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与十二指肠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47
胃十二指肠疾病教案教案标题:胃十二指肠疾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定义、病因和分类。
2. 掌握常见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3. 了解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预防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胃十二指肠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讲解:1. 介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定义和常见类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2. 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
3. 分析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腹痛、消化不良、呕吐等。
预防和治疗方法:1. 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包括饮食健康、规律作息、减轻压力等。
2. 介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引导学生了解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定期就医、按医嘱用药等。
案例分析:1. 提供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预防和治疗经验。
总结:1. 总结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要点,包括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强调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保持健康的胃肠道。
扩展活动:1. 给学生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胃十二指肠疾病。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饮食健康经验。
3. 鼓励学生设计健康饮食计划,以预防胃十二指肠疾病。
评估方式:1. 设计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问答题,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评估学生设计的健康饮食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教案注意事项:1. 语言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2. 结合实际案例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强调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第二十一单元、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一)
第一节胃食管反流病
一、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疾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食管抗反流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增强有关。
这事实上是一种反中庸。
(一)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变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LES)是指食管末端的环行肌束,长3~4cm,静息时压力为l0~30mmHg,为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LES部位的结构遭到
破坏时可使LES压下降,如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后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及胃动力障碍(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均可导致LES压降低而诱发胃食管反流。
此外,摄入食物(如脂肪、巧克力等)和服用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亦可降低LES压力,加重胃食管反流。
2.异常的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TLESR):正常情况下当吞咽时,LES即松弛,食物得以进入胃内:TLESR与吞咽时的LES松弛不同,它无需吞咽动作和食管蠕动的刺激。
松弛时刻更长,LES压的下降速率更快,LES的压力更低。
正常人虽也有TLESR,但较少,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TLESR发生较频繁。
目前认为TLESR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要紧缘故。
(二) 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正常情况时食管内容物通过重力作用,一部分排入胃内,大部分通过食管体部的自发和继发性推进蠕动将食管内容物排入胃内,是食管廓清的要紧方式。
吞
咽动作诱发自发性蠕动,反流淌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扩张并刺激食管引起继发性蠕动。
(三)食管粘膜防备削弱:正常情况下,食管粘膜组织具有抵抗反流物侵袭的能力,后者包括食管上皮表面粘液、不移动水层、复层鳞状上皮结构和功能上的防备能力及粘膜血液供应的爱护作用等。
(四)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反流餐后发生较多,其反流频率与胃内容物的含量、成分及胃排空情况有关。
胃排空延迟者可促进胃食管反流。
真题.胃食管反流病的要紧发病机制不包括
A.夜间胃酸分泌过多
B.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
C.异常的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弛
D.胃排空异常
E.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
答案:A
二、临床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要紧症状有剑突后烧灼感、反酸和胸痛等。
本病易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
(一)剑突后烧灼感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症状。
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
常在餐后l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
反酸是指胃内酸性物质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
反酸和烧灼感常同时发生。
(二)胸骨后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
严峻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现在酷似心绞痛。
(三)吞咽困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
少部分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现在吞咽困难可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四)其他症状:部分患者有咽部不适,异物感、棉团感和堵塞感,可能与酸反流引起食管上段括约肌压力升高有关。
反流物刺激还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咽喉炎、声嘶,哮喘,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推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峻程度和有无并发症,还能够与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等)作鉴不:内镜见到有反流性食管炎能够确立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但无反流性食管炎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
病。
依照内镜下所见食管粘膜的损害程度进行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级(具体分级不是考试内容),有利于病情推断及指导治疗。
(二)24小时食管pH监测目前已被公认为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特不适用于内镜下无异常改变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一般认为正常食管内pH为5.5~7.0,当出现胃食管反流时,食管内pH下降。
通常把pH<4时定为酸反流指标。
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的各项参数均以此作基础。
真题.2004-341.男性,40岁,胸痛、反酸、烧心、嗳气2个月,胃镜检查食管粘膜未见明显异常,最有助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是(答案:C)
A.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
B.C13尿素呼气试验
C.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
D.腹部B超
E.24小时心电监测
试题点评:对有典型症状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 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如证实有食道过度酸反流,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成立。
(三)食管测压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LES)的长度和部位、LES压,LES松弛压、食管体部分压力及食管上括约肌压力等。
LES静息压为l0~30 mmHg,如LES压<6 mmHg易导致反流。
(四)食管吞钡x线检查该检查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敏感性不高,其目的要紧是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病。
严峻反流性食管炎可发觉阳性X线征。
(五)食管滴酸试验在滴酸过程中,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的患者为阳性,且多于滴酸的最初15分钟内出现,表明有活动性食管炎存在。
四、诊断
如患者有典型的烧灼感和反酸症状,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临床诊断。
内镜检查如发觉有反流性食管炎并能排除其他缘故引起的食管病变,可确诊胃食管反流病。
对有典型症状而内镜检查阴性者,用质子泵抑制剂作试验性治疗(如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2次,连用7天),如疗效明显,一般可考虑诊断。
有条件可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如证实有食管过度酸反流,诊断可成立。
五、治疗
目的是操纵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可将床头端的床脚抬高15~20cm。
餐后易致反流,故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
注意减少一切阻碍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紧束腰带等。
应幸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压降低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
应戒烟及禁酒。
幸免应用降低LES压的药物及阻碍胃排空延迟的药物。
(二)药物治疗:疗程8-12周
1.H2受体拮抗剂如西眯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这类药物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50%~70%,但不能有效抑制进食刺激的胃酸分泌,因此适用于轻、中症患者。
2.促胃肠动力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达到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刻。
与H2受体拮抗剂相似,也要紧适用于轻、中症患者。
3.质子泵抑制剂是降低胃内酸度最有效的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等。
这类药物抑酸作用强,特不适
用于症状重、有严峻食管炎的患者。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因人而异。
以调整至患者无症状之最低剂量为最适剂量。
真题.降低胃内酸度最有效的药物是
A.H2受体拮抗剂
B.含铝抗酸剂
C.抗胆碱能药物
D.质子泵抑制剂
E.胃泌素受体拮抗剂
答案:D
42.[真题]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最好的药物是
A.苯海拉明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奥美拉唑
D.雷尼替丁
E.异丙嗪
答案:C
41.[真题]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措施不包括
A.应用促胃肠动力药
B.抗酸治疗
C.高脂肪饮食
D.减肥
E.幸免饮用咖啡和浓茶
答案:C
(三)抗反流手术治疗抗反流手术是不同术式的胃底折叠术,目的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抗反流手术指征为:
①严格内科治疗无效;
②虽经内科治疗有效,但患者不能耐受长期服药;
③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特不是年轻人;
④确诊由反流引起的严峻呼吸道疾病,此为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