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于否定句中的成语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逻辑填空高频成语1.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般多用于否定句中。
2.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或印象不深刻,浮于表面。
3.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做事情方向或方法不正确,无法达到目的。
4.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5.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使用时主语不能是人。
8.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9.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
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0.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11.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12.杀鸡取卵: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
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13.竭泽而渔:也作“涸泽而渔”。
抽干池水,捉尽池鱼。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14.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5.唇齿相依: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
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16.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
比喻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17.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18.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19.背道而驰:朝相反的方向跑去。
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20.独善其身:比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21.势如破竹: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比喻姐姐顺利,毫无阻碍。
22.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23.势在必行: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适用于否定语境中的成语望其项背:赶得上或比得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善罢甘休:意思是好好地了结纠纷,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句),只能说“决不能善罢甘休”,不可说“一定要善罢甘休”。
无时无刻:没有一时一刻不是这样,表示永远、不间断;常用于否定句。
例如:“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剑波,就好像生活中不可缺少空气一样。
”同日而语:把水平不同的人或物同时放在一起讨论,即相提并论;常说成“不可(能)同日而语”,表示否定意义。
如“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走的道路不能同日而语。
”一蹴而就:指一抬脚便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多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学习要持之以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青红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情由;常用于否定句,常说“不分(问)青红皂白”。
例如:“老王的儿子回来晚了,老王不问青红皂白,拿起鞭子就打。
”鹿死谁手:鹿,猎物,比喻政权;鹿落入谁的手中,比喻天下为谁所得,后多比喻在争夺或竞争中不知谁能最后获胜。
例如:“若使江南人主,也能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未知鹿死谁手。
”天高地厚:像天那样高,像地那样厚;比喻恩情极为深厚,也比喻世事的艰难、复杂;常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他被校长夸奖以后,便不知天高地厚了。
”一概而论:指对事物或问题不做具体分析,不加区别,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常说“不能(可)一概而论”。
例如:“学校的情况不同,处理办法也应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等闲视之:把事情看得很普通平常,不加重视,毫不在意;多用于否定句。
例如:“这件事非常重要,不能等闲视之。
”“同日而语”“等量齐观”“无时无刻”“一概而论”“一蹴而就”“相提并论”等只用于否定句中。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万人空巷,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
1等量齐观:等,同等;齐,一样地。
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2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5青红皂白:比喻是非、情由等,用于否定句: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青红皂白。
6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多用于否定句。
8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蹴,踏。
用于否定的情形较多。
9吹灰之力:比喻很小的力量。
多用于否定句。
10等闲视之: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对待。
有时用于否定句。
11尽如人意:完全符合心意。
多用于否定句。
1、无时无刻:常用为“无时无刻不”,意思为没有一时一刻不是这样,表示永远、不间断;常用于否定句。
例如:“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剑波,就好像生活中不可缺少空气一样。
”2、同日而语:把水平不同的人或物同时放在一起讨论,即相提并论;常说成“不可(能)同日而语”,表示否定意义。
例如:“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走的道路不能同日而语。
”3、一蹴而就:指一抬脚便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多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学习要持之以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4、青红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情由;常用于否定句,常说“不分(问)青红皂白”。
例如:“老王的儿子回来晚了,老王不问青红皂白,拿起鞭子就打。
”5、鹿死谁手:鹿,猎物,比喻政权;鹿落入谁的手中,比喻天下为谁所得,后多比喻在争夺或竞争中不知谁能最后获胜。
例如:“若使江南人主,也能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未知鹿死谁手。
”6、天高地厚:像天那样高,像地那样厚;比喻恩情极为深厚,也比喻世事的艰难、复杂;常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他被校长夸奖以后,便不知天高地厚了。
