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液的配置和肠内营养的临床监测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肠内营养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近年来,肠内营养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肠道功能障碍或不能通过正常进食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中。
肠内营养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内营养的操作流程及其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1. 评估与选择患者:在决定进行肠内营养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营养状态以及适应症等因素。
只有对患者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评估,才能选择适合的肠内营养方式。
2. 导管插入:在选择肠内营养方式后,需要进行肠内导管的插入。
一般常用的插管方法有内镜下插管、经皮内镜下插管和腹腔镜辅助下插管等。
3. 导管管路及配件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导管管路和配件。
这包括导管的尺寸、材料,以及配件如连接器、阻塞器等的选择。
4. 肠内营养液配制: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制定适合的肠内营养液配方。
配方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重、疾病状况、肠道功能等因素。
5. 逐渐进食:开始肠内营养后,需要逐渐增加进食量,以避免肠道不适应和营养不良等副作用。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营养需要,逐渐调整进食量和速度。
6. 营养监测与调整:在进行肠内营养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血液学指标等,以及观察肠内营养的效果与不良反应。
根据监测结果,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二、评分标准肠内营养的评分标准主要用于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和患者的治疗进展。
评分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状态评估: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包括体重、BMI、肌肉质量等指标。
可以使用标准的评估工具如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
2. 肠内营养效果评估:评估肠内营养对患者的营养供给效果和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
可以使用例如皮肤状况、腹泻频率、生活质量问卷等指标来评估。
3. 不良反应评估:评估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痛、腹胀、肠梗阻等。
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影响,进行相应的分级和评分。
肠内营养液的配置和肠内营养的临床监测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一、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性质1、渗透压及酸碱度(pH值):渗透压系单位体积内分子与离子体积及数量的函数,可用质量渗透克分子 ( 1 千克 H2O 所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液浓度 ) 或体积渗透分子 ( 1 升溶液所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液浓度 ) 表示。
常用前者作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渗透压的单位 (mOsm/kg H2O) ,并将制剂分为等渗 ( < 350 mOsm/kg H2O ) ,中等高渗 ( 350-550 mOsm/kg H2O ) 及显著高渗 ( > 550 mOsm/kg H2O ) 等 3 类。
制剂的渗透压关系病人对该制剂的耐受性,其高低决定于制剂成份的分子与离子浓度的高低,特别是溶液电解质的浓度的高低。
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电解质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降低渗透压的方法包括稀释、加入低聚糖、加入脂肪乳或采用整蛋白为氮源的制剂。
肠内营养用制剂复水后大多呈微酸性至中性, pH 范围为 4-7 。
若低于 3.5 ,可延缓胃排空及降低胃蠕动。
2、溶解度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溶解度决定于其组成成份。
对要素制剂而言,含氨基酸混合物或水解蛋白、单糖、双糖或低聚糖、低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复水后可形成溶液;含多聚体糊精或可溶性淀粉、溶解度小的钙盐、高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复水后形成稳定的混悬液。
3、膳食纤维匀浆制剂及部分非要素制剂含有膳食纤维。
要素制剂为无渣制剂。
长期 (>3 周) 使用要素制剂,应考虑补充膳食纤维。
4、可口性与色泽性状可口性决定于制剂的氮源与矿物质等成份。
以氨基酸或蛋白水解物为氮源者,其可口性较以整蛋白为氮源者为差,加入香料或冰块或制成冻胶,可减少或避免异味。
含单 / 双糖过多,可造成甜度过高而不宜长期服用。
以结晶氨基酸混合物为氮源的要素制剂呈金黄色,以蛋白质部分水解物及糊精配制者呈棕色。
二、肠内营养用制剂的制备1、要素制剂的配制方法根据需要的浓度 ( 或热量密度 ) 称量出一定量要素制剂,先用少量温开水( 50 ° C 左右 ) 调成糊状,再用 60 -70 °C 温水稀释至一定容积,并充分搅拌成均匀溶液 (最大浓度 25 % , 热量密度一般为 1.0kcal/ml) ,放置 10 分钟后即可使用。
肠内营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肠内营养液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辅助治疗手段,它可以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正确使用肠内营养液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肠内营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液。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之前,首先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液。
