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主要成分
- 格式:docx
- 大小:57.95 KB
- 文档页数:14
病 毒要点:病毒: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的非细胞生物。
病毒粒的大小以纳米来计量, 常见的病毒形态有球形、杆状或丝状、蝌蚪形、砖形和弹状5种。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核衣壳,有些病毒还具有包膜、刺突等结构。
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病 毒的结构呈现高度对称性:即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和复杂对称。
噬菌体:噬菌体是发酵行业的常见病毒。
根据结构可分为A 、B 、C 、D 、E 、F 6种。
其中A 、B 、C 型为蝌蚪形,D 、E 型为球形,F 型为丝状。
病毒增殖过程:病毒粒子进入细胞内增殖发育成熟的全过程,大体上分为吸附、侵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5个阶段。
病毒增殖的一步生长曲线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3个时期。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其DNA 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 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也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其存在形式有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3种。
溶源菌: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DNA 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称为溶源菌。
溶源菌的检出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分离培养病毒可用寄主接种法、鸡胚培养法或细胞培养法,而且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毒的要求进行选择,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病毒鉴定是诊断病毒性疾病的可靠方法,也是病毒分类的前提。
包涵体:某些细胞在感染病毒后,出现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的,在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它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亚病毒: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以及朊病毒。
在亚病毒中,仅类病毒和朊病毒能独立复制,卫星病毒及卫星RNA 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性质十分特殊的生命形式。
病毒的主要成分一、病毒的结构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
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核衣壳:1、核心:核酸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部分核酸偶感染性。
2、病毒蛋白质: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
病毒的致病作用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⑴细胞融合:其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⑵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损伤机体。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的方式逃脱免疫应答。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㈠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1、显性病毒感染:2、隐性病毒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称为病毒携带者。
㈡急性病毒感染㈢持续性病毒感染:1、潜伏感染:潜伏期查不出病毒。
病毒的结构与复制过程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体,是由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带有外壳的微小颗粒。
它不具备自身的代谢能力,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合成和组装新的病毒,并通过宿主细胞的破裂释放出去,感染其他健康的宿主细胞。
病毒的结构和复制过程是病毒学的基础,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病毒,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分为核酸和蛋白质两部分。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
蛋白质是病毒外壳的主要成分,可以包裹核酸,起到保护和穿透宿主细胞膜的作用。
外壳由多个蛋白质组成,不同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外壳,这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特征和感染方式。
1.核酸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但不会同时存在。
DNA病毒包括疱疹病毒、肝炎病毒等,RNA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的遗传信息编码了病毒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通过翻译和复制等过程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2.外壳蛋白质外壳蛋白质是决定病毒特征和感染方式的关键因素。
病毒的外壳结构可以是简单的球形,如流感病毒,也可以是复杂的多面体结构,如腺病毒。
外壳蛋白质的数量和组成也不同,有些病毒只有一个种类的蛋白质组成,如流感病毒,有些则需要多种蛋白质组合,如艾滋病病毒。
外壳蛋白质对于病毒的感染方式、宿主范围和免疫识别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的复制过程可以分为吸附、穿透、解殖、复制、装配和释放六个步骤。
不同种类的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步骤相似。
1.吸附病毒首先通过它的外壳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这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
不同的病毒依赖不同的宿主细胞受体,这是病毒感染特定宿主细胞的基础。
2.穿透病毒通过不同的方式穿透宿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大多数病毒需要与宿主细胞膜融合,释放核酸进入宿主细胞。