”7、一概而论:指对事物或问题不做具体分析,不加区别,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常说“不能(可)一概而论”。
例如:“学校的情况不同,处理办法也应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8、等闲视之:把事情看得很普通平常,不加重视,毫不在意;多用于否定句。
例如:“这件事非常重要,不能等闲视之。
”9、望其项背:此成语1998年全国试卷考查过,其例句是:“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甲B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其意思是指:赶得上或比得上。
而此语境需要的是“难以望其项背”或“无法望其项背”,可见此成语只适合于表否定的语境。
10.吹灰之力:通常比喻极微小的力量。
一般说“不费吹灰之力”。
11.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的差异,都同等对待。
一般说“不可(怎可)等量齐观”。
12.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易混淆成语归纳1、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
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
多用于否定句。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2、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两者都可形容说多,前者偏重于多,后者偏重于广繁。
3、无可厚非:不能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4、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投其所好:迎合别人的喜好,多含贬义。
5、接踵而至:指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
强调一个又一个紧接着而来。
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侧重人多而拥挤。
纷至沓来:指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强调多而且连续不断。
6、一视同仁:一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一般用于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多指不加区分,不分是非。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多指不分彼此,不分上下。
多用于否定句式。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同日而语:意思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比较,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强调所指的两个人或两种事物不但有本质上的不同,还往往有时间上的多用于否定语气。
7、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
8、独出机杼:合用范围广,可用于美术、诗文、修建等方面;褒义词。
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出于自己的发明。
指不抄袭、模仿他人。
别具匠心:只能用于诗文。
9、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之上。
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侧重于指人的才华。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0、骇人听闻:指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张或惊奇的话,使人震动。
几个常用于否定句中的成语无时无刻:没有一时一刻不是这样,表示永远、不间断;常用于否定句。
例如:“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剑波,就好像生活中不可缺少空气一样。
”同日而语:把水平不同的人或物同时放在一起讨论,即相提并论;常说成“不可(能)同日而语”,表示否定意义。
例如:“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走的道路不能同日而语。
”一蹴而就:指一抬脚便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多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学习要持之以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青红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情由;常用于否定句,常说“不分(问)青红皂白”。
例如:“老王的儿子回来晚了,老王不问青红皂白,拿起鞭子就打。
”鹿死谁手:鹿,猎物,比喻政权;鹿落入谁的手中,比喻天下为谁所得,后多比喻在争夺或竞争中不知谁能最后获胜。
例如:“若使江南人主,也能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未知鹿死谁手。
”天高地厚:像天那样高,像地那样厚;比喻恩情极为深厚,也比喻世事的艰难、复杂;常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他被校长夸奖以后,便不知天高地厚了。
”一概而论:指对事物或问题不做具体分析,不加区别,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常说“不能(可)一概而论”。
例如:“学校的情况不同,处理办法也应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等闲视之:把事情看得很普通平常,不加重视,毫不在意;多用于否定句。
例如:“这件事非常重要,不能等闲视之。
”望其项背: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是其雄厚实力令其它甲B 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这个句子应该改成“令其它甲B球队无法望其项背”。
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例如,鼓风机和大风箱的效力不能相提并论。
不能带宾语的成语例1: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满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成语“出奇制胜”,意思是“用奇兵、奇计制服对方,取得胜利”。
有不少同学在问,为什么最近总是在总结成语。
原因很简单,逻辑填空是言语的半壁江山,而成语又是逻辑填空的重中之重,希望这些成语解密能够帮助大家,今天为大家带来国考成语解密第三篇之“否定句中的常客”。
有些成语经常用于否定句,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如之前提到的“等量齐观”、“混为一谈”、“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还有些常用于否定句中的成语也是国联考中的常客。
一蹴而就1)出自《上田枢密书》(宋苏洵),蹴:踏;就:成功。
踏一步就能成功。
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常用语否定语境。
2)世上之事都需要用心去做,认真去完成,没有轻易实现的,因此,语境中经常用否定词+一蹴而就来修饰事情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完成。
3)迄今为止,共出现6次:08年国考36;11年国考37;12年国考26;17国考21;12年秋联20;17春联云南3201例(2011年国考)在金属的发展史上,从陨铁的缎制到人工冶铁的出现,这一演进绝不是_______的,而是经历了长达600年以上的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蹴而就摸索B.自然而然努力C.一朝一夕改进D.轻而易举发展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结合语境。
