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外源化学物的毒理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42
食品毒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名词解释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存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剂量(较小剂量)的某一物质,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机体以后,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引起机体机能性或器质性(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衍生毒物: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或潜在的有毒物质。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与内源性靶分子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结构功能的物质。
效应器官: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或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可以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急性毒性: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在24h 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是死亡效应。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的过程。
生物转运: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量改变的过程。
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中毒的机理1学习要求: 掌握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 理解化学毒物毒性作用的一般机制 熟练掌握化学毒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了解常见的影响毒作用的因素2一、概念第一节 概述 终毒物:是指一种特别(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可与内源性靶 分子(如受体、酶、DNA、微纤维蛋白及脂质等)相互作用,使 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主要为一些化学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后代谢为有害的产物。
毒性作用的强度是由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持续时间决定的。
3终毒物的类型及其来源: 母体化合物:即机体所暴露的原化学物,如腐蚀性酸 碱、重金属离子、氰化物、河豚毒素、CO等。
母体化合物的代谢物:如砷→砷酸盐 在毒物生物转化期间产生的活性氧(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功能基团):如过氧化氢、杀草快。
内源性化学物:如胆红素、尿酸等。
4二、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化学毒物①最直接的途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②较为复杂途径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性作细胞功能失调、损伤用细胞修复功能失调③最为复杂的途径5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 ↓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 ↓细胞结构的损伤和功能的失调 ↓启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修复机制 ↓毒物引起的靶分予结构改变和/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 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6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就是经研究毒物吸收以后在机体 内引起的代谢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
主要涉及的毒作用机制有:• 毒性作用的一般机制• 外源化学物对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损害•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细胞钙稳态紊乱• 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7第二节 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机制一、直接损伤作用1、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硫化氢、氯气、沥青 2、扰乱正常代谢 影响组织对氧的利用 影响酶的活性 3、损害机体的生理功能 对消化功能、血液系统、免疫系统、肝脏、肾脏、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89二、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细胞通道功能失调 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 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 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第二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第二章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转运与转化第一节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第二节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三节吸收第四节分布第五节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第六节排泄第三章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损伤和影响因素第一节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性损伤第二节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第三节毒性损伤(细胞损害)的机制第四节影响外源化合物毒效应的因素第一章绪论“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不安全,又是百病之源。
食品的安全性,是一个听起来生疏却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概念。
人们上街购买鱼、肉、禽、蛋等鲜活产品,总要查看一下是否有腐坏、异味或病虫污染。
在食品店的柜台上,印有“不含添加剂”、“纯天然”、“绿色食品”等标志的食品,格外吸引购物者的注意。
在菜市场,细心的精选文档采购者会留心蔬菜的产地,是否有用污水浇灌或被滥用过农药的危险。
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已经把食品的安全性作为购买食品的重要原则和取舍标准。
我国食物中毒每年报告例数约为2~4万,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不到实际发生数的 1/10 。
由于农药、兽药污染造成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近年有所上升。
城乡食品的数量与种类日益丰富,如何提高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消费者在初步解决了温饱之后,要求吃得更好,吃得安全放心,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势所趋。
精选文档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食品是有益人体健康并能满足食欲的物品。
人必须每天摄入食物赖以生存,维持健康和繁殖后代。
食品质量关系着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卫生安全、无毒无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但是食品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外,也可能含有身体非必需的甚至有害生物或化学物质,后者总称为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 "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食品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外,也可能含有身体非必需的甚至有害生物或化学物质,后者总称为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
毒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首要目的就是要对毒性进行定量。
1.学科内容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2.学科任务研究食品中学物的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阐明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研究化学物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卫生标准;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提出早期诊断的方法及健康监护措施。
3.研究方法一是微观方法;另一大类方法是宏观方法,亦即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目前主要使用流行病学方法。
4.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毒理学基础第七版思考题答案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及相互关系。
3.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各自优缺点。
1.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作用;各种毒性参数;生物学标志;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毒物兴奋效应。
2.简述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
3.研究剂量-反应关系的前提和意义。
4.选择毒性的原因和意义1生物膜的基本构造?2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特点?3吸收、分布、排泄的概念,途径,影响因素?4首过效应、肠肝循环、贮存库及毒理学意义?1什么是终毒物,包括哪些类型;终毒物与靶分子结合形式有哪些?2什么原因可致解毒失效,解毒失效对靶分子有哪些影响?3参与o2”·解毒的酶和小分子物质有哪些?4修复失效可引发哪些毒性?1.谈谈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现在QSAR研究有哪些方法?2.影响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3.化合物联合作用有哪些类型?1急性毒性试验定义及实验设计要素。