其他病毒则需要通过胞吞作用,将自己整个包裹进入宿主细胞。
3.解殖病毒先释放出来,核酸需要解开它的外层,依靠l吸收宿主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分子,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和酶的作用,开始复制病毒遗传物质。
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这些
——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之详解最简单的病毒中心是核酸(DNA或RNA),外面包被着1层有规律地排列的蛋白亚单位,称为衣壳。
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称为壳粒,由核酸和衣壳蛋白所构成的粒子称为核衣壳。
较复杂的病毒外边还有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包膜。
核壳按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为3种模式:二十面体对称,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复合对称,如T偶数噬菌体。
病毒主要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由一个或多个核酸分子(DNA 或RNA)组成的基因组,其外面有一层蛋白或脂蛋白的保护性外壳。
有些病毒有囊膜和刺突,如流感病毒。
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并且,病毒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能依靠寄生在别的人或动物体内来维持生命。
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蝌蚪形。
也可根据戴维·巴尔的摩分类法(基于病毒mRNA的生成机制)分为以下几种:
1.双链DNA病毒(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
2.单链DNA病毒(如小DNA病毒)
3.双链RNA病毒(如呼肠孤病毒)
4.(+)单链RNA病毒(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披盖病毒)
5.(−)单链RNA病毒(如正黏液病毒、炮弹病毒)。
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到底是什么——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危害病毒的一般结构:基本结构有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或脂蛋白),二者构成核衣壳。
有些病毒核衣壳外还有包膜和包膜子粒(也叫刺突)。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有些病毒有囊膜和刺突,如流感病毒。
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蝌蚪形。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
已经确定的如,伤风、流感、水痘等一般性疾病,以及天花、艾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严重疾病。
还有一些疾病可能是以病毒为致病因子;例如,人疱疹病毒6型与一些神经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可能相关。
此外,原本被认为是马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子的玻那病毒,现在被发现可能能够引起人类精神疾病。
病毒能够导致疾病的能力被称为病毒性(virulence)。
不同的病毒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种类。
在细胞水平上,病毒主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细胞裂解,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在多细胞生物中,一旦机体内有足够多的细胞死亡,就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虽然病毒可以引发疾病,却也可以无害地存在于机体内。
例如,能够引起感冒疮的单纯疱疹病毒可以在人体内保持休眠状态;这种状态又被称为“潜伏”(latency),这也是所有疱疹病毒(包括能够导致腺热的艾伯斯坦-巴尔病毒和能够导致水痘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
进入潜伏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苏醒”后,能够引起带状疱疹。
一些病毒能够引起慢性感染,可以在机体内不断复制而不受宿主防御系统的影响。
这类病毒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
受到慢性感染的人群即是病毒携带者,因为他们相当于储存了保持感染性的病毒。
当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携带者时,这一疾病就可发展为流行疾病。
比如曾经爆发的天花,西班牙流感等。
基本化学成分就是C、N、K、Na、O、H、S、P等等这些……大分子呢,就是磷脂,脂蛋白,糖蛋白,糖类这些的,具体构成的生物结构就是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由五肽交联桥和四肽侧链连接肽类和多糖等等构成),细胞膜(和其他生物类似,磷脂层构成,但是有些具有部分细胞器的功能,依靠表面蛋白质表达),胞质(细胞液和核糖体,包含多种简单的和复杂的化学物质,如无机盐类和酶),拟核(遗传物质的载体)……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您要的答案啊?题1: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生物科目]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侧链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随菌种而异.题2:细菌和病毒的死活,主要是成分、结构还是生理上的?细菌和病毒的死活,其主要变化是成分、结构还是生理上的?[生物科目]当然是生理上的.新陈代谢是衡量生物是否存活的标准.细菌细胞内如果没有代谢即各种生化反应就代表已经死亡.病毒的生命特征只有在感染宿主时才体现.病毒如果没有感染能力也可以代表死亡了.题3:【细菌的细胞由______、______、细胞质等部分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科目]细菌的基本结构有最外层的细胞壁,紧靠细胞壁的是细胞膜、在细胞膜和DNA之间是细胞质和细胞中间是DNA集中的区域,有的细菌有长长的鞭毛,有的在细胞壁外面还有较厚的荚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故答案为:细胞壁;细胞膜题4:细菌主要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生物科目]细菌的组成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题5:细菌核糖体的分布位置,成分组成和功能分别是什么?是细菌的核糖体![生物科目]当然是在细胞质中啦每个细菌细胞约含5000~50000个核糖体,部分附着在细胞膜内侧,大部分游离于细胞质中.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大亚单位(50S)与小亚单位(30S)组成,大亚单位含有23SrRNA,5SrRNA与30多种蛋白质,小亚单位含有16SrRNA与20多种蛋白质.30S 的小亚单位对四环素与链霉素很敏感,50S的大亚单位对红霉素与氯霉素很敏感.。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由于它的结构与高等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完全不同,所以生物学家在分类时将它作为特殊的一类,单独列为病毒界。
