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中图版)一轮考点规范练:20 人口的迁移 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6.21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根据迁移的原因和方向,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内部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迁移。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其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
内部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居地可能出现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人口过剩、社会压力增加等挑战。
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
国际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影响巨大。
原居地可能面临人口流失、人才流失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社会多元化、经济发展等机会与挑战。
城市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城市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社交环境等。
城市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城市地区可能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
相关专题训练题及答案1.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2.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3. 城市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哪些?(答案: 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地区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结论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对于理解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人口迁移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内迁和外迁。
内迁指的是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而外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2. 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就业机会:人口迁移常常与就业机会有关。
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以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教育和培训机会:人口迁移也可能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培训。
一些人可能会迁移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区,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 自然灾害:某些地区可能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地震、洪水等。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安全或更适宜居住的地区。
- 政治和社会因素: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和冲突可能迫使人们逃离家园。
3.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在原居地方面:- 人口减少:如果大量人口迁出,原居地的人口数量将减少。
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弱,社会服务减少等问题。
- 劳动力流失: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流失,影响原居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 资源释放: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一些资源的释放,如住房、土地等。
在迁入地方面:- 人口增加:人口迁入会使迁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
这可能带来经济活动增加、市场扩大等好处。
- 劳动力增加:迁入地可能因为人口迁入而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
- 文化交流和多样性: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融合。
4. 如何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努力:- 政府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迁入,并同时关注减少人口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
- 社会角色:社会各界可以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人口的迁移一、选择题(2020·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外籍劳工流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移动的新形式。
外籍劳工流动方向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与距离、文化背景、国家政策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日本外籍劳工数量飞速增长,外籍务工者遍布全国各行各业。
据此完成第1~2题。
1.近年来,日本外籍劳工数量飞速增长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快B.旅游业发达C.工业智能化D.人口老龄化2.日本外籍劳工最可能来自( )A.中国、越南B.德国、菲律宾C.美国、印度D.中国、俄罗斯20~39岁年龄段劳动力数量和比重的变化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读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DP、20~39岁人口占全国比例图,完成第3~4题。
3.结合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0~39岁劳动力数量低于广东B.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0~39岁劳动力占全国比例提高幅度低于广东C.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个地区每年外来人口在逐年增加D.从户籍人口上看未来的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活力高于广东4.结合图中信息,长江三角洲地区今后面临的问题或应采取的措施有( )A.鼓励适龄人口积极生育B.放宽条件大量吸引外地人C.儿童抚养成为主要社会负担D.加强城市建设,交通环保先行下图是天津市2006—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5.由图中信息可推断天津( )A.2008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最低,出现了劳动力严重短缺状况B.2014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最高,且劳动适龄人口数达到最多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无直接关联性D.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速度越来越快6.我国现已实施“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该政策对天津市近期产生的影响是( )A.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将增加,缓解劳动力不足状况B.城市新生人口迅速增加,加剧城市资源环境压力C.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会得到遏制D.改变城市劳动力的职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地区集聚。
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人口迁移一、选择题2019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 036万人,正式成为“特大城市”。
读“杭州市近五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统计图”,完成1~2题。
1、关于杭州市的常住人口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B.净迁移率有升有降C.净增人口数逐年变大D.总增长率先升后降2、影响近五年来杭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教育 B.医疗水平C.政治中心 D.经济因素答案:1.C 2.D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杭州市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5年至2017年有所增长,因此杭州市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不断下降,A错;2015年至2019年杭州市的常住人口净迁移率一直上升,B错;杭州市常住人口的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不断升高,因此净增人口数逐年变大,C正确;杭州市常住人口的总增长率一直上升,D错。
选C。
第2题,图中显示,近五年来,机械增长率远高于自然增长率,因此影响近五年来杭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是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杭州市每年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收入较高,因此影响近五年来杭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D正确;文化教育、医疗水平、省级政治中心对人口迁入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B、C。
下图为“2017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及城市发展潜力图”(除港澳台外),圆圈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圆圈越大,增量越大,空心圆圈表示人口减少。
