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他的《渔》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3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完成下面小题。
渔沈从文和尚拿刀在手,略一挥动,则则风生,寒光四溢。
弟弟抚掌:“师停大高明,大高明。
”和尚笑了:“两个年青人各带这神一把好刀,今天为什么事来到这里?”哥哥说:“因为村中豪鱼,派我们坐船来倒药。
”“众生在勃,阿弥陀佛。
”“我们在滩下听到木鱼声音,才想起上山来看看。
到了这里,又恐怕妨碍了师傅晚课,所以就在门前玩。
”“我听到你们唱歌,先很奇怪,因为夜间这里是不会有人来的。
这歌是谁唱的,太好了,你们谁是哥哥呢?我只听人说到过双先生得过一对双生。
”“师傅看不出么?”那哥哥说着且笑,具有风趣的长年和尚就指他:“你是大哥,一定了。
那唱歌的是这一位了。
”弟弟被指定了,就带羞的说:“很可笑的事,是为师傅听到。
”“不要紧,师傅耳朵听过很多了,还不止听,在年青时也就做着这样事,过了一些日子。
你说天堂的门,可惜这里只一个庙门,庙里除了菩萨就只老做。
但是既然来了,也就请进吧。
看看这庙,喝一杯茶,天气还早得很。
”这弟兄无法推辞,就伴同和尚从小角门走进庙里,一进去是一个小小天井,有南瓜赚率满的棚架,又有指甲草花,有鱼缸同高脚香炉,光洒满院中,景致极类。
他们就在院中略站,那弟弟是初来,且正唱亮歌,情调与这地方同样有诗意,就说:“真是好地方,想不到这样好!”“那里的事。
地方小,不太航脏就是了。
我一个人在这里,无事一点花草,这南瓜,今年倒不错,你瞧,没有撑架子,恐怕全要倒了。
”和尚为指点商瓜看,到后几人就进了佛堂,师傅的住处在佛堂左边,他们便到了神房,很洒脱的坐到工夫粗键的大木椅上,喝着和尚特制款客的蜜茶。
谈了一会。
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旋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谈得两个年青人非常满意。
并且,从和尚方面,又隐隐约的知道所薄朝字辈甘姓族人还有存在的事情。
这弟兄把这事部各默默记到心上,不多言语。
他们到后又该到乌鸡河沿岸的女人……和尚所知道太多,正象知道太多,所以成为和尚了。
《沈从文全集》总目第1卷小说本卷收《鸭子》、《蜜柑》、《入伍后》、《公寓中》。
《鸭子》1926年11月由北新书局初版,为无须社丛书之一。
原目:戏剧,《盲人》、《野店》、《赌徒》、《卖糖复卖蔗》、《霄神》、《羊羔》、《鸭子》、《蟋蟀》、《三兽窣堵波》(附文《关于〈三兽窣堵波〉》);小说,《雨》、《往事》、《玫瑰与九妹》、《夜渔》、《代狗》、《腊八粥》、《船上》、《占领》、《槐化镇》;散文,《月下》、《小草与浮萍》、《到北海去》、《遥夜(一及二)》、《水车》、《一天》、《生之记录》;诗,《残冬》、《春月》、《薄暮》、《萤火》、《我喜欢你》。
《蜜柑》1927年9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
1928年5月再版。
现采用再版本。
原目:《序》、《初八那日》、《晨》、《早餐》、《蜜柑》、《乾生的爱》、《看爱人去》、《草绳》、《猎野猪的故事》。
原书中序无标题。
《入伍后》1928年2月由北新书局初版。
原目:《入伍后》、《我的小学教育》、《岚生同岚生太太》、《松子君》、《屠桌边》、《炉边》、《记陆弢》、《传事兵》、《过年》(戏剧)、《蒙恩的孩子》(戏剧)。
《公寓中》新编集。
集名为编者所拟。
编入1925年至1926年间发表的小说9篇:《公寓中》、《绝食以后》、《莲蓬》、《第二个狒狒》、《用A字记录下来的事》、《白丁》、《棉鞋》、《重君》、《一个晚会》。
戏剧一出:《母亲》。
第2卷小说本卷收《老实人》、《好管闲事的人》、《篁君日记》、《梓里集》。
《老实人》1928年7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
1932年11月由新中国书局再次出版时,书名改为《一个妇人的日记》。
现用初版本。
原目:《自序》、《船上岸上》、《雪》、《连长》、《我的邻》、《在私塾》、《老实人》、《一件心的罪孽》、《一个妇人的日记》。
《好管闲事的人》1928年7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
原目:《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啰》、《怯汉》、《卒伍》、《爹爹》。
人事中杂糅的神性与魔性——沈从文和他的《渔》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1:20)作者: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后来到北京寻找新的人生,并开始文学创作,从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弊病,“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讲解:商金林商金林,男,江苏省靖江市人,1949年出生,1975年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叶圣陶年谱》、《闻一多研究述评》、《叶圣陶传论》、《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感觉日本》、《求真集》等。
拓展阅读:《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沈从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沈从文印象》巴金等著,学林出版社今年12月28日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沈从文,9月17——20日在他的家乡湘西凤凰县举办了“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