不同的患者需要的营养成分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选择适合的肠内营养液。
其次,准备使用肠内营养液的器材。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之前,要准备好需要的器材,包括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等。
要确保这些器材都是干净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感染。
接着,正确配制肠内营养液。
配制肠内营养液需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来进行,要严格按照比例将营养液和溶剂混合,并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
在配制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外界污染。
然后,正确使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输液。
在进行输液之前,要先将肠内营养液倒入输液袋中,然后连接输液管和注射器,确保连接处没有漏气或渗漏。
在进行输液时,要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姿势,避免输液过快或过慢。
最后,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效果。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包括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过敏症状等。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
总之,正确使用肠内营养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时,要选择合适的营养液、准备好使用器材、正确配制肠内营养液、正确进行输液,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肠内营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肠道途径提供营养支持的一种方式,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肠内营养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我们对肠内营养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肠内营养液实训。
以下是实训报告的详细内容。
二、实训目的1. 了解肠内营养液的基本概念、种类及适应症。
2. 掌握肠内营养液的配制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
3.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对肠内营养液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三、实训内容1. 肠内营养液的基本概念肠内营养液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途径提供营养支持的一种液体营养制剂。
它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 肠内营养液的种类及适应症(1)匀浆膳: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但营养摄入不足的患者。
(2)组件膳:适用于胃肠道功能不全、对某些成分过敏或消化吸收不良的患者。
(3)整蛋白膳: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但营养摄入不足的患者。
(4)短肽膳:适用于胃肠道功能不全、消化吸收不良的患者。
3. 肠内营养液的配制方法(1)按照产品说明书或医嘱,准确称取所需成分。
(2)将称取的成分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3)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温度、浓度等。
4. 肠内营养液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过量或不足。
(2)注意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3)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5. 肠内营养液的临床应用(1)术前营养支持:术前给予肠内营养,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2)术后营养支持: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康复速度。
(3)重症患者营养支持: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不全,肠内营养是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四、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肠内营养液的基本概念、种类及适应症。
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亲自动手配制了不同种类的肠内营养液,并了解了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液的使用制度及流程
咱来说说肠内营养液的使用制度和流程哈。
你想想,这肠内营养液就像是给咱身体这个大机器加油的高级燃料呢!
首先呢,得选对适合的肠内营养液。
这可不能马虎,就像你挑鞋子,得合脚才行呀!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得根据具体情况来。
然后呢,准备工作得做好。
就跟你要出门旅行,得收拾好行李一样。
要把用到的器具都准备齐全了,不能到时候缺这少那的。
接下来就是调配啦!这可得细心点儿,比例啥的要弄对,不能稀了也不能稠了。
不然就好像做菜盐放多了或者放少了,味道可就不对喽。
再说说怎么给病人喂吧。
这可不是简单地往嘴里灌就行,得注意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就像你跑步,得保持好节奏,不然会喘不上气呢。
而且还要注意病人的反应,要是有不舒服的地方,赶紧调整。
还有啊,这肠内营养液的保存也很重要呢。
不能放在太热或者太冷的地方,不然它也会“闹脾气”的哟。
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
这就像你照顾一个小宝贝,得时刻留意他有没有不舒服呀。
要是病人有啥异常,那可得赶紧找医生看看。
咱再强调一下清洁卫生哈。
那些器具用完了可得好好清洗消毒,不然滋生细菌了可咋办?这就好像你不打扫房间,那灰尘不就越来越多啦?
