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社会旅游”概念与起源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旅游起源和发展▪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二、现代中国旅游的发展▪三、旅游的概念▪四、旅游活动的类型一、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旅游活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旅行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前近代旅游阶段:18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现代旅游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古代旅行活动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沒有旅行的物质基础,仅有受战争、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为生存而被迫进行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行的范畴。
2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交换的扩大,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并在奴隶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
3封建社会:在欧大洲批城市开始兴起,中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商人阶层也在逐步发展,促进了旅行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旅行的特点:1、旅行活动兴起和发展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从整个古代时期来看,旅行活动主要繁荣在古代文明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等。
2、古代旅行中商务旅行人数较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西方和中亚由于政教和一,宗教旅行较为活跃。
而在东方,帝王巡游和文人旅行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古代旅行参加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人士。
4、旅行活动的范围与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旅行时期,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船,速度较慢,所以决定当时的旅行仅是区域旅行活动。
(二)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端事件: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火车组织了570人,从莱斯特到洛赫伯勒去参加戒酒大会,当日往返,全程24英里,经库克联系,往返车票每人一先令。
特点:(1)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2)组织方式同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的情况基本相似;(3)其规模在当时是空前的。
所以,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被认为是划分古代旅行活动与现代旅游活动的标志。
1、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先进的交通工具;(2)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促使更多的人试图通过旅游来暂时改变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
欧洲简史欧洲的旅游与度假胜地欧洲简史——欧洲的旅游与度假胜地欧洲是一个充满着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大陆,拥有众多迷人的旅游与度假胜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一起回顾欧洲的简史并探索其中最著名的旅游与度假胜地。
一、古希腊与罗马古希腊与罗马是欧洲文明的摇篮,这些古老的文明留下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遗迹。
首先是雅典的帕台农神庙,它是古代希腊文明的象征之一。
而罗马的斗兽场则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它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
这些古代遗址和文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文艺复兴之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的重要里程碑,而意大利则是这个时期的中心。
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收藏了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包括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等。
再向南,您将来到罗马,这座城市充满着古代的辉煌与美丽。
而威尼斯则是浪漫之都,以其独特的运河景观和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
三、浪漫之都——法国法国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中巴黎更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之都。
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此外,法国还有其它许多值得一游的城市,如里昂、尼斯和马赛等,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四、北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挪威的峡湾和峰峦壮丽的山脉,瑞典的美丽湖泊和宜人的小镇,冰岛的冰川和温泉等都是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
此外,丹麦的哥本哈根和芬兰的赫尔辛基也是值得一游的城市,它们保留着独特的北欧文化和风格。
五、南欧的阳光之旅南欧地区以其宜人的气候和美丽的海滩而闻名。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以其现代主义建筑和海滩吸引着游客。
而希腊的圣托里尼岛则以其令人惊叹的风景和蓝顶教堂而闻名。
此外,葡萄牙的里斯本、意大利的阿马尔菲海岸以及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也是南欧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总结欧洲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的大陆,其中的旅游与度假胜地数不胜数。
从古希腊与罗马的遗迹到文艺复兴之都意大利,从浪漫之都法国到北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再到南欧的阳光海滩,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游客的探索。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
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着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1)论文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
旅游的概念的发展旅游是指个人或群体出于娱乐、休闲、文化交流等目的,远离日常居住地或工作地,前往其他地区旅行的行为。
旅游的概念最早源于欧洲,最初是指亲自到外国旅游进行文化交流的贵族阶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消费活动,涵盖了多种形式和旅游方式。
旅游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消遣旅游阶段这个阶段的旅游是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追求个体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感。
早期的消遣旅游多为贵族阶层所进行,后来逐渐扩展到中产阶级和各个阶层。
这一阶段的旅游主要是各种娱乐活动,如观光、温泉浴、游泳、滑雪、蹦极等。
2. 文化旅游阶段随着大众对文化的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追求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方式。
