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ora数字成像系统在根管治疗中运用的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文章编号 1007-9564(2004)02-0108-03根尖片数字化X线摄影术在口腔医学的应用300041 天津市口腔医院放射科 肖 玲 杜金梁Ξ(审校)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术;根尖摄影;口腔疾病中图分类号 R814.4 文献标识码 A 优质的X线影像片是口腔医学诊断、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临床实践表明,传统的增感屏/胶片方式所获X线片的质量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导致软、硬组织结构不清、轮廓模糊,并减少了影像信息量[1]。
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即CR(C omput2 ed Radiography)是用CCD(change-coupled device)探测器或影像板((image plate,IP)代替传统X线胶片直接将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显示在显示器上,减少了其他因素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亦提高了效率[1-3],这与数码相机将传统X线牙片的模拟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的获得途径有着质的区别[4]。
1 根尖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背景回顾、组成及工作原理1.1 背景回顾 根尖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是现代医学影像学中一门新技术[5,6]。
CR近十年来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其中较著名的包括FUJ I CR系统;SIDEXIS系统;Digora系统;Radio Visio Graphy系统;Sens-A-Ray系统等,产品性能各有侧重[7]。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个口内直接数字化X 线摄影系统RV G(radio visiography)问世。
RV G及其后开发的Flash Dent均以感受可见光的CCD探测器为基础,X线信号先进行光电转换,再经数字化后呈像。
而后出现的Sen-A -Ray及Visualix/Vixa、SIDEXIS是以能直接感受X线信号的CCD探测器为基础,直接把X线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进行数字化成像。
由此RV G、Flash Dent、Sens-A-Ray、Vixa、Sidexis通称为CCD系统。
口腔医学中牙齿根管治疗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牙齿根管治疗是一项常见的手术。
牙齿根管是指牙齿内部的根部空腔,其中包含着牙髓组织和牙髓血管。
当牙髓组织受到感染或损坏时,根管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以挽救患者的牙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牙齿根管治疗提供了更加精确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首先,数字化牙科成像技术是根管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进展。
传统的X线片在牙齿根管治疗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它们只能提供二维图像,为医生提供有限的信息。
相比之下,数字化牙科成像技术能够提供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将病情更直观地展示给医生。
通过数字化牙科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根尖周病变、根管曲度以及根管内的感染等问题。
这样,医生在进行根管治疗时能够更加精确地操作,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新技术是根管机器化治疗。
传统的根管治疗需要医生使用手动工具来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组织,这一过程需要医生的手工技巧和经验。
然而,根管机器化治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根管机器化治疗利用旋转式仪器和先进的电动设备,能够更快速、高效地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组织,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牙齿根部的结构。
此外,根管机器化治疗还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治疗的舒适度。
除了技术的更新,根管治疗过程中的新方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比如,患者可以选择全麻下进行根管治疗。
全麻下的根管治疗让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避免了手术中的疼痛感和不适感。
这种治疗方式对于那些牙齿敏感、怕疼或者有恐惧心理的患者来说是一种福音。
全麻下的根管治疗需要有资质的麻醉专家来进行,因此医生的专业水平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此外,激光技术在牙齿根管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激光技术能够有效地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组织,并且具有无创、微创等优势。
激光治疗还能够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疼痛感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此外,激光技术还可以促进牙体组织的再生,增强牙齿的稳固性和牙周组织的健康,对于根管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先进根管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根管治疗是一种牙科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牙髓炎、牙髓坏死等牙齿问题的治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已经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根管治疗技术。