你说,这肠内营养液的使用是不是挺有讲究的?咱可不能随随便便对待呀。
这可是关乎病人身体恢复的大事呢!大家都得认真对待,按照制度和流程来,才能让病人更好地吸收营养,更快地恢复健康呀!咱可不能在这上面掉以轻心,对吧?这肠内营养液就像是病人的“能量小天使”,只有我们好好对待它,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呢!。
肠内营养的监测与护理
监测
1患者的状态:肠内营养开始时,每4h测生命体征1次,每天监测管饲患者的出入量,尿糖,血糖,血清电解质,体重和氮平衡,以确定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变化,第一周每八小时观察一次生命体征,每周测一次血清电解质,血浆白蛋白,每周测两次血尿素氮,肌酐,钙,磷,镁和红细胞比容,病情稳定者可延长监测时间。
2鼻饲管位置:放置饲管后,最好应用X线和内镜定位,以免饲管盘折在口腔或食管下段,或进入气管,肠内营养期间应定时检查饲管,以免脱出或移位,神智障碍者的饲管更应注意。
3胃肠道状况:经胃管进行管饲的患者更应严密监测胃内残留液,最少每4小时测定一次,保证胃残留液少于150ML,否则易引起误吸,同时应观察粪便的性状及肠鸣音。
护理
1预防鼻饲管堵塞:间断喂养前后用20-30ML温开水冲洗饲管,持续喂养时用50ML的注射器每4小时洗饲管一次,每次检查胃残留液也冲洗饲管。
2注意输注浓度和速度:持续喂养时应随时调整速度和浓度,最好应用输注泵输入,浓度应从低到高逐渐增加滴注速度。
3营养的保存和应用:营养液应新鲜配制并低温保存,严格保持液体洁净,防止污染。
营养液温度为37度,配制的溶液放在容器中,悬挂输注,不应大于4-6小时。
4患者体位:经胃管灌注者应采取半卧位,防误吸,
5观察反应:观察消化道反应,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时,应考虑营养液供给量,速度,温度是否适当等,准确记录出入液量,了解营养吸收情况。
6心理护理:及时了解心理状况,如果患者不愿意接受肠鮾营养,护士应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3.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肠内营养配制流程4.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鼻肠(胃)管固定规范【要求】牢固美观舒适清洁通畅【固定方法】1.分叉交织法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7cm×3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至4cm处,修边角至美观。
鼻胃(肠)管留置成功后,擦净鼻部分泌物,用未剪开的3cm(此长度可根据患者鼻的情况而定)的胶布纵向固定于整个鼻部,剪开的一条沿胃管在鼻孔处顺时针螺旋形缠绕数圈,将导管稍向鼻内插入0.5cm,目的使得导管和鼻子之间插入些胶布,减少导管对鼻子的刺激,再将另一条逆时针螺旋形缠绕。
2.碟翼法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
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宽胶布贴于病人的脸颊上。
3. 吊线法选择10×1.5cm的宽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1长约10cm的装订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注意勿过紧过松,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4宽胶布固定。
(图5)4. 固定带法用专用固定带或自制固定带将鼻胃管粘贴于固定带上,再将固定带固定于脑后。
(如图6、7所示)5. 挂耳法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
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线绳挂于病人的耳朵上。
(见图8、9)空肠造口管的固定螺旋法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14cm×5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三条至7cm处,中间一条宽1cm,边上两条分别为宽2cm,修边至美观(见图10)。
