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中央党校西方管理学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管理学复习提纲管理学复习提纲1、区分管理的概念①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确切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去完成它。
②亨利法约尔(Henri Foyol):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要素。
③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管理就是决策。
④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全既定目标。
2、马克思管理的两重性:一方面,管理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结合的性质产生的,只要是协作劳动客观上就需要管理。
这是任何具有社会结合形态的劳动共有的性质,是任何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普遍存在的性质。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由共同劳动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即对抗性质产生的。
3、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管理的内涵:①管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②管理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③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资源。
④管理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职能构成。
5、管理的有效性: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效果,从而取得良好效益。
6、管理的职能: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控制(Controlling)7、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①挂名首脑: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②领导者: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人员配备、培训和交往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③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们提供帮助和信息。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以便透彻地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
阅读期刊和报告,保持私人接触。
②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其他成员—有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中有影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
《管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管理概论1.管理的概念与特点1.1管理的定义1.2管理的特点1.3管理的层次2.管理学的发展历程2.1古典管理学2.2行为科学管理学2.3现代管理学3.管理学的基本原理3.1奥布里特思管理学三要素3.2赫茨伯格和麦格雷戈理论3.3瓦尔斯管理学理论3.4人力资源理论第二部分:组织结构与设计1.组织的概念和特点1.1组织的定义1.2组织的特点1.3组织的目标和功能2.组织结构2.1组织结构的层次和类型2.2组织层次的划分与协调2.3组织结构变革与改进3.组织设计3.1组织系统和流程设计3.2组织文化和价值观设计3.3组织变革和创新设计第三部分:领导与管理1.领导的概念和作用1.1领导的定义1.2领导的作用1.3领导的类型和特点2.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2.1领导力的特征和要素2.2领导力发展的路径和方法2.3领导力的实践与机会3.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3.1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3.2管理者的行为和技巧3.3管理者的沟通和决策第四部分:团队与协作1.团队的概念与关键要素1.1团队的定义和特点1.2团队的关键要素和环境需求1.3团队的发展和维护2.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方法2.1团队协作的意义和价值2.2团队协作的方法和技巧2.3团队协作的挑战和解决方案3.有效团队的特征和评估3.1有效团队的特征和标准3.2有效团队的评估和改善3.3有效团队的激励和奖励第五部分:决策与控制1.决策的概念和过程1.1决策的定义和特点1.2决策的过程和类型1.3决策的影响因素和风险管理2.决策方法和工具2.1决策方法的分类和选择2.2决策工具的应用和评估2.3决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3.控制的概念和要素3.1控制的定义和特点3.2控制的要素和流程3.3控制的方法和技巧第六部分:管理与社会责任1.管理伦理与道德1.1管理伦理的概念和特点1.2管理伦理的道德要求1.3管理伦理的影响和问题2.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2.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2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2.3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和实践3.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3.1环境管理的意义和方法3.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3.3环境管理在管理中的应用以上是《管理学》复习提纲的一个简要版本,主要包含了管理概论、组织结构与设计、领导与管理、团队与协作、决策与控制、以及管理与社会责任等重要内容。
复习重点一、简答题1、简述例外原则答: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2、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P79答:(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
(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
(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3、简述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区别P93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就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
双因素理论的重点是人们对待工作或劳动的态度,如保健因素是人们对外在因素的要求,激励因素是人们对内在因素即工作本身的要求。
4、简述经济人的主要特点答:第一,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
第三,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第四,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会干扰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5、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答:(1)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分系统的最优化。
(3)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
(4)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
在系统管理体制下,工作的安排可能较为专门化,但系统能适应需要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以便鼓励职工在智力上发展和成长。
6、什么是目标管理答: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7、简述行为科学揭示的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答: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某个目标。
当目标实现后,人就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发新的动机,这样周而复始,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
第19章彼得的彼得原理19.1复习笔记一、彼得原理的基本要点1.含义彼得原理是指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彼得认为,这一原理对于所有的组织都具有适用性。
2.要点彼得原理假定,组织不断地追求,要其成员取得更多的成就。
为此,组织提升了那些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以便他们干得比以前更为出色。
这样,胜任新工作的人又有资格提升到更高的职位,直到他所做的工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而他的所为无法再使他提升为止。
可是,这时他已被提升到了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职位。
3.彼得原理成立的条件(1)组织的等级机构中有足够的职位供其成员提升;(2)组织成员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提升。
4.使组织成员更快被提升到其无力胜任的职位上的方法(1)“拉”。
指组织成员通过与等级制度中其职位在其上面的一个人的血缘、婚姻或熟人关系而得到提升。
(2)“推”。
常常从组织成员对培训和全面的自我完善那种变态的兴趣中显示出来。
在彼得看来,“推”的作用被夸大了,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推”的力量常常被“论资排辈”的反作用力所抵消;而相对来说,“拉”的方法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当然要小得多。
二、德莱尼对彼得原理的进一步阐释1.要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莱尼认为,在人们的生涯中,都无法达到希望的顶峰。
有许多原因使得无论多么刻苦努力,也无济于事。
高职位需要人们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少有人能将之集于一身。
阻碍升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这样高的职位超出了能力。
如果某人被提升到他不胜任的职位上,他不仅不能获得成功,反而时时被工作困扰、痛苦不堪。
2.德莱尼列出了不胜任工作的人所具有的一些典型征候(1)总是说“我太忙了”;(2)过分关心细枝末节;(3)不知道应该干什么;(4)过于敏感和不安;(5)工作津贴问题;(6)逃避责任;(7)急躁和软弱。
