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怦然心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6期总第642期合作原则视角下《怦然心动》的会话含义分析摘 要:合作原则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是会话双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高效地完成交际任务所遵循的一项原则。
本文以美国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创作的长篇小说《怦然心动》为例,从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出发,对《怦然心动》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进行解读,分析其更深层的会话含义,揭示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合作原则;《怦然心动》;会话含义作者简介:卫珂昕(2001.08-),女,河南三门峡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怦然心动》是由美国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一经出版就深受读者喜爱。
2010年,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电影《怦然心动》上映,广受好评。
男孩Bryce Loski与女孩Julianna Baker是该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以青春期孩童之间的“战争”展开了故事情节,采用男女不同视角的和口吻交替描写同一件事,使其生动立体而充满魅力。
故事开头,Bryce一家搬到了Juli所在的小镇,Juli 对这个拥有着明亮眼睛的小男孩一见钟情,她想方设法接近Bryce,但Bryce却避之不及。
经历了“梧桐树事件”“鸡蛋风波”以及偶然听到Bryce对家人的诋毁后,Juli逐渐对Bryce感到失望,二人的关系也跌入冰点。
但随着家庭晚宴和“午餐男孩”评选活动的举行,Bryce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Julia的在意,他赶来向Juli道歉,并在Juli的庭院中种下了一棵梧桐树,二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合作原则,即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
格赖斯认为,在会话发生的阶段,根据会话的公认目的或方向,做出所需要的会话贡献,即可被称为合作原则。
电影《怦然心动》的叙事学分析作者:林刚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7期《怦然心动》是2010年10月9日在美国上映的一部小成本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小镇男孩布莱斯和朱莉的初恋故事。
在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布莱斯搬到小镇的那天,邻家女孩朱莉对他一见钟情,并开始对他热情的追求,但是布莱斯却避之不及。
朱莉一家经济拮据,但家庭整体氛围温馨,家人之间相互关爱。
而布莱斯的父亲却鄙视朱莉一家,认为她家脏乱的庭院使整个小区蒙羞。
布莱斯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对朱莉更是逃避,直到他外公的出现。
他外公认为朱莉在精神上很像他过世的妻子,在他的不断启发下,布莱斯抛开多年的偏见,开始了解并最终爱上朱莉。
另一方面,朱莉在他父亲母亲的启发下,体悟着亲情、家庭、成就、情感的真谛。
在经过一连串的事件之后,她渐渐质疑现实中的布莱斯,并最终认定他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人。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布莱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真心向朱莉道歉,二人和解。
两个家庭也在不断的接触之中消除了芥蒂。
这部电影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成绩与那些商业大片相比并不好,但在IMDB的评分达到7.5,可见这部电影还是得到了专业工作人员和普通影迷的好评。
笔者认为,该片的成功并不在于主题的新颖或是宏大的场面,而是得益于电影叙事的线索、层次、视角以及结构方面的精心设计与创新。
一、叙事线索:显隐交织三线推进电影和文学作品一样,创作者往往借着文字或视听语言向读者或观众讲述一个个故事,而何谓故事?“詹姆斯·莫纳科认为: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
故事表明着叙事讲‘什么’,情节则关系到‘怎样讲’和讲‘哪些’。
”(《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李显杰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28页)也就是在安排电影的叙事结构时,除了关注“说什么”,还要考虑“怎么说”的问题,因为“电影不是一些元素的简单任意堆凑,它是所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所形成整体系统。
影视大观从修辞重构视角下看影视翻译中的风格重构——以电影《怦然心动》的汉译为例李红玉(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24)摘 要: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而影视翻译和作品本身一样,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原作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它传递的不仅是原作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原作的艺术效果,即使目的语观众获得和原作相近的审美体验。
风格是作品的灵魂,要想达到和原作一样的艺术效果,必须要在译入语中重构出原作的风格,风格重构出来了,艺术效果自然而然也达到了。