这些技术的出现,为牙科领域的治疗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进步。
一、微创根管治疗技术传统的根管治疗需要在患牙上进行大幅度的牙齿组织切除,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和影响。
而微创根管治疗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不切除大量牙齿组织的情况下,有效地治疗牙髓炎和牙髓坏死等问题。
该技术具有治疗效果好、恢复快、疼痛感小等特点,被认为是根管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二、口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数字化的技术和设备,而这些新技术也被应用到了根管治疗技术中。
例如,口腔数字化X光机和CT扫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牙的病情,进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此外,数字化设备还可以配合根管治疗器材,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操作,提高治疗成功率。
三、激光根管治疗技术的应用激光技术的应用也为根管治疗技术带来了一些新的进展。
激光根管治疗技术可以不用手工清洁牙髓管,而是利用激光直接进入根管,对根管内的菌落和毒素进行清洁和杀灭。
相对于传统的根管治疗方法,激光根管治疗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消除菌落和病原体,减少治疗中的疼痛感和感染风险。
四、微生物诊断技术的应用微生物诊断技术可以通过快速检测出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病原体,进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传统的根管治疗方法在治疗全口炎症时,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微生物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精确地诊断出病因,并根据病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率和成功率。
总之,先进的根管治疗技术为口腔牙科领域的治疗和研究带来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应用,相信未来的根管治疗技术将会越来越微创、精准和可靠,为患者带来更加健康翡翠别墅终身享有的美好微笑。
数字化技术口腔临床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口腔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数字化技术对口腔临床的促进作用。
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诊断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影像学方面。
传统的口腔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片、CT扫描等,但这些技术存在辐射的缺点,不利于长期观察。
而数字化口腔影像技术采用数字传感器,通过光电转换将影像数字化,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存储,更加清晰、便捷。
比如数字化口腔X线片可以实现图像的放大、对比度调整等操作,有利于医生对病灶进行准确判断。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口腔拍摄,比如口腔内窥镜、口腔相机等设备,可以实时显示口腔内部情况,便于医生进行观察和诊断。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口腔诊断的准确性,还减少了患者的辐射暴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二、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字化设计和制作口腔修复体。
传统的口腔修复体需要通过模型、印模等多道工序,繁琐且时间长,容易出现误差。
而数字化设计和制作口腔修复体可以通过口腔扫描仪获取口腔数据,然后在计算机上设计修复体,最后由数控机床制作,整个流程简洁高效,大大提高了修复体的精度和质量。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牙齿种植手术。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进行种植模拟,确定种植位置和方向,提前规划手术过程,减少手术风险。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口腔治疗更加规范化和精准化,受到了口腔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预防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预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口腔健康监测和个性化预防方面。
口腔健康监测方面,通过数字化口腔扫描仪可以对口腔疾病进行实时监测,了解口腔健康状况,及时干预。
个性化预防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口腔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预防方案,提高预防效果。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3种方法测量牙齿根管工作长度准确性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拟行根管治疗的恒前牙病例共60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感法组207颗、X光数字化成像法组202颗和电测法组191颗,分别使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进行根管工作长度测量,并以此长度根管预备后试尖判断准确性。
结果:电测法的准确率90.58%明显高于指感法的58.46%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指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aypex5测量仪是一种操作方便、准确率高的根管工作长度测量仪,X光数字化成像系统作为辅助应用于根管治疗中。
