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 格式:docx
- 大小:36.52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有很多克服困难打胜仗的例子,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的大军。
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利用火攻,烧毁了曹操的大量船只,使其损失惨重,最终被迫撤退。
2.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谢安指挥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兵力击败了前秦的百万大军。
谢安在战前冷静分析形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3. 巨鹿之战: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秦军的主力。
项羽在战前破釜沉舟,激发了楚军的斗志,最终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取得了胜利。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古人在面对困难时,通过坚定的意志、巧妙的策略和英勇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些故事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信心和勇气,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
1.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曹操以弱军之势,利用奇袭、火攻等策略,最终战胜了拥有大量兵力的袁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2.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
孙权、刘备联军虽然兵力较少,但通过巧妙地利用火攻和水战,最终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前秦大军出兵进攻东晋,拥有80多万大军。
而东晋只有不到10万兵力,处于明显劣势。
东晋军队在谢安的指挥下,利用巧妙地战术和火攻等手段,最终大败前秦大军,保卫了国家安全。
4. 巨鹿之战: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国派出李牧为大将军,率领少量军队与秦军展开决战。
李牧利用地形和战术优势,以弱胜强,成功地抵御了秦军的进攻,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 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在长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采取了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后发制人的策略,最终战胜了齐国军队。
这些历史上的以弱胜强案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战争中,
策略、战术和智慧往往比单纯的兵力数量更重要。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1、董卓被张让提下马:董卓出兵救袁绍,领兵伐曹操的的活动,两军交战时,董卓的同志文向张让提出友军之间把董卓驮下马,张让同意了,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的。
2、吕布取破霸:在与曹操的葭莱战斗中,由于吕布采取阴谋手段,使袁军一度陷入困境。
袁军大将郭嘉突破中队拒攻吕布,以了却了破霸之祸。
3、陶谦击破五虎:五虎大将是在孙策出征蛮夷战争中,担任孙策右臂,并且被授予大将军的称号,然而陶谦击破五虎,以少胜多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4、程普败曹操:程普在肃宗继位后,做了北宋丞相,他以轻攻OU得胜,力排众议,拒绝武当结盟,最终击破曹操,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5、胡遂反宋江:胡遂是建安初年宋朝征西大将,几番绝境中夺得胜利,最终以他的少量部队抵抗宋江大军,成功击败宋江,取得消灭敌兵成名之功,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6、司马懿击垓下:司马懿在攻打垓下时,让三军部下以少胜多的策略展开战斗,引诱满清军暴露出主力,最终击溃满清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7、岑参击却董卓:岑参在抵抗董卓时,采取了以少胜多的战略,以少量部队打穿董卓的军队,同时利用自身的绰号引诱董卓,并以全歼的方式击破军队,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8、陈寿击破我国第一帝:在陈寿击破皇帝秦始皇时,以少胜多的方式,陈寿击破了秦国军队,把秦始皇赶到了东海,将秦国灭亡,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9、白起击溃雍正:白起是新兴藩王之一,以少胜多的斗争技巧击破雍正大军,以一场激烈的战斗,白起赢取了振兴宋朝的机会,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10、江东打楚:楚国在江东的攻击中,江东兵力非常的有限,然而江东不但克服了自身的势力不足,而且采用了以少胜多的策略,径直打进楚国来击破楚国,并实现了以少敌多的目标。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人多力量大”这一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历史中的以少胜多的故事。
一、巴比伦之战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国攻打巴比伦,人数超过20万,而巴比伦军队只有不到1万人。
但巴比伦皇帝利用了当时的防御科技,在城墙上挖了密道并设置陷阱,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波斯军队的猛攻,以少胜多,保卫了自己的城市。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巨军进攻赤壁,其军队约有80万人,而孙刘联军只有5万余人。
但孙刘联军巧妙地运用天气、火攻等因素,成功地消灭了曹操的大军,以少胜多,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震惊世界的壮举。
三、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下令打压这场反抗,对方人数仅为2万,而英军则高达4万人。