文化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以参观、学习、艺术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这种旅游方式强调社会和文化认识的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在文化旅游中,旅游者常常参加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古迹、音乐会、剧场、文学节等活动,以学习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从而丰富个人的文化素养。
3. 自然旅游阶段自然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旅游者主要是感受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亲近接触的旅游,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自然旅游中,旅游者可以参加徒步旅行、露营、钓鱼、滑翔机、潜水、冲浪、探险等活动,感受自然的魅力。
此外,自然旅游还可以促进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共生。
4. 健康旅游阶段健康旅游是指以健康为导向的旅游,旅游者在旅游中还可以进行各种健身、练习、疗养、养生等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健康养生的目的。
健康旅游是人们日益注重身心健康的一种表现,有助于消除压力、改善身体健康、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
常见的健康旅游形式主要有天然疗法、温泉观光、健身锻炼、饮食调理等。
5. 个性旅游阶段这个阶段的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爱好。
旅游的起源、本质与终极意义的探究——从旅游哲学的角度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旅游的起源、本质与终极意义的探究——从旅游哲学的角度摘要:旅游概念是旅游学进行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旅游概念基础上,剖析了现有旅游概念的缺陷和不足。
通过哲学提供的逻辑思考方式,探讨了旅游和旅行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的定义。
本文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研究和困难的大背景下,提出当前旅游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模糊概念,同时旅游研究存在,定位不准确,如薄弱和落后的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哲学反思的旅游基地的问题。
本文通过运用哲学思想方法,厘清旅游语境的研究,认识到只有弄清旅游研究的基本问题,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旅游;起源;本质;哲学意义目录引言旅游产业是适应旅游活动的需求而出现的,并反过来推动着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但仍有不少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以前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回顾,大多从纯文化和史学角度,而很少从经济这一层面进行剖析,这多多少少是中国旅游发展史研究中的遗憾,因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也正是旅游的经济性决定了旅游文化性及其他相关属性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它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如何,人们是相当茫然的,不可能完全因循西方的旅游发展模式,也不能在已有的传统模式里封闭桎梏,而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就必须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也就是笔者选择,中国旅游产业的形成及发展趋势,这一研究课题的初衷。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导言:事件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尤其是西方,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成为事件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因此,研究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
一、概念:事件旅游是指游客基于特定事件的兴趣和需求,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一种旅游方式。
这些事件可以包括体育比赛、音乐节、文化庆典、展览等。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各地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他们丰富多样的事件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内容:西方事件活动的丰富多样为事件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不仅展示了体育精神,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音乐节如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洛拉帕卢扎音乐节等吸引了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文化庆典如威尼斯双年展、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之美。
展览如巴黎时装周、美国国际汽车展等则是时尚和科技的盛会。
这些事件活动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让他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沉浸于独特的体验当中。
三、方法:研究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游客的旅游动机、满意度和行为特征等相关数据,从而了解游客参与事件旅游的原因和决策过程。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西方国家的典型事件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件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此外,还可以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事件旅游进行对比,探索事件旅游发展的共性和差异。
四、启发:研究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西方国家在事件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活动的创新和品质,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因此,我们在推动本土事件旅游发展时应该注重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提高活动的品质和吸引力。
旅游的概念与范畴1. 引言旅游是人们为了娱乐、休息、学习等目的而离开原居地,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体验和探索的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旅游的概念与范畴,以帮助读者对旅游有更全面的了解。
2. 旅游的概念旅游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语“τροπη”,意为“转移”或“旋转”。
旅游最早出现在希腊的雅典,最初是指人们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军事、商业或政治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逐渐从实用目的转向了娱乐和休闲。
在现代社会,旅游被定义为个人或群体为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学习等目的离开原居地,前往其他地方体验和探索的活动。
旅游的目的可以多样化,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
3. 旅游的范畴旅游的范畴包括旅游行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和旅游影响等方面。
3.1 旅游行为旅游行为是指人们离开原居地,到达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的行为。
旅游行为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