标签: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根管工作长度测量根管治疗过程中根管工作长度测量、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等步骤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准确测量根管工作长度是提高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前提,亦是完善根管治疗的保障。
临床上常用指感法、X线片法、电测法等测量[1],各种测量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近年来,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电测法所需仪器的设计趋于更完善、更准确,受干扰少,可操作性强;X光数字化成像系统应用于牙髓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放射线剂量低、曝光时间短、立即显像,便于存档、调节和观察,其配套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为快速、准确地测量根管工作长度提供了可靠的条件基础。
本研究对根管工作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口腔内科门诊收治的初诊为牙髓炎、拟行根管治疗的恒前牙病例,年龄25~50岁,共600颗患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牙分为感法组207颗、X光数字化成像法组202颗和电测法组191颗。
所有牙齿无病理性松动,X光数字化成像图片显示根尖周无病理性破坏。
1.2 材料法国Kodak2200口內根尖X光数字化成像系統;德国VDW-Raypex5根管长度测量仪;瑞士登士柏公司产标准H锉。
口腔医学中牙齿根管治疗的新技术与新材料近年来,口腔医学领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其中牙齿根管治疗也不例外。
牙齿根管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治疗方式,用于治疗牙齿感染、牙髓坏死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口腔医学中牙齿根管治疗的新技术与新材料,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物活性材料的应用传统的根管治疗中通常使用胶体硅等填充材料进行根管充填,但这些材料对细菌的抗菌效果较差,容易导致感染复发。
而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应用为根管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1. 生物活性陶瓷:生物活性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
其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感染的复发。
2. 生物活性涂层:一些新型根管填充材料表面采用了生物活性涂层,能够释放抗菌物质,抑制细菌生长,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内窥镜技术的应用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技术,能够提供更清晰的根管视野,对根管治疗的操作提供了更精确的指导。
1. 光纤内窥镜:光纤内窥镜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内窥镜设备,通过其细小的光纤将图像传输到显示屏上,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根管内部的情况,提高治疗准确性。
2. 数字内窥镜:数字内窥镜采用高清晰度图像传感器,图像质量更清晰,同时还可以通过内置摄像机将图像传输给患者观看,提高患者参与感和治疗效果。
三、超声技术的应用超声技术在牙齿根管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清除根管内的细菌和坏死组织。
1. 超声洗净器:超声洗净器通过高频振动产生的微小气泡爆破效应,能够清除根管内的细菌和坏死组织,清洗效果更好。
2. 超声器械:超声器械在根管清理和扩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四、可视化治疗系统的应用可视化治疗系统是一种结合了光学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治疗设备,能够提供更高的治疗精度和可视化效果。
1.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显微视野,医生可以观察到根管内的微小结构和细菌感染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在口腔整形中的应用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化医疗技术在口腔医疗领域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包括数字化影像、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打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口腔整形提供更加准确、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数字化影像技术,又称为口腔数字化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取患者口腔内部状况的影像资料。
这种技术将传统的照片、模型等替换成了数字化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影像质量,同时能够快速获取影像数据并进行保存和共享。
数字化影像技术有助于精确分析患者口腔情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可以采用基于数字化影像的虚拟正畸技术,准确地进行牙齿的矫正。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简称CAD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口腔整形设计。
通过数字化技术,医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整形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整形效果。
与传统的口腔整形手术相比,CAD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模拟出手术前后的效果,有效地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例如,对于牙齿矫正治疗,可以使用CAD技术制作出精确的矫治器,达到更好的矫正效果。
