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绪论城市与城镇化
- 格式:ppt
- 大小:8.74 MB
- 文档页数:109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一、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二、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答: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三、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答案一:(来自百度文库某同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
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
“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
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
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
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4。
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
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经典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包括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城市功能区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城市环境保护等内容。
在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部分,书中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的背景。
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进行了解析,展示了不同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
在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念部分,书中介绍了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然后,详细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扩展、城市集聚、城市更新等问题,引出了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部分,书中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的内外关系、城市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组织原则。
重点讨论了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原则。
在城市交通规划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交通需求预测和交通影响评价的方法。
然后,探讨了城市交通网络的设计与规划原则,以及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的策略。
在城市风貌与景观设计部分,书中强调了城市风貌对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性,介绍了城市风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然后,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公园绿地设计、河道景观规划、道路绿化等。
在城市环境保护部分,书中讨论了城市环境的问题和挑战,介绍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然后,提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包括空气质量改善、噪音控制、水资源管理等。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本全面介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材,对于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系统地讲述了城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应用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城市规划学习资料。
第一章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 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 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 城市化水平高。
8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1989 年12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
而在2007 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2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3 田园城市的理论4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5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 城市全球化;2 区域一体化;3 信息网络化;4 全球城镇化。
6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 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 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1、1909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它从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的内涵和特点,阐述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对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它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再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和经验。
它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炼了一系列成功的城市规划实践经验,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借鉴。
通过对城市规划实践案例的深入剖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和借鉴,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它指出,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城市规划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部系统介绍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权威著作,它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它的出版对推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城市规划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简介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和建筑风貌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设计,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是城市规划原理的第四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实践经验。
内容概述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城市规划概述:介绍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和重要性。
同时,介绍城市规划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趋势。
2.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空间效率等。
这些原则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3.城市规划的流程:介绍城市规划的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
包括城市调研、规划编制、方案评审等。
4.城市规划的实践经验: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城市规划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和实践经验。
包括城市综合规划、城市设计等。
5.城市规划的挑战和前景:介绍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等;同时展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丰富的规划师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设计。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规划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防御和布局,例如古代罗马的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规划逐渐从简单的布局转变为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规划,需要考虑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工作是在一系列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
这些原则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福祉。
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第2节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
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第3节城镇化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
!!!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
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和更新,本文将围绕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展开讨论。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而在第四版的城市规划原理中,更加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水资源等,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第四版的城市规划原理中,更加注重了对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的收集和反馈,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实现了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人性化。
城市规划不再是一些专家和政府官员的决策,而是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使得城市规划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更加符合居民的利益。
再者,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合理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
同时,城市规划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还强调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城市规划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考虑,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只有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更新,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整体性和系统性等重要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 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现特征,指出了中国、未来的_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系。
未来的中国城布 fi'uc应当是立足¥城乡k域的¥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1居民点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
当时的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在长期与自然的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有了捕鱼、狩猎,,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出现了农业:从狩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
这些沟、墙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城市的形成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
由于原始部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_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知识点复习题第一章名词解释城市(定义和形成):全球化理论(定义):增长极理论:城镇化(定义、表现特征);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过城市化:选择填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和分离。
根据经济基础理论,城市产业可分为和。
进化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包括、、、四个时期。
工业化初期发展典型形态是。
中世纪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经济中心在。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城市化的后续动力是。
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以上的国家是。
中国城市化初级阶段是从年到年。
简答题/论述题一、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二、城市发展规律相关的理论;三、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四、农业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结合图例介绍诺瑟姆曲线所反映的城市化发展各阶段特点。
六、简述世界城镇化历史过程并总结其特点。
七、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延伸题对中国未来/新时代中城市发展的特点/趋势进行预测。
(只答粗体字即可,答出5到6点即可。
)【延伸题答案】1、外延增长:城市发展继续加速。
中国的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持续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内涵发展:未来城市发展趋向高级化。
中国城市化质量目前并不高,因为常住人口的城市化居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未来,伴随着城市化领域的制度创新步伐的加快,这些居民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并通过教育、就业、营商等方式增强自身在城市的生产生活能力和发展素质,从而不断推动城市的高级化发展。
3、地域结构: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趋向集约化,土地利用更加节约,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中国未来不可能再进行粗放式的发展。
从1978年大2008年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但是城区的面积增加了7倍,那么在未来的20多年里,或者说25年里,中国的人口还要增加将近翻一番,他么建城区的面积不可能再翻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