本文将在麻争旗教授修辞重构理论视角下,分析影片《怦然心动》的语言风格,并通过翻译案例给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修辞重构;语言风格;生活化;性格化;修辞手段一、理论背景近年来,国外影视作品,尤其是英语影视作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而国内对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却远远跟不上影视作品蓬勃发展的速度。
在国外,对影视翻译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到90年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1]。
相较于西方,我国对于影视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影视翻译的实践多借鉴于传统文学翻译理论,针对影视翻译的理论少之又少。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最早投身于影视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麻争旗根据多年的影视翻译经验,在影视翻译领域中研究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修辞重构理论是麻教授的又一创新性理论成果,对影视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理论简介由于源语和译入语存在文化差异,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丢失原作的艺术效果,影响观影体验。
因此,麻教授多次在课堂上和学生强调,效果不是“翻译”出来的,而是“重构”出来的。
修辞重构,就是把原语电影中的人物话语在译入语中进行重新规划,再现原语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行为动机,不仅传递人物说了什么,还要让人物说的话符合人物设定和语境,让这些话听起来有味道,即所谓“言如其人” [2]。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修辞不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格,而是一种更广泛的意义,在古典意义上,修辞学指演说的艺术,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3]。
怦然心动引言怦然心动,是一种强烈的感觉,当我们感到心跳加速,情绪瞬间高涨,伴随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和激动感。
这种感受可能来自于爱情、友情、工作、兴趣等不同方面。
无论是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还是成年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经历。
本文将从心动的定义、心动的表现、心动的原因和心动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心动的定义心动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回应,它可以是一种沉浸在某事上的热情,也可以是一种对某人产生强烈吸引力的感觉。
心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反应,还涉及到情感、意识和思维等层面。
当我们怦然心动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甚至有时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
心动的表现心动的表现因人而异,但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反应:心跳加速、面部潮红、呼吸急促等。
2.情感变化:兴奋、激动、心情愉悦等。
3.行为举动:希望与对方接触、主动去追求接触等。
4.专注力增强:无法将注意力从心动的对象上分散开。
5.沉浸感:对于心动的对象或事物产生强烈的投入感。
心动的原因心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动原因:1.外貌和吸引力:对于异性来说,外貌往往是产生心动的第一因素。
长相、身材和气质等都会影响心动的程度。
2.共同兴趣:当我们发现与他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时,我们会感到与对方的心灵契合,从而产生心动的感觉。
3.相似的价值观:当我们发现与他人有相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我们会觉得对方与自己更加有共通之处,通过这种相似性而产生心动。
4.深层次的交流:当我们与他人有深入而有意义的对话时,我们会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视,从而产生心动的情感。
心动的影响心动对人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1.激发动力:心动的感觉可以激发我们追求梦想和目标的动力,让我们更加积极向前。
2.促进成长:心动的对象或事物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推动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
3.增强情感:心动的感觉可以加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亲密关系。
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电影《怦然心动》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青春爱情片,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字幕翻译在传递剧情和情感的同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来分析电影《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目的论。
目的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的含义和表达意图。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目的论意味着字幕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片的情感和效果,同时适应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在电影《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中,观众的理解和感受是最重要的目标。