空肠造口管首先用缝线固定于周围皮肤,在造口管处覆盖2cm×2cm开口无菌纱布,消毒并擦净周围皮肤,用未剪开的7cm端胶布粘贴于导管上方皮肤,将剪开的正中一条1cm宽胶布缠绕于造口管上数周至牢固,胶布末端内折稍许,两边的两条并排贴于导管下方的皮肤上(如图11所示)。
肠内营养液的配置和肠内营养的临床监测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
一、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性质
1、渗透压及酸碱度(pH值):
渗透压系单位体积内分子和离子体积及数量的函数,可用质量渗透克分子 ( 1 千克 H2O 所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液浓度 ) 或体积渗透分子 ( 1 升溶液所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液浓度 ) 表示。
常用前者作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渗透压的单位 (mOsm/kg H2O) ,并将制剂分为等渗 ( < 350 mOsm/kg H2O ) ,中等高渗 ( 350-550 mOsm/kg H2O ) 及显著高渗 ( > 550 mOsm/kg H2O ) 等 3 类。
制剂的渗透压关系病人对该制剂的耐受性,其高低决定于制剂成份的分子和离子浓度的高低,特别是溶液电解质的浓度的高低。
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电解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降低渗透压的方法包括稀释、加入低聚糖、加入脂肪乳或采用整蛋白为氮源的制剂。
肠内营养用制剂复水后大多呈微酸性至中性, pH 范围为 4-7 。
若低于 3.5 ,可延缓胃排空及降低胃蠕动。
2、溶解度
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溶解度决定于其组成成份。
对要素制剂而言,含氨基酸混合物或水解蛋白、单糖、双糖或低聚糖、低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复水后可形成溶液;含多聚体糊精或可溶性淀粉、溶解度小的钙盐、高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复水后形成稳定的混悬液。
3、膳食纤维
匀浆制剂及部分非要素制剂含有膳食纤维。
要素制剂为无渣制剂。
长期 (>3 周) 使用要素制剂,应考虑补充膳食纤维。
4、可口性和色泽性状
可口性决定于制剂的氮源和矿物质等成份。
以氨基酸或蛋白水解物为氮源者,其可口性较以整蛋白为氮源者为差,加入香料或冰块或制成冻胶,可减少或避免异味。
含单 / 双糖过多,可造成甜度过高而不宜长期服用。
以结晶氨基酸混合物为氮源的要素制剂呈金黄色,以蛋白质部分水解物及糊精配制者呈棕色。
二、肠内营养用制剂的制备
1、要素制剂的配制方法
根据需要的浓度 ( 或热量密度 ) 称量出一定量要素制剂,先用少量温开水( 50 ° C 左右 ) 调成糊状,再用 60 -70 °C 温水稀释至一定容积,并充分搅拌成均匀溶液 (最大浓度 25 % , 热量密度一般为 1.0kcal/ml) ,放置 10 分钟后即可使用。
每日配制 1 日用量,在 0 -4 °C 冰箱冷藏, 24 小时后废弃。
使用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多数病人开始时应稀释 1 倍,以避免引起不耐受,浓度由 10 %逐步提高至 25 %,灌注速率和总容量亦应逐步提高。
2、匀浆奶的配制方法
根据配方选择特定食物按一定数量称量备用,牛奶、豆浆于蔗糖等煮沸消毒,并和全部食物混合,装入电动搅拌机 ( 或电动胶体磨 ) 内磨碎搅成匀浆。
每日配制 1 日用量,在 0 -4 ° C 冰箱冷藏, 24 小时后废弃。
使用中亦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肠内营养制剂在配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污染。
商品制剂虽然无菌,但可因各种途径被污染 (表 1) 。
接受管饲的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不足或低下,缺乏胃酸的抑菌作用,加之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等。
