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组织与贝氏体钢
- 格式:pdf
- 大小:317.40 KB
- 文档页数:6
贝氏体钢的分类
贝氏体钢是一种常用于高强度结构材料的钢种,具有优异的强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桥梁、压力容器、矿山设备等领域。
根据其组织特点和成分比例的不同,贝氏体钢可以被分为几个不同的分类。
1.低合金贝氏体钢
低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较低合金元素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硅、锰、钼等。
由于其组织中的贝氏体相较其他钢种更多,因此具有更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低合金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金属结构件和机械零件。
2.高合金贝氏体钢
高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较高合金元素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镍、钼、铬、钴等。
由于其组织中的贝氏体相较其他钢种更少,因此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高合金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化工设备、海洋平台、核电站等高强度、耐腐蚀的结构件。
3.双相贝氏体钢
双相贝氏体钢是一种同时含有贝氏体和奥氏体相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锰、铬等。
由于其组织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相,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双相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汽车零件、轴承、机械零件等需要高强度和韧性的结构件。
4.马氏体贝氏体钢
马氏体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马氏体和贝氏体相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铬、钼等。
由于其组织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相,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
马氏体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锻件、液压缸、导轨等需要耐磨性和高强度的结构件。
不同的贝氏体钢具有不同的组织和性能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工业领域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生产和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贝氏体钢材料,以保证结构件的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碳素钢、低合金钢常见金相组织形态及硬度1.铁素体(F)—原系外来语(Ferr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肥粒铁。
铁素体系碳溶于体心立方晶格的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α-Fe(C)]。
以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铁素体呈明亮的等轴多边形。
由于各晶粒位向不同,受腐蚀程度略有差别,故稍显明暗不同。
铁素体在不同处理状态亦可呈块状、月牙状、网络状等形态,硬度在100HB左右。
2.渗碳体(θ相)—原系外来语(Cement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雪明碳铁。
渗碳体系铁和碳的化合物,含碳量为 6.69%,分子式为Fe3C,在合金钢中,渗碳体中的Fe原子可以为其他合金元素原子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Fe,Me)3C]。
渗碳体是一种具有复杂晶格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渗碳体硬度很高(800~1000 HV),而塑性及冲击韧度几乎为零,脆性很大。
其显微组织形态很多,不受硝酸酒精试剂腐蚀(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白亮色,在碱性苦味酸钠腐蚀下,被染成黑色。
渗碳体是钢中的主要强化相,有片状、粒状、网络状、半网络状等形态,其形态与分布对钢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
3.珠光体(P)—原系外来语(Pearl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波莱铁。
珠光体是铁碳合金相图中的共析转变产物(F+Fe3C),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因具有这种组织的样品抛光蚀刻后有珠母贝的光泽而得名。
有片(层)状和球(粒)状等不同形态和分布方式。
珠光体用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F和Fe3C交界处腐蚀较深,在直射光照射下变成黑色线条,可清晰看到层状,粒状等形态和分布情况。
4.奥氏体(A)—因这种组织的发现人Austen而得名,台湾文献译为沃斯田铁。
奥氏体系碳溶于面心立方晶格γ-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γ-Fe(c)],常以符号A表示。
奥氏体中的碳也是存在于γ-Fe 晶体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存在于727~1495℃的温度区间,是一种高温相,不易腐蚀,呈白色,若先用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再用10%过硫酸铵溶液腐蚀,则奥氏体可染成黑色。
钢中典型金相组织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钢的组织和性能之间密切相关,钢中的金相组织是其性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
1. 贝氏体组织贝氏体组织是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之一。
该组织由相似于鹿角的条状组织构成,因其形状类似于法国冶金学家贝尔纳德的鹿角而得名。
贝氏体组织的形成与钢的淬火工艺密切相关,通过快速冷却钢材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
贝氏体组织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因此在制造强度要求高、耐磨性要求高的零件时常采用贝氏体钢。
马氏体组织是钢中另一个典型的金相组织。
与贝氏体不同,马氏体组织属于无定形组织,其结构不规则、复杂。
同时,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采矿、石油化工等领域。
在淬火工艺中,将钢材加热至温度较高后迅速冷却可制得马氏体组织。
珠光体组织是钢中一种较为典型的变形组织,属于半钢中生组织。
该组织由类似“珠子”形状的球体团进行构成,因其形态类似于珠子而得名。
珠光体组织是一种中等强度的钢结构,具有优秀的成形性和可加工性,在制造材料强度、变形性好的零件时常采用珠光体钢。
4. 混合组织混合组织是一种钢中常见的金相组织,其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金相组织混合而成。
例如,当沿晶腐蚀与导致钢中存在晶界和粗晶的杂质混合存在时,就会形成混合组织。