三维打印技术,即将数字化的影像或CAD设计文件转化为实体模型的制造技术。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医生提供更为直观、可感知的治疗原型,同时也可供患者参考和观看,提高患者的治疗理解和接受度。
例如,在口腔种植治疗中,使用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精确的口腔模型,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可行的种植方案。
总体来说,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在口腔整形中的应用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准确、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虽然数字化医疗技术需要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有更高的技术素养和专业水平,但长远来看,数字化医疗技术将成为口腔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微镜在根管再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观察根管显微镜在根管再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
方法:取需要根管再治疗的患牙57例,其中30例在根管显微镜下进行根管再治疗,其余27例采用常规的根管再治疗,两者进行比较成功率及临床疗效。
结果:在根管显微镜的帮助下根管再治疗成功的有26例,成功率86.7%;常规根管再治疗成功17例,成功率63.0%。
结论:根管显微镜更有利于提高根管再治疗的成功率,与常规根管再治疗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显微镜根管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或根尖周病首选的方法,它提高了牙的保存率[1]。
由于我国牙髓治疗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以及塑化术、干髓术对长期牙髓炎的治疗临床疗效较差。
近年来,随着根管治疗术的逐步应用和普及,大量初次治疗失败患牙需进行根管再治疗。
然而,由于根管内容物常难以取出,所以经过初次治疗根管的再通成为治疗的难点。
本研究应用在手术显微镜的帮助下进行初次治疗失败患牙的根管再通,与一般方法比较并评价其再通效果。
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选取2006年2月~2007年8月于我院口腔内科门诊就诊的57例需要根管再治疗的患牙。
其中男26例,女31例,年龄32~67岁。
前牙5颗,前磨牙9颗,磨牙43颗。
全部病例由一位医生完成治疗,并在术前、中、后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评定治疗效果。
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张口度正常;②患牙有牙髓治疗史,但是由于出现临床症状,需进行牙髓再治疗。
排除标准:①纵折牙;②患者不能配合进行根管再治疗的;③重度或进行性牙周病患牙。
治疗方法:将临床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
两组均祛除患牙冠部充填物,充分暴露髓腔,确定根管口位置及数目。
然后A组在根管显微镜下,首先采用超声根管锉扩通根管上段及中段,至根管下段时,换用小号手动H锉,探通根管直至根尖孔;在根尖部细小或堵塞的根管内,配合使用EDTA 溶液疏通根管。
用1~3号G钻敞开根管中、上段,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内封入氢氧化钙。
GENGIGEL透明质酸在根尖囊肿刮治术后应用的效果评价目的:观察GENGIGEL透明质酸处理根尖囊肿刮治术(apical cyst curettage)后创口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8例上前牙区根尖囊肿刮治术的病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GENGIGEL透明质酸和生理盐水处理创口,记录术后当天及第1、3、7天时创口红肿情况,及患者对创口疼痛的评分。
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X线检查结果,以Digora分析比较术区骨组织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GENGIGEL透明质酸组患者创口红肿程度及疼痛感皆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ENGIGEL透明质酸不仅能减轻根尖囊肿刮治术后创口炎症反应,而且能促进骨组织生长。
标签:根尖囊肿;透明质酸;炎症;骨密度根尖囊肿(radicular cyst)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所致,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逐渐形成囊肿[1]。
较大的根尖囊肿一般在常规根管治疗基础上行根尖囊肿刮治术以达到保留患牙的目的。
但是术后肿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囊肿造成的骨缺损影响牙齿的稳固。
因此临床上常用一些非机械的治疗方法配合手术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重要的酸性黏多糖,也是构成血管壁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细胞外基质功能整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具有抗炎、抗感染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2-3]。
外源性透明质酸已成功地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牙周病、牙槽外科等口腔疾病的辅助治疗[4-11],在根尖囊肿手术治疗方面少见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口腔科门诊行上前牙区根尖囊肿刮治术病例68例,年龄18~40岁,平均27岁,男37例,女31例。
Digora数字成像系统在根管治疗中运用的评价
作者:陈凌吴赟骆凯闫福华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8期
【摘要】目的:评价Digora数字成像系统在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Digora数字成像系统对136颗根管治疗患牙分别拍摄数字化牙片观察根尖片的准确度及根尖清晰度。
