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眼动实验法[知识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747.00 KB
- 文档页数:28
眼动实验原理眼动实验眼动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追踪和记录被试者的眼球运动,来探寻人类的视觉认知和信息处理机制。
本文将从浅入深,介绍眼动实验的相关原理。
什么是眼动实验眼动实验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专用的眼动追踪设备,记录被试者在观察视觉刺激时眼球的运动轨迹。
被试者通常会被要求注视屏幕上的特定位置或者观察特定的图像、文字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眼动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人类的视觉加工过程和认知行为。
眼动追踪技术眼动追踪技术是眼动实验的基础,它通过使用专用的眼动仪器来记录眼球的位置和运动情况。
目前常见的眼动仪器有两种类型:•瞳孔居中式眼动仪:使用红外线摄像机追踪瞳孔的位置,通过计算瞳孔在屏幕上的位置来确定眼球的运动轨迹。
•视网膜追踪式眼动仪:通过观察和记录视网膜上的血管网络变化,来追踪眼球的运动情况。
这些眼动仪器通常配备有专用的软件,用于实时记录和分析眼动数据。
眼动参数眼动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眼动参数:1.注视点(Fixation):被试者在视野中静止注视的时间段。
2.注视跳(Saccade):眼球从一个视觉目标跳到另一个目标的运动过程。
3.注视路径(Scanpath):被试者在观察视觉刺激时,眼球的运动路径。
4.注视热图(Heatmap):将多个被试者的注视点叠加显示在一起,形成一个热图,用于揭示观察对象的视觉注意点。
眼动实验的应用眼动实验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人因工程学:通过分析人们在操作界面上的注视点,改进界面设计,提高用户体验。
2.广告与市场营销: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的眼球运动,评估广告效果,并进行优化。
3.教育与学习: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视路径,帮助改进教学设计和内容呈现。
4.眼动追踪疾病:一些眼动参数的改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和监测的指标,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
总结眼动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眼球运动数据,揭示人类的视觉认知和信息处理机制。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第13章眼动实验法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1)电流记录法(EOG)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①⾓膜反光法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实验名称: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阅读行为研究实验目的: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研究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注视点分布和阅读速度等,以探讨阅读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对象:自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
实验设备:眼动追踪仪、电脑、阅读材料、计时器。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实验材料打印成A4纸张,确保字体清晰、排版整齐。
将阅读材料分为两组,每组10篇,内容涵盖不同领域,难度适中。
2. 实验过程: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分别进行两次实验,每次实验阅读5篇材料。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佩戴眼动追踪仪,并保持头部固定,眼睛注视屏幕。
(1)注视点分析:记录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每个注视点的位置和时间,分析注视点分布、注视点移动速度和注视点持续时间等指标。
(2)阅读速度分析:记录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每个注视点的停留时间,计算平均阅读速度。
(3)阅读效率分析:记录被试阅读每篇材料所需时间,计算阅读效率。
3.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电脑,使用眼动追踪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1. 注视点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分布较为均匀,注视点移动速度较快,注视点持续时间适中。
2. 阅读速度分析:被试的平均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400字,不同领域、难度的阅读材料对阅读速度影响不大。
3. 阅读效率分析:被试的阅读效率较高,平均阅读效率为每分钟阅读600-800字。
讨论:1. 注视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分布较为均匀,说明被试在阅读时能够较好地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2. 阅读速度: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的平均阅读速度较快,可能与被试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关。
3. 阅读效率: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的阅读效率较高,可能与被试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和重点有关。
结论:1. 眼动追踪技术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阅读行为研究,为阅读心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眼动实验报告眼动实验报告:揭示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眼动实验是一种研究人类视觉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方法。
通过追踪被试者的眼球运动轨迹,可以揭示大脑在面对不同视觉刺激时的反应模式,从而深入理解人类视觉注意力的机制和特点。
最近进行的一项眼动实验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
在这项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
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者的眼球运动轨迹,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被试者在观看图片时,眼球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一种“扫视”模式,即眼球会在图片的不同区域来回移动,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而在观看视频时,眼球的运动轨迹则呈现出一种“跟随”模式,即眼球会紧随着视频中移动的物体或人物。
