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2015-12-08-农机化结构问题对症施治的良药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农学概论_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硝酸还原酶活性可作为氮素利用效率的指标,因其制约硝态氮向氨态氮的转化参考答案:错误2.建立合理种植体制一般从以下哪几个方面考虑?参考答案:考虑前、后茬作物的病虫草害关系_遵循用养结合原则_把握茬口的时间衔接关系_换茬安排重要作物于最好的茬口3.复种的增产作用主要体现在参考答案:发展多元作物,促进全面增产_利于稳产保收_利于保土养地_增加播种面积,提高耕地年产量4.农田杂草危害有参考答案: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_与作物争夺生长条件,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_某些有毒有害杂草对人畜有直接危害_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加剧了病虫害的传播5.植物营养缺乏也会造成作物病害,这种病害被认为是生理病害参考答案:正确6.以下各因素对作物引种成功与否影响最小的是参考答案:土壤肥力7.中国是()的初生起源中心参考答案:甘蓝型油菜8.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纯合恢复系的育性基因型可表示为参考答案:S(RfRf)9.植物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发育慢,表现为“贪青晚熟”参考答案:正确10.农业不具备()功能参考答案:宗教11.下列作物都属于C3作物的组是参考答案:小麦烟草棉花12.对日照长度反应最敏感的水稻类型是参考答案:晚稻13.下列作物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是参考答案:大豆14.下列作物中,属于纤维作物的是参考答案:亚麻15.以下不属于玉米优势生产区的是参考答案:南方丘陵玉米区16.以下作物不是福建省的主栽作物的是参考答案:棉花17.油菜和甜菜都是油料作物。
参考答案:错误18.甜菜和花生都是油料作物参考答案:错误19.小麦和马铃薯都起源于美洲参考答案:错误20.水稻和玉米都起源于亚洲参考答案:错误21.甜菜和甘蔗都是糖料作物参考答案:正确22.农业生产的特点包括()参考答案:复杂性和社会性_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23.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产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024年农业学:农村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一、选择题1 .现代农业中,为什么需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A、增加作物种类B、提高作物产量C、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D、增加灌溉次数试题答案:C2 .作物轮作对土壤有何益处?A、增加土壤湿度B、减少土壤有机质C、保持土壤肥力D、增加土壤盐碱度试题答案:C3 .农业推广人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的合理组合称为()A:专业结构B:年龄结构C:知识结构D:能力结构试题答案:C4 .下列哪项是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A、大量使用化肥B、单一作物种植C、生物多样性高D、过度使用农药试题答案:C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转包B、互换C、转让D、出售试题答案:D6 .最原始的农业推广活动是()。
A:跳跃式B:辐射式C:父传子、师传徒D:波浪式试题答案:C7 .我国农业推广的第一个程序是()A:试验B:培训C:项目选择D:示范。
试题答案:C8 .对水稻催芽的要求是()A、慢、弱、乱B、快、齐、壮C、齐、壮、慢D、快、齐、弱试题答案:B9 .不计成本而取得的每亩最高产量称为O A:技术上限B:成果分布C:经济上限D:空自潜力试题答案:A10 .我国县级农业推广中心是。
型农业推广组织A:项目B:行政C:教育D:企业试题答案:B11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大多数是()A:全民所有制企业B:私营企业C:集体所有制企业D:个体企业试题答案:C12 .在农业生产中,哪种作物是主要的粮食作物?A、大豆B、棉花C、玉米D、甘蔗试题答案:C13 .下面肥料一般在作物收获后期应少施用的是OOA、氮肥B、钾肥C、有机肥D、微肥试题答案:A14 .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什么?A、国有企业B、集体企业C、农民家庭经营D、合资企业试题答案:C15 .在农业生产中,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A、耕地面枳的扩大B、农产品种类的增多C、农业生产机械化D、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试题答案:C16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现代农业科技?A、基因工程技术B、灌溉技术C、太阳能发电技术D、传统手工耕作技术试题答案:D17 .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需要进行作物轮作?A、提高作物产量B、增加土地面积C、防治病虫害D、缩短作物生长周期试题答案:C18 .育成猪和育肥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经比较强,适宜温度在O℃,猪舍设计必须同时重视防暑和保温。
持续精细化新形势下农药制剂的角色与提高利用率探讨张小军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毫无疑问,作为农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药剂型的研发至关重要。
我国农药剂型加工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这是我国农药剂型加工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制剂以粉剂、可湿性粉剂等为主;(2)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这20年是我国农药剂型加工迅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以乳油等液体制剂为主的格局;(3)21世纪以来,环境友好型新剂型引领我国农药剂型加工的主要发展方向,农药剂型加工水基化、精细化成为发展主流,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大批新剂型逐渐占据主流并被广泛应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了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农药减量(零增长)是新形势下国家意志对我国农药产业的必然要求。
国家相关农药政策法规的日益规范以及对环保问题的逐渐重视,这对农药剂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提高农药利用率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农药制剂优化与内涵提升对现代农业生产中产品功能提升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背量与农药制剂的发展一时代促进农药制剂的发展国家政策不断出台: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2017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农业部发布12种高毒农药5年内全部禁用,降低安全风险;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农药乳油中有害溶剂限量标准》(HG/T4576-2013),•农药助剂禁限用名单(征求稿意见)等,以上政策和法规将促使农药制剂向环境友好'提高性能、注重绿色安全等方向发展,这也是农药制剂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
绿色已成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理念和导向,农药减施增效正成为行业上下的自觉行动;种植业结构持续调整,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推进,取得了农药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的显著成效;以绿色防控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全面推进,高效施药机械加快推广,尤其是植保无人机飞防发展突飞猛进,进入百万亩规模化作业时代,这些都将对行业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合资讯NEWS2019.09农 机 科 技 推 广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 9月22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座谈会在京举办。
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宋树有,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局长刘敏,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副司长李安宁,农业农村部农机化试验鉴定总站、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恒新等领导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化主管部门代表,中国农机化协会理事及协会分支机构代表,农机安全互助保险领域代表,企业及合作社代表,媒体代表等计150余人出席会议。
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局长刘敏在会议上宣读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为座谈会精心准备的讲话稿。
张宝文在书面讲话中指出, 70年来,中国的农业,包括农机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尝试、坚定探索的革命精神,体现了全体农机人勇于创新、扎实奋进的事业担当。
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好好总结。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回顾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梳理农机化发展成就,总结成功经验,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张宝文在书面讲话中谈到,在党中央的全面部署下,我国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推进,成果日益丰富。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了农业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给农机化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张宝文特别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开启新一轮全面改革开放浪潮和第二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
