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京师杯评审规则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部关于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正文:----------------------------------------------------------------------------------------------------------------------------------------------------教育部关于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发[2015]2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我部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
经评审,决定授予“新型低功耗多栅MOS器件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等4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飞秒激光三维微纳制备机理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等8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特种液晶材料及调光膜制备技术”等20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新型高效厌氧悬浮床反应器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等2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华北大气污染跨省域输送—转化机理及预报—联控技术”等39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强震区桥隧混凝土抗渗裂增韧协同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等78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空化湍流机理研究及其在水力机械中的应用与推广”等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一种多孔纳晶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等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利奖二等奖。
全国高校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举办2014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法规类别】高等教育【发文字号】京教办函[2014]29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04.18【实施日期】2014.04.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举办2014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京教办函〔2014〕29号)各高等职业学院: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和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4〕8号)要求,经研究,市教委决定举办2014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竞赛目的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京教计〔2012〕1号)精神,加快推进本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参赛对象2014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对象为北京市普通高校在校高职学生,以院校为单位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赛。
各参赛院校需为参赛选手在比赛期间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三、竞赛内容2014年北京市共举行34个项目(42个分项)的竞赛,承办院校及详细项目(见附件1),竞赛内容参照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项规程概要,详情请登录http://查询。
四、报名办法4月28日前,参赛院校将《北京市2014年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报名表》(见附件2)电子版发送至大赛秘书处邮箱,纸质版加盖学校章后寄至北京市技能大赛秘书处。
五、竞赛时间及地点大赛定于5月10日至18日分别在各项目竞赛承办院校进行,具体时间及地点由承办院校另行通知。
六、竞赛奖励大赛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
附件四: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二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竞赛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校团委、科技处、社科处、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由校团委学术科技部承办的北师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学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口号:鸣百年京师铿锵之音,传世纪名校学术传统。
第三条竞赛目的:弘扬师大优良学术传统,激发师大学子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良好氛围,促进师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挑选出优秀的获奖作品参加更高级别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四条竞赛方式:北师大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主管校领导、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竞赛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处设在校团委,秘书长由校团委主管学术科技的副书记担任。
竞赛组织委员会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章程和评审规则;2、在作品预选至决赛及获奖名单公示规定的有效期内,接受参赛学生、全校师生对参赛作品资格或获奖作品的质疑和投诉;3、议决其他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六条竞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专家评审组,按学科门类分为六个评审委员会,对“京师杯”的参赛论文进行评审。
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审看参赛作品及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3、评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举行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的通知【法规类别】高等教育【发文字号】京教办函[2014]28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04.18【实施日期】2014.04.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举行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的通知(京教办函〔2014〕28号)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为促进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检验计算机教学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市教委决定举办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
竞赛活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
现将竞赛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院校按照竞赛方案规定和要求,及时做好报名及各项参赛准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4月18日附件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方案一、组织机构(一)主办、承办单位1.主办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承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竞赛工作组(附件1)竞赛成立组委会,下设仲裁组、命题组、裁判组及组委会办公室。
仲裁组:监督本次竞赛命题和裁判的组建工作,负责裁决竞赛过程中出现的争议。
命题组:负责制定竞赛主题、作品类型、作品内容及评判标准。
裁判组:参赛院校可推荐一名教师作裁判组候选成员,竞赛组委会将根据需要确定裁判组成员。
组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竞赛,为竞赛的各个环节服务。
(三)竞赛官方网站http://。
竞赛的相关信息及新闻将通过此网站发布,请各校及时上网了解有关情况。
二、参赛范围北京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网络教育(含开放教育)、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注册的在京在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比赛。
参赛选手的资格认定以报名时的学籍状态为准,由各校核准把关。
2014年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补充说明一、参赛对象1.高校职师专业组参赛对象为本科高校的职业教育师资类专业的学生。
2.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只有学前专业的学生属于师范生,中职学校只能派学前专业的学生参加学前组的比赛。
3.专科生不能参加高中组和中职组的比赛,可以参加初中组、小学组、学前组的比赛。
4.各校同一专业只能参加所对应学科的比赛,不能派同一专业的学生同时参加其它学科的比赛。
二、现场比赛分组现场比赛将根据报名情况另行分组,例如高中语文组、初中语文组会合并为中学语文组,由同一组评委评审,按文件规定比例推荐获奖名单,获奖名额按报名参赛人数的比例四舍五入。
三、指导教师证书与组织奖评定1.选手的获奖证书含指导教师姓名。
2.优秀组织奖基本条件:选送的选手获得一等奖;组织工作出色。
四、比赛注意事项1.微课由组委会组织评委统一进行评审,选手不需要进行现场演示等。
2.选手抽题说课,上课内容与说课为同一章节的内容;说课地点与上课地点相同,提供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与上课时一样;说课、上课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选手完成5分钟的说课后,立即进入15分钟的上课比赛,即现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学前组上课10分钟,总共为15分钟)。
3.说课、上课比赛流程:(1)选手6月27日白天报到,在27日晚上抽选比赛时间。
(2)选手抽选到比赛时间为28日的,27日晚上同时抽选题目,晚上自主备课;在28日上午到指定地点集中抽选比赛顺序,并提交比赛内容的教学设计1份,按抽选顺序进行比赛。
(3)选手抽选到比赛时间为29日的,则于28日晚上抽选题目,晚上自主备课;在29日上午到指定地点集中抽选比赛顺序,并提交教学设计1份,按抽选顺序进行比赛。
(4)教学设计仅供评委参考,不评分;教学设计可以是手写稿或打印稿。
(5)具体比赛流程以报到时拿到的参赛指南为准。
4.选手说课,上课抽题所用教材近期由组委会办公室在大赛网公布。
5.现场模拟上课在教学现场无教学对象(学生),只有评委、正在参赛的选手和观摩的师生。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京教办函[2014]1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01.06【实施日期】2014.01.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京教办函〔2014〕1号)各市属本科高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4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25号),经研究,市教委决定在市属本科高校中开展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课程推荐数量2014年,教育部将组织建设400门左右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间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计划。