在高中生物学以及高考中也经常涉及有关病毒的知识点及考点。
一、大小发现史: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加法、减法)性病毒"。
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一般的直径为1-10μm,而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
二、成分和结构1、成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粒子的衣壳。
衣壳对核酸有保护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
它们共同称为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
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在其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包被。
2、结构核衣壳衣壳:蛋白质髓部:DNA或RNA特殊包膜刺突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也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
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
RNA病毒有: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
三、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病毒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寄生生活。
离开宿主细胞,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艾滋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整个过程必须在它的宿主活细胞中完成。
发现史: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
结论: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滤过性病毒"。
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一般的直径为1-10μm,而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
二、成分和结构1、成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粒子的衣壳。
衣壳对核酸有保护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
它们共同称为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
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在其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包被。
2、结构衣壳:蛋白质髓部:DNA或RNA包膜刺突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也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
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
RNA病毒有: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
三、生活方式病毒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寄生生活。
离开宿主细胞,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艾滋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整个过程必须在它的宿主活细胞中完成。
只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换言之,只提供了复制和表达的模板,其他的原料、能量、酶、相关细胞器全由宿主细胞提供。
四、增殖方式1、复制式增殖:病毒在宿主细胞的协助下,以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的生长和均等分裂等细胞繁殖方式。
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微生物,它们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没有细胞质和细胞器,因此不能自主繁殖和代谢。
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其他辅助物质。
1. 蛋白质
病毒中的蛋白质主要由外壳蛋白和内壳蛋白组成。
病毒的外壳蛋白是包裹在病毒核酸周围的一层蛋白质壳,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病毒核酸,使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存活和繁殖。
外壳蛋白的结构和组成因病毒而异,有些外壳蛋白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侵入细胞。
内壳蛋白则是包裹在病毒核酸外层的一层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支撑和保持病毒核酸的稳定性。
2. 核酸
病毒的核酸是其遗传物质,是病毒复制和繁殖的关键。
病毒核酸可以是DNA或RNA,但不会同时拥有两者。
病毒的核酸分为单链和双链两种类型,其中双链核酸又分为同向和异向两种。
病毒核酸的长度和组成因病毒类型而异,有些病毒核酸具有一定的变异率,导致病毒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和适应性。
3. 辅助物质
除了蛋白质和核酸之外,病毒还含有一些辅助物质,如醣蛋白、脂质、糖类、激素等。
这些辅助物质的作用是协调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调节病毒复制和繁殖的过程。
例如,某些病毒含有许多糖类,可以掩盖病毒表面的抗原位点,从而减
少宿主免疫反应;而某些病毒则含有许多脂质,可以使病毒更容易地与宿主细胞膜结合并侵入细胞内。
总之,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其他辅
助物质,这些化学成分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病毒的外形和功能,并使病毒能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繁殖。
病毒的主要成分一、病毒的结构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