这个论坛是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湖南吉首大学以及凤凰县县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我参加这个“论坛”,又在湘西走了沈从文当年走过的一些地方,获益匪浅,先就“湘西与沈从文”这个议题,谈两点感触:湘西和沈从文1,我们对湘西还比较陌生,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湘西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壮族等41个民族。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集的地方。
自然风光雄浑壮阔,苍秀奇绝。
凤凰县城坐落在湘黔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位于沅水上游的沱江之畔,襟山带水,小巧玲珑。
沈从文渔原文阅读理解读沈从文的《渔》,就像品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这部作品写于1929年,正是沈从文创作成熟的时候。
故事不长,却贯通过去与现在,连通着人事中的神性与魔性,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故事发生在湘西华山寨乌鸡河两岸,甘、吴两族的争斗是这篇小说的背景。
说起这两族,那可是有着血海深仇。
甘家是大族,读书识字的人多,富翁也不少;吴家呢,族小人少,但个个强梁如虎如豹,为了生存,啥事儿都干得出来。
两族之间因为极小的事情结下了冤仇,争斗不断。
据说,两百年前,甘、吴两姓族人在乌鸡河荒滩上各聚集了五百余彪壮汉子大战了一场,结果是双方同归于尽,岸上还有司官所刊的石碑记录着这段历史。
而今,时过境迁,两族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沈从文笔下的吴家兄弟俩,就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
兄弟俩趁着夜色,带着祖传的宝刀,坐船来到乌鸡河下游,准备用药毒鱼。
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见多识广,不仅猜出了兄弟俩的身份,还隐约透露出对两族争斗历史的了解。
这让兄弟俩心生敬意,也勾起了他们对家族恩怨的回忆。
在和尚的禅房里,兄弟俩谈起了乌鸡河沿岸的女人,谈起了过去的争斗故事,也谈到了复仇。
哥哥说要复仇,弟弟却显得心不在焉。
其实,弟弟心里想的是别的事儿,比如那个遗花女子,可能就是哥哥要复仇的甘姓族人。
不过,这些恩怨情仇,在今夜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渔”——这个既是对风俗的概括,也是对和平的暗喻。
夜色渐浓,兄弟俩把酒言欢,谈天说地。
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乌云压顶,星子闪动。
弟弟担心下雨涨了水,会浪费这一船药。
哥哥却显得从容不迫,他说:“若是落了雨,不如坐船下去,告诉他们,省得涨了水可惜这一船药。
”兄弟俩就这样在河边等着,直到远处传来了鸡叫声,才起身准备放药。
放药的过程紧张而又刺激。
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挥刀撩砍水面,为药所醉的水蛇仿佛也报了大仇。
弟弟呢,却一心想着别的事儿,篓中无一成绩。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心情,因为今夜是“渔”,是和平的象征,是历史矛盾冲突的和解。
沈从文湘西散记原文《湘西散记》的原文是什么?原文有几万字,以下摘录部分原文:第一部分我由武陵(常德)过桃源时,坐在一辆新式黄色公共汽车上。
车从很平坦的沿河大堤公路上奔驶而去,我身边还坐定了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这老友正特意从武陵县伴我过桃源县。
他也可以说是一个“渔人”,因为他的头上,戴得是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这顶帽子经过沿路地方时,却很能引起一些年青娘儿们注意的。
这老友是武陵地域中心春申君墓旁杰云旅馆的主人。
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都特别熟习;许多娘儿们也就特别熟习他那顶水獭皮帽子。
但照他自己说,使他迷路的那点年龄业已过去了,如今一切已满不在乎,白脸长眉毛的女孩子再不使他心跳,水獭皮帽子,也并不需要娘儿们眼睛放光了。
他今年还只三十五岁。
十年前,在这一带地方凡有他撒野机会时,他从不放过那点机会。
现在既已规规矩矩作了一个大旅馆的大老板,童心业已失去,就再也不胡闹了。
当他二十五岁左右时,大约就有过四十左右女人净白的胸膛被他亲近过。
我坐在这样一个朋友的身边,想起国内无数中学生,在国文班上很认真的读陶靖节《桃花源记》情形,真觉得十分好笑。
同这样一个朋友坐了汽车到桃源去,似乎太幽默了。
........第二部分“我到船头上去眺望了一阵。
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
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来得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图画!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