第一空修饰金属的演进,从语境分析,应该填入一个很容易实现且时间很短暂的意思,排除自然而然和轻而易举;第二空,修饰金属发展过程,即摸索。
【注】这里一蹴而就和否定词连用,用来描述金属发展过程不容易且时间长。
望其项背1)出自《与周处士书》(清汪琬),同“望其肩项”项:脖颈的后部。
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常用语否定语境。
2)最容易混淆的成语之一,都看到前人的的脖颈了,肯定是赶得上啊,由于常用于否定句,即用否定词+望其项背,修饰工作进度或能力赶不上别人。
3)迄今为止,共出现1次:16年春联35注:再次强调,望其项背是赶得上,在否定语境中,否定词+望其项背=赶不上妄自菲薄1)出自《前出师表》(三国蜀诸葛亮),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言语理解高频成语1、一就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通常用于否定句。
2、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3、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4、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5、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
6、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7、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8、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9、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10、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11、相得益影: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褒义词。
12、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点。
或:稍微。
13、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中性词。
14、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15、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
16、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17、有目共睹:形容事物非常明显。
18、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
19、有的放失:比喻说话或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
20、一成不变: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一股用于否定句,极少用用于肯定句。
21、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
22、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23、背道而驰: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24、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
和“瓜熟蒂落”相近。
25、方兴未艾: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莲勃发展。
26、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
27、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
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
28、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1、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
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
多用于否定句。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2、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两者都可形容说多,前者偏重于多,后者偏重于广繁。
3、无可厚非:不能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4、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投其所好:迎合别人的喜好,多含贬义。
5、接踵而至:指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
强调一个又一个紧接着而来。
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侧重人多而拥挤。
纷至沓来:指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强调多而且连续不断。
6、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一般用于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多指不加区分,不分是非。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多指不分彼此,不分上下。
多用于否定句式。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同日而语:意思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比较,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强调所指的两个人或两种事物不但有本质上的不同,还往往有时间上的多用于否定语气。
7、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
8、别出心裁:适用范围广,可用于美术、诗文、建筑等方面;褒义词。
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出于自己的创造。
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别具匠心:只能用于诗文。
9、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之上。
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侧重于指人的才华。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0、骇人听闻:指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多用于否定的双音节词语和成语1.置疑【释义】“怀疑”之义,多用于否定,常与“不容”“无可”“毋庸”等表否定义的词语连用。
2.捉摸【释义】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常用于“难以”“无法”之后或“不定”“不透”等否定词之前。
3.释怀【释义】指(爱憎、悲喜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常置于“不能”“难以”等否定词之后。
4.企及【释义】指盼望达到,希望赶上,多用于否定,常与“难以”“不可”等词语连用。
5.小觑【释义】“小看、轻视”之义,多用于否定,常用于“不可”“不能”之后或“不得”之前。
6.比拟【释义】其作“比较”之义解时,常与“无可”“难以”等表否定义的词语连用。
7.赘言【释义】犹言“赘述”,乃“说不必要的话”之义,多用于否定,常与“不再”“毋庸”等词语连用。
8.置喙【释义】“插嘴”之义,多用于否定,常与“不容”“不敢妄自”等词语连用。
9.置信【释义】“相信”之义,常与“不可”“难以”等表否定义的词语连用。
10.名状【释义】指说出事物的状态,多用在否定词“难以”“不可”“莫可”等的后面。