市教委推荐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限额为7门。
根据工作安排,市属高校中“211工程”高校每校可最多推荐3门,其他高校可每校最多推荐1门。
二、课程遴选要求(一)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要分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类两大类。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由市教委负责遴选推荐。
专业导论类课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专业教指委”)直接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要推荐社会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各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及学术讲座。
鼓励高校建设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特别是高水平的英文或中文授课配中英文唱词(字幕)的课程,提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各高校要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和社会大众需求,结合高校优势,精心选题和设计课程,注重提高课程质量,进一步创新视频公开教学模式,倾力打造优质课程,避免重复建设过去三年已建成的类似课程,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三、课程建设及审查要求(一)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负责人应由承担该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担任。
关于做好2014-2015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审活动的通知(2014年9月)各中小学、学区、幼儿园、职业高中、直属单位: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加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加快青年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进程,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联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2014-2015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评审活动。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审范围及内容要求1.评审范围:凡本市小学、中学、职业、成人、幼儿园、校外教育的教师个人、多人合作或集体论文(含调研报告、实验报告,不包含案例)均可参加优秀科研论文的评审。
2.内容要求:有关首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二、论文格式1.论文用汉字书写,如用其他语言文字书写,可作附件;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一律用B5纸打印。
2.首页:每篇论文的首页(每篇论文一份)内容为:类别、编号、题目、内容提要、主题词、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等(样式详见附表一)。
3.第一页:每篇论文一式三份,每份论文的第一页要有类别、编码、题目、内容提要、主题词(样式详见附表二)。
4.正文:论文的第二页为正文(正文中不署名),题目统一用三号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文内节次及标题以四个层次为宜,依次为:一、(一)、1、(1)。
5.注释:凡引文必须注明出处,注释号码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置于引文的右上角标点符号后;注释附在全篇之末,每注另起一行,顺序排列。
6.参考文献:全部参考文献的完整出版资料,按作者(编者)、书名(文章题目)、页码、出版社、出版时间依次列于全篇论文之后。
7.参评论文一律左上角装订。
8.参评论文请自留底稿及电子文本。
9.多人合著的参评论文,每篇论文的合作人数不得超过5人。
三、论文征集及选送工作安排1.论文征集:各单位要将征文活动与本单位教育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好论文收集和网络审报及论文报送工作。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函[2014]161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04.18
【实施日期】2014.04.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京教函〔2014〕161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榜样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内涵发展,根据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京教高〔2012〕26号),经研究,市教委决定组织开展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表彰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或核准)中承担本科、高职高专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
各校在规定限额内(附件1)推荐候选人,前九届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不参加本届市级教学名师奖评选。
已退休参评教师须为学校返聘教师,并由学校出具返聘证明。
二、表彰奖励
本届拟表彰的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为100名左右,获奖教师由市教委颁发荣誉证书。
三、评选条件
(一)本届教学名师奖评选优先考虑长期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同行专家认可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验收结果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京教函[2015]407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08.03
【实施日期】2015.08.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结果的通知
(京教函〔2015〕407号)
各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市教委《关于开展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14〕484号),市教委于2014下半年组织对93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了验收工作。
经中心自评、学校验收、专家审核、市教委审定,现将各示范中心验收结果予以公布。
各高校要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其验收结果将作为今后学校实践教学项目立项及支持的重要依据。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实验教学的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验收结果为“暂缓通过”的中心,要根据验收评估指标体系,认真总结,积极整改,市教委将择期组织专家进行复查验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5年8月3日
附件
2014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验收结果。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举办2014年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3项学科竞赛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4.04•【字号】京教办函[2014]25号•【施行日期】2014.04.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举办2014年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3项学科竞赛的通知(京教办函〔2014〕25号)各普通高等学校:为落实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京教高〔2012〕26号)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今年我委继续开展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3项学科竞赛,现将竞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各单项竞赛要求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参加。
各高校要加强对竞赛的宣传,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扩大竞赛受益面。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4月4日附件12014年TI杯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方案2014年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邮电大学承办,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I公司)协办,本年度竞赛命名为“2014年TI杯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方案如下:一、竞赛目的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促进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电路综合设计的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竞赛时间2014年5月24日(星期六)8;30至16;30。
三、竞赛内容(一)竞赛题目应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并考虑到目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新技术的应用趋势,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学生今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附件三: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二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一、本规则依据《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评审委员会分两组,由竞赛组委会聘请的具有高级职称的10名左右自然科学类专家和1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类专家组成。
2.两组评审委员会各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
3.评审委员会在向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艺术九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按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评审,评审时注意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
4.评审委员会负责进行终审。
终审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5%、10%、30%、5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宁缺毋滥。
5.涉及需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作品,须按竞赛章程第三章第十二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
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四、评审程序
1.组织委员会按照《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2.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相关学科专业答辩现场对作者提出问辩。
3.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
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组织委员会按程序复评其参赛资格。
4.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