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34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整式的加减》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整式的加减运算。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概念、同类项的定义以及有理数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函数、方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式、同类项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整式的加减运算,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正确合并同类项、如何判断同类项的系数等问题存在疑惑,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掌握同类项的加减法。
2.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同类项的加减法。
2.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同类项的系数,如何合并同类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疑惑。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整式加减运算的例题和练习题的PPT。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付款、温度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整式的加减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让学生初步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例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重点讲解如何判断同类项的系数,如何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合并同类项教材分析:《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它是学生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而整式的加减运算既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最基本的运算,又是今后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根式运算、方程及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2.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情境导入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经历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类、化繁为简等数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同类项并正确合并。
【教学难点】准确合并同类项。
课前准备:学习工具、自己家的内部图片、PPT、智慧课堂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昨天我们请同学们拍一拍自己的家,现在我们来看一看。
(图例)教师出示图片:这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家的一部分呢?它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分类摆放。
在数学学习中有时候我们也要将一些单项式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交流,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习兴趣,并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二、思考交流、理解概念1.同类项的思考和认识观察下列单项式,你觉得它们中哪些是同类?-a ; 2b ; ab ; 3a ; -7ba ; 5b2abc通过学生猜测,讨论,说出分类和分类标准,得到同类项的定义。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游戏:找朋友a²mn xy 2-3pq³a³xy/2 pq-8pq³-nm 3q³p -4分析思考:两个单项式是否为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单项式中字母的顺序无关。
4 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分类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同类项的定义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教学难点】找出同类项并能正确合并同类项.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图中的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受合并同类项.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同类项的概念问题18n与5n,2a2b与-7a2b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教师加以规范.【归纳结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注意: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及方法问题2导入中的8n+5n,以及-7a2b+2a2b该如何进行计算呢?【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初步感受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归纳结论】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问题3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1)-xy2+3xy2;(2)7a+3a2+2a-a2+3【教学说明】学生类比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再与同伴交流,归纳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归纳结论】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3.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应用问题4合并同类项:(1)3a+2b-5a-b;【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归纳结论】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准确找出同类项(合并时应注意每项的符号),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合并,最后的结果中也不能再有同类项.4.求代数式的值【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体验应用知识的成就感.【归纳结论】求代数式的值应先化简(合并同类项),再代入计算.小明说:“本题中a=0.35,b=-0.28是多余的条件”;小强马上反对,说:“这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a和b,不给出a、b的值怎么能求出多项式的值呢”?你同意哪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教学说明】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熟练掌握解此类题的方法.【归纳结论】多项式化简后若只剩下常数项,则跟字母的取值无关;若化简后含有字母项,则跟字母的取值有关.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3.5”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学生从了解同类项的概念到合并同类项,知识层次递进,培养了学生动脑习惯,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2 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放飞学生的思维,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4.你知道温度计吗?温度计的形状是什么?它上面的刻度和数字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学说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学生感受到点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由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观察:下图是小丽从点O出发,沿一条笔直的东西向人行道行走的示意图,由图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归纳结论】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O,把点O叫做原点,用原点表示数0;规定直线的正方向(标上箭头).通常把直线上从原点向右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的方向规定为负方向;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2.数轴的画法(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3.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归纳结论】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一个点来表示.4.思考: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教学说明】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5.探究:+3,-4,4,1,-1.5,0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得出结论:正有理数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8例1、例2.2.