而在阅读文字时,眼球则呈现出一种“逐行扫视”模式,即眼球会逐行阅读文字,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这些发现揭示了大脑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时的反应模式,反映了人类视觉注意力的特点。
同时,这些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比如,在设计广告或宣传海报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采用不同的布局和设计手法,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另外,在教育和学习领域,也可以根据文字和图片的特点,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材料,以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眼动实验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大脑与视觉注意力的奥秘,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视觉注意力的机制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利用视觉注意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索这一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认知心理学眼动实验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与思考的学科,眼动实验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所谓眼动实验,就是利用特殊的设备测量被试者眼睛的运动情况,进而了解他们在进行某
种任务时的视觉信息处理方式,以及心理因素对此的影响。
眼动实验有很多种,比如自由浏览实验、注视偏向实验、视觉搜索实验等。
其中自由
浏览实验是最基本的一种,被试者只需要看展示在屏幕上的图形或文字,记录他们眼球运
动的轨迹和停留时间即可。
注视偏向实验则是将屏幕中央设置一个静止的点,让被试者尽
可能长时间地看着它,然后在屏幕其他区域出现一个目标时记录他们的注视反应。
视觉搜
索实验则是要求被试者在大量相似物品中找出其中具有某种特征的物品,记录他们的搜索
时间和眼球轨迹。
眼动实验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记录被试者的视线运动,准确地反映视觉信息的处理
过程。
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可以在实验室或其他不同环境中进行。
不过眼动实验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过程需要使用一定的设备,比如眼动仪、
电脑和软件等,这样在实验条件固定的前提下,实验结果才能保持稳定和可靠。
其次,眼
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对实验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有
一定的门槛。
总的来说,眼动实验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认知、情感和
思维等方面。
它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实验条件进行适当选择
和设计。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眼动实验可能会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为认知、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眼动实验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正文内容1.\t眼动实验的必要性1.1.\t研究视觉加工和认知过程:眼动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者在特定任务中的注意力分配、目标选择和信息处理等认知过程。
1.2.\t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眼动实验可以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例如斜视和屈光不正等眼动障碍。
1.3.\t改进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分析被试者的眼动数据,可以改进人机交互技术,提高用户体验和效率。
2.\t眼动实验方法与装置2.1.\t眼动追踪技术:目前常用的眼动追踪技术包括电容式眼动仪、红外眼动仪和瞳孔追踪仪等,这些仪器可以追踪和记录被试者眼睛的运动轨迹。
2.2.\t实验设计与范式:眼动实验需要有严密的实验设计和范式,如选择适当的实验任务、刺激材料和实验条件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3.\t实验环境和控制因素:眼动实验需要在合适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同时控制因素如光照、眼动仪位置和被试者舒适度等也需要考虑,以减少实验误差。
3.\t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3.1.\t基本眼动参数:眼动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眼动参数,如注视时长、扫视次数和注视点分布等,这些参数可以用来描述被试者的注意力分配和眼睛的运动规律。
3.2.\t高级眼动分析方法:除了基本参数外,还可以通过高级的眼动分析方法来研究被试者的认知过程,如注视序列分析、扫视路径分析和视觉搜索任务分析等。
3.3.\t数据统计和建模:眼动实验的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技术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解释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4.\t挑战与发展4.1.\t数据质量和精度:眼动实验中数据的质量和精度对于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如眼动仪的准确度、被试者的舒适度和环境噪声等方面。
4.2.\t个体差异和群体统计:不同个体在眼动实验中表现出差异性,而群体统计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共性和差异性。
如何平衡个体差异和群体统计,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眼动实验的实验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心理学眼动实验那些事儿。
你想啊,眼睛就像心灵的小窗户,通过观察眼睛的运动,能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呢!那怎么做这个实验呢?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得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安静静的,不能有太多干扰,不然眼睛都不知道该往哪儿看啦。
然后呢,把参加实验的人请过来,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坐好或者躺好,可别让人家别扭着呀。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仪器啦!把那些眼动仪啥的摆弄好,就像给眼睛装上了小监控。
