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导学案22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之间的转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关系;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学生分析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方面,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能够进行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计算教学方式启发、联想、讨论教学过程C + O2 = 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12g的碳和32g的氧气反应生成44g的二氧化碳;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我们知道,实验室中可以称取12g的碳和32g的氧气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那么12g碳中含有多少C原子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应用”。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应用我们知道:原子和分子都很小,我们肉眼不可能观察到,更不可能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古代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的一个问题是:10㎏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先数出一两小米是多少粒,然后再转换成10㎏中有多少微粒。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学习目标】1.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学习重点】实验安全常识、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预备知识】一、你记得这些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吗?1.酒精灯a.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
b.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酒精。
c.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熄,不能用嘴吹灭。
d.万一洒出的酒精着火,不要惊慌,应该立即用铺盖。
e.使用前检查灯内是否有酒精,酒精占容积。
2.试管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要垫石棉网,但要先进行预热,以免试管炸裂,若为液体时,则不超过1/3,试管倾斜,管口不;若为固体,应平铺底部,管口略向,以免水蒸气冷凝倒流炸裂试管。
同时,加热时用试管夹夹试管的位置___________。
3.量筒在量液体时,要根据___________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___________。
同时,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
4.托盘天平要放置___________,使用前要___________,砝码和游码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时注意物体___________。
5.烧杯给烧杯加热时要___________,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
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___________为宜,以防烧杯内沸腾时液体外溢。
烧杯加热时,烧杯外壁___________,烧杯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烧杯内液体溅出。
二、你记得这些操作吗?1.在实验室,我们如何取用药品呢?2.在实验室,我们如何称量药品呢?3.在实验室,对仪器的洗涤有什么要求吗?4.如何检验下列装置的气密性?【基础知识】一、你了解实验室吗?1.你知道哪些药品在存放和使用时有特殊规定吗?2.在实验室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如果着火了怎么办?3.发生烫伤怎么办?4.你知道化学灼伤吗?要是不小心发生了化学灼伤怎么办?5.你知道哪些行为会引起爆炸或仪器爆裂吗?如何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6.你知道哪些行为会导致中毒吗?如果发生了中毒该怎么办呢?7.你知道实验室里的灭火器材、煤气开关、电闸等在哪儿吗?8.你会用灭火器吗?二、你认识这些仪器或装置吗?【过关训练】1.下列做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予改正。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新课程导航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4)会进行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学会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通过概念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知识归纳本节重点1、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⑴科学上为什么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⑵与“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类似的很多,试举一例。
⑶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⑷物质的量应用于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如何表示?⑸1 mol 任何粒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有什么规律?⑹如何理解:n=N/N A?2、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⑴摩尔质量=质量/物质的量。
⑵当以g/mol为单位时,微观粒子的摩尔质量有什么规律?⑶摩尔质量既应用于纯净物也应用于混合物,试计算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3、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⑴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⑵初中已经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物质的量浓度?⑶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时,必不可缺少的物理量是什么?⑷1L1mol/L 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从1L该溶液中取出100mL,AlCl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4、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⑴步骤可概括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⑵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那些?本节难点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概念的理解;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课时:第一课时编号4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3.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4.通过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2.摩尔质量概念和相关计算学习难点1.物质的量概念及其理解2. 摩尔质量概念的建立学习任务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物质的量1.定义: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_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n 。
<二>摩尔1.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2.符号:mol3.标准: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 6.02×10234. 计量对象: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注意事项】(1)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拆开理解,也不能简化“物质量”等。
或“物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是构建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的桥梁。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和米、千克、秒等一样,不是物理量,不要将二者混淆。
(4)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5)“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不要说成”某物质它的摩尔数是多少”(6)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即表示物质的量时),必须注明粒子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可用 化学式 指明粒子种类。
例如2mol H 、1mol H 2 、1.5 mol H 2O 等,不能这样表示:1mol 氢(指代不明)。
<三>阿伏加德罗常数1.定义: 国际上规定,1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的个数为与 0.012kg 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 ,约为 6.02×1023 。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二)一、学习目标1.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3.通过气体摩尔体积推导出阿伏加德罗定律二、学习重点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它是本章本册乃至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必备的基础知识。
学习方法由数据归纳客观规律;由理想模型出发进行逻辑推理。
三、学习过程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之间有什么关系?1、完成下表20℃结论: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固体、液体物质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的。
讨论对于1mol不同的固体、液体物质,为什么它们的体积各不相同呢?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标准状况(0℃、101Kpa)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大约是__________L。