字幕翻译应该让观众能够准确理解电影中的对话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表白的场景中,字幕翻译要确保观众能够明白男主角表达的爱意和渴望。
如果字幕翻译过于直译原文,可能会导致观众无法真正理解并感受到男主角的情感,从而影响到整个剧情的传递。
除了保证准确的理解之外,字幕翻译还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
电影《怦然心动》是一部美国电影,主要以英语为原始语言。
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字幕时,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来调整翻译策略。
例如,美国人在表达爱意时往往较为直接和直白,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表达爱意可能更加含蓄和间接。
因此,字幕翻译需要根据观众的文化习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中的情感表达。
此外,字幕翻译还需要考虑到电影的影片时长和字幕的时长。
电影是以声音和画面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字幕则是辅助工具。
因此,字幕翻译也需要在传达准确信息的同时尽量简短明了。
翻译人员应该合理选择词语和句式,以确保字幕的翻译能够顺畅地配合电影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观点,字幕翻译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字幕的可读性、字幕的放置位置等。
字幕的可读性是指观众能够轻松地看清字幕内容,而字幕的放置位置则需要尽量不遮挡重要的画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怦然心动》字幕翻译探究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怦然心动》字幕翻译探究导言:电影《怦然心动》是一部席卷全球的青春爱情片,讲述了两个中学生之间的纯真爱情和成长故事。
字幕翻译在传递影片内容和情感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究电影《怦然心动》字幕翻译的策略和效果。
一、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多模态话语是指结合了语言、视觉、声音、体感等多种模态的复杂交流方式。
在电影中,图像、声音、语言等都是多模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幕翻译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不同模态的元素,以传达影片的情节和情感。
二、电影《怦然心动》字幕翻译策略分析1. 翻译对白在电影中,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式。
字幕翻译需要准确地传达对话内容和情感。
在《怦然心动》中,男女主角之间的对白浪漫而充满情感。
字幕翻译要准确表达他们之间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交流。
2. 翻译视觉效果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画面和镜头的运用对情节和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
字幕翻译要注重传达画面的意义和氛围。
例如,在片中男女主角初次见面的镜头中,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两人身上,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字幕翻译需要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这种感觉,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电影的美感和情感。
3. 翻译音效音乐和声音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常常用来表达情感和气氛。
字幕翻译要将音效的含义准确传达给观众。
例如,在电影中使用了多首具有浪漫氛围的音乐,字幕翻译要通过选用合适的词语来传达音乐的情感和美妙。
三、电影《怦然心动》字幕翻译效果分析1. 感情传达通过准确的对白翻译,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爱情历程。
字幕翻译准确传达了男女主角心底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投入并共鸣。
2. 情绪引导通过精准的翻译和对视觉效果、音效的传达,字幕翻译成功地引导了观众的情绪。
例如,在悲伤的场景中,字幕翻译的用词和语气表达了角色的心情,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情感的冲击。
目的论指导下《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策略目的论指导下《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策略导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电影业的崛起,电影的国际传播和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字幕翻译作为主要的电影翻译形式之一,对于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字幕翻译在过去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差异和信息传达的限制。
本文通过以《怦然心动》为例,结合目的论对字幕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提升字幕翻译的质量和传达电影的情感和意义。
一、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目的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在特定语境下特定的翻译需要。