这仪器可得选好的呀,不然怎么能准确捕捉到眼睛的小动作呢。
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给实验者展示各种东西啦。
可以是图片呀,视频呀,或者一些奇怪的小图案。
这时候就看他们的眼睛怎么转啦,是不是像小老鼠找奶酪一样到处瞄呀。
你说这多有意思呀,就看着眼睛滴溜溜地转,就能知道他们心里在想啥。
有时候他们可能盯着一个地方看半天,那肯定是那里有啥特别吸引他们的。
有时候又快速地扫来扫去,说不定是在找什么宝贝呢。
实验过程中可得仔细观察呀,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
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一点点蛛丝马迹都可能有大发现。
记录下眼睛运动的轨迹、停留的时间,这些可都是宝贵的数据呀。
做完实验后,就得好好分析这些数据啦。
看看眼睛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能得出好多结论呢。
这就像拼拼图一样,把一个个小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哎呀,你想想,通过这么个小小的眼动实验,就能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这多神奇呀!这就好比我们有了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小钥匙,可以偷偷瞄一眼里面的奥秘。
总之呢,心理学眼动实验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能让我们发现好多平时注意不到的东西。
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去试试呀,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睛也有好多小秘密呢!。
第13章眼动实验法一、名词解释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
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
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
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①系统的主机。
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
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
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眼动实验报告一、引言眼动实验作为一种研究人类视觉认知和信息处理的重要方法,在心理学、认知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被试在特定任务中的眼动模式和视觉注意力分布,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被试在观察不同类型图片时的眼动特征,包括注视点分布、注视时间、眼跳距离等,以了解视觉信息处理的机制和个体差异。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被试,其中男性_____名,女性_____名。
所有被试均具有正常或矫正后的正常视力,无色盲、色弱等视觉障碍。
(二)实验设备使用了 Tobii Pro Spectrum 眼动仪,其采样频率为_____Hz,能够精确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
同时,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实验控制和数据处理。
(三)实验材料准备了_____组不同类型的图片,包括风景图片、人物图片、抽象图案等。
每组图片包含_____张图片,图片的大小、分辨率和亮度等参数保持一致。
(四)实验流程1、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眼动仪的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被试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距离电脑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
3、实验开始时,每张图片在屏幕上呈现_____秒,被试自由观察图片。
4、每组图片呈现结束后,被试休息_____秒,然后进行下一组图片的观察。
5、整个实验过程约持续_____分钟。
四、实验结果(一)注视点分布1、风景图片:被试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图片的中心区域,如远处的山脉、河流等显著景物,以及画面中色彩鲜艳的部分。
2、人物图片:注视点更多地集中在人物的面部,特别是眼睛、嘴巴等表情丰富的部位。
3、抽象图案:注视点分布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集中区域,但对于线条交叉、色彩对比强烈的地方有较多的关注。
(二)注视时间1、风景图片:平均注视时间较长,约为_____毫秒,表明被试在欣赏风景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和理解视觉信息。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动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眼动追踪技术及其应用。
3. 分析被试在观看视觉刺激时的眼动特征。
4. 探讨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刺激图片,如人物、风景、动物等。
2. 实验设备:眼动仪、电脑、投影仪等。
3. 被试:选取20名年龄、性别、视力等基本情况相似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4. 实验流程:(1)被试在实验前进行眼动仪校准,确保眼动数据准确;(2)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佩戴眼动仪,观看实验图片;(3)记录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的眼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时间等数据;(4)分析被试的眼动特征,探讨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1. 被试在观看实验图片时,眼动轨迹呈现规律性变化,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图片的视觉焦点区域;2. 注视时间随视觉刺激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简单图片的注视时间较短,复杂图片的注视时间较长;3.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这与被试的认知过程有关;4.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方向呈现先垂直后水平的趋势,这与被试的视觉搜索策略有关。