看句子:“她平时特别喜欢孩子,在与孩子分别的日子里,她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孩子。
”这里的“无时无刻”用得也不够合适,“无时无刻不”才表示“永远不间断”的意思,可见,这个成语也是常常用于否定式的。
像这样的成语有11、“同日而语”,意思是“放在同一时间谈起,形容能相比,可以相提并论”,习惯上说“不可同日而语”以表示差别大;12、“相提并论”,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习惯上说“不能相提并论”以表示有差别;13、“吹灰之力”,意思是“比喻很小的力量”,习惯上说“不费吹灰之力”表示特别容易;14、“等量齐观”,意思是“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习惯上说“不可等量齐观”表示要区别对待;15、“混为一谈”,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习惯上说“不能混为一谈”表示要有所区别;16、“鹿死谁手”,意思是“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天下、进行比赛”,习惯上说“不知鹿死谁手”表示难以预测谁能获胜;17、“天高地厚”,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复杂性”,习惯上说“不知天高地厚”表示狂妄自大;18、“一蹴而就”,意思是“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习惯上说“不能一蹴而就”表示事情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学习要持之以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多用于否定的双音节词语和成语多用于否定的双音节词语陈永海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XX年第23期1.置疑【释义】“怀疑”之义,多用于否定,常与“不容”“无可”“毋庸”等表否定义的词语连用。
【例句】词的熟记对掌握语言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捉摸【释义】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常用于“难以”“无法”之后或“不定”“不透”等否定词之前。
【例句】他那诡秘的一笑,着实令人难以捉摸。
3.释怀【释义】指(爱憎、悲喜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常置于“不能”“难以”等否定词之后。
【例句】当年离别的情景使我久久不能释怀。
4.从来【释义】指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其后多接“不”“没有”等否定词。
【例句】他这个人说一不二,从来不失信。
5.儿戏【释义】像小孩子游戏那样闹着玩,比喻对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不认真,多用于否定,常与“不可”“岂可”等词语连用。
【例句】高考乃人生大事,考生一定要严格按规定来答题,切不**戏。
6.企及【释义】指盼望达到,希望赶上,多用于否定,常与“难以”“不可”等词语连用。
【例句】在我国诗坛上,杜甫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7.小觑【释义】“小看、轻视”之义,多用于否定,常用于“不可”“不能”之后或“不得”之前。
【例句】老大、老二他们还在天上等着我,我可要威风凛凛地上去,不能让他们两个小觑了。
8.比拟【释义】其作“比较”之义解时,常与“无可”“难以”等表否定义的词语连用。
【例句】给生命一个微笑,我们便拥有了人生中无可比拟的美丽与洒脱。
9.赘言【释义】犹言“赘述”,乃“说不必要的话”之义,多用于否定,常与“不再”“毋庸”等词语连用。
【例句】前面业已详叙,于此不再赘言。
10.置喙【释义】“插嘴”之义,多用于否定,常与“不容”“不敢妄自”等词语连用。
【例句】这是两位长者的事,在下不敢妄自置喙,两位还是见面之后,自己谈吧。
11.置信【释义】“相信”之义,常与“不可”“难以”等表否定义的词语连用。
1.吹灰之力——通常比喻极微小的力量。
一般说“不费吹灰之力”。
2.等闲视之——指不重视,看得很平常。
一般说“不可(怎可)等闲视之”。
3.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的差异,都同等对待。
一般说“不可(怎可)等量齐观”。
4.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一般说“不能(怎能)混为一谈”。
5.天高地厚——通常指事物的复杂性。
一般说“不知天高地厚”。
6.同日而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起,形容能相比,可以相提并论。
一般说“不可(怎可)同日而语”。
7.无时无刻——通常表示永远不间断之意。
一般说“无时无刻不”。
8.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梁,通常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一般说“不能(怎可)望其项背”。
9.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放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一般说“不能(怎能)相提并论”。
10.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一般说“不能(怎可,怎能)一概而论”。
11.善罢甘休----善:好好地;甘:情愿,乐意;罢、休:停止,了结。
心甘情愿地罢休。
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一般说“岂(怎,不)肯善罢甘休。
12尽如人意----尽:全;如:依照,符合。
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一般说“不(岂能)尽如人意”13、青红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情由;常用于否定句,常说“不分(问)青红皂白”。
例如:“老王的儿子回来晚了,老王不问青红皂白,拿起鞭子就打。
”14、鹿死谁手---鹿,猎物,比喻政权;鹿落入谁的手中,比喻天下为谁所得,后多比喻在争夺或竞争中不知谁能最后获胜。
例如:“若使江南人主,也能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未知鹿死谁手。
”15、一蹴而就---指一抬脚便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多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学习要持之以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其实,非成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忘怀、置疑、捉摸、消受”等,也只能用于否定句中:无法(难以)忘怀,毋庸(不容)置疑,难以(无法)捉摸(不定)。
带双重否定句的八字成语带双重否定的八字成语有:
1. 不得其所:指没有得到他想要的。
2. 不得而知:指没有得知或是不经意间知道了某事。
3. 不绝如缕:形容事情紧迫或状况危急。
4. 不露形色:形容不显露出自己的情绪或意图。
5. 不明不白:形容不清楚、不明白。
6. 不偏不倚:形容公正、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7. 不期而遇:指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遇到了某人或某事。
8. 不期而至:指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突然来临或到来。
9. 不分伯仲:形容两者不相上下,难分高下。
10. 不敢苟同:指不敢随便同意或赞成某人的观点或看法。
1、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
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
多用于否定句。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2、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两者都可形容说多,前者偏重于多,后者偏重于广繁。
3、无可厚非:不能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4、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投其所好:迎合别人的喜好,多含贬义。