个人旅游行为通常是为了个人的休闲和娱乐,而群体旅游行为可以是家庭、朋友或团队一起旅行,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3.2 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是人们前往旅游的具体地点。
旅游目的地可以是国内的城市、景点,也可以是国外的国家或地区。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通常受到个人的兴趣、预算、季节、交通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
3.3 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指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旅游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景点开发、旅行社等多个领域。
旅游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有重要的作用。
3.4 旅游影响旅游对于目的地和旅游者都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而消极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文化冲突等。
因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变得非常重要。
4. 结论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和娱乐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介绍了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包括旅游行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和旅游影响等方面。
欧洲旅游文化论文:欧洲各国旅游文化论文浅析欧洲国家社会旅游发展模式摘要:社会旅游这一现象在我国还很陌生,而在它的起源地欧洲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欧洲国家的社会旅游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成的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
本文引入了国外社会(福利)旅游的概念,梳理了目前欧洲国家社会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概况总结了欧洲国家社会旅游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社会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经验Social Tourism,在西方称为社会旅游,或是福利旅游,补贴性旅游,这种旅游方式最早起源于欧洲中北部的一些国家,如法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
社会旅游在这些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体系,建立了比较专业的社会(旅游)服务机构;而社会旅游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生”的事物,苏琨[1](2021)指出国家于2021年颁布的“国民休闲计划”中明确提出将采取措施倡导针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旅游、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旅游、针对学生群体的休学旅游和针对离退休人员的银发旅游的发展。
虽然“国民休闲计划”的提出首先是作为抵制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工具,然后才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但如何针对低收入群体开展福利旅游已经成为政府、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需要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旅游的内涵鉴于国内对于社会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侧重于将国外学术界和学者对于社会旅游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旅游的对象研究国外最早关于社会旅游的定义是从关注低收入人群开始的,Hunziker[2](1951)是最早关注社会旅游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社会旅游是那些在经济上或是其它方面处于弱势的人们参与到旅游中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1];在1957年,Hunziker[3](1957)又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旅游是由低收入人群参与的一种特殊的旅行方式,为他们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也与众不同,该定义对日后社会旅游的研究有着较大的影响,旅游界开始重视低收入群体的旅游活动。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萌芽旅游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
从历史上看,人口的流动分三种:迁徙、旅行、旅游。
旅游的萌芽1、原始社会人类的迁徙(前期,被迫性与求生性)2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3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4 、封建社会旅行的发展原始社会人类的迁徙原始社会前期: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受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
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但是并未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
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原始社会人类的迁徙在主观上来讲,并未旅行的需要,在客观上来讲,(气候、天灾)迁徙是为了自然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产生的,处于生存需要。
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这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原始社会人类的迁徙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是一个性好远游的古代帝王,他“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大禹治水,居外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广泛流传。
与现代意义的旅游有本质区别,但揭开了中华民族旅游历史的扉页。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最初远远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区域的了解。
这个时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手工作坊产生,大家族,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道路。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产品交换范围扩大。
(贸易往来,物物交换)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人们为了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要去其他地区交换自己的产品,产生了旅行经商。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以古罗马帝国最为典型(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切都促进了旅行的发展。
对西方“社会旅游”概念与起源的探讨摘要:虽然社会旅游这一现象在我国还很陌生,但在国外却早已出现,近五十年来,曾有许多组织和专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推广。
本文引入国外社会(福利)旅游的概念,并对其本质特征进行辨析,了解其意义及其历史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旅游;福利旅游;大众旅游
“大众旅游”在给社会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享受,它的“社会福利”作用日显突出。
“社会旅游”的实现、开展与普及不仅可以使公民大众获取公平的旅游体验,而且还能对全社会的经济和文化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人类社会更健康、更和谐地发展。
一.“社会旅游”与social tourism