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核衣壳:1、核心:核酸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部分核酸偶感染性。
2、病毒蛋白质: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
病毒的致病作用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⑴细胞融合:其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⑵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损伤机体。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的方式逃脱免疫应答。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㈠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1、显性病毒感染:2、隐性病毒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称为病毒携带者。
㈡急性病毒感染㈢持续性病毒感染:1、潜伏感染:潜伏期查不出病毒。
病毒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衣壳组成。
1.核酸
位于病毒体的中央,其化学成分为DNA或RNA,因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或RNA病毒。
核酸的功能:
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为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
具有感染性:某些病毒的核酸有感染性。
应用化学方法除去病毒衣壳蛋白后获得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仍能增殖,有感染性,称为感染性核酸。
2.蛋白质
结构蛋白:由病毒的基因组编码,组成病毒体的蛋白成分,如病毒体的衣壳蛋白、基质蛋白和包膜蛋白。
非结构蛋白:由病毒的基因组编码,但不参与病毒体构成的蛋白成分。
可存在于病毒体内,如病毒的酶,也可存在于感染细胞。
3、病毒结构蛋白有以下几种功能:
①保护病毒核酸,避免环境中的核酸酶和其他理化因素对病毒核酸的破坏;
②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衣壳蛋白和包膜上的蛋白突起能吸附至易感细胞受体,引起感染;
③具有抗原性,病毒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和包膜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病毒的主要成分一、病毒的结构包膜:蛋白质、多糖、脂类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
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称为裸露病毒。
包膜的主要作用:维持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核衣壳:1、核心:核酸2、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具有抗原性,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有以下类型:螺旋对称性,20面体对称性,复合对称性。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1、病毒核酸:DNA或RNA,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部分核酸偶感染性。
2、病毒蛋白质:病毒的主要成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3、脂类和糖:脂质主要存在包膜中。
病毒的致病作用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杀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⑴细胞融合:其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⑵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损伤机体。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的方式逃脱免疫应答。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㈠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1、显性病毒感染:2、隐性病毒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称为病毒携带者。
㈡急性病毒感染㈢持续性病毒感染:1、潜伏感染:潜伏期查不出病毒。
凡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均可激活潜伏病毒使感染复发。
2、慢性感染:感染后未完全清除,在血中科持续检测出病毒。
3、满发病毒感染: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病毒感染。
较为少见但后果严重。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呼吸道病毒——正粘病毒包括甲、乙、丙型流感病毒一、生物学性状㈠形态结构1、核衣壳:由病毒分节段的单负链RNA与核蛋白(NP)组成。
其上还附着有RNA 依赖的RNA复合酶复合体蛋白。
甲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节段。
流感病毒的核酸无感染性。
NP是主要的结构蛋白,抗原结构稳定,与M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很少发生变异,其抗体中无中和病毒的能力。
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包膜:由内层基质蛋白(MP)和外层脂蛋白(LP)组成。
其作用为:维持病毒外形和完整性。
MP蛋白抗原结构较稳定,呈型特异性,其抗体中无中和病毒的能力。
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HA和NA的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㈡抵抗力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弱。
㈢培养特性1、细胞培养2、动物接种3、鸡胚尿囊腔培养二、致病性和免疫性㈠致病性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传播迅速,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
㈡免疫性机体可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
呼吸道粘膜局部分泌的sIgA抗体有阻断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但只能短暂存在几个月。
血清中抗HA特异性抗体为中和抗体,有抗病毒感染、减轻病情的作用,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副粘膜病毒副粘膜病毒科包括: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验病毒、尼派病毒、人偏肺病毒等。