5、接踵而至:指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
强调一个又一个紧接着而来。
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侧重人多而拥挤。
纷至沓来:指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强调多而且连续不断。
6、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一般用于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多指不加区分,不分是非。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多指不分彼此,不分上下。
多用于否定句式。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同日而语:意思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比较,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强调所指的两个人或两种事物不但有本质上的不同,还往往有时间上的多用于否定语气。
7、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
8、别出心裁:适用范围广,可用于美术、诗文、建筑等方面;褒义词。
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出于自己的创造。
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别具匠心:只能用于诗文。
9、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之上。
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侧重于指人的才华。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0、骇人听闻:指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语文常考的成语解释1.同日而语:把水平不同的人或物同时放在一起讨论,即相提并论。
2.万应灵丹:能医治百病的灵验有效的药。
比喻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多用于否定句。
3.文不加点:点:古人写文章在字的右上角涂一点,表示删去。
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呵成。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4.路有饿殍:路边有饿死的人。
5.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6.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放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7.一蹴而就:指一抬脚便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
8.一概而论:指对事物或问题不做具体分析,不加区别,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9.颐指气使:颐:腮帮。
指:指挥。
气:神情。
使:指使。
用面部表情和出气发声做出示意来指使别人。
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
10.堂而皇之:堂皇:气势宏大的样子。
形容公开,不加掩饰。
也形容很气派、很体面。
11.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
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12.蚕食鲸吞: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
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1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
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14.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15.既往不咎:咎:追究罪责。
对已经过去的错误或罪责不予追究。
16.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很有分量、很有作用。
17.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18.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
19.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20.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21.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创造独特风格,自成一家。
22.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
形容放肆或得意忘形的神态。
23.临渊羡鱼:临:面对。
渊:深水潭。
羡:希望得到。
面对着深渊,希望得到鱼。
比喻有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但却没有实际行动。
混为一谈、等量齐观、相提并论、同日而语这4个成语辨析今天将相冬阳老师来说说“混为一谈”、“等量齐观”、“相提并论”、“同日而语”这四个成语。
混淆: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当作同一个东西来谈论。
平等对待:是指平等对待不同的事物。
(多用于否定句)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同一天: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比较。
我们按照特征的鲜明程度由强到弱来说明,特性最鲜明的就是“同日而语”。
同一天:一般用在否定句中,侧重于时间顺序,即不同时间段主语的比较。
所以,只要你能在文章中看到被比较的事物处于不同的时间段,就可以用同一个名字。
其次是“相提并论”。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
一般用法为“A将B与C相提并论;A把B与C相提并论;无法与……相提并论”等。
这里所谓的“不加区别”其实暗含了高低好坏之意在里边。
即,比较的两者通常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主体。
如果A将B与C 相提并论,那么B与C一定是有差距的主体才可以用相提并论。
如果是“无法与……相提并论”,那么则证明二者之间有存在好坏的差距。
所以,百度百科里的解释中的所谓“含贬义”就是这个意思,即其中一个主体层次不够,不行,赶不上人家。
至于“等量齐观”和“混为一谈”大家这样来记就可以了:等量齐观:仅侧重于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但是这里的有差别仅指事物的不同,无高低好坏之分。
而且,多用于否定句。
一般说,不可等量齐观。
所以,“等量齐观”一般和“同日而语”进行辨析,一个侧重不同的事物,一个侧重处于不同时间。
混为一谈:跟“等量齐观”可以通用,属于这四个成语中特征最不鲜明的。
无需特殊记忆。
是不是还挺好区分哒~~来做做题,加深印象吧~*真题1*文学评论中,对形式的模仿与内容的抄袭,不应_______;对早期的作品和现在的创作,不可_______。
依次填写划线部分最合适的项目是()。
A.相提并论等量齐观B.等量齐观混为一谈C.混为一谈同日而语D.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将相参考答案*:C*将相冬阳老师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段提示“对形式的模仿与内容的抄袭”具有相似性,但是为不同事物,不能放在一块来说。
善罢干休
成语解释善:好好地;甘休:情愿罢休。
好好地解决纠纷,不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可比他得人心儿,他就肯善罢干休了?”