读图,完成3~4题。
3.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返乡多B.出生率降低,新生儿较少C.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较高D.城市环境恶化,人口迁出多4.随着人们“就近就业、就近居住”的需求愈加强烈,下列省会城市中未来最有可能有大量人口流入的是( )A.广州 B.西宁C.合肥 D.南京答案:3.A 4.C解析:第3题,随着近些年我国普通制造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当地居民可以就近就业,因此流入北京、天津、上海的劳动力减少,导致常住人口减少,A正确。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训练20---人口迁移一、单选题1.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2.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3.大城市的户藉制度改革通过破除居民特殊身份和降低落户门槛,打破原有的城乡户籍壁垒和行政干预,促进外来人口迁入大城市。
下图为2000—2014年我国区域层面大城市人口迁入量的变化趋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近年来,我国区域间大城市人口迁入量( )A.东部地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迁入量B.中部地区各年份的迁入量均低于西部地区C.西部地区的迁入量与中部地区相比有较强的波动性D.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明显2.影响东部大城市人口迁入量年际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就业机会C.收人水平D.基础服务设施3.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后,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可以( )A.缩小城乡间差距B.协调区域发展C.加快城市化进程D.缓解生态压力4. 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域以外的某一区域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
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人类迁移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大的是( )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2.有关移民迁移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B.都是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C.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D.都是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5.“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第一章第二节一、单项选择题1.(2018·辽宁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A.外出讲学B.上街购物C.外出旅游D.移民国外答案 D解析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的现象,四选项中只有移民国外使居住地发生了改变。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的是()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A.甲地优美的环境B.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答案2。
C 3.A 4。
D解析第2题,西亚石油输出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快,吸引大批外籍工人.第3题,民工流向主要是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第4题,家庭成员的两地分居可促使人口从甲地迁往乙地。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 )A.都为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B.都为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C.主要为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收入高的地区D.主要由南半球国家迁往北半球国家6.影响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频繁的战争②资源开发③新大陆开发④经济因素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5。
C 6。
D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和石油资源丰富、收入高的中东国家。
第6题,人口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由发展中国家迁往中东地区主要是为了资源的开发.二、综合题7.结合图甲“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和图乙“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讲人口的迁移一、选择题1.(2015·高考广东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解析:图中显示,该省人口数量多,且常住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说明该省人口大量迁出,选项中只有四川符合条件。
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属于人口迁入省份。
答案:B(2017·郑州模拟)下表为2015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
据此完成2~3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美国 4 280 俄罗斯 1 230 德国 1 080最大移民输出国中国 3 500 印度 2 000 菲律宾7002.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C.均为东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3.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
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
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语言优势B.文化水平高C.经济差异D.政策优势解析:第2题,据表可知,世界人口主要接收国是美国、德国等,多为发达国家。
第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菲律宾经济落后,而上述地区经济发达,菲佣迁移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答案:2.B 3.C(2017·晋冀豫质检)读2013年三大城市群人口迁移情况对比图,完成4~5题。
4.三大城市群中( )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5.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B.环境承载力C.国家政策D.科技水平解析:第4题,比较三地的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数值,即可判断答案。
第5题,首先明确两地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迁入率上,人口净迁出率都较低,则两地人口迁入率差异决定了人口净迁入率的差异。
珠三角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人口迁入率较高;而京津冀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技术类、重工业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故人口迁入率较低。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一、单选题内蒙古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整体气候逐渐变干旱,降水减少。
各盟(市)人口分布和城镇化空间差异大,其中,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省会,包头是内蒙古著名的钢铁城市,乌海市是内蒙古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下图为2020年内蒙古各盟(市)区域图以及各盟(市)人口数量和占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内蒙古乌海市人口密度最大是因为( )A.人口数量多B.人口迁入多C.土地面积小D.水资源丰富2.呼和浩特城镇化较包头的主要优势是( )A.城市等级高B.钢铁工业发达C.能源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3.从环境承载力角度来看,人口数量会减少的是( )A.鄂尔多斯市B.赤峰市C.兴安盟D.阿拉善盟在当代中国,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并且将持续重塑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近年来,随着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因素正日益成为人口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
下图示意2005—2010年\2015—2020年各区域人口迁移比例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题。
4.与2005—2010年相比,2015—2020年四个地区人口回流现象最明显的是( )A.东北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西部地区5.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力,其原因在于( )A.人口分布趋向均衡B.人口年龄结构优化C.迁移人口素质提升D.自然出生人口减少6.驱动省际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影响力在逐渐减弱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 .公共服务水平 C.环境舒适度 D.落户门槛落户意愿是指流动人口如果符合流入地的落户条件,愿意将户口迁入该地。
我国不同城市落户意愿差异较大。
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我国流动人口总体落户意愿明显降低。
下面为我国部分城市落户意愿与城市规模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题。
