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雅俗
- 格式:pdf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柳永作品中的俗摘要:据有学者考证,柳永现存词约212首,其中70%是情词。
除可确定写给妻室的有3首:《定风波》(伫立长堤)、《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外,有146首是与歌妓来往、爱恋的记录,或是对歌妓