然而,美国的将领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用灵活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独立战争中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东汉时期的虎牢关之战公元205年,曹操率领10万大军攻打虎牢关,而关内守军只有5000人。
但关内统帅马超迅速采取了防守策略,利用天地异象捣毁了曹操的大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入侵诺曼底1944年,二战的大地战开始了,纳粹德国在入侵诺曼底时,兵力达到50万,他们有完善的防守工事,还有成熟的通讯系统。
然而,盟军运用空中轰炸、隐蔽行动等灵活的战术,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德国的防线,以少胜多,赢得了入侵诺曼底的胜利。
以上历史事件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不逊于敌人,才能获得胜利,而“人多力量大”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在面对强敌时,运用智慧创造奇迹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1.牧野之战(商周时期)周军:五六万人,商军:十七万人(后人考证大约七万人,小说演绎夸大为70万人);军力对比:1:3.4周军统帅:周武王姬发、齐太公姜子牙,商军统帅:商纣王帝辛点评:牧野之战周军带有偷袭的意味,因为此时商朝主力正在征讨东夷,来不及调回护驾,商纣王不得不释放大量奴隶应战,商军战斗力大大下降。
姬发有点“胜之不武”!2.河西之战(战国时期)魏军:5万人,秦军:50万人;军力对比:1:10魏军统帅:吴起,秦军统帅:秦惠公点评:吴起厚赏立过功的将士来刺激没有立功的将士,极大地提高了军队士气,这些渴望立功的将士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很快击溃秦军。
3.巨鹿之战(秦末时期)楚军:五万人,秦军:二十万人,围观群众(诸侯):十余万人;军力对比:1:4楚军统帅:项羽,秦军统帅:章邯、王离点评:秦末天下大乱,章邯率领秦二世配发的骊山刑徒及奴产子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但碰上在中国历史上勇武无二的项羽算其倒霉,也是秦朝气数已尽!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一举歼灭秦军主力,可谓英勇无敌。
4.彭城之战(两汉之争时期)楚军:三万人,汉军:六十五万人;军力对比:1:21.6楚军统帅:项羽,汉军统帅:刘邦点评: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击溃刘邦主力,是兵贵神速的经典战例!此战差点改变中国历史!5.昆阳之战(新莽末年)汉军:一万七千人,新军:四十三万人;军力对比:1:25汉军统帅:刘秀,新军统帅:王邑、王寻;点评: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汉军兵力没有新军零头多,且汉军主力正在攻打南阳,刘秀带领的只能算偏师,但是刘秀凭借英勇的气魄、高超的战术和运气(陨石),最终战胜了对手。
6.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军:两万余人,袁军:十一万人;军力对比:1:5曹军统帅:曹操,袁军统帅:袁绍;点评:袁军人数占优,曹军单兵素质占优,战斗力强,且曹操善于用谋,所以曹军获胜不足为奇;7.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刘联军:五六万人,曹军:二十万人;军力对比:1:4联军统帅:周瑜、刘备,曹军统帅:曹操;点评:战前局势明显曹强孙刘弱,而且曹操统一北方、占领荆州,士气高涨,但是联军凭借地利和人和,最终战胜强敌;8.逍遥津之战(东汉末年)曹军:七千人,吴军:十万人;军力对比:1:14曹军统帅:张辽,吴军统帅:孙权;点评: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吴军大败,后期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吴军,差点俘虏孙权!张辽威震逍遥津,并留下“张辽止啼”的传奇典故。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你知道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_?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1、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192年,青州黄巾军余党入侵兖州,占领东平和任城。
兖州刺史刘岱想进攻他们,被济北相鲍信谏止。
刘岱不听鲍信警告,正面迎战黄巾军,最终败死。
此时,曹操的谋士陈宫敦促他夺取兖州作为扩张的根据地,并主动说服刘岱旧部归顺曹操。
鲍信素与曹操为友,来到东郡请曹操出任兖州刺史。
曹操攻黄巾于寿张,但未能取胜。
曹操改革军制,严正军令,激励将士。
他认识到叛军靠劫掠养活自己,并没有稳定的补给线。
因此,他突袭叛军,阻止其劫掠,取得最终胜利,迫使叛军北退。
曹操追击叛军并再败叛军于济北。
包括10万百姓在内的30万黄巾军投降曹操。
曹操改编降卒,组建青州兵,并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养活自己和军队。
此战,曹操以少胜过,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公元197年春,袁术(袁绍之弟)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
经过几次战役,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从而与曹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4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在白马击斩袁将颜良,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史记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史记中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智慧、勇气
和历史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史记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故事。
1. 刘邦三战荥阳
刘邦在起义初期,曾率领部队攻打荥阳,但失败了。
随后他假装撤退,引诱敌人军队追击,最终在壶关山谷封锁敌军,打败了敌人。
接着又
设下天罡阵和地煞阵,以弱胜强,最终攻占了荥阳。
2. 韩信布兵
韩信曾经以兵不过万,以走为主的战略打败了一支规模更大的敌军。
他以三千兵马分成多路,用音讯相传的方式控制整个军队,最终打败
了敌人。