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
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
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这种人的灵魂。
【读后感】沈从文的《渔》读后感初次翻开沈从文小说集第一章写到了华山寨村民持着火把去打渔,眼前一亮。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与别书不同。
远离城市的喧嚣,黑暗的社会,生活在清静、淳朴的山寨中,生活质朴,可就在那一方净土上,曾经也是战马嘶鸣。
在前一个时代,甘家和吴家各聚集500人,在要塞旁边的河岸上作战,一起灭亡。
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家庭的心灵已经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同时,吴家也被打败了。
家里有一对孪生兄弟。
他们的父亲递给他们一把宝刀,为他们家族的失败报仇。
没有收到甘家的任何消息。
真可谓是两败惧伤,两族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吗?仅仅为了称霸,打破了做人的底线,各以五百汉子的生命为代价,在我看来,真是不划算。
兄弟俩慢慢长大,复仇这件事也渐渐地淡漠了。
悬着的心也渐渐落下,以为兄弟俩会走上复仇的道路,气氛愈加浓烈,看来暂时不会了。
天很黑,天空中镶嵌着一轮像宝石一样的明月。
他们躺在岸边。
明月勾勒出过去的轮廓,想到了复仇。
突然,我的心在颤抖。
他们真的想因为复仇而失去原本的幸福生活吗?不,我无法想象。
哥哥从祖先那里拔出宝刀鞘,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刀刃被磨得光亮,风中来去,在月光的照射下,寒光四射,好似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悲凉凄惨,又好似“报君黄金台上意”,衷心于家族的碧血丹心。
那把刀在哥哥的舞动下,在寂静的夜晚呼呼作响,我的后背微微浸出汗,看得出,他们真得要复仇了,仇恨的种子慢慢在心底发了芽。
他们还没有到花季的年龄,他们对未来更好生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但他们陷入了复仇的深渊,无法自拔。
但他们看起来不像108位为梦想而反抗、无怨无悔地失败的凉山英雄。
至少他们为人民着想。
但是,兄弟俩为了为父母讨回公道,杀害甘家无辜的人,难道不荒谬吗?仇恨占据着他们原本童真的心灵,但何不放下仇恨试一试呢,也许对于这兄弟的命运就此截然不同了吧!他们倒下的心再次升起,他们终于踏上了复仇之路。
这天晚上,他们受村民的委托,晚上在河里打鱼、打虾、下药。
那是一个“钓鱼之夜”。
沈从文长河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号少荃(又号素书)、老渔,湖南凤凰人。
曾留学日本和美国。
1924年回国后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边城》《长河》,长篇小说《湘西》,散文集《湘行
散记》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是
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于1938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湘鄂西边界的茶峒小镇为背景,通过对一名普通船夫与
一个少女之间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
纯净。
小说以白描手法展示了湘西世界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人情风俗
的优美,其意境悠远恬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之感。
小说中人物
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是湘西世界美好人性与自然美
的艺术再现。
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用散文化形式叙事和描写自然风景与人情风俗相结合,使作品呈
现出清新优美而又深邃含蓄之美。
—— 1 —1 —。
沈从文《“渔”》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沈从文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
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
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吧?”“去,去,我不怕!我敢!”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呼得喷了一口烟气,不说什么。
那烟气成一个小圈,往上面消失了。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
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
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