如图所示的图形为四位同学画的数轴,其中正确的是(D)3.如图所示,点M表示的数是(C)B.-1.5C.-2.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有原点、正方向的直线是数轴B.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可以表示同一个有理数C.有些有理数不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5.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C)A.正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6.数轴上点M到原点的距离是5,则点M表示的数是(C)A.5B.-5C.5或-5D.不能确定7.在数轴上表示-2,0,6.3,15的点中,在原点右边的点有(C)A.0个B.1个C.2个D.3个A.2002或2003B.2003或2004C.2004或2005D.2005或20069.把下列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6,-4.5,-3,0,52,4.解:10.指出下列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数.解:A点表示-2;B点表示0;C点表示3.5;D点表示-4.5;E点表示0.5.【教学说明】一方面巩固新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使学生通过练习,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数轴.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1、2题.本节课,当学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时,学生不但要知道数轴上给定的点表示的数,还要能把给定的数用实心点表示在数轴上.在整个数轴的教学中始终注重数与形的结合教学.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和疏忽,我们要有所准备,及时预防和纠正.但另外,我又想,如果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画,让他们犯错,然后把学生自己画的数轴(特别是有错误的)展示,相互指正,以示警戒,是否效果会更好呢?我们有时候是否也需要学会适当放手,建议下次大家都可试试.第五章检测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D)2.以下图形对称轴的数量小于3的是( D)3.如图,若平行四边形ABCD与平行四边形BCFE关于BC所在直线对称,∠ABE=86°,则∠E等于(A)A.137° B.104° C.94° D.86°,第3题图) ,第4题图),第5题图)4.如图,Rt△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AB=10,S△ABD=15,则CD的长为(A)A.3 B.4 C.5 D.65.如图,△ABC中,AB=5,AC=6,BC=4,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则△BDC的周长是(C)A.8 B.9 C.10 D.116.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平分∠ABC,∠A=36°,则∠1的度数为(C) A.36° B.60° C.72° D.108°,第6题图) ,第7题图),第8题图) ,第10题图) 7.如图,△ABC与△A′B′C′关于直线MN对称,P为MN上任一点(P不与AA′共线),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D)A.△AA′P是等腰三角形 B.MN垂直平分AA′,CC′C.△ABC与△A′B′C′面积相等D.直线AB、A′B′的交点不一定在MN上8.如图,△ABC中,BD平分∠ABC,BC的中垂线交BC于点E,交BD于点F,连接CF.若∠A=60°,∠ABD=24°,则∠ACF的度数为(A)A.48° B.36° C.30° D.24°9.将一张菱形纸片,按图中①②的方式沿虚线依次对折后,再沿图③中的虚线裁剪,最后将图④中的纸片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应该是( A)10.如图,AC平分∠BAD,CM⊥AB于点M,CN⊥AD于点N,且BM=DN,则∠ADC与∠ABC的关系是(B)A.相等 B.互补 C.和为150° D.和为165°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则它的一个底角为75°.1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字型结构体现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如:“王、中、田”,请你举出三个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__目,甲,古等__.(笔画的粗细和书写的字体可忽略不计)13.如图所示的钟表时刻是洋洋在镜中看到的身后墙上的时钟得到的像,则该时刻是__1:00__.,第13题图) ,第14题图) ,第15题图)14.如图,AB∥CD,若EC=CD,∠D=20°,则∠B的度数为40°.15.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黑,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黑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有__5__种.16.如图,在已知的△ABC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B,C为圆心,以大于12 BC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两点M,N;②作直线MN交AB于点D,连接CD. 若CD=AC,∠A=50°,则∠AC B的度数为105°.,第16题图) ,第17题图),第18题图)17.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B ,C ,D ,E 在同一直线上,且CG =CD ,DF =DE ,则∠E =__15__度.18.如图,D ,E 为△ABC 两边AB ,AC 的中点,将△ABC 沿线段DE 折叠,使点A 落在点F 处,若∠B=47°,则∠BDF=86°.三、解答题(共66分)19.(6分)把图中的图形补成以l 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解:图略.20.(6分)如图,在△ABC 中,AB =AC ,∠ABC =72°.(1)用直尺和圆规作∠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2)在(1)中作出∠ABC 的平分线BD 后,求∠BDC 的度数.解:(1)①以点B 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 ,BC 于点E ,F ;②分别以点E ,F 为圆心,以大于12EF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G ,连接BG 交AC 于点D 即可.(2)在△ABC 中,AB =AC ,∠ABC =72°,所以∠A =180°-2∠ABC =36°,因为BD 是∠ABC 的平分线,所以∠ABD =12∠ABC =36°,因为∠A =180°-2∠ABC =36°,所以∠ADB =180°-∠A -∠ABD =108°,即∠BDC =180°-∠ADB =72°.21.(8分)如图,把一张纸片(长方形ABCD)沿GH 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BD =10 cm ,∠DGH =55°.(1)求DF 的长;(2)求∠DHC 的度数.解:(1)DF =12BD =5 cm.(2)因为AD∥BC ,所以∠DGH =∠BHG =55°,由折叠的性质知,∠DHG =∠BHG =55°,所以∠DHC =180°-55°×2=70°.22.(10分)如图,△ABC 中,AD ⊥BC 于点D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AC 于点E ,F ,已知AE =AB ,则AB ,BD ,DC 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解:AB =DC -BD ,理由如下:因为EF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E =CE =AB ,在△ABE 中,因为AE =AB ,AD ⊥BE 于D ,所以BD =ED ,因为CE =DC -ED ,所以AB =DC -BD23.(10分)如图,AB =AC ,AE ⊥BC ,DC =CA ,AD =DB ,求∠DAE 的度数.解:因为AD =DB ,所以∠B =∠DAB ,所以∠ADC =2∠B ,因为DC =CA ,所以∠ADC =∠DAC =2∠B ,因为AB =AC ,所以∠B =∠C ,因为∠B +∠C +∠BAC =180°,所以∠B +∠B +∠DAB +∠DAC =180°,即2∠B +∠B +2∠B =180°,所以∠B =36°,所以∠DAC =72°,∠BAC =108°,因为AB =AC ,AE ⊥BC , 所以12∠BAC =∠EAC =54°,所以∠DAE =∠DAC -∠EAC =18°.24.(12分)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E ,DF ⊥AC 于F ,直线AD 交EF 于点O ,问直线AD 是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吗?请说明理由.解:因为∠ADE +∠DAE =90°,∠ADF +∠DAF =90°,∠DAE =∠DAF ,所以∠ADE =∠ADF ,又∠AED =∠AFD =90°,AD =AD ,所以△ADE≌△AFD ,(ASA ),所以AE =AF ,又因为AD 平分∠BAC ,所以AO⊥EF ,OE =OF ,所以AD 是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25.(14分)已知:在△ABC 中,AC =BC ,∠ACB =90°,点D 是AB 的中点,点E 是AB 边上一点.(1)直线BF 垂直于直线CE 于点F ,交CD 于点G(如图①),试说明:AE =CG ;(2)直线AH 垂直于直线CE ,垂足为点H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M(如图②),找出图中与BE 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解:(1)因为点D是AB中点,AC=BC,∠ACB=90°,所以CD⊥AB,∠ACD=∠BCD=45°,所以∠CAD=∠CBD=45°,所以∠CAE=∠BCG,又因为BF⊥CE,所以∠CBG+∠BCF=90°,又因为∠ACE+∠BCF=90°,所以∠ACE=∠CBG,所以△AEC≌△CGB,所以AE=CG(2)BE=CM,因为CH⊥HM,CD⊥ED,∠CMA+∠MCH=90°,∠BEC+∠MCH=90°,所以∠CMA=∠BEC,又因为AC=BC,∠ACM=∠CBE=45°,所以△BCE≌△CAM,即BE=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