结果:Digora口腔数字成像系统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
在各个区域的影像中2级以上图像超过90%。
结论:Digora口腔数字成像系统可对根管充填的结果做出明确判断,其图像清晰且后处理功能明显优于传统牙片,与CCD系统相比使用舒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数字成像系统。
【关键词】数字成像 X线胶片根管治疗术
数字化X线摄影术用于口腔医学领域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口腔数字成像系统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1,2]。
1994年,第一套磷存储影像板影像系统开始应用于口腔临床诊断,由于该技术潜在的优点,如成像迅速、存传输方便、可以进行后期加工、所需X线剂量小、影像板放置方便等,应用日益广泛[3]。
Digora系统是类这一基于光激发磷(photostimulable phos-phor,PSP)技术的口腔系统数字成像系统,与其它数字成像系统相比,其底片大小和形态与普通胶片相同,可弯曲及重复使用,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
本研究对136颗根管治疗患牙运用Digora系统进行根尖周数字化成影像采集,对其数字化影像进行评价,探讨它在根管治疗中运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1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
2006年12月-2007年3月就诊于我院口腔科的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36例,男65例,女71例,平均年龄37岁。
其中上前牙37颗,下前牙28颗,上后牙32颗,下后牙39颗。
1.2材料
Digora口腔数字成像系统由PLANMECA公司生产,由磷存储板、扫描仪、计算机和输出设备4部分组成;PLANMECA X线机:管电压 65 kpV,管电流 7.5 mA。
1.3方法
所有患牙经常规根管预备及充填后,采用X光平行投照技术拍摄根尖片,经扫描成像后得到X光影像。
全部摄片由一名口腔放射科技师完成。
2 成像质量判定及标准
在成像系统经过调整图像灰度和对比度后,图像质量分为4级:
I级:所拍摄区域的牙齿和牙周组织图像清晰,病变能充分显示;
II级:经过图像处理调整仍有部分区域图像显示欠佳,但大部分区域显示较好,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III级:经过图像处理调整后仍有接近一半的图像区域显示欠佳,免强可以进行临床诊断;
Ⅳ级:经过图像处理调整后大部分区域图像显示欠佳,无法用于临床诊断。
3 结果
本研究应用Digora口腔数字成像系统对136颗根管治疗患牙进行拍摄,成像质量判定结果显示:牙根周围白色骨硬扳及黑色线性牙周膜清晰、连续。
根尖位置定位明确,牙槽嵴顶和牙颈部均显示清晰,拍摄区域的牙齿和牙周组织的病变均能充分显示(图1~3)。
不同牙位图像质量比较见表1。
4 讨论
Digora口腔数字成像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间接数字化成像技术,该系统利用的信息载体为涂有辉尽性荧光物质感光层的成像板,在第一次由X线激发后储存X线摄影信息,经激光扫描作第二次激发,将储存的X线摄影信息转换为可见的荧光,然后数字化成像,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4]。
它可提供即时可用的图像,曝光宽容度大,可在显示器上观测数字化的X 线影像,即刻诊断,还可以根据诊断需要自由调整影像的密度和对比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照。
由于其不使用化学显影技术,因此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潜在污染。
在基本上不影响影像诊断效能的情况下,可将投照剂量减至传统胶片剂量的 5%~95%,成像速度快,影像的存贮传输更加方便。
此外,可以方便地对影像进行后期处理,对感兴趣的病变部分可进行,如缩放,翻转,对比度和亮度调节,测量密度、长度及面积,伪彩色处理等功能,使容易混淆的病理结构突现出来,提供了快速准确诊断病情的手段。
患者的图像信息可通过网络传送到不同的计算机终端,便于临床医生观察和分析,必要时还可通过网络传输图像进行远程医学交流。
与CCD系统相比,Digora口腔数字成像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其影像板大小与普通胶片相同,而且可以弯曲并重复使用,没有电线的限制,而CCD探头过厚,放置在后牙区时极为不方便。
本研究对136颗根管治疗患牙采用Digora口腔数字成像系统进行拍摄,其成像质量判定结果显示,在不同牙位图像中,I级图像率在下前牙区达96.2%,上前牙区达100%,上后牙区达90.6%,下后牙区为94.8%,上前牙区、下前牙区及下后牙区均没有发现Ⅲ级Ⅳ级图像。
上后牙区出现一例Ⅲ级图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上颌窦底位于上颌磨牙腭根或近远中根水平,颊侧颧牙槽嵴密度较高,牙根易重叠,存在较多干扰有关[5]。
尽管本研究结果提示Digora口腔数字成像可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在各个区域的影像中2级以上图像超过90%,可代替传统胶片技术。
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发现数字底片由于容易受损,由此可造成图像伪影是其不足之处,还需做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Blume H, Jost RG.. Chest imaging whithin the radiology department by means of photostimulable phosphor eomputerd radiography [J]. J Digit Imaging, 1992, 5: 67
[2]Chen SK, Hollender L. Digitizing of radiograohs with a flathed scanner[J]. J Dent, 1995, 23: 205
[3]雷雨, 王虎, 朱智敏. 磷存储影像板影像系统在口腔诊断中的应用[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 4(8): 468-471
[4]刘晓峰, 束蓉. 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在牙周病研究中的应用[J].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1, 10(1): 40-42
[5]邹兆菊. 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M].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