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注]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当五叔同他说到去守碾房时,他身子似乎早已在那飞转的磨石边站着了。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我不要这个。
”……吃了饭就去罢?”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囍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
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
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
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边城》沈从文——边城(渔)《渔》又称《夜渔》讲叙的是两个家族和两个兄弟的事,甘家和吴家。
书中提到甘家为大家族,吴家为小族。
小族为生存竞争,子弟皆强梁如虎如豹。
大族中则族中出好女人,多富翁族中读书识字者比持刀弄棒者多。
像世界任何种族一样,两族中在极远一个时期中在极小事情上结下冤仇,直到最近为止,机会一来即有斗争发生。
……最天真的还是各人把活捉俘虏拿回,如杀猪般把人杀死,洗刮干净,切成方块,用香料酱馋入,放大锅中把文武火煨好,抬到场上一人打小锣,大喊吃肉吃肉百钱一块。
两个家族过去便有很大的恩怨,可如今却能在乌鸡河合作捕鱼。
见解:《渔》的主题不易察觉,或许是我不懂背景吧,看了两遍还是看不懂,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书中提到的两家族——吴家,甘家,便代指的是汉族、苗族。
两族之间的斗争残忍到煮人为食,最后却一起合作捕鱼起来,这就是本篇所真正表现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主题。
2019.1.30边城(三三)——沈从文本篇是围绕三三母女俩展开的,讲述的是在三三的父亲去世后,母女两便同碾坊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
不知不觉中,三三长大了,到了该“招狼上门”的年纪。
一天,三三应母亲的愿回家拿绣花,不料,三三正碰到有两人人在钓她家的鱼,三三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其中一人说到:“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这一人便是从城里来的人,来养病的。
这人刚说完,又一声音道:“三三,你来,你鱼都抓完了”,这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堡里的知名人物,三三同他认识,三三知是被取笑了,但因是管事先生便低着头笑,不说什么。
三三与她从碾坊取了绣花后,两人还在,不想麻烦,三三跟在两人后面走,不想,听到了两人对话说是要请总爷做媒娶她。
故事的最后那位白脸城里人因病去世了。
读: 1.三三一个人玩厌了,就出来喂鸡,在这时,什么鸡欺负了另一只鸡,三三就赶逐那蛮横无理的鸡,直等妈妈代为讨情才止。
2.三三不许人抓她家磨坊前的一谭的鱼,但如果是熟人便许。
人事中杂糅的神性与魔性——沈从文和他的《渔》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6日 11:20)作者: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后来到北京寻找新的人生,并开始文学创作,从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弊病,“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讲解:商金林商金林,男,江苏省靖江市人,1949年出生,1975年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叶圣陶年谱》、《闻一多研究述评》、《叶圣陶传论》、《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感觉日本》、《求真集》等。
拓展阅读:《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沈从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沈从文印象》巴金等著,学林出版社今年12月28日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沈从文,9月17——20日在他的家乡湘西凤凰县举办了“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学术论坛”。
这个论坛是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湖南吉首大学以及凤凰县县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我参加这个“论坛”,又在湘西走了沈从文当年走过的一些地方,获益匪浅,先就“湘西与沈从文”这个议题,谈两点感触:湘西和沈从文1,我们对湘西还比较陌生,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湘西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壮族等41个民族。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集的地方。
自然风光雄浑壮阔,苍秀奇绝。
凤凰县城坐落在湘黔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位于沅水上游的沱江之畔,襟山带水,小巧玲珑。