A.经济增长水平 B.城市人口规模C.户籍价值变化D.落户政策变化8.在超大城市中,重庆落户意愿最低,这会导致( )A.城镇人口规模持续减小B.人口流动频率更加频繁C.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增加D.城镇化的质量不断提升9.克拉玛依等西部小城市落户意愿较高的直接因素是( )A.资源丰富B.环境优美C.经济发达D.交通便捷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考点规范练20人口的迁移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持续上升,下表为部分主要移民国家的相关资料。
据表和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
1.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A.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英国B.美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C.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D.美国、英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表中③国家吸引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是()①气候适宜,环境优美②缺乏青壮年劳动力③移民政策宽松④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力强⑤国土辽阔,资源丰富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下图为20世纪美国主要经济区域(新英格兰及中大西洋、五大湖、东南、西部及西南)人口比重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表示西部及西南经济区人口比重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4.丙经济区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①气候冷湿,宜居性差②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③地价上涨,环境恶化④传统产业衰落,就业机会减少⑤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2018广西南宁高三摸底考试)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地区总人口数之比。
迁移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示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A.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B.T2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C.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加D.T2时期人口机械增长缓慢6.图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率对该地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T1时期迁移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压力不断增大B.T2时期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C.T1时期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了经济的发展D.T2时期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压力目前,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迁移人口的结构也出现新特点。
下图示意2010年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百分比(图1)和接受教育状况百分比(图2)。
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情分析]常与产业转移、西部开发、城市化发展等相联系,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1.综合思维:通过对人口迁移材料的分析,判断区域人口空间变化并分析原因、影响与措施。
2.人地协调观: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区(地)与迁出区(地)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8页考点一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素养盘点]1. 如何判定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是人口迁移? 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属于人口迁移吗?(综合思维)提示:(1 )人口迁移一般需具备三个条件:(2)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我国的“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2.分类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人口跨洲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的人口迁移①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 河北、山东→东北地区 “走西口” 河南→新疆、甘肃等地③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2)主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产生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
课时规范练20人口迁移基础巩固(2019山东青岛黄岛高三一次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2.A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故D项正确。
第2题,父母迁移,婴幼儿也会出现相应的迁移,因而根据年龄段可知甲、乙迁移的关联性最明显。
3.(2019湖北武汉调研)右图为上海、北京、天津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人口净迁入率为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
图中反映的人口变化给三城市带来的影响是()A.加剧交通拥堵B.扩大人口容量C.提高第一产业比重D.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0,则城市总人口增加,这样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故A项正确;人口迁移对扩大人口容量、提高第一产业比重影响较小,B、C两项错误;人口迁入能缓解迁入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D项错误。
(2019天津部分区上学期期末联考)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伦斯提出的一种关于研究工业集中化的统计方法。
可以将它用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分析人口分布的格局。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4~5题。
天津市人口罗伦斯曲线图4.图中可以反映天津市人口分布特点的是()A.人口分布比较均衡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人口密度很大D.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小5.天津市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加剧了市区的交通拥堵②增加了天津市能源的消耗总量③加快市区房价的增长速度④加剧了市区的污染程度⑤减少了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③④⑤5.C4题,由图可知,天津市40%的人口总量集中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而余下60%的人口却分布在天津市更大的土地面积上,说明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大,故B项正确,A、D两项错误;此图无法得出天津市的人口密度,C项错误。
课时分层作业(二)(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基础练]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完成1~2题。
注:线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1.关于图中移民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经济欠发达区域流入经济较发达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1。
C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为三大移民流之一;人口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这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地区。
第2题,由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第3~4题.3.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最多的城市是()A.①B.②C.③D.④4.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A.西北内陆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沿海地区3.B4.D [第3题,人口净迁入最多的城市②经济发展最快,就业机会多。
第4题,由图可知,城市②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人口迁入较多,应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据2018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六)上午10点数据:在迁入成都的1 000个人中,来自北京的占了249个;从成都迁出的1 000个人,到北京的就有329个。
专家称之为“逆向春运”。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逆向春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B.春节期间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渐淡化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6.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传统观念B.经济C.教育D.交通5。