希望同志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结合阅读学习本书的大量案例、史实和思考,不断更新理念,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改革开放,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会议还举行了《40年,我们这样走过:纪念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2018)》、一批团体标准等一系列智库产品进行了发布;对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农机公益先进单位”“农机公益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举行了中国农机化协会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工作委员会揭牌仪式;召开了中国农机化协会保护性耕作专业委员会筹备会。
农机化结构问题对症施治的“良药”第116期2015-12-08
导语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机化行业将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如何加强农机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且看本网特约评论员如何剖析。
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屡屡见诸报端,成为政府官员关注、媒体和学者热议的高频词汇。
起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此前,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主编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和民生银行总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主编的《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为代表,提出了一整套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为解决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发展问题开出了“药方”。
中央会议专门强调“供给侧改革”,预示着“供给侧改革”从“学者的书宅”走向“高层的决策”,国家经济治理思路正在悄然转变。
作为农机化工作者,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宏大命题,对农机化这一具体行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方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中高端农机化需求,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目前,农机化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水平“两高两低”,即种植业高,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三快三慢”,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缺乏社会需求,而是缺乏有效供给。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迫切的农机化发展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低端农业机械产能严重过剩,大喂入量稻麦联合收获机、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大型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结构性矛盾突出。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低多高少、低剩高缺”问题,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创造和释放农机化新需求,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针对农业经营中存在的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农业部作出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决策部署,并把推进粮改饲等作为重点任务。
而且,今年国家大幅调低临时存储玉米的挂牌收购价,种植玉米的收益受到较大影响,农民也有改种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的迫切需求。
但是,由于农民对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生产机械、种子、技术等心里没底,推进粮改饲工作仍面临较大困难。
另外,有些地区适宜种植茶叶、中草药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由于没有先进适用的生产机械,使茶叶、中草药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缓慢,反过来抑制了这些产业对机械化的需求。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有利
于把农民对饲用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潜在需求释放出来,为扩大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问题来了,应当如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资本、技术、劳动力是主要的供给要素。
目前,发展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对症施策,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完善扶持政策,提高资本供给质量和效率。
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集财政扶持、金融扶持、保险扶持于一体,合力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量部分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不断提高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和精准性。
进一步加大金融强机惠农力度,积极推进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和金融租赁,抓紧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支农的有效方式,鼓励农机信息化服务商、信贷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创新金融强机惠农服务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聚集、金融服务向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切实解决农业机械经营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进一步加强保险扶持,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探索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财政资金提供担保、农机企业购买商业保险的模式,推动财政对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交强险和商业保险实行保费补贴政策,多方分担、化解农业经营者购置、经营农业机械的风险。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供给质量和效率。
深入开展“互联网+农机化”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积极推动科研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农民全员创新,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维修、管理全程创新,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全面创新。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种创新并举,更加注重原始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研发强度,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提高农业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水平。
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鼓励国内农机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外投资建厂或并购重组,引进国外高端专家和技术人员,实现技术升级上的“弯道超车”。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一是建立国家农业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形成政府引导、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协同高效的研发创新体系;二是对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活动给予财政补助,三是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关键零部件及整机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加油助力、减负松绑,四是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恶意侵权行为,大张旗鼓地鼓励和支持研发创新,充分调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机企业和农村能人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和效率。
着力打造一支科技素养好、开拓能力强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的农机化技术人才队伍,规模宏大、既能熟练操作农业机械又懂农艺知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机经营者队伍,推动农机化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上来。
改革完善财政对农机化的扶持方式,用好WTO框架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教育培训、技术示范推广等“绿箱补贴”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机化从业人员培训的投入。
积极推进政企联动、社企共建,引导农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训。
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和农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农机化大军创业兴业的培训、扶持和引导,探索实施青年职业农机人才强军计划,
使农机化从业收入不低甚至高于务工经商收入,不断增强农机化的吸引力,为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和中坚力量。
结束语
希望农业机械行业能够借助“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契机,解决发展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