三、简评1.积极性彼得原理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人事行政原则,即知人善任、适才适用。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能力、志向和条件,做到才以致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管理学复习大纲(知识点)《管理学》期末复习大纲注:复习大纲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复习要点,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第一部分:复习要点1、《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的重点为讲义中每章小结中的内容,要求同学们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其相关概念和知识要点。
2、期末考试试题分为6种类型,分别说明如下:1、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4分,共2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多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4分,共2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础知识点的组合运用。
3、概念题(2道题,每题10分,共2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4、简答题(1道题,15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课程中基本概念掌握、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5、论述题(1道题,15分),目的:测试同学们对管理学知识总体掌握、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6、案例分析(1道题,10分),目的:测试同学们通过对管理学课程学习后,对实际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导论[ 需熟练掌握知识点 ]1、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预测企业未来,设定组织目标,拟定行动方案,制定企业规则。
组织职能包括划分组织要完成的各项工作,然后安排人员负责;设立职能部门,并将职权分配给下属;建立命令传达和沟通交流的渠道,协调下属的工作。
领导职能是指对他人施加影响力,使其完成工作。
控制指设定指标,将实际结果和这些指标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必要的校正行动。
2、管理者是那些能借用他人智慧去有效地完成自己工作的人。
3、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可以根据他们时间的分配加以区分。
如果把一个组织的活动分为管理活动与技术活动,那么,基层管理者可能把30%的时间花在管理活动上,70%的时间用于技术活动。
高层管理者至少要把自己90%的时间用在管理活动上,只把10%的时间用在技术活动上。
4、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这是它的科学性。
1、西方管理理论的三次重大变革。
1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2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借鉴意义。
㈠效率至上㈡合作双赢㈢科学代替经验㈣“经济人”假设1、深刻理解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管理的中心问题。
2、管理的实质在于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而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的基础又在于建立共同利益机制和思想情感的沟通。
3、正确认识技术与管理的关系,在重视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引进管理。
4、正确认识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
3、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㈠首次区分了经营和管理的概念㈡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管理的五大职能管理的五个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㈢从一般管理原理的角度提出了管理的十四条一般原则㈣强调了进行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㈠企业职工(人)是“社会人”㈡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5、个体行为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个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它包括三个理论体系,即需要理论、激励理论和人性理论。
需要理论中最著名的是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1、主要理论观点⑴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先后次序形成五个需要等级: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交往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
⑵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⑶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多层次需要中总有某一级别的需要处于主导地位。
⑷需要等级与满足的难易程度相关联,需要等级由低到高其满足程度则由易到难。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如双因素理论);二是过程型激励理论(如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三是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如强化理论);四是内外综合型激励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理论前提和基本依据。
西方管理学重点(注:如是论述,请结合实际。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措施及其内容.答:(一)定额管理1提出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并认为设立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核算的。
2.通过各种实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
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二)差别计件工资制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2、制定差别工资率3、工资付给工人而不是付给职位(三)挑选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四)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五)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六)在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2、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答:“公平理论”是由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1965年提出的激励理论观点。
“公平理论”是建立在报酬比较基础上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获得与付出的相对比较的影响,人们不仅关心个人的努力所获得的绝对报酬额,而且关心同别人比较报酬的相对报酬量。
3、士气高的团体具有什么特征。
答:七个方面的特征:1、团体的团结是由于团体的凝聚力而不是来源于外部的压力;2、团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倾向;3、团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4、团体成员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团体成员都明确了解团体的目标;6、团体成员都拥护和支持团体的目标和领导者;7、团体成员认为团体有存在的价值,并愿意继续维护它的存在。
管理学复习提纲(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管理学复习提纲1.有效性:包括效率与效益两方面。
效率是指产出与投入之比。
一定的投入能取得多大的产出(原因:管理的条件-资源是有限的),主要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影响因素:怎么做,方式方法)。
讲求效率要求我们用比较经济的方法来达到预定的目标。
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
(原因:管理的目的—尽可能实现多或高的目标;影响因素:做什么,目标的选择;要求: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效率与效益是相互联系的,效益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效率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益是第一位的。
有效的管理要求既讲究效益又讲求效率。
(能够做好对的事)2.管理职能基本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工作: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
(确立目标、制订行动方案。
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计划工作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组织工作: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自然延伸。
(组织设计、人员配备、权力配置。
着重于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协作关系的建立;)领导工作: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知道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达成目标的过程。
领导工作的重点在于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相关人员的关系。
(指导、协调、激励。
致力于积极性的调动和方向的把握;)控制工作:控制是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控制是保证目标按计划实现所必不可少的工作。
(检查和监督。
着力于纠偏)计划工作主要着眼于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组织工作主要致力于贯彻落实,领导工作着重于激发和鼓励人的积极性,控制工作的重点则在于纠正偏差。
它们都是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个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管理的10个角色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决策活动方面—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4.管理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和各个特点A.经验管理思想: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素质。