是个苗汉杂处的小小山城。
窄窄的街巷,清一色的石板路。
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玄墙,还有那相传是由巢居演变而来的吊脚楼,显得极为古朴。
凤凰县城有坚固的石头城门。
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一类作品里可以知道,这城门维护着的是一方神秘的天地,在这里演出过无数悲壮凄楚的故事。
1902年前后,凤凰城里的居民不过五千,而正规兵士却有七千。
周围山山岭岭的历史,宗教的种种潜流都汇拢到这个小小的山城。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侠义与巫术、强暴与善良、野性与剽悍、封闭与愚昧使这个山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浓郁的血腥味。
湘西民族性中确有凶狠,野蛮,好斗的一面。
另一方面,这里的民风又极淳朴,人们正直,忠诚,爱美,认真,特别“圣洁”。
不会说谎,不会作伪,沈从文在很多作品中也写到这些,例如短篇《巧秀和冬生》。
短篇里的巧秀家住在溪口,妈妈23岁就守了寡,那时巧秀还不到两岁。
巧秀妈年轻,跟黄罗寨的打虎匠相爱,被族里人发现了,族里人觉得受到了侮辱,要惩罚打虎匠。
所谓惩罚,原本是雷声大雨点小,打一打就算了,但是族长不同意,一定要严惩。
巧秀妈未出嫁时,族长曾经想要她做儿媳,巧秀妈不同意,因为族长的儿子是跛子。
后来族长又想调戏她,被巧秀妈骂了一顿。
为了泄私愤,族长让人当着巧秀妈的面,把打虎匠的双脚捶断。
打虎匠被抬回黄罗寨时,巧秀妈跟着要去黄罗寨伺候他,族长大为震怒。
为了维护本族的名誉,决定把巧秀妈“沉潭”(沈从文《月下小景——新十日谈之序曲》中称这是“魔鬼的习俗”,“古代的规矩”),免得招惹黄罗寨人笑话,看不起溪口人。
他们把巧秀妈的衣服脱光,绑起来,脖子上挂上个石磨,推到船上。
船向长潭划去,巧秀妈一声不吭。
船划到了最深的地方,一位年长的族人问她:“有什么话嘱咐?”巧秀妈想了想,低声说:“三表哥,做点好事,不要把我的女儿掐死喔,那是人家的香火!长大了,不要报仇,就够了!”话刚说完,冷不防一下子就被掀下水了。
你们看巧秀妈多么纯朴,对她死去的丈夫,对打虎匠,对整个族里的人没有一多怨言。
沈从文很多作品里都写到这样纯朴的人,有的人要挨枪毙了,临死前还给家人讲:我还欠别人的桐油,一定要还。
了解当地人性纯朴的一面,才能更好地把握沈从文的作品。
现在的凤凰县民风也还比较淳朴,漫步在凤凰街头,可以看到商贩和店主不会漫天要价,买主也不好意思讨价还价。
据当地警察说,凤凰城社会风气好,当地人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发生的刑事案件大多是外地人干的。
在沈从文生活的青少年时代,这里的民风更淳朴。
人们今天谈论起沈从文小说中描写的湘西世界,往往说是浪漫的传奇、童话故事,好象纯系想象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边城》(生活书店,1934年10月初版),有人说《边城》所写的是“乌托邦”,“诺亚方舟”,“君子国”,是“世外桃源”。
说《边城》小说中“人与环境都是作者编造出来的”,“是作者主观头脑的产物”,话说得很绝对。
沈从文说他小说纪录的人事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一是梦的现象,是说人的心或意识的单独活动。
(沈从文《短篇小说》,《全集》第十六卷)既然写“社会现象”,当然就有一定的真实性,甚至会有蓝本,有原形。
例如《边城》中的“茶峒”就确有其地,现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桃垣县管辖,是一个乡政府所在的小镇,当地人叫“茶洞”。
“茶洞”是苗语的音读,意思是“山边的一块平地”。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巴蜀边隅万年古镇,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
“茶洞”依山凭水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蜿蜒;临水的一面,荡漾着渡船。
这条河叫酉水。
河这边是湖南,过了河就是四川(现属重庆),贵州(两省的山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地人戏称为“一脚踏三省”。
沈从文就是以这里为蓝本创作了不朽名作《边城》,蜚声中外。
相传翠翠住的楼房还在,沈从文写作的小楼还在,码头还是当年的码头,过渡的渡船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式。
“茶洞”风情依旧,似乎还定格在七十年以前,停留在沈从文写《边城》的那个年代,让人们来回味。
假如我们对曾经养育过沈从文的湘西这片大地有较深入地了解,我们也许会更清晰地看到沈从文创作源泉——是湘西这个“野蛮而神秘;有奇花异草与野人神话的地方”孕育了沈从文。
虽说沈从文的作品中也交织着“梦的现象”,这“梦的现象”虽说是“以新的形,尤其以新的色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蕴积和躁动的依然是湘西的“魂灵”,烙下的依然是湘西社会的“胎记”,就连沈从文自己的人生理念,也都是湘西大地哺育出来的。
例如沈从文爱“水”,引水为知己。
他在《我的写作和水的关系》(《文集》第11卷)和《从文小说选集•题记》(1957年3月——7月)中,一味地赞美水对他的帮助、启迪、教育、陶冶和鼓励:到15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分开。
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