四、实验讨论1. 眼动实验结果表明,眼动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时间等眼动特征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2. 眼动追踪技术为研究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助于揭示视觉信息处理机制;3. 实验结果提示,视觉搜索策略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被试在观看图片时,眼动方向、注视点等眼动特征与视觉搜索策略有关;4.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为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五、实验结论1. 眼动实验揭示了眼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为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 眼动追踪技术在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3. 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视觉信息处理机制,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六、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适性;2. 实验材料较为单一,未涉及更多类型的视觉刺激;3.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如眼动仪校准误差、被试反应时间误差等。
第1篇一、实验背景眼动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在观察刺激时的眼动轨迹,来揭示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的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即被试在理解他人心理时,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是否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1. 检验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2. 分析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探讨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
三、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性别不限,视力正常。
2. 实验材料:选取30个与心理理论相关的成语和30个与物理信息相关的成语,每个成语包含四个字。
成语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社会交往等方面。
3. 实验仪器:EyeLink 1000 Plus桌面式眼动仪,用于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
4. 实验程序:被试坐在距离屏幕70cm的位置,屏幕上呈现成语,要求被试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
眼动仪记录被试阅读成语时的眼动轨迹,包括注视点、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指标。
5. 实验流程:(1)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和任务要求;(2)被试进行眼动仪校准;(3)被试依次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4)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成语的理解过程。
四、实验结果1. 眼动轨迹分析(1)注视点: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成语的第一个字,而物理信息相关成语的注视点则较为分散;(2)注视时间: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3)注视次数: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
2. 访谈结果被试在访谈中表示,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需要关注成语中的心理状态,而在理解物理信息相关成语时,则更关注成语中的物理信息。
五、讨论1. 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具有显著影响。
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被试的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存在差异。
这表明,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眼动轨迹的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
眼动追踪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眼动追踪技术是一种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观察者的目光位置和移动轨迹。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一系列重要的信息,例如注意力、注意偏向、情绪、认知等等。
近年来,伴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眼动追踪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这为深入探讨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本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一、眼动追踪技术的原理和分类眼动追踪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定设备记录一个人的视觉参照点移动情况。
试验被告知要“盯住”特定区域,而视觉参照点则被记录下来。
该技术可以用于单个点(单点追踪)或记录整个视觉参照点的运动轨迹(眼部运动追踪)。
眼部运动追踪可以被用于调查认知,如记忆和知觉,以及感官引导行为。
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直接眼动追踪和间接眼动追踪。
直接眼动追踪系统需要被参试者放置在头部或眼部位置,而间接眼动追踪技术则不需要放置任何设备在被试者身上,而是利用计算机屏幕和摄像头来捕捉被试者眼部运动的信息,因此,间接眼动追踪技术是目前最普遍的技术之一。
二、眼动追踪技术在认知心理学的应用眼动追踪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认知过程的细节和局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这种技术来研究阅读、语言处理和记忆任务。
通过分析被试者的眼动轨迹,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被试者注视的单词、句子、段落和页面中的位置,从而推断被试者思考和理解特定信息的方式。
例如,当人们在阅读时,他们的阅读速度会随意句子的复杂度而变化,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来检测阅读过程中被试者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来研究记忆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被试者在缩短变量时的注视图案差异,以确定短期记忆如何受到时间、重复和干扰之间的影响。
三、眼动追踪技术在情感心理学的应用除了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眼动追踪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情感和社会心理问题。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来研究人们在观察图片或视频时的注意偏向,以此来了解被试者对各种情感因素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