3. 苏秦反间
苏秦利用齐国和燕国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利用反间计,使齐燕两国之
间互相攻伐。
最终燕国占领了齐国的重要城市,齐国不得不经过谈判
屈服。
4. 干将莫邪铸剑
干将莫邪是古代著名的铸剑大师。
据说他用一片量不足一尺长的青铜在草丛里千锤百炼而成的宝剑,以少胜多,在逆境中抢得一份尊严。
5. 风雨江湖里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的商人,他常常利用商业手段来巧妙地掌控财政和后宫。
他善于利用朝廷的权谋,精通商业智慧,最终成为了一代商业巨子。
以上五个故事均是史记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历史意义深远,更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少胜多的战役列举如下:
1. 牧野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周武王联军以疲惫的少量兵士与疲惫不堪的商朝军队进行周旋,最终击溃了商朝军队。
2. 昆阳之战:王莽的新军在昆阳与刘秀的义军进行了一场大战。
虽然义军数量较少,但刘秀出色的指挥能力使得义军获得了胜利。
3. 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数万楚军渡过黄河,采用破釜沉舟的方法,只带三天干粮,最终大败秦军,为秦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4. 长平之战:赵王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赵军战败,秦国获得了长平之战的大胜。
5.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五万精锐击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6. 彭城之战:刘邦率3万汉军迎战50万楚军,虽以骑兵居优势,但项羽的骑兵反攻更快,迅速击溃了汉军,刘邦逃跑。
7. 白马之盟:项羽与刘邦在荥阳进行了一场大战,虽然双方兵力相当,但项羽使用了反间计,使得刘邦的韩信、彭越等人没有前来支援,最终击败了刘邦。
8. 昆阳之战(新朝时期)是刘秀率领的绿林军在昆阳对王莽军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虽然刘秀只有八九千人,但他利用王莽军队的内部矛盾,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击败了数十万的新朝军队。
以上这些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它们不仅展示了军事指挥艺术的辉煌,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
这些战役的胜利往往需要高度的战略规划和战术运用,同时也离不开士兵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古代四大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和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
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万多人进军占领黎阳。
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
袁绍分兵西应,曹操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
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
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许昌东)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
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
曹操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乌巢)。
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
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总结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国东南部江苏省徐州)等地。
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一、导语:以少胜多的战例意义二、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较量三、淝水之战:谢安与苻坚的智谋对决四、平定辽东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五、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六、结尾:以少胜多的启示与反思正文:导语:以少胜多的战例意义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屡见不鲜。
这些战例不仅彰显了战斗双方的智慧和勇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分析几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以期为我们提供战争史上的宝贵经验。
一、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较量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曹操领导的北方势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孙刘联军以火攻战术击败曹操的大军,使曹操统一天下的计划破灭。
这场战役展示了战略战术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团结抗敌的力量。
二、淝水之战:谢安与苻坚的智谋对决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役。
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庞大的军队进攻东晋,却被谢安领导的东晋军队击败。
这场战役中,谢安运用高超的智谋,以少胜多,确立了自己在战争史上的地位。
淝水之战再次证明了智勇双全的将领对战局的影响力。
三、平定辽东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展开了对辽东的征伐。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运用奇谋,成功击败司马懿领导的曹魏军队。