在字幕翻译中,目的论的理论支持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特别是在情感和意义的传达方面。
二、《怦然心动》电影简介《怦然心动》是一部美国爱情片,讲述了两个青少年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
该片于2010年在中国上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字幕翻译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差异对字幕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字幕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关注到美国文化和中国观众之间的差异。
比如,片中出现的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节日、场景等,需要翻译人员进行恰当的调整和适应。
在这里,目的论可以指导翻译人员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翻译,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四、情感和意义的传达在电影《怦然心动》中,情感和意义的传达是字幕翻译的核心。
通过目的论的指导,翻译人员可以更好地传达电影中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电影中的角色爱情的表达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翻译,使目标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情。
另外,电影中的笑话和幽默也是字幕翻译的重要部分。
翻译人员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笑话,并找到恰当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保持笑点的可理解性和幽默感。
五、字幕翻译的简洁性和清晰性字幕翻译的简洁性和清晰性是为了满足观众快速阅读的需要。
目的论指导下《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策略目的论指导下《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策略《怦然心动》是一部讲述成长与爱情的电影,它温暖而感人的故事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
作为一部非英语电影,它的字幕翻译对于观众的理解和情感连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目的论的视角,探讨字幕翻译在《怦然心动》中的策略与效果。
目的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将翻译过程与翻译目的联系起来,强调翻译应该以满足目的为导向。
在《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中,翻译者应该以观众理解和情感体验为目的,力求在跨文化交流中传递原著的精神和情感。
首先,在《怦然心动》的字幕翻译中,语言的准确性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准确地传达原著对话和情绪是字幕翻译的基本要求,翻译者需要将原文的信息精确地表达出来,避免漏译、误译或歧义。
比如,在影片中,主人公Juli对于心动的感觉表达了“flutters”一词,这是一种形容心碎的感觉。
字幕翻译中,可以使用“心如歌”或“心跳加速”等方式表达这种感觉,目的是让观众能够真切地体会到Juli内心的振动。
其次,字幕翻译需要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观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对故事细节和情感表达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好的字幕翻译应考虑到这些差异,并灵活地调整翻译策略。
比如,在片中,Juli的父亲用“servicable”表达对车的满意,字幕翻译中可以使用“功能可靠”等词汇,更符合观众对车辆的评价习惯。
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对话,如节日、风俗等,字幕翻译也需要根据观众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传达故事的情感和思想。
再次,字幕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语言的音韵和韵律。
影片中,音乐和对白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需要与音乐和对白的节奏相统一,并保持一定的韵律感。
同时,影片中的笑话和幽默元素也需要通过字幕翻译传达出来,增添观众的笑点和乐趣。
翻译者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语言效果和表达方式,保持原著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观众能够享受到电影带来的乐趣。
怦然心动影视赏析怦然心动影视赏析如今,几乎每部电影多多少少都与爱情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爱情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电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前段时期,一部记录初恋的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大张旗鼓的带着一代人陷入了集体“乡愁”。
当年的爱情,特别是初恋,也许总是值得回味的,也许也是生命中最青涩,最纯美的印记。
而在所有关于初恋的电影描述中,我想《怦然心动(flipped)》无疑是最成功的。
我想,也许用干净,美好这两个词来形容这部影片最合适不过了。
整部影片中没有任何污秽的言语,没有什么心理的折磨,悲惨曲折,更没有什么为引人眼球而特意拍摄的出位镜头,男女主角最亲密的接触也不过是男主角仓促之下的一个吻。
比起那些所谓的日韩纯爱电影,这部影片胜在远离矫情,一点也不会让人腻烦。
片中女主角没有欲语泪先流的娇弱造作,没有所谓的不胜娇羞,这也使整部影片显得更加的清新,自然。
影片格调清新,自然,甚至让你怀疑它究竟是不是出自一个六十多岁的导演之手。
此外影片的情节简单,观众不必费力去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历史,文化渊源,也不用去猜测导演的意图与片中的隐喻。