混合组织具有钢中两种或多种组织的优点,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总之,钢中的金相组织是其性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贝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珠光体组织和混合组织等是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采用不同的工艺可以得到不同种类的金相组织,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名称类型特点一、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碳合金是指含有一定量碳元素的铁合金,其基本组织包括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四种。
1. 珠光体珠光体是铁碳合金中最常见的基本组织,其形态呈球状或半球状。
珠光体通常由铁素体经过缓冷或退火处理形成。
珠光体中的碳元素以Fe3C(水滑石)的形式存在,因此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2. 贝氏体贝氏体是由珠光体和渗碳贝氏体共同构成的一种基本组织。
贝氏体呈板条状,其形态与尺寸受到冷却速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贝氏体中的碳元素以Fe3C和奥氏体固溶态(即固溶于γ-Fe中的C)的形式存在。
3. 马氏体马氏体是由奥氏体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分解而成。
马氏体呈针状或板条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的韧性。
马氏体中的碳元素以固溶态和Fe3C的形式存在,其中固溶态碳元素的含量较高。
4. 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是指在快速冷却过程中未能完全转变为马氏体而残留下来的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元素以固溶态和Fe3C的形式存在。
二、铁碳合金组织类型根据不同的冷却速度和温度条件,铁碳合金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
常见的组织类型包括珠光体钢、淬火钢、退火钢、球墨铸铁等。
1. 珠光体钢珠光体钢是指经过缓冷或退火处理后所得到的组织为珠光体的钢。
珠光体钢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韧性,但硬度和强度较低。
2. 淬火钢淬火钢是指经过快速冷却(淬火)处理后所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的钢。
淬火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但韧性较差。
3. 退火钢退火钢是指经过加热处理后缓慢冷却所得到的组织为贝氏体或珠光体的钢。
退火钢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4. 球墨铸铁球墨铸铁是指在铸造过程中加入一定量镁元素,使其形成球形石墨颗粒的铸铁。
球墨铸铁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耐蚀性,适用于制造机械零件等要求高强度和耐磨性的零部件。
三、铁碳合金特点1. 铁碳合金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可塑性,适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建筑材料等。
贝氏体钢:第一部分摘要:在板条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细团聚体的形成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高温反应,其中涉及铁素体和珠光体以及一些特色的马氏体反应性能。
在埃德加贝恩与达文波特首次在他们的先锋系统中研究奥氏体的等温分解后,贝氏体就成为了这个中间组织的通用术语。
贝氏体也经常出现在热处理后冷却速度太快来不及形成珠光体但是又没有快到形成马氏体的这个阶段。
贝氏体转变的相变温度更低。
两种主要形式可确定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贝氏体反应对于共析钢,我们可以通过TTT图可知,实际上珠光体的反应本质是在一个发生在550 C和720 C之间的高温反应过程,而马氏体的形成是一个温度较低的反应过程,这久说明了,在一个相当广泛的温度范围内,通常在250-550°C之间,既不会产生珠光体又不会产生马氏体。
就是在该地区板条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细团聚体形成,这是具有一定的高温反应,它们涉及铁素体和珠光体以及一些特色的马氏体反应性能。
在埃德加贝恩与达文波特首次在他们的先锋系统中研究奥氏体的等温分解后,贝氏体就成为了这个中间组织的通用术语。
贝氏体也经常出现在热处理后冷却速度太快来不及形成珠光体但是又没有快到形成马氏体的这个阶段。
贝氏体转变的相变温度更低。
两种主要形式可确定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形态和结晶学上贝氏体的的形态(温度范围550-400°C)有些类似于魏氏组织铁素体,它是从碳化物内中析出的游离铁素体。
两个表面的光学显微镜明显地表明,上贝氏体铁素体部分是由一些薄而平行的板条群构成并具有明确的晶体特征.正如魏氏组织铁素体一样,贝氏体铁素体具有原奥氏体的Kurdjumov-Sachs 取向关系(即奥氏体与马氏体间的密排面平行,密排方向也平行),但是这种关系不能明确说明转变温度将会降低。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 上贝氏体的晶体结构与低碳板条马氏体的晶体结构非常相似。
然而经过对于晶体结构的更为详细的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上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不能由马氏体晶体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来解释。
低合金高强度钢金相组织引言低合金高强度钢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其金相组织对于材料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低合金高强度钢的金相组织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1. 低合金高强度钢简介低合金高强度钢是一种含有较少合金元素但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的钢材。
它通常由铁、碳以及少量的其他合金元素(如锰、硅、铬等)组成。
这种材料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汽车制造、船舶建造和桥梁建设等。
2. 金相组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2.1 晶粒尺寸晶粒尺寸是指晶体结构中晶粒的大小。
晶粒尺寸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晶粒尺寸越小,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越高。
2.2 相含量和相分布低合金高强度钢中的相含量和相分布对材料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相的存在会影响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
合理控制相含量和相分布可以优化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综合性能。
2.3 碳含量碳是钢材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之一。
碳含量对钢材的硬度、强度和韧性有显著影响。
通常情况下,适当增加碳含量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但过高的碳含量会降低韧性。