讨论1、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受哪些条件影响?是如何影响的?2、为什么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相同呢?知识精讲一、气体摩尔体积:1、概念:符号:公式:单位:理解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要点:讨论 1、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并不一定是标准状况,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是否相同?2、请列出标准状况下,求算气体体积可能的方法。
3、n、m、M、N、NA、V、Vm,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换算关系?四、展示与交流五、课堂例题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mol水和1mol氢气的体积都约是22.4 L (B)2g氢气和44g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C)1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则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D)在标准状况下,1g氢气和11.2L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例2 在标准状况下(1)0.5molHCl所占的体积是多少?(2)33.6LH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含有多少个H2。
(3)16gO2的体积是多少?它的质量是多少?(4)44.8LN2中含有的N2分子数是多少?二、阿佛伽德罗定律:内容:三、阿佛伽德罗定律的推论:六、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1mol水和1molH2的体积都约是22.4LB、 2gH2和44gCO2的体积相等。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引入,建立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及其对化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二,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三,教法分析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首先播放新闻图片(一名男子将1箱硬币抬到家电商场购买空调,卖场派出6名工作人员用了4个小时,才将这8000枚角币数清楚.)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帮助营业员清点硬币学生讨论得出:可以将硬币按照相同的高度一摞摞排列,数出一摞的硬币数目,然后乘以摞数,就得到硬币总数;也可以称出100个硬币的质量,再称出所有硬币的总质量,也能求得硬币的数目.针对学生讨论的方法追问学生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此时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学生可以联想到"双,箱,打,包,条等等"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当小的个体数目众多时,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方便计量"的思想.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概念的导出有了集合的思想后,过渡到化学问题"猜一猜1g水中大约有多少水分子"学生猜测1g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目应该有很多个,成千上万个吧!1g水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要以一个集体为单位来进行计算.此时教师顺势提出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了.那么我们学过哪些物理量呢学生回忆后,教师投影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指出其中"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就是用来联系微观粒子跟可称量的物质的.那1mol的物质到底含有多少个微粒呢教师此时类比:生活中一打铅笔是12支,而科学上将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定义为1mol.然后给出相关数据: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3克,计算12g12C中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学生计算出为6.02×1023,教师指出1mol任何粒子中所含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为NA,接着举出一些数字让学生感受NA的数值有多大,将6.02×1023个一毛硬币排起来,可来回地球和太阳间400亿次之多.如果1kg谷子有4万粒,6.02×1023粒子谷子有1.505×1019kg,地球上按60亿人计算,按人均每年消耗500kg,可供全世界人用500万年.学生听后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巨大.此时教师强调指出用它来计量宏观物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们不说1mol苹果.(三)巩固应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同他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引入学生熟悉的方程式C+O2=CO2物质C,O2,CO2从宏观质量角度,12克碳,32克氧气,44克二氧化碳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扩大6.02×1023倍,6.02×1023个碳原子,6.02×1023个氧分子,6.02×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碳原子,1mol氧分子,1mol二氧化碳分子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猜猜看,它是对还是错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2,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O2分子.3,1molO2中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4,0.5molNH3中含有3.01×1023个NH3分子5,1.204×1023H2中含有氢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如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同时也感受了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四)拓展提高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这时,我又进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O2反应生成1molCO2,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微粒数()氢原子,氧原子()微粒数,6.02×1023个水分子,物质的量()H,物质的量()O,1molH2O (五)归纳小结这时,我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2,物质的量是什么3,物质的量如何应用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了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2,单位:mol3,阿伏加德罗常数(NA)4,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关系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第二节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整体设计从容说课本节内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是中三个重要的物量。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
物质的量这个词生初次接受,难以解,为了加强生的直观感觉,可结合实际导入对不同的物质量度单位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小米只能按斤,不能按粒;钻石的单位是“克拉”等。
是研究物质变的,物质发生变的实质是分子、原子之间的反应,能否找一个物量,把宏观质量与微观微粒联系起——这就是物质的量的意义。
物质的量既不能解为质量,也不能解为量,它是衡物质微粒多少的物量。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及摩尔质量,后两部分介绍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并分别介绍有关概念的简单计算。
物质的量在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不要在本节内容中出现,目的是减轻生习本节内容的负担,又有利于生解、巩固和运用有关概念。
本节概念较多,论性较强,而且都很抽象。
限于生接受能力,不能要求生在本节中对这部分内容解得很透,只能要求生在习本节知识时,对所知识基本解。
在讲述难度比较大的一些概念时,如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气体摩尔体积等,尽量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概念,尽可能多地利用比喻性描述和直观教具,以帮助生解和记忆。
教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气体摩尔体积3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教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2使生了解习物质的量这一物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培养生的逻辑推、抽象概括的能力。
2培养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生更好地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是研究的方法之一。
培养生尊重的思想。
2调动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习。
3强调解题规范,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习习惯。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3. 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及简单的计算。
4.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难点】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及简单的计算
【使用说明】课前用15分钟认真阅读教材P11和P12并完成【预习自测】的内容,
有能力的同学尝试对【合作探究】进行研究,用红笔标注疑问。
课后用15分钟完成【课后作业】
【预习自测】
【问题导学】
1.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条件下,你能称量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吗?能数出一袋米有多少粒吗?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测知教材中一张纸的厚度?