尽管诸葛亮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凭借智慧和勇气,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展示了在战争中,战术运用和指挥官的才能至关重要。
四、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决战。
曹操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通过严谨的战术布局和高效的指挥,击败了袁绍。
这场战役表明,在战争中,严谨的战略规划和高效的执行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五、结尾:以少胜多的启示与反思通过对以上战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少胜多并非仅仅依靠人数优势,而是通过战略战术、将领才能、团结协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从这些战役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战争中的智勇双全、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1、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3、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一、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
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
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
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
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三、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
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少胜多的战例故事
01长勺之战(齐鲁)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率军攻打鲁国,被鲁庄公采纳曹刿建议,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打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02成皋之战(楚汉)
公元前205-203年,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
这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也是刘邦建立汉朝的重要一战。
03昆阳之战(新汉)
公元23年,刘秀率领九千军队对抗王莽的43万大军,利用地形和火攻大破王莽军。
这是新朝灭亡的导火索,也是刘秀建立东汉的契机。
04官渡之战(袁曹)
公元200年,曹操率领主力军队与袁绍的主力大军对峙于官渡,用火烧粮草和奇袭的战术打败袁绍。
这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
05赤壁之战(曹孙刘)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服江南,被孙刘联军的5万水军用火攻和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于赤壁。
这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之战,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役。
06夷陵之战(蜀吴)
公元222年,刘备率领70万精锐军队东下讨伐孙权,被陆逊率领2万水陆兵团用火攻和诱敌深入的战术击溃于夷陵。
这是三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刘备生平最大的失败。
07淝水之战(晋秦)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80万大军北伐东晋,被谢石率领8万精兵大败于淝水。
这是十六国时期最辉煌的一场胜利,也是东晋保卫江南的重要事件,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赤壁之战(208年):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庞大的北方联军进攻江南,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
孙刘联军之兵力只有曹操的十分之一,但借助风向逆转和火攻等策略,成功摧毁了曹操的大军。
2. 荆州之战(223年):曹魏与刘备领导的蜀汉之间的战役。
曹魏派遣大军围攻刘备在荆州的军队,但刘备只带领数百兵力成功突围,最终成功击败了曹魏。
3. 官渡之战(200年):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
曹操率领的军队只有袁绍的三分之一,但通过运筹帷幄,创造了兵力上的优势,最终在官渡成功击败了袁绍。
4. 虎牢关之战(205年):曹操与阻挡他北伐的联军之间的战役。
曹操率领的军队只有联军的十分之一,但他成功运用奇袭和迂回战术,最终攻破了联军的防线。
5. 建康之战(589年):南朝陈与北朝隋之间的战役。
陈军只有隋军的十分之一,但陈朝将领陈霸先运用地形和埋伏战术,
最终成功击败了隋军,保卫了建康(今南京)。
这些战役中的少胜多,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的智谋和战术技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战场上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士气等。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1、战国之风:晋文公称霸:451年,晋国大将文公打破了中国古代
少胜多的先例,他在莒县击败了赵国20万大军,仅以3000人小军取
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少胜多”战役——晋文
公称霸。
2、苏武牧野:苏武伐纣:围攻雒城:一个号称“牧野之英”的大将,
用他的小军采取冲锋陷阵的策略,击败了殷商20万大军,苏武只有6000人,但他还是保护了仓亭三千多岁的文明。
因此,这场战役也被
称为“少胜多”的苏武牧野。
3、孙膑关羽之战:一个古代裁军家孙膑,在现今湖北宜昌地区用1000
名士兵击败了关羽两万余大军,他用极为高明的战略布阵,创造了一
个无可企及的少胜多的辉煌战役——孙膑关羽之战。
4、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募集100万军队,把吴军压在赤壁之上,
而曹操只能凭借其不可思议的军事手段,以六万余士兵击败了吴军,
