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9
中医调治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
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
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
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
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