2.北斗星距离我们有多远?
3.12只笔=1打36只笔=打3打=只笔
4、如何知道一粒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
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结论:① 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
② 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
③ 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
【知识回顾】
1.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规定以,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根据反应2H2+O2 = 2H2O,该反应中H2、O2、H2O的三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由此可见,物质间的反应,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比进行,同时也是按一定的粒子数比进行。
也就是说,物质的质量与构成它们的粒子数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新课学习】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_________。
2.单位: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_。
3.阿伏加德罗常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它是一个____________,数值约为_______________ ,符号:________ 单位:_____。
定义标准:国际上规定:以12克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是6.02×1023)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4. 任何物质若所含的粒子的个数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含有阿伏加德
罗常数个粒子,这种粒子的物质的量就是________。
5、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是基本_______,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专有名词。
不得拆开理解,也不能压缩为“物质量”等。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10亿=1.0×1010)
(3)使用摩尔时,所指粒子必须明确和准确,且粒子种类要用_____表示。
【课堂练习1】
判断(1)—(7)说法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填写(8)—(12)的空白:
(1)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2)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3)每摩尔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的粒子。
()
(4)1 mol 氢。
()(5)1 mol Fe。
()
(6)1 mol小米。
()(7)1 mol H2O 含有1molH2。
()(8)1 mol H2O含__________个H2O分子,_____________个H原子,_____mol e-。
(9)0.25mol CO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10)1 mol O原子含有_______个质子,_________个电子,__________个中子。
(11)1 mol SO42-可表示含有__________个SO42-, 带________个单位负电荷。
(12)1.204×1024个H2SO4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归纳总结】物质所含粒子的总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物质的量n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推论:两种微粒的物质的量之比与二者个数比有何关系?__________ 。
【延伸拓展】
根据反应2H2+O2= 2H2O,该反应中H2、O2、H2O的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课堂练习2】
1 mol Fe的质量是____g 1mol H2SO4的质量_____g 1mol Na+的质量是____g
二、摩尔质量
1、定义:叫做摩尔质量。
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
2、符号:。
3、单位:。
4、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练习3】计算:
(1)9.8g H2SO4的物质的量(2)0.25molCaCO3的质量
(3)0.02mol某物质的质量为0.73g,,则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总结归纳】物质质量(m)、物质的量(n)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4】计算:
(1)3.6gH2O的物质的量是,含有个水分子,
(2)6.02×1023个CO2的物质的量是,质量是
(3)某种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9.228×10-23g,则该原子的摩尔质量为
【总结归纳】物质的量(n)、物质的微粒数(N)、阿佛加德罗常数(N A)、物质质量(m)之间的关系:
【课后作业】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B.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C.4g氦气所含的原子个数为N A ( ) D.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 A ( )
2、在一定量的Na2CO3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3
C、3:1
D、2:3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C.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B.1摩尔小麦含有6.02×1023个麦粒D.HNO3的摩尔质量是63 g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ol任何纯净物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B.在100℃、1×104Pa时,1molO2中约含有6.02×1023个O2分子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水分子的水(4℃)其体积为18 mL
D.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5.关于2 mol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质量为44 g B.有4 mol原子C.分子数为6.02×1023D.摩尔质量为44 g/mol 6.下列物质中,所含分子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56 g N2B.1.5 mol O2C.100 g Cl2D.3.01×1023个硫酸分子
10. 等物质的量的氧气(O2)和臭氧(O3),所含的分子数之比为,所含的氧原子数之比为,其分子量之比为,其质量之比为。
若O2和O3质量相等,则其分子数之比为,氧原子数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