并夺取了文脉,从而获得了这场战役的少胜多的名号——赤壁之战。
5、长坂坡之战:面对高志的五万士兵,晋襄公却仅以三万士兵英勇顽强,将敌军全部击溃,获得了和晋门赢得了一场少胜多的胜利,这就
是知名的古代“少胜多”战役——长坂坡之战。
6、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间有一类传说,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梁山伯只有六万人士,却以他的傲气使追兵驻守的祝英台的将
军以数十万人的大军击溃,从而取得了一次由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叫
做“梁山伯与祝英台”。
7、淮河之战:在《三国志·淮河传》中,有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即
淮河之战,司马懿仅以三万余人,在淮河西岸击败了袁军数百万大军,取得了中国古代少胜多的辉煌战役——淮河之战。
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军事经典之一,强调战争策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其中,"以少胜多"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巧妙运用策略和战术来击败敌人。
以下是一些以少胜多的案例:
1.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手对抗曹操。
曹操拥有大量的兵力,而刘备与
孙权的联军人数相对较少。
然而,他们运用火攻策略,在赤壁一役中成功破坏了曹军的水上作战能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2.哈拉尔世界大战(1205年):金国与西夏联军对抗蒙古帝国。
金国与西夏联军人数庞
大,但在战术和组织上存在不足。
蒙古帝国通过分散敌军注意力、骚扰与埋伏等手段,以少胜多并最终击败了联军。
3.将军任统御(公元618年):李靖是唐朝将领,率领少数部队对抗叛乱的薛仁贵。
尽管
薛仁贵拥有数量众多的士兵,但李靖巧妙地运用山间地形和埋伏战术,最终在任统御一役中取得了胜利。
4.第二次布雷顿森林战役(1940年):在二战期间,德国与法国展开了第二次布雷顿森
林战役。
尽管法国有更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德国通过机动性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等手段,成功地以少胜多,并迅速击败了法国。
这些案例证明了在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可能性。
通过巧妙运用战术、灵活应对和策略思考,可以克服人数上的不足,为自己争取战略优势,从而取得胜利。
有关以少胜多用谋略取胜的故事有:一、赤壁之战(5万VS20+万)实力对比:孙刘联军兵力:5万;曹军兵力:20余万(称80万)。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
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
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二、淝水之战(8万VS80+万)实力对比:东晋兵力:8万;前秦兵力:80万+。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自率领60万步兵、27万骑兵、3万羽林郎南下。
同时,他又派梓潼太守裴元略率领7万水军从巴蜀顺流而下,直逼建康。
秦晋两军隔淝水为阵,谢玄采用激将法,派人对苻融说:要秦军稍向后退,在淝水岸边让出一片战场,以便两军决战。
当时秦军诸将都认为应坚守淝水,不让晋军过河,但苻坚认为可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苻融按照苻坚的命令,号令三军后退,不料命令一下,全军立即骚动,人心惶惶。
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于是苻坚的几十万大军不战自溃。
谢玄指挥八千晋军乘机渡河,挥刀砍杀,秦军争相逃命。
苻融企图稳住阵脚,但混乱中马被绊倒,被晋军杀死。
秦军大败,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侥幸不死者,“弃甲宵遁”,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到,一路上“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苻坚也身中流矢,舍弃了乘坐,单骑逃回淮北,搜集残部,溃退洛阳,百万大军,只剩十余万残兵了。
至此,苻坚南侵的美梦彻底破灭,回到长安,不久也就国灭身亡。
而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则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为后人所传颂。
三、巨鹿之战(15+万VS40万)实力对比:楚军与诸侯联军兵力:15万+;秦军兵力:40万。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一说为漳水)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以弱胜强的故事如下:
1、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春天,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
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采石矶大战: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挥不到两万人的
宋军与金兵决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完颜亮,取得了辉煌胜利;
5、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
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1.鸿门宴:项羽以一万余人之力大败刘邦兵马。
2.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合一军,以火攻之计击败曹操三军。
主要人物有周瑜、诸葛亮、曹操等。
3.巨鹿之战:张辽率五千人之力击败袁绍十万大军。
4.乌江之战:岳飞率三千水师之力大败金军一万人。
其他相关人物有李纲、张俊等。
5.赵括救韩:赵括率一千人之力解救韩信于秦军围困之中。
6.淝水之战:李靖率八千人之力击败李煜三十万大军。
7.蒙恬南征北战:蒙恬率三万以少胜多,成功击败匈奴五万余人。
8.白登之战:刘备率一万兵马以少胜多,成功击败黄忠。
同时该战役也是诸葛亮登山放烟之计的典故。
9.凤翔之战:岑羲率一千余人之力击败高平陵兵马。
10.华容道之战:关羽率五百兵马在华容道上以少胜多,成功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