一、麻疹病毒抗原性较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为人,主要通过费米传播,感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几乎全都发病。
二、腮腺炎病毒主要引起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储存宿主,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桃拉综合征病毒病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属于RNA病毒,二十面体,无囊膜,有包涵体。
症状: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感染对象: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传播方式:主要是水平传播我国由于引进南美白对虾并进行了规模养殖,该病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密集区中已有发现。
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在特急性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消化道空无食物,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
较大规格的病虾步足末端有蛀断、溃疡现象,两根触须、尾扇、胃肠道均变红,胃肠道肿胀(肠内有少量食物),肝胰脏肿大,变白。
透过部分病虾的甲壳,发现肌肉由原来的半透明变成白浊,尤其是腹部末端,似甲壳与肌肉分离状。
部分病虾的头胸甲处出现白区,镜检发现甲壳和胃肠壁压片红色素细胞扩散。
染病初期大部分病虾头胸甲有白斑,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
由于病毒病的来势较快,感染率较高,死亡率较大,因此,对病毒病的预防工作尤其重要:1、生石灰,一次量,每667m3水体,100~150kg,彻底清塘、曝晒池底。
2、生石灰,一次量,每1m3水体,0.1~0.2g或15~20g,全池泼洒,15~20天1次。
3、聚维酮碘对受精卵浸浴消毒。
4、养殖过程中一般采用益水宝、高能氧、亚硝酸盐降解灵等,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抑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饲料中添加维C、免疫多糖、生物酶添加剂等提高虾体的免疫力,改善肠胃的微循环;同时添加对虾病毒净、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控制虾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5、投优质饵料,定时定量投喂。
双生病毒科双生病毒科的病毒粒子为双联体结构,无包膜,由两个不完整的二十面体组成。
双生病毒科的病毒一般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科下共有3个属。
中文学名:双生病毒科拉丁学名:Geminiviridae界:病毒界科:双生病毒科特征病毒粒子为双联体结构,每个粒子大小为18nm×30nm,无包膜,由两个不完整的二十面体组成(T=1),共有22个五聚体壳粒。
病毒的外壳蛋白由单个多肽组成,分子质量为28~34kDa,每个壳粒结构估计有5个外壳蛋白分子。
该科是植物病毒中惟一具有单链DNA的单分体或二分体基因组病毒。
病毒包裹单分子或两分子闭环状ssDNA,每分子DNA长 2.5~3.0kb,总基因长约2.5~5.2kb。
编码区分布于DNA的病毒链和互补链,其中间为基因间隔区。
病毒复制是经一个双链复制中间体,通过滚环复制,ssDNA合成起始于基因间隔区的一段保守序列TAATATT/AC,病毒基因双向转录,在基因间隔区具有转录起始点。
大多数双生病毒的增殖部位局限于植物韧皮部组织,在细胞核中形成病毒粒子聚集体,细胞核膨大并形成颗粒状结构和纤维状结构,纤维状环可能是病毒复制装配的场所。
双生病毒科的病毒一般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科中的玉米线条病毒属主要限于侵染禾本科单子叶植物,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和曲顶病毒属侵染双子叶植物。
自然界中,玉米线条病毒属和曲顶病毒属通过叶蝉以持久方式传播,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通过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病毒在介体昆虫中不繁殖,虫卵不带毒。
有些种也可以通过机械传毒,但通常较难。
病毒具有效的免疫原性,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内病毒之间有血清学关系,曲顶病毒属与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的一些病毒有远缘血清学关系。
玉米线条病毒属(单分体基因组、叶蝉传播、单子叶植物寄主)曲顶病毒属(单分体基因组、叶蝉或角蝉传播、双子叶植物寄主)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多为二分体基因组、粉虱传播、双子叶植物寄主)病毒的分类地位病毒(VIRUS) 被认为是一种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长期以来,病毒的分类地位一直很不清晰,生物界大约有两种大相径庭的分类方法: 1.认为病毒结构简单,并且大多数以RNA为遗传物质,起源于最原始的有机化学结构,是产生于细胞之前的原始地球的一种生命形式.因此,按此学说,其产生从发生时间看,要早与细胞生物. 2.认为病毒缺乏自主的生命活动,只有在细胞内才能体现生命现象,并且全部为胞内寄生,依靠寄主合成自身物质.因而,病毒的发生应晚于细胞,它们可能是细胞在进化中扔掉的核酸片断.近年来,因对病毒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发现了大量证据支持第二种学说,因而现在一般把病毒的起源定在细胞生命体之后.以上是前人关于病毒的看法,下面使我的观点.在下对于物理学略有研究的基础上,又接触到了DR.考夫曼的著作,其上病毒被认为是一种趋于最低能量的稳定结构,其遗传物质的排布几乎都达到了最低能量水平,病毒体就成为了一个低熵物质,这就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使病毒可以耐受极为苛刻的环境,二是使其不具有主动的生命活动. 而一切细胞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一个不断在向外排熵的物体,我们的熵是无时无刻不在增大的,只是我们在不停的将其转移到环境中去,我们自身才保持了一个动态平衡,疾病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此平衡遭破坏,因而,我们乃至整个生物圈实际上都是一种耗散结构,不断得注入能量,不断的消耗,才能不断的生息繁衍. 由此,我们大概也能看出其中不同了.从本质上来说,病毒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因而,细胞与病毒有可能并没有先后问题,它们完全有可能是平行进化的.只是它们走得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是主动的稳定与被动的稳定.而两者都达到了生存的目的.两者都是自然选择的成功者.EB病毒概述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
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EB 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天染色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