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第一章第四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8
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电势能指的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其核心是和重力势能一样要确定零势能位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选定零势能点。
学生已经学过重力势能,本节课的内容电势能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电势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有一定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电势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类比重力势能。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理解电势能、电势的概念。
能熟练应用电势能、电势的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目标解析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和重力势能一样要确定零势能位置,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比零电势能高的电势能为正,比零电势能低的电势能为负。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电势能,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前面学过的重力势能入手,其中关键是类比重力势能,选好参考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1、静电力的功W=F·S=qES,S应是沿电场线方向的位移,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但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2、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和重力势能一样要确定零势能位置,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比零电势能高的电势能为正,比零电势能低的电势能为负。
电势能用Ep表示,单位:焦耳(J)3、电势能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W AB=E PA—E PB,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4、电势(1)电势定义:φ=Ep/q。
(2)电势是标量,单位:伏特,简称伏,用V表示,1V=1J/C。
(3)在离场源无穷远处电势为0:正电荷电场中,处处电势为正。
负电荷电场中,处处电势为负。
(4)沿电力线方向,电势降低。
5、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1)在同一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等势面一定与电场线垂直。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6篇篇一:高二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教学建议1、关于电流的知识,与初中比较有所充实和提高:从场的观点说明电流形成的条件,即导体两端与电源两极接通时,导体中有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知道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2、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变量,通过计算法和图象法来出来处理数据,加强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图象来解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本节重点——的理解3、的讲法与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义电阻的,这种讲法更科学,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电阻的定义式变形后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认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要注意引导解释.5、对于导体的伏安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并尽可能的多举实例以加强对知识的深化.篇二:高二物理教案篇二定义:电势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电场中两点的电势之差叫电势差,依教材要求,电势差都取绝对值,知道了电势差的绝对值,要比较哪个点的电势高,需根据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正负判断,或者是由这两点在电场线上的位置判断。
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和低电势之间的差别。
高二物理教案课程背景本次教学针对的是高二物理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涵盖了热学、力学、光学、电学等多个知识模块。
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授课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热学、力学、光学、电学等多个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
•能够根据所学概念,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具备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能够对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并愿意投入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去。
教学计划第一节课:热学基础授课目标•了解热学基本概念•掌握热能的传递方式•了解物体的热平衡教学内容1.热学基本概念•温度的概念•冷热的定义•热量的概念2.热能的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3.物体的热平衡•冷热交换的过程•热平衡的实现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讲解+示例演示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配合实验进行上手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热学基础概念的介绍,学生掌握比较顺利。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结合实例演示更易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部分热学实验技能。
第二节课:力学基础授课目标•了解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性质•了解力学公式和定理的使用教学内容1.力学基本概念•力的概念•牛顿力学三大定律2.力的分类和性质•推力、拉力、压力的概念•合力、分力的概念•第三定律的解释3.力学公式和定理的使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应用•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讲解+实际案例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更好地掌握力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介绍了力学基础概念和公式的应用,难度略微有些高,需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更能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
第三节课:光学基础授课目标•了解光学基本概念•掌握光线的传播规律•了解镜子、透镜等光学器件的特点和应用教学内容1.光的基本概念•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三基色、色光混合2.光线的传播规律•光线的反射和折射•斯涅尔定律3.光学器件的特点和应用•平面镜、凸/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反射/折射的应用教学手段本节课结合实际例子和实验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更好地理解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高二物理教案引言高中二年级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教授高二物理课程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电学、波动等基础物理概念和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1.第一学期–单元一:力学• 1.1 力、质量和运动• 1.2 牛顿运动定律• 1.3 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1.4 弹性力和弹性势能• 1.5 摩擦力和黏滞力–单元二:热学• 2.1 温度和热量• 2.2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单元三:光学• 3.1 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 3.2 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 3.3 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 3.4 光的波粒二象性–单元四:电学• 4.1 电流和电阻• 4.2 静电场和电荷运动• 4.3 电路和电源• 4.4 高中电学实验–单元五:波动• 5.1 机械波和电磁波• 5.2 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5.3 光的衍射、干涉和偏振2.第二学期–单元六:现代物理• 6.1 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理论• 6.2 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 6.3 基本粒子和反应堆技术–单元七:物理实验•7.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7.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7.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教学方法和活动•理论课: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讨论等方式,深入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实验课: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讨论课:组织学生讨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第一章电场电流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第一章物理学科导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教材和教具;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讲解