表 1 、肠内营养制剂的污染途径
1 、内源性
(1) 制剂成份
(2) 配膳间环境
(3) 制剂混合用具
(4) 容器
(5) 病房环境
(6) 空气、粉尘
(7) 输注袋及管道
(8) 肠内营养用插管
(9) 储存不当
2 、外源性
病人本身
三、肠内营养的投给方法
肠内营养进入胃肠道的方法有二:口服和管饲。
1、口服
口服的肠内营养不一定需要等渗的。
冷饮,热饮,加调味剂或以其他饮料配制都可随病人的喜爱。
口服的量能满足营养素的需要及纠正过去的缺乏。
凡经口不足的热量和氮,应由周围静脉补充,直至依赖肠内营养能满足需要时为止。
有的病人不能耐受要素肠内营养的味道和气味,用麦管啜饮或冷饮,均有助于降低其不适。
向病人说明要素肠内营养的性质,组成和效用,亦有助于消除其疑虑而易于接受。
口服每次 1 份 ( 200 - 300ml ) , 1 日 6 - 10 次。
2、管饲
管饲可分为:一次投给;间歇重力滴注和连续滴注。
采用何种方法投给决定于肠内营养的性质,喂养管的类型和大小,管端的位置及营养素的需要量,如采用质地柔软和管径小的喂养管,则不适用于粘度大或混有研碎药品的肠内营养。
不过,肠内喂养应以连续滴注为宜。
(1) 一次投给
将配制的或即用的肠内营养置于注射器中,于 5 - 10 分钟内缓缓注入鼻胃喂养管内,每次250 - 300ml ,每日 4 - 6 次。
有的病人初期不易耐受,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但长期使用后,亦可逐渐适应。
(2) 间歇重力滴注
将肠内营养置于塑料袋或其他容器中,经输注管和汁滴室和喂养管相连,缓缓进入胃内。
每次 250 - 300ml ,每日 4 - 6 次,速率为 30ml/min 。
如感不适,可减低速率。
多数病人可耐受这种喂养。
间歇滴注法简便,病人有较多的下床活动时间及类似于正常肠内营养的餐次。
缺点是可能发生胃排空延缓。
(3) 连续经泵滴注
肠内营养置于商品肠内喂养用的容器中,其输注管有一段为硅胶管以便嵌入输注泵内。
连续滴注可持续 16 - 24 小时,适用于危重,十二指肠或空肠近端喂养的病人。
喂养的速率必须使病人在初期有足够的时间以适应肠内营养,一般需要 3 - 4 日的起动期。
在开始肠内营养以前,如接受 PN 2 周以上,此种起动期更应延长。
在起动期内不足的营养素,应由静脉补足。
无论采用间歇或连续滴注作胃内喂养时,病人应采取半卧位以免发生吸入气管的危险,尤以老年,体弱,痴呆或昏迷的病人为然。
胃内滴注的肠内营养浓度,体积和速率必须从低值逐渐调节至能为病人所耐受及可满足需要时为止。
可逐渐增加速率或浓度,不可两者同时增加。
四、肠内营养的临床监测
肠内营养的病人必须在代谢和营养两方面定期作周密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观察是否可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
为防止重要监测项目的遗漏,特建立一种核对清单 ( 表 2 ) 以利于肠内喂养的开始和维持。
表 2 、管饲的核对清单
喂养管的位置: ______________
以下事项须待检查:
1. 在喂养以前,必须确证管端的位置。
胃内喂养可藉吸引胃内容物而证实。
如胃内无内容物或管端应在十二指肠或空肠,则藉 X 线片证实。
2. 胃内喂养时,床头抬高 30或 45度。
3. 肠内营养名称 ______________。
体积 ______ml,浓度
_______%,速率 ______ml/h 预计 _______ 小时输毕。
4. 每次输注的肠内营养悬挂时间不得超过 8 小时。
5. 胃内喂养开始时,每隔 3 - 4 小时检查胃残留的体积,其量不应大于前 1 小时输注量的 2 倍。
当肠内营养浓度和体积达到可满足需要及能耐受时,每日检查胃残留 1 次,其量不应大于 150ml 。
如残留物过多,宜停止输注数小时或降低速率。
凡胃排空延缓者,不宜胃内喂养。
6. 每周称体重。
7. 记录每日进出量,肠内营养的体积和其他摄入的水分分开记录。
8. 每日更换输注管及肠内营养容器。
9. 每次间歇输注后或投给研碎药物后,以 20ml 水冲洗喂养管。
10. 因其他原因停输后,亦以 20ml 水冲管。
11. 开始喂养的前 5 日,每日由营养师记录热量及蛋白质
( 氮 ) 的摄入量。
在肠内营养输入恒定后,每周记录 1 次。
12. 喂养开始前及开始的第 1 周,每日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及血液化学分析,以后每周 2 次。
13. 每日上午 8 时收集 24 小时尿,作尿素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