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水发生关系。
……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识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面上扩大的。
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于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
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学会思索,认识美,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水教给我粘合卑微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的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生活中,会时常听到有人会骂“水”,如穷山恶水、污泥浊水、拖泥带水、水性杨花、水货,等等。
但这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大自然的“水”。
作为真实意义上的“水”和大自然的“水”是一直为人们赞美的。
水有“智”、“礼”、“勇”、“德”等儒家所崇尚的伦理品德。
孔子说: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关于“智者乐水”,汉初,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有一段解释: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至远,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万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此智者所于水也。
沈从文对“水”的认识和体悟,似乎比韩婴的解释还要丰富和深刻一些。
他在杂文《沉默》(《沈从文全集》第十四卷)中说“沉默”如“水”。
“水”看似“沉默”,但滴水可以穿石,遇风可以扬波;把温度升高,可以化为蒸气;温度降低,可以变成坚冰;自宇宙之大,到苍蝇之微,何处何物里面,无不有水的存在。
水能深入一切而不变质,而水质又最坚,具有一种不怕任何阻碍而非达到一定的目的不可的特性。
譬如江河,它一定要向东流,非达到入海的目的不可。
为要达到入海的目的,它不避一切艰难,不畏任何险阻,也不择任何途径,透过岩石,渗过沙泥,走过溪流,或回还曲折,或奔放畅流,是这种韧性的作风,使水有着坚定的向东流的信念。
沈从文把“水”的“流”向视为“人”的“行”的真谛。
他说“水”给了“我对于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培养了我孤独的心情”,“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他在《我的写作和水的关系》中说:(1922年夏天)我离开了那条河流(湘西辰河),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为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的人的言语太多了。
小说中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文字中的忧郁气氛,文字的风格,都源自湘西辰河。
都来自“水”上,是“水”营造了沈从文,营造了他的小说。
沈从文的这些描述,寓言极其深刻。
湘西群山环抱,奇峰挺秀,风景优美。
另一个方面,湘西地处湘黔边境,交通闭塞,出门靠的是“河”,湘西的“河”,其实就是我们脚下的“路”。
在湘西“水”显得格外重要。
沈从文从“水”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做人必须要有的“一种水的素质”:“孤独一点”、自然一点、随意一点、通脱一点;还从“水”上走出了凤凰城,认识外部的世界,看到了各地的“乡村人事”,“人民的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
我们如有机会到湘西看看,就会理解沈从文对“水”的感情,对沈从文的作品与湘西大地的关系也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对沈从文作品的阅读欣赏会有多方面的启迪。
2,我们对沈从文还知之甚少沈从文的儿子虎雏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指家里人)不了解他,研究者也不了他,他的朋友也不了解他。
这话大概也是有感而发的。
我们对一个作家了解得太少,是会影响到对他作品的阅读的。
郁达夫曾经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这话有点太绝对了,但它突出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强调要认识作家这个“人”。
沈从文出身于“两代军门之家”。
祖父叫沈洪富,曾经当过贵州的提督(最高军事长官)。
父亲沈宗嗣也曾当过军官,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他镇守大沽炮台失守了,丢官后回家乡行医。
沈从文的祖母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沈从文家中兄弟姐妹九人,沈从文在男孩中居第二,同胞弟妹全都叫他“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