2LD50的毒理学意义,以及局限性。
3局部刺激试验包括哪些及选用动物情况。
4局部刺激试验方法及评价。
蓄积毒性、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的定义、研究方法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设计要点及评价1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毒性作用类型有哪些?2常见的免疫毒物有哪些?3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作用的特点?第一章毒理学基础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oxicology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毒理学Toxicology: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living organisms)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的学科。
[Toxicology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hemicals (or xenobiotics) on living organisms.]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呈现一定生物学活性的一些化学物质。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10x3=301、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也称“外源生物活性物质”2、内源化学物:机体内源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3、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借用基础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4、食品安全性:是指“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把握”。
5、毒物(toxicant、poison、toxic agent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6、毒性:指毒物能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7、选择性毒性:一种外源性化合物只对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没有毒性作用。
8、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9、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10、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11、局部毒性作用(local toxic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12、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tox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13、代偿:即是身体器官对某些损伤能够自身调节,有自动修复或恢复的可能,在代偿期一般不必通过药物等治疗手段。
1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A 型题】1.毒物是 D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LD50的概念是 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3.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C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 A.LD100B.LD50C.LD01D.LD0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6.毒性的上限指标有B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7.最大无作用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是B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8.最小有作用剂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是 D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9.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 BA.绝对致死剂量B.半数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D.以上都是1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B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2.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3.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D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5.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16.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17.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8.急性毒作用带为 A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9.慢性毒作用带为 C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0.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以下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 EA.LD50B.LD0C.LD01E.LD10021.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以下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BA.LD50B.LD0C.LD01D.LD10022.对LD50 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又称致死中量C.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D.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23.慢性毒作用带为 C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4.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B A.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B.病变性质相同C.病变性质各有不同D.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D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26.S-曲线的特点是 A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B 型题】27~30题A 效应B 反应C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D 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E剂量反应曲线27.用CCl4 给大鼠经呼吸道感染后,测试大鼠血清中GPT 升高,CCl4 所发生的GPT改变为 Al4 染毒大鼠100只中有50只GPT升高,即效应发生率为50%,此为 B29.随着CCl4 染毒剂量的增高GPT显著增高C30.某患者因上感而就医,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致死 D【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毒理学基础_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标出阈值和饱和度。
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论述题】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代谢活化3.物质蓄积4.功能蓄积5.生物转化【问答题】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
毒理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靶器官剂量质反应量反应剂量-反应曲线类型LD50及其生物学意义阈剂量急/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及意义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特别是体内/外实验的特点)毒理学研究史上的知名人物毒理学研究的首要/最终目的毒理学研究观察的指标分类致死剂量分类及概念危险度/性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ADME生物膜的结构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脂水分配系数毒物的吸收方式排泄(特别是经肾脏排泄)肠肝循环首过效应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定义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重点讲述的苯代谢)第四章毒性机制终毒物的概念及类型自由基及类型抗氧化系统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第五章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影响因素的三方面: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毒物的联合作用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一般毒性作用的定义及分类急性毒性的定义及试验目的三种试验对动物选择的要求霍恩法实验设计的原则及优缺点毒物的蓄积作用及分类蓄积系数(K)定义\计算\评价生物半衰期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配子的发生过程精子发生过程主要激素类型睾丸的功能及其中细胞类型雌雄生殖毒性致畸试验致畸指数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突变及分类细胞周期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Ames试验的原理及过程代谢活化系统阳性/阴性对照组设立的意义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分类标准癌细胞的特征癌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短期试验第十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免疫的定义免疫系统及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器官超敏反应及分类(I型超敏反应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