3. 低合金高强度钢常见金相组织类型3.1 贝氏体组织贝氏体是一种由铁碳化物构成的结构,在低合金高强度钢中常见。
贝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韧性较差。
3.2 马氏体组织马氏体是一种由铁碳化物构成的结构,在低合金高强度钢中也常见。
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但相对较低的硬度。
3.3 铁素体组织铁素体是低合金高强度钢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
它由纯铁和少量的碳构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加工性。
4. 金相分析方法4.1 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金相分析工具,可以观察材料的金相组织结构。
通过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晶粒尺寸、相含量和相分布等信息。
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可以观察材料表面的形貌和微观结构。
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对各种材料的需求在举荐的增多,对材料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宽广。
然而,钢材是材料的一项大户,所以钢的发展对于才材料发展至关重要,推动整个材料界的发展。
钢铁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转变主要有三类:1.在较高温度范围的转变是扩散型的,即通过单个原子的独立无规则运动,改变组织结构,其转变产物称之为珠光体,强度低,塑性好;2.钢从高温激冷到低温(Ms温度以下)的转变是切变型的。
即原子阵列式地规则移动,不发生扩散,其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它具有高强度,但很脆,一般通过回火进行调质;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在中间温度范围的转变;以其发现者贝茵(Bain)命名称为贝氏体相变,具有贝氏体组织的钢叫贝氏体钢。
同时,很多重要的有色合金,如铜合金、钛合金等都具有和钢铁相似的贝氏体相变。
其中钢中的贝氏体相变是发生在共析钢分解和马氏体相变温度范围之间的中温转变。
鉴于贝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中主要相变形式之一,其转变机制是材料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氏体钢和具有贝氏体组织的材料已用于铁路、交通、航空、石油、矿山、模具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并在不断扩大,有可能发展成为下一代高强度结构材料的主要类型之一,因此对其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
关于贝氏体相变时铁原子的运动方式,最初由柯俊教授等在50年代开展了研究。
认为铁原子的以阵列式切变位移方式(与马氏体相似)转变成新的原子排列的,而溶解的碳原子则发生了超过原子间距的长程扩散进入尚未转变的残留相或在新结构中析出碳化物。
上述切变位移机制已被欧洲、日本和美国这一领域的主要学者所接受,形成了“切变学派”。
但是这个观点,从60年代起受到了美国卡内基麦隆大学学派的挑战,后者认为贝氏体是依靠铁原子扩散和常见的表面台阶移动方式生成的。
在过去的30年中,由于实验研究手段的限制,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两个学派陷于相持不下的局面。
鉴于贝氏体转变机制是目前国际上两大学派的争论焦点,澄清这一争论不仅对贝氏体转变及相变理论将是一次重大突破,对贝氏体钢及合金的应用也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定义奥氏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
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
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
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
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
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铁素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特征: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定义: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特征:渗碳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渗碳体的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珠光体定义: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特征: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一.贝氏体定义钢中的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文转变产物,它以贝氏体铁素体为基体,同时可能存在θ-渗碳体或ε-碳化物、残留奥氏体等相构成的整合组织。
贝氏体铁素体的形貌多呈条片状,内部有规则排列的亚单元及较高密度的位错等亚结构。
二.贝氏体组织形貌及亚结构钢、铸铁的贝氏体组织相态极为复杂,这与贝氏体相变的中间过渡性有直接的关系。
钢中的贝氏体本质上是以贝氏体铁素体为基体,其上分布着θ-渗碳体(或ε-碳化物)或残留奥氏体等相构成的有机结合体。
是贝氏体铁素体(BF)、碳化物、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等相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整合组织。
1.超低碳贝氏体的组织形貌碳含量小于0.08%的超低碳合金钢可获得超低碳贝氏体组织。
如果加大冷却速度能够获得完全条片状的组织,称其为超低碳贝氏体组织。
冷却速度越大,转变温度越低,条片状贝氏体越细小。
在控轧控冷条件下,超低碳贝氏体具有极为细小的片状组织形貌。
超低碳贝氏体实际上是无碳贝氏体,钢中所含的微量碳形成了特殊碳化物被禁锢下来,或者碳原子只分布在位错处,被大量位错禁锢。
2.上贝氏体组织形貌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上部(Bs—鼻温)形成的,形貌各异。
2.1无碳(化物)贝氏体当上贝氏体组织中只有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而不存在碳化物时,这种贝氏体就是无碳化物贝氏体,又称无碳贝氏体。
这种贝氏体在低碳低合金钢中出现的几率较多。
无碳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片条大体上平行排列,其尺寸间距较宽,片条间是富碳奥氏体,或其冷却过程的产物。
2.2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属于无碳化物贝氏体。
当过冷奥氏体在上贝氏体温度区等温时,析出贝氏体铁素体(BF)后,由于碳原子离开铁素体扩散到奥氏体中,使奥氏体中不均匀的富碳,且稳定性增加,难以继续转变为贝氏体铁素体。
这些奥氏体区域一般呈粒状或长条状,即所谓的岛状,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
这些富碳的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可以部分的转变为马氏体,形成所谓的M/A岛。
这种由BF+M/A 岛构成的整合组织即为粒状贝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