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Forum学术论坛 2012年7月245新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赵晨阳摘 要: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实施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前,低碳经济正在世界各国兴起,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不懈努力。
本文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简述,分析了新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新形势 低碳经济 途径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a)-245-02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之所以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各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且也是我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不仅能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而且还能不断推进生态建设,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我国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也是相符的。
在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当采取更加积极和有效的途径,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从而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 低碳经济简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概念最早出现于2003年一本名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之中。
这本书将低碳经济定义为运用更加少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更加少的环境污染以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这就为发展与运用各项先进技术创设了良好的机会。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于两点上:其一是碳生产率也就是每单位碳排放所得到的GDP或者附加值较高;其二是社会人文的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较高。
低碳经济和人类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农业社会中的人们十分贫穷,因而很少会有商品能源消费,所以所形成的碳排放也很少。
虽然社会的产出并不算高,然而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来说,所表现出来的碳生产率十分高,因而并非是理想中的低碳经济。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一、绿色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绿色低碳经济,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它主要包括绿色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质量,还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原则1. 能源替代和可再生2. 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3. 减排和减废4. 依法治理和全社会参与三、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1.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2.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3.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体系4.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1. 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在绿色低碳经济体系中,绿色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实现能源替代和可持续利用。
2. 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应用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在绿色低碳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改善生产工艺,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3. 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是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4.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体系还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产品的生产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设是当前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
只有建立健全的绿色低碳经济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积极参与和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结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应用、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
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
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
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
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
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
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
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工业与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
因生产环节、产品特性等因素,产业不同,其消耗的能源及产值也不尽相同。
产业结构改变能够对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变化进行充分反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高低起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对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费与利用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
河南省在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在整体结构中比例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这些都是增加能源消费及加大碳排放量的原因。
3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能源结构优化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指在能源消费中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目前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导,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河南省近几年来,不仅创新了煤炭净化技术,更对煤层气与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推广与应用。
在有关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对新能源进行了开发与研究,如光伏能源的充分利用。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相比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年总辐射要多出许多。
相关数据显示,42亿平方米为河南整个省的水产养殖区及建筑屋顶的总面积,假设光伏发电面积为其1/10,4200万千瓦为其装机总量,这种情况下,每年节省下的标准煤为2000
万吨,5200万吨为其二氧化碳减排量。
随着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可以推动河南省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并能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我国从2012年开始,对光伏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整,并对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以完善。
同时还出台的诸多法律法规,为光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如《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总装机容量2015年应达到3500万千瓦、实施“度电补贴”等。
由此可见,我国光伏事业正逐步发展、壮大。
3.2产业结构合理化
河南优化产业结构的方案主要是对第三产业比例进行提升,减少第二产业比例。
可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制造业、发展低碳服务业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首先,对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以利用。
河南工业生产具有较高能源消耗及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缺乏。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企业技术改革,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提升。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应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给予大力支持,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应对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等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可靠依据。
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更是协调发展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必然需求,其主要内容就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及废弃物排放的大幅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