1.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重要性;
2.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推理方法等。
三、实践
1. 学生进行物理学实验,体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探讨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四、总结
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实验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每章课程讲解教案
课程: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式。
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3. 理解运动轨迹和运动图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式。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高中物理》
2. 幻灯片或板书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入运动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介绍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他们思考运动的特点。
3.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通过实验或案例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4. 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实验或案例加深理解。
5. 运动轨迹和运动图象:介绍运动轨迹和运动图象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请学生完成相关实验或探究活动,加深对运动描述方式的理解。
2. 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复习:
1.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准备相关问题以备课堂讨论。
2. 可以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a、摩擦起电:b、静电感应:本质都是微观带电粒子在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的转移。
c、电荷守恒定律:大量事实表明,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d、元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 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e可取1.60×10-19C;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 e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2、库仑定律a、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F=kq1q2/r2 其中,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b、电荷间这种相互作用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点电荷的理解。
与万有引力的区别。
c、带电金属球接触后等分电量;3、电场强度a、法拉第提出的观点: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处在电场中的其他电荷受到的作用力就是这个电场给予的;b、电场和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是互相联系的,统称为电磁场;变化的电磁场以光速在空间传播,它和实物一样具有能量和动量,因而场和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只有在研究运动的电荷,特别是运动状态迅速变化的电荷时,电磁场的实在性才凸显出来。
c、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称为静电场。
d、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成正比,F=Eq,E是比例常数,也即电场强度,反映电场在这点的性质,与q无关。
e、点电荷的电场强度计算与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f、电场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电场线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限远出发,终止于无限远或负电荷;②电场线在电场中不相交;③在同一幅图中,电场强度较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电场强度较小的地方较疏。
高中物理第1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科学家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明确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及重要科学家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引入物理学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历史回顾: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及重要科学家的贡献
4. 总结: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测评学生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表现评价:评价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学习态度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反思,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物理高中第一章教案模板
一、教学内容
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牛顿运动定律
3.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及分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不同种类的力;
2. 熟练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理解力与加速度、质量的关系;
3. 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力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表述和应用;
3.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法: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力的作用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力的特点,加深对力概念的理解;
3. 讲解法: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理清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力是什么;
2. 探索:组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力的作用;
3. 讲解:向学生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4. 锻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好知识的梳理。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习题册中相关练习;
2. 思考并撰写本节课的学习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相关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4、电势能与电势【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物理选修3-1中第一章静电场中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它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电势差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课程教学中利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的一堂课,尤其是用类比的方法达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让学生就具体的物理知识迁移埋下思维铺垫。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进而指出这个结论对非匀强电场也是适用的,并与重力势能类比,说明电荷在电场中也是具有电势能。
