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80
第一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健康、健康教育的含义;2、识记健康的标志。
3、知道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4、知道学前儿童生长特性;5、识记学前儿童健康生长的标准;6、了解学前儿童健康问题的现状;7、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健康、健康教育的含义;2、健康的标志。
3、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4、学前儿童生长特性;5、学前儿童健康生长的标准;6、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3五、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等六、教学内容及过程组织教学:1、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2、介绍本课程的大体轮廓;3、介绍考核方式新课讲授:(一)有关健康教育概述1、健康的含义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
这一表述是人类认识提升的结果,随着人类认识的变化,健康的含义也从原来机械唯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机械唯物医学模式:认为人是“机器”,人体是由零件组合成的,疾病是某个零件发生故障所致。
这种对疾病的认识只意识到健康和疾病的“物质性”,忽视了人与机器的区别、忽视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线。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因生物因素所致,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
这种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生物因素,忽视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而现代医学模式则认为,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呈现一种良好的状态。
致病因素除了细菌、病毒、各种理化因素,还有如人际关系的不融洽、工作不称心、经济困难人、住房拥挤等引起。
健康对社会、在个人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健康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身体健康,即生理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身体残缺,精力充沛。
二是心理健康,表现为三方面的良好状态。
(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
第1单元学前儿童健康和健康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健康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教学目标:1、了解学期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及意义,了解学期儿童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了解学前儿童健康评价的原则和内容2、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健康教育评价的内3、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实施方法4、能够结合实际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
引导案例:“任性”的帅帅帅帅到了四岁才上幼儿园。
帅帅的妈妈和老师交流时说,孩子之所以入园晚,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不放心。
一方面,帅帅在家里淘气任性,非常不听话,他想要的东西要不到,绝不罢休,甚至不惜用哭闹、撒泼、打滚要挟;另一方面,帅帅性格叛逆,不服从管教,不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去做,“让他往东,他偏向西”,即使暂时表面上答应了大人的要求,可行动上依旧我行我素,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帅帅的妈妈担心,帅帅这样进入幼儿园肯定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且帅帅的这种性格肯定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可是不知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让帅帅改掉这些毛病。
案例中的帅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任性的脾气?怎样才能使他变得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活泼呢?健康的概念:有人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你赞同这一观点吗?何谓健康: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中,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仅仅是身体的无病状态,只要身体(肉体、包括组织、器官、细胞)没有疾病就称为健康。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或虚弱现象”。
一、学前儿童健康(一)学前儿童健康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概念做出了新的定义:这里的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体质健壮。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重新修改公布了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