A 6。
A [第5题,题干中“逆向春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及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现在的年轻人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春节期间,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
人口的迁移一、选择题(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外籍劳工流淌是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移动的新形式。
外籍劳工流淌方向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与距离、文化背景、国家政策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日本外籍劳工数量飞速增长,外籍务工者遍布全国各行各业。
据此完成第1~2题。
1.近年来,日本外籍劳工数量飞速增长的缘由是( )A.经济增长快B.旅游业发达C.工业智能化D.人口老龄化2.日本外籍劳工最可能来自( )A.中国、越南B.德国、菲律宾C.美国、印度D.中国、俄罗斯20~39岁年龄段劳动力数量和比重的变更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记。
读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DP、20~39岁人口占全国比例图,完成第3~4题。
3.结合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0~39岁劳动力数量低于广东B.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0~39岁劳动力占全国比例提高幅度低于广东C.20世纪90年头以来两个地区每年外来人口在逐年增加D.从户籍人口上看将来的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活力高于广东4.结合图中信息,长江三角洲地区今后面临的问题或应实行的措施有( )A.激励适龄人口主动生育B.放宽条件大量吸引外地人C.儿童抚养成为主要社会负担D.加强城市建设,交通环保先行下图是天津市2006—2025年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更统计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5.由图中信息可推断天津( )A.2008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最低,出现了劳动力严峻短缺状况B.2024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最高,且劳动适龄人口数达到最多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无干脆关联性D.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速度越来越快6.我国现已实施“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该政策对天津市近期产生的影响是( )A.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将增加,缓解劳动力不足状况B.城市新生人口快速增加,加剧城市资源环境压力C.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会得到遏制D.变更城市劳动力的职业结构20世纪80年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地区集聚。
课时分层集训(二十) 人口的迁移(建议用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93页)A组跨越本科线(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A.20~24岁B.25~29岁C.30~34岁D.35~39岁2.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大幅下降B.死亡率迅速上升C.大量年轻劳力流入D.大量老龄人口迁出3.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1.A 2.C 3.C[第1题,流入人口即为外来人口,读图可知,外来人口数量最大的是20~24岁年龄段。
第2题,图示外来人口占比较大,且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使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下降。
第3题,图示外来人口构成中,劳动年龄人口和少儿人口都较多,老年人口较少,说明孩子随父母一块流入上海,即处于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
]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4.A 5.C 6.D[第4题,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
第2讲 人口的迁移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学问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肯定距离之外,转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类型⎩⎪⎨⎪⎧永久迁移、季节迁移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劳务输出(外籍工人)增多。
(2)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3)进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淌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4)城乡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
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是进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图文助记1.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1.世界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 主要流向缘由 意义19世 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转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其次次世 界大战以后定居移民削减,短期流淌的人口增多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各国经济进展不平衡调整了人力资源空间分布格局(2)在目前简单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可按迁移缘由→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高素养人才外国廉价战斗难民、特点劳动力政治难民迁移缘由查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查找更多的就业机会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迁移方向由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供应避难需要的国家主要影响进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缓解进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多问题2.我国人口迁移(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2)我国浩大的民工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进展,特殊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淌——民工流。
人口的迁移-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B.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C.北美洲和大洋洲均为人口的迁入区D.北美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解析:欧洲人口迁移的变化是由净迁出区变为迁入区,所以A答案是错误的;拉丁美洲人口迁移是由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所以B答案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思路导引←分析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然后总结得出答案。
2.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迁移路线正确的是()A.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B.由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移C.人口主要是由北向南迁移D.人口主要是由南向北迁移答案:AD ←看课本,找出正确答案。
3.目前国内人口迁移中,城乡人口迁移的现象更为普遍,主要分布在()A.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D.工业发达国家解析:20世纪初城乡人口迁移,这种国内人口迁移形式仅局限在工业发达国家,目前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
答案:A ←直接找出正确答案。
4.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政治因素B.社会文化因素C.经济因素D.生态环境因素答案:C ←理解与识记。
5.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有()A.“巴以战争”使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B.历史上我国实行移民戍边改革C.由于民族歧视而大规模迁往他处求生D.印巴分治,导致大批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解析:后两个属于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AB ←知道每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所包括的内容。
6.由于水灾使粮食减产,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移民属于哪种因素()A.经济原因B.政治原因C.社会文化原因D.生态环境原因答案:D ←知道每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所包括的内容。
7.人口迁移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下列哪个年龄段人口迁移的比例最大()A.少年B.青年C.中年D.老年答案:B ←了解迁移原因不难分析出结果,然后识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