成语繁体善罷干休
成语简拼SBGX
成语注音ㄕㄢˋㄅㄚˋㄍㄢㄒ一ㄡ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善罢干休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否定句。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善罢甘休
成语例子你五尺五的汉子,就这样忍气吞声善罢干休吗?不!(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七章)
英语翻译be willing to give up <leave the matter at that>
俄语翻译оставлятьвпокое。
多用于否定句中的成语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结构具有凝固性,意义具有整体性,它精辟含蓄,音节整齐,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感,形象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成语都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使用,并不像想象中的理想。
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成语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讲技巧地进行梳理。
有一些成语可以从词意上来辨析。
如有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像“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些成语具有两义,像“秀色可餐”“灯红酒绿”。
有一些成语可以从特定用法上来辨析。
如有的成语可以作谓语,但一般不能带宾语,像“司空见惯”“漠不关心”;如有的成语适用对象固定,像“相敬如宾”“破镜重圆”只适用于夫妻之间。
掌握这些成语的特定用法,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正答率。
成语中还有一种需要我们注意的特殊的语言现象:有些成语多用于否定句子中。
1、尽如人意。
意思指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出处]宋·刘克庄《李艮翁礼部墓志铭》:“然议者但以为恩泽侯挟贵临民,安得尽如人意。
”[例句]这件事可能不会尽如人意,希望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2、一概而论。
意思是用同一标准来评论或看待。
指处理事情、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同样看待。
概:过去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木棍。
一概:同一标准,一律。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一四卷:“古者文武一体,出将入相……然而时有夷险,不可一概而论。
”[例句]古往今来的好文章没有不是靠白描取胜的。
华丽的文章也有好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比来比去总是比不上白描的神品。
3、一蹴而就。
意思是一抬脚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蹴:一步,一举足。
就:成功。
[出处]宋·苏洵《嘉祐集·卷十·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例句]发明创造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4、一笔抹杀(一笔抹煞)。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等全部否定。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一一回:“要将历代圣贤一笔抹煞,此也是自然之理,不足为奇的事。
”[例句]应该一分为二,不能一笔抹煞他的优点。
5、无时无刻。
常说“无时无刻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指总是这样。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却象掉下了一件甚么东西的,无时无刻不在心上。
”[例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故乡的母亲。
6、望其项背。
意思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出处]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例句]他是玩笔杆子出身的,无论文字功底还是所写文章的厚度底蕴,一般人都不能望其项背。
7、相提并论。
意思指将不同情况或性质的人或事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
[出处]清·王蕴章《碧血花·吊烈》:“微波先归蔡香君,后降张献忠,节惭冰霜,死轻蝼蚁,比着这蕊芳夫妻殉节,含笑同归,怎能够相提并论呢?”[例句]他们二人不论学识、家境,差距都很大,不可相提并论。
8、同日而语。
常常说:不可同日而语。
意思是不能同时谈论。
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岂可同日而言之哉?”[例句]在崇高的理想和健康感情基础上产生的趣味,和趣味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9、善罢甘休。
意思是心甘情愿地罢休。
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六五回:“奶奶就是让着他,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又比他的人心儿,他就肯善罢甘休了?”[例句]敌人遭到如此惨重的损失,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这类成语从意义上辨析其使用正误,比较模糊,从用法上去辨析,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