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电势能的变化量,而不能决定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的数值,因此有必要规定电势能零点。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培养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学生的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利用知识类比和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利用等势面图象的对称美,形态美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自己画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2.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 2课时【实验器材准备】挂图【教学方法】理论、类比探究、分析归纳、讨论分析、应用举例、体验探究【教学过程】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从静电场中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引入新课。
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让试探电荷q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沿几条不同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来计算这几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W=F|A B|=qE|A B| W=F|A B|cosθ=qE|A B| W=W1+W2+W3+……其中F=qE|AM|分析三种情况下的做功的数据结果,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从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得出相关的物理知识。
从中发现问题和知识结论。
结论:静电力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拓展:该特点对于非匀强电场中也是成立的。
二、电势能寻找类比点:力做功只与物体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的事例在物理中有哪些呢?属于什么能?(移动物体时重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同一物体在地面附近的同一位置才具有确定的重力势能。
)思考:静电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是否隶属势能?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物理名称吗?1.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我们叫做电势能。
电势能用E p表示。
【思考与讨论】如果做功与路径有关,那能否建立电势能的概念呢?2.讨论: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新知识的得出也可以通过已有获取。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电场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他们总量保持不变。
W AB=-(E pB-E pA)=E pA-E P【思考讨论】对不同的电荷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势能的变化情况:正电荷从A运动到B做正功,即有W AB>0,则E pA>E pB,电势能减少。
●正电荷顺着电场线的方向其电势能逐渐减少。
负电荷从A运动到B做正功,即有W AB<0,则E pA>E pB,电势能增加。
<EPB,电势能增加。
< p>●负电荷顺着电场线的方向其电势能逐渐降低。
对此分析得出:电势能为系统所有,与重力势能相类似。
3.求电荷在某点处具有的电势能问题讨论:在上面讨论的问题中,请分析求出A点的电势能为多少?学生思考后无法直接求出,不妨就此激励学生,并提出类比方法。
类比分析:如何求出A点的重力势能呢?进而联系到电势能的求法。
则 E pA=W AB(以B为电势能零点)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撕所做的功。
4.零势能面的选择通常把电荷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拓展:求电荷在电场中A、B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A点移动到B点,根据静电力做功情况判断。
若静电力做功为正功,电势能减少,电荷在A点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反之静电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A点电势能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弄清正、负电荷在电场中电势能的不同特点,判断其做功特点再进行判断。
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能通过自己对不同事例的分析,知道对问题考虑的全面性有所了解,同时能正确认识到在分析问题时还应该思考问题的不同侧面,达到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发散能力,达到对物理学习全面化的探究要求。
三、电势我们通过静电力的研究认识了电场强度,现在要通过电势能的研究来认识另一个物理量──电势。
它同样是表征电场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度。
通过类比可见,若用左图中的E p/m,或右图中的E p/q,它们的值是相同的。
如何来表征这个相同的量呢?让学生很快能想到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物理量,对知识活学活用。
上面讨论的是特殊情况,下面我们来讨论一般情况:(如图)E pA=qE场Lcosθ可见,E pA与q成正比,即电势能跟电荷量的比值E pA/q都是相同的。
对电场中不同位置,由于L 与θ可以不同,所以这个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是由电场中这点的位置决定的,跟试探电荷本身无关。
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类比电场的得来过程,提出新的物理量──电势。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他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用φ表示。
表达式:φ=E p/q (与试探电荷无关)2.电势是标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3.单位:伏特(V) 1V=1J/C物理意义:电荷量为1C的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是1J,则该点的电势就是1V。
以上结论由学生得出,自己能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描叙,培养相关应用归纳知识的能力。
思索:如何来判断电势的高低呢?让学生明白:根据静电力做功的正负,判断电势能的变化,进而判定电势的高低。
现通过具体情景来进行分析。
4.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
电势顺线降低;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与电势能相似,我们知道E p有零势能面,因此电势也具有相对性。
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先规定电场中某处的电势为零,然后才能确定电场中其他各点的电势。
5.零电势位置的规定: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即电势的数值决定于零电势的选择。
因此电势有正负之分,是由于其零电势的选择决定。
通常以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与零电势能的位置规定是否有相似之处呢?与知识进行类比,从前面的结论中领会到知识的相通性,能对知识进行类比应用。
【思考与讨论】参看书上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思考若是q当做负电荷来进行研究,其结果是否一样呢?四、等势面在地理课上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势的高低。
今天我们学习了电势的知识后,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电势的高低呢?学生:在电场中常用等势面来表示电势的高低。
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
【体验性实践】寻找等势面:找正点电荷和带电平行金属板中的等势面。
通过体验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到如何去寻找等势面,达到对后续结论探究创设前置氛围。
观看挂图,从中寻找不同电场中等势面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合理猜想。
2.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⑴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静电力不做功。
W AB=E pA-E Pb=qφA-qφB=0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力做功为零的情况?引导分析得出:F⊥v⑵电场线跟等势面一定垂直,即跟电场强度的方向垂直。
引导学生用反证法达到证明的目的,加深对知识点的应用。
而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归纳总结可得出: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若两个相邻的等势面间的电势之差是相等的,则能得到书上图1.4-5的图形。
观看图形或挂图,结合电场线的特点,可得出结论。
⑶等势面越密,电场强度越大。
⑷等势面不相交、不相切。
3.应用等势面:由等势面描绘电场线方法:先测绘出等势面的形状和分布,再根据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绘出电场线的分布,于是我们就知道电场的情况了。
【体验性实验】测绘两个异种点电荷的静电场分布。
加强体验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达到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有对比的观点去学习物理知识。
课中多次用到类比的物理思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牵连,能对前面的知识达到灵活的应用,牵带多种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反映出了选修3-1的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