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6.52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高中论语十二章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核心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分析《论语》章节中的哲学观点和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4. 引导学生探讨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阅读与讲解。
- 关键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 章节主旨的归纳总结。
- 儒家思想的现实应用讨论。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 简要介绍孔子和《论语》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课文讲解- 逐章朗读《论语》原文,让学生跟读以熟悉文本。
- 对每章的难词、短语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
- 深入解析每章的核心论点,讨论其哲学和文化内涵。
第三步:互动讨论- 分组讨论各章节的含义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 每组选择一章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展示给全班同学。
第四步:应用拓展-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论语》某一章的理解。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论语》中的道德教导。
第五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论语》中某一章的感悟文章。
- 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来评估学生对《论语》的理解程度。
- 检查作业和阅读理解题,以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解读文本。
- 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进行评价,鼓励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 总结哪些教学环节最能激发学生兴趣,以便未来改进。
《论语》十二章一、课时:3课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2.难点:文言实词、虚词,课文翻译,对每章要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后世这样评价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3、《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今天一起学习他的《<论语>十二章》。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先为宋国贵族,至孔子时家道已经衰落。
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官。
中年以后,主要时间都用来整理诗书礼乐,授徒讲学。
一度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
因不满季桓子的所作所为,遂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皆不被重用。
最后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教育弟子,直到去世。
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宣扬仁政。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他曾经整理过《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主要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礼与乐——制度文明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读准字音,能解释重要实词和虚词“而、以”等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
二、过程与方法1.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法。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体会课文丰富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懂得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介绍孔子猜猜他是谁?(1)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论语》十二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论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别的文言文的地方,就是开头都会出现“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那么,整部论语都是孔子说的吗?还有谁说?《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找一找本文中孔子说的共有几则?8则,那我们的学习就从老师讲得开始自由读,齐读。
三、读准字音开火车的方式,一人读一条。
随时注意纠正字音。
指读、齐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读准字音,能解释重要实词和虚词“而、以”等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
二、过程与方法1.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法。
2.在理解全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体会课文丰富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懂得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全文。
二、读懂字词自学:重点字词在书本上圈划,并且翻译在书本上。
小组讨论:1.小组内轮流说答案2.把不懂的字词提出,在小组中讨论3.无法解决的字向全班提出。
教师释疑:解决生字词。
当堂检测:开火车的方式一一说。
教师请生翻译句子,落实意思。
三、读懂人物出示论语的句子,有很多的语气词,问: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当时的孔子,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生模仿朗读,小组讨论,并全班展示四、读出智慧任选一句,谈谈感受、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论语》十二章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了解孔子、孟子及其论著的历史文化背景。
2.感受文章或雍容或犀利或狂放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体会其妙处。
3.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题目解读《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竟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品析先贤哲思,传承优秀文化”。
在进入文本学习之前,请大家先看看孔子学琴这则小故事(投影),你会有何感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学新曲)。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技巧)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情感)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师襄子)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师襄子辟席再拜……(《史记•孔子世家》)生:我看到了孔子刻苦好学、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生: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严谨的人。
师:同学们通过积极的讨论,知道了孔子求学严谨、刻苦好学的精神。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同学们,跟随这样的先贤研习他的思想,你心动了吗?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二、研习文本内容活动一:内容初探。
师:请同学们依照表格,研读文本,归纳主要内容,提炼核心概念,分析论证方法。
(生归纳提炼分析,完成表格,投影。
)师:同学们通过表格的填写,归纳出每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概念及论证方法,表格的填写除了方便我们直观地学习知识之外,也为后续的归纳、探讨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来重点比对一下“核心概念”一栏,看看《〈论语〉十二章》主要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中出现的“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
3.以“君子”为轴,梳理各章中的内在关系,理解君子“义利观”和“内求外修”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君子的美好品格。
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预习检测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3.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君子为轴,内求外修“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君子”是孔子想要通过教育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