在欧美地区,社会旅游正在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旅游发展的程度也将会成为考察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是否执政为民,开明积极的圭臬。
“社会旅游”是由英文social tourism直译而来的一个概念,但若以“社会旅游”来理解social tourism的本质意义时,却会产生与其原始概念social tourism背离的信息,甚至还容易与英语中的另一个概念mass tourism,即大众旅游,相混淆。
在对国内有关文献的检索中,涉及到social tourism这一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有侧重,对该译名的翻译
有:社会旅游(王晓红,2009),社会补贴性旅游,福祉观光\福利旅游(李祗辉,2009),社会福利旅游(纪菲菲,2012)等。
在对这些翻译名称的对比中发现:“社会旅游”容易被误解为“大众旅游”;“社会补贴性旅游”的意思中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的局限;“福利旅游”遗漏了原概念中的“社会性”;“社会福利旅游”则将“福利”强行植入原概念。
所以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它统一的译名。
依social tourism 的内涵来理解,将其翻译为“社会(褔利)旅游”比较合适,其一是完善表达了它的实际意义,其二是体现了该概念的原始本质。
二.“社会(福利)旅游”的由来与发展
社会(福利)旅游这一概念在西方的提出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9世纪时,只有上层社会的人士才可旅游,多数人没有旅游及度假的可能。
1936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带薪休假公约后,社会(福利)旅游开始付诸行动。
该公约的精神也在1948年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有所体现,“人人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即合理限制工作时间和定期带薪休假。
”因此,社会(福利)旅游的提出是基于伦理的需求。
该需求的倡导者确信该权利的合法性。
而该权利指的是旅游权,它是工作权,休息权以及带薪休假权的自然延伸。
然而,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社会(福利)旅游大约出现在20世纪初,随着为贫困儿童开展度假宿营活动和为青年开设旅舍的活动的
兴起,也就出现了社会(福利)旅游。
宿营活动开展之后,人们开始感趣于其中的教育作用,于是活动范围扩大到所有孩子,而不仅仅是贫困孩子。
建立营地并提供住宿和早餐的想法是在19世纪末才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旅游的国家政策在某些国家出现,特别是对旅游建筑设施的投资和对民众假期的保护被提上了日程。
同时在工会的主持下还出现了许多协会组织,如家庭运动组织,劳资协议会等,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发展并扩大社会(福利)旅游。
二战后出现了一些国内的或国际的联盟组织,它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了一起,比如国际野营组织、蓬车联合会以及国际青年旅馆协会等。
到了1963年,国际社会(福利)旅游局(bits)成立了,(2010年10月更名为社会(福利)旅游国际组织,即oits)其主要投资人为亚瑟.赫劳特。
多年来由于亚瑟.赫劳特的不懈坚持,确保了社会(福利)旅游在国际上的促进和发展。
社会(福利)旅游源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和瑞士,之后这项运动也涉及到了美洲的一些地区,如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在欧美等国,社会(福利)旅游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萌芽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强劲成长期,以及之后的萎缩期,或可称之为人们对社会(福利)旅游的目标和基本概念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义的质疑和探索期。
于是也就产生了1996年国际社会(福利)旅游组织大会上的“蒙特利尔宣言”(declaration of montreal),并制定了社会(福利)旅游新宪章,
使得这项运动从欧洲普及到了美洲。
因为人们对“社会(福利)旅游”见解各异,故而便出现了不同的概念。
1959年,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和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二次社会(福利)旅游代表大会上,学者汉兹克对社会(福利)旅游提出了定义:“社会(福利)旅游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进行的旅游,它是一种特殊的旅行形式,所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众不同。
”学者阿迪提出了另一定义:“社会(福利)旅游是指那些在没有社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无法承担费用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游形式。
是一种没有协会帮助,个人不可能实现的旅行。
”根据这些定义和社会(福利)旅游第三次国际大会提出的报告可知,社会(福利)旅游的构成要素是:一.旅行方式“有限”;二.由地方政府、雇主、工会、俱乐部或员工附属的其他协会组织提供津贴;三.它所提供的旅行一般在正常居住地区之外。
其中带薪休假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福利)旅游方式(王晓红,2009)。
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的路易斯.乔林教授曾提出了更为明确而具体的定义:“社会(福利)旅游是指那些能够让所有人参加的,并同时关注游客与目的地社区关系质量的旅游项目、旅游事件和旅游活动,特别是应该有青年人、退休人员及低收入的个体和残疾人参加。
”它提供户外活动,尤其是给年轻人,它代表另一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于该区的民主化进程,增加其娱乐、交际及受教育的机会(0st,2011)。
据社会(福利)旅游国际组织(oits)的定义,社会(福利)旅游是指“因参与旅游而引发的所有与旅游有关的现象,尤其是指社会低收入阶层参与的旅游。
这种旅游能够实现或变得便利,缘于明确的社会性措施。
”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对社会(福利)旅游进行的标准认定是:任何旅游组织,包括协会、合作机构、联盟、基金会、联合会、非盈利性组织、公司等,只要它在章程或宗旨中明确认定其社会目标及目的是扩大旅游和旅行的数量,并非只是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那么这个组织就可以称为社会(福利)旅游运动的成员。
社会(福利)旅游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能使人想到互助和友爱,能够唤起世界上许多仍然还没有闲暇时间的人们的希望
(0st,2011)。
三.结语
根据以上探索得知,social tourism应译为社会(福利)旅游,它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和必须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虽然涉及的是旅游,但实际所表达和表现的是社会整体的一种公平公正的伦理,是文明社会所应追求的一种互助互爱平等享乐的意识,是休闲社会的基础和方向。
所以对社会(福利)旅游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际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祗辉.福利旅游概念内涵与研究述评[j]江苏商论2009(3):83-85
[2]王晓红.从经济旅游到社会旅游: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9(8):56-63
[3]纪菲菲. 社会福利旅游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5):54-56
[4]lynn minnaert,robert maitland,graham miller. tourism and social policy: the value of soci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 36(2):316-334[eb/ol].[2011.10]
[5]anon. social tourism. [eb/ol].[2011.10].http:
///wiki/social-tourism
[6]anon.origins of social tourism.
[eb/ol].[2011.12].http:///en/index.php?menu=1&submenu2
作者简介:纪菲菲,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旅游与休闲研究。
韶关学院研究项目“国民休闲计划的实证性研究”(编号[2010]207-28)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