管理学复习提纲第01章1.管理定义和解释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对组织中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效地完成组织所既定的目标的过程。
解释:①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③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地运用和协调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④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进行的,任何组织都需要考虑自己的生存环境、组织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⑤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人们在管理组织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客观规律。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一切管理活动都需要创造性。
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关系: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3.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与功能。
最基本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与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系属性)。
5.认识和掌握管理二重性原理的重要意义①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管理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管理的性质与本质、管理的基本职能。
②能够让我们正确认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与个性。
③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体系。
6.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把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7.管理学家卡特兹认为,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或素质: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高层管理者主要需要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更依赖人际技能,基层管理者需要最多的是技术技能。
8.管理学研究内容大体涉及三个方面: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方面。
9.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主要有: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试验研究方法。
第02章1.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促进了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形成,工厂管理难度剧增,引发了学者们对管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主要代表有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巴贝奇的科学管理思想,欧文的人事管理思想等,他们为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方管理学
一、简答题
1、例外原则。
P41
答:例外原则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
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
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
2、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P79
答:主要有三点:①企业职工是“社会人”;②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3、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区别。
P93
答:需求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的,认为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工作的;双因素理论是就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的,重点是人们对待工作或劳动的态度。
4、简述经纪人的主要特点。
P110
答:主要有四点:①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②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③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④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然设法控制人的个人感情。
5、系统管理的特点。
P265
答:主要有四个特点:①它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②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分系统的最优化;③它以责任
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投入产出;④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按工作成绩来付报酬。
6、什么事目标管理。
答: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的实施分为目标制定、实施、检查和评价四个阶段。
7、行为科学揭示的人得行为一般规律。
P84
答: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所揭示的有关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是: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所引发的。
人的行为一般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某个目标。
当目标实现后,人就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发的动机,这样周而复始。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8、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P219
答:①非正式组织具有促进信息传递的机能;②非正式组织具有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来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的机能;③非正式组织具有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的机能,并能抵制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利影响。
9、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P257
答: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观念、系统分析、系统管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以系统理论为指导。
10、企业文化的作用。
P369
企业文化有五个方面的作:①导向作用;②凝聚作用;③激励作用;④教育作用;⑤宣传作用。
11、权变的含义。
P293
答:所谓权变,简单地说就是指权宜应变。
所谓权宜,又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
12、达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
P52
答: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订行动计划。
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13、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P84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出现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
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工作的。
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类需要相互关联,按重要性和发生先后次序形成一个需要等级。
14、系统观点的基本特征。
P259
答:①系统观点强调对组织(如企业)的整体性的理解;②系统观点把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理解;③系统观点把企业看作许多子系统组成。
15、非理性主义。
P357
答:所谓非理性主义倾向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的管理思想而言的。
认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
主张以“软管理”为心,强调对人的尊重,以重视和倡导企业文化为主要特征。
二、辨析题
1、科学管理差生的标志。
P26
2、美日管理特点。
P365
3、企业再造与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
P410
4、目标管理(本质)
5、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6、所谓例外原则
7、管理过程理论主要观点
8、企业再造理论的核心
9、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0、第五代管理的含义
11、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目标位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
12、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矩阵式。
13、资本主义管理理论或管理科学产生的标志是《管理理论丛林》艺术的出版
14、所谓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定目标然后下属遵照执行。
15、非理性主义倾向是指管理向软化发展。
三、论述题
1、某单位强压目标,效益却不好。
要点:用经验学派理论分析,突出目标管理核心(参与、沟通、授权管理)
分析失败成功的原因
2、归纳日美管理经验借鉴。
3、分析对内、对外平衡(联系实际)、组织平衡(对内:提拔、培养、激励),(对外:新产品的开发),组织目标要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4、煤矿出事,受灾家属得到赔偿金后,向老板提出让自己弟弟到煤矿工作,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5、分析经济人特点,经济人管理。
(科学决策程序,联系实际,明确目标、解决问题、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