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步伐
- 格式:pdf
- 大小:149.07 KB
- 文档页数:2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摘要】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现代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增加作物产量、节约水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的必要性和好处。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增加作物产量。
该技术可以节约水资源的使用,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未来发展中应更加重视和推广该技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推广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还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侵蚀、土壤质量、作物产量、水资源、化肥、农药、重要性、发展趋势、推广、应用。
1. 引言1.1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在当今农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变得更加宝贵。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急需引入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保护土壤结构和肥力,从而提高土壤质量。
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够节约水资源的利用,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采用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只有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升农田的生产力,还能够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好处1. 提高土壤质量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减少土壤的侵蚀和破坏,保持土壤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积累,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双鸭山市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12.22•【字号】双政办发〔2015〕78号•【施行日期】2015.1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正文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双鸭山市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政办发〔2015〕7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和在双中、省直有关单位: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双鸭山市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12月22日双鸭山市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按照省政府第四十三次常委会议部署,为指导我市各县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我市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一)双鸭山市生物质能资源情况。
双鸭山市区(包括四方台区、宝山区、尖山区、岭东区),大豆、玉米、水稻播种面积为21.93万亩(玉米面积7.2万亩),年秸秆产量7.43万吨。
集贤县粮豆薯耕地总面积近190.79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大豆,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其中:玉米种植面积约160万亩、产量90万吨、秸秆量90万吨;水稻种植面积约20万亩、产量6万吨、秸秆量6万吨;大豆种植面积约0.6万亩、产量0.06万吨、秸秆量0.048万吨;其他作物种植面积约10万亩、产量6.9万吨、秸秆量6.9万吨。
全年粮食产量102.96万吨,秸秆总产量约100万吨。
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大荒核心区,是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秸秆资源十分丰富。
宝清县现有播种面积243.3万亩。
其中:玉米种植面积约157.3万亩、产量109.8万吨、秸秆量147万吨;水稻种植面积约55.9万亩、产量36.22万吨、秸秆量38.39万吨;大豆种植面积约18.7万亩、产量3.3万吨、秸秆量5.28万吨。
在现阶段生态文明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加大对保护性耕种技术的研究、推行与应用力度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也是目前农业生产优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保护性耕种的概述保护性耕种主要依托少耕或者是免耕、改造地表微形态、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技术的综合性利用,达到降低农业生产土壤受侵蚀程度的效果,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共同提升,促使农业生产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当前,常用的保护性耕种手段主要包含着少耕或者是免耕、改造地表微形态、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农田土壤表面耕种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机。
二、保护性耕种的现实价值分析1、减少劳动量与劳动时间由于在保护性耕种中推行少耕或者是免耕手段,因此与传统土壤耕作方式相比,所引入的耕作次数更少,只需要利用一次工序基本可以完成播种。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机,所需要投入的劳动时间、劳动量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或者可以在传统土壤耕作所需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任务。
2、节省农机燃料消耗由于基于保护性耕种的农业生产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投入量均大幅降低,因此能够达到节省农机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燃料的效果,即在保证农业生产效果的同时体现出节约能源的效果。
3、降低农机的磨损程度在保护性耕种的支持下,农机的工作时长与工作次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相比于传统土壤耕作实践来说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基于此,农机的磨损程度也随之表现出下降状态,农户在农业机械化射生产中所需要投入的农机维修养护费用、零部件更换成本等均保持在偏低水平,切实达到在保持农业生产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成本投入。
4、优化改善土壤的可耕种性通过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投入,能够充分发挥出自然恢复的力量促使农田土壤微粒的聚合情况逐步改善,更好转变为团粒结构,以此为农作物根系的更好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土壤环境条件。
同时,在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支持下,同时可以达到降低土壤压实程度的效果,如土壤耕作性能的提升、减少实际耕作行程等,均促使土壤压实降低成为现实。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刘庆岩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近年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保护性耕作它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
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农作物秸秆覆盖技术;机械深松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化学(机械)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枣强县的应用效果从2000年起,枣强县开始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缜密谋划,科学运作,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提升质量、注重效益的工作模式,先后承担了河北省农机局省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国家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项目。
高标准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由200亩发展到16000亩。
几年来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枣强县的推广实施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应用效果。
1.节本增收保护性耕作与传统农业相比,少了耕翻,多了作物残茬的覆盖,降低了耕作成本,减少了能量的投入。
每亩节约机械作业费(耕、耙)28元。
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有效培肥地力,提高有机质含量,蓄好“天上水”、保好“地下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粮食产量有效增加,每亩可增产粮食40公斤,增收40元。
两项合计每亩增收节支可超60元,实施16000万亩,为农民增收96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2.土壤改良实践证明: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于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0.03~0.06个百分点,可逐步减少化肥亩施用量,改善粮食品质,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绿色农业。
3.生态效益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40%,水蚀50%,有效减轻风沙扬尘和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天然降雨利用率提高10%,化肥利用率提高20%,土壤有机质提高0.01%,土壤理化结构得以改善。
浅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作者:刘芳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8期刘芳(凌海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辽宁凌海 121200)凌海市地处东北平原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辖18个乡镇,一个农场,二个街道办事处,耕地面积9万hm2。
2003年我市被辽宁省农机局列为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04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
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犁地,旋耕,耙地,整地和播种作业一直是农业生产耕作中最基本的耕作方式。
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也使耕作土壤形成坚硬的耕作犁底层,破坏了土壤结构,使耕作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蓄热与保墒培肥作用明显降低。
土壤底层连年得不到松动,“死土”加厚,耕层变浅,调水调肥能力减弱。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保水保土为核心的少耕免耕,残茬覆盖,生物覆盖和作物轮作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少耕,免耕主要是以不使用铧式犁耕翻和尽量减少耕作次数,而采用机械化土壤深松技术。
机械化土壤深松技术是疏松土壤而不翻转搅乱土层的一种耕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深耕翻所造成的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
打破耕地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蓄热和保墒培肥能力,从而提高蓄水能力以及抗风蚀和雨水冲刷的能力,被称为“土壤水库工程”。
2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1)我市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秸秆资源丰富。
大凌河水系90%以上的泥沙来自于裸露的农田,每年冬春季扬沙,扬尘气象经常发生,这是我市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和有利条件。
2)传统的铧式犁操作,使土壤裸露表面,土壤中水分和营养成分流失。
保护性耕作则对土地实行免耕或少耕,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在培肥地力的同时,保护土壤,抑制沙尘暴等。
因此,大力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调整,达到既能提高产量,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