显然,《怦然心动》是一部好好讲故事,并且讲了一个好故事的影片。
我想无论是谁都能看懂这部影片,而且也会被片中纯洁的爱恋打动。
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看着他们的故事,回忆起自己记忆中的那抹浅淡的彩虹。
故事同时以双方的视角轮流推进,于是,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同样的相遇、同样的情景,在朱莉和布莱斯眼里却有巨大的反差,基于两人不同的内心想法和观念,朱莉的怦然心动,“从我见到布莱斯洛士奇第一眼,我就怦然心动了!缘起他那双眼睛!亮晶晶的眼睛!”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朱莉一直为自己的初吻而不懈的努力着,幻想有一天可以得到布莱斯的初吻。
她一直相信布莱斯是那种整体大于部分的人。
可是布莱斯对朱莉的纠缠很是烦恼,他每天在考虑着如何躲避朱莉,在他的眼中这段相遇不是美好,而是噩梦的开始;朱莉的热心帮忙,以及后来好意的送鸡蛋,在布莱斯的眼中却只是不识趣的打扰,多此一举。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6期总第664期从文体学角度浅析电影《怦然心动》的台词摘 要:文体学分析是以语言描述为基础的语言分析。
任何文体的研究都围绕着语言使用的表达效果和交际功能展开。
本文基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层面对美国著名电影《怦然心动》进行文体分析,以此促使文体学学科发展和电影鉴赏融会贯通,共同进步。
关键词:《怦然心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作者简介:边晶晶(2001-),女,山西朔州人,太原理工大学。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
而文体分析是指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分析文本或话语所表达的文体效果和美学价值的过程。
英国文体学家Michael Short将文体分析归纳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这三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如下:描述→解释→评价(以语言为主)。
曲卫国认为可以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层面进行文体分析。
本文将以美国电影《怦然心动》为例,按照Michael Short描述的三个步骤,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四个层面来进行文本分析。
一、语音层面语音是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
William Hazlitt在On Ramillar Style一文中表明,语音和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往往借助语音的辨义和表意功能,作者会巧妙地运用语音的各种形式,如音位的排列、语调的变化、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声音的虚实等来传递语用的信息和刻画人物,从而使言语表述既形象真实,又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达到与思想内容相呼应、语言目的相统一的文体表达效果。
除了音位,欧洲语言学派把其他语音要素称为“韵律成分(prosodic features)”,而美国语言学界则称作“超音段成分(suprasegmental units)”,例如音高、音域、重音、语速、节奏、停顿等。
这些能直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的成分,也正是外国学生看原版电影的主要困难所在。
(一)语速《英语文体学引论》中提到,英语语音的语速体现在单词的单音节与多音节词组和句子两种语境中。
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怦然心动》电影《怦然心动》是一部由罗伯·莱纳执导,根据渡边淳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浪漫青春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纯真美好的初恋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对《怦然心动》进行分析,探讨该片的叙事结构、角度、节奏和视觉效果等方面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怦然心动》的叙事结构。
影片以回忆的形式展开,主角布莱丹·福斯特回忆起他在小学时与转校生朱丽娅·贝克的初次相遇。
回忆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
通过交替使用现实时间和回忆时间,导演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并增加了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并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其次,影片的叙事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怦然心动》通过布莱丹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观众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与朱丽娅的初次相遇,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他对她的喜欢。
这种叙事角度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更容易与主角产生共鸣。
此外,在布莱丹的视角下,观众还能感受到布莱丹的成长和情感变化,增强了影片的观赏价值。
另外,影片的节奏也非常精准。
导演巧妙地利用镜头、剪辑和音乐等手段来控制影片的节奏。
例如,在布莱丹和朱丽娅初次相遇时,镜头的切换和变焦带给观众一种心跳加速的感觉,增强了两人之间的紧张感。
而在他们追逐蜗牛的场景中,剪辑的快速切换和配乐的旋律增加了整个场景的活力和趣味性。
这种精准的节奏控制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在故事中。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影片的视觉效果。
《怦然心动》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凸显故事的情感和主题。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导演使用了一系列的黑白镜头,传递出一种纯真和遗憾的情感。
而在中间的场景中,鲜艳的彩色和温暖的灯光则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浪漫与温馨。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比如慢动作和特写等,来突出某些情感和情节的重要性。
这些视觉效果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是一部讲了一个好故事的影片。
我想这部影片谁看了都能懂,而且会被片中天真无邪的爱恋所感动。
当然,它也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它讲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两小无猜的早恋故事,懵懂的情感、不谙的思考都是儿童特有的。
同时影片涉及到亲情和伦理、偏见与包容、梦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自尊与自爱等等一系列人类共通的问题,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怦然心动》是2010年10月9日在美国上映的一部小成本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小镇男孩布莱斯和朱莉的初恋故事。
幼年的朱莉对布莱斯一见钟情,并一直围着布莱斯表达自己的好感,而布莱斯对这一切都毫无心动,甚至感到厌烦。
朱莉一家经济拮据,但家庭整体氛围温馨,家人之间相互关爱。
而布莱斯的父亲却鄙视朱莉一家,认为她家脏乱的庭院使整个小区蒙羞。
布莱斯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对朱莉更是逃避,直到他外公的出现。
他外公认为朱莉在精神上很像他过世的妻子,在他的不断启发下,布莱斯抛开多年的偏见,开始了解并最终爱上了朱莉。
另一方面,朱莉在他父亲母亲的启发下,体悟着成就、亲情、爱的真谛。
在经过一连串的事件之后,她渐渐质疑现实中的布莱斯,并最终认定他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人。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布莱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在朱莉的家门口亲自种上朱莉最爱的梧桐树,俩人和好。
电影零散地截取恋爱中的桥段,通过大量对比的蒙太奇,来展现爱情的酸甜苦涩。
影片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推陈出新的影片结构上。
同样一件小事,从男生、女生的角度各自呈现一次,通过这种对比,让我们鸟瞰到了这段爱情的全貌。
布莱斯与朱莉迥然不同感受与心思,表面上在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往往更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五味杂陈。
谁没有莫名地甚至是疯狂地喜欢一个自认为美好的人,并且羞于表达,只能默默地深埋于心中的时候。
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时刻让我们牵挂。
将他(她)的悲伤当做自己的悲伤,将他(她)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有时候,这种最简单的质朴,才是爱情最难能可贵之处。
在当下纸醉金迷,充满铜臭气息的时代背景里,返璞归真的爱情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无踪迹。
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让最本真的文字影像淡化飘渺成了无形电波信号,急速地飞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爱情也在这样的快餐文化之下,变得越发单薄乏力,越发廉价短暂。
电影主要存在三条叙事线索,其中两条是显性的线索,是利用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视角表现出来的基于两个人情感变化发展的线索。
布莱斯的情感发展线索具体表现为:回避和恐惧→讨厌朱莉以及她的梧桐树→因梧桐树被砍掉而同情她,为她感到悲伤→被朱莉发现他扔鸡蛋,他嘲笑朱莉家的庭院,感到十分内疚→看见外公帮她整理庭院,对她产生好奇→在外公的启发下看到朱莉的不平凡→喜欢上朱莉→因为朱莉的冷漠而倍感煎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真诚地向朱莉道歉。
朱莉的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是:一见钟情→热情追求→收敛→梧桐树被砍,鸡蛋被扔,遭到他的嘲笑而感到伤心→开始思考,打一次认为布莱斯只是个虚有其表的人→布莱斯默认他的好友侮辱自己的弱智叔叔而感到受伤,开始讨厌布莱斯并想放弃→接受布莱斯的真诚道歉并跟他和好。
第三条线索是相对隐性的线索,即通过朱莉的视角及布莱斯外公之口展现朱莉家庭情况的线索。
这条线索大致是这样的:根据剧情的发展,朱莉的家庭成员逐一出现,朱莉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坚强坦然,为了照顾他的弱智弟弟倾尽所有;朱莉哥哥:两个高大帅气极具音乐天赋的年轻人,在自家车库里组织乐队,灌录唱片;朱莉的母亲:善良并深爱着丈夫和孩子;朱莉的弱智叔叔:善良,童真。
这条线索相对比较隐秘,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制造了很多误会和冲突。
随着这条线索的展开,朱莉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跟布莱斯的关系,男主人公也开始了解朱莉,最终爱上她。
我很喜欢电影的最后一个道歉场景(布莱斯在朱莉家的庭院里为她栽下一棵梧桐树)。
在这个一分多钟的片段里,导演运用了推、摇、拉等移动镜头,设置了全景、中景、特写的不同景别以及仰视机位、俯视机位、平视机位的镜头,将这一段演绎得十分动人,此时电影有一段柔和的背景音乐,更使得“和解”片段充满了一种温馨浪漫的感觉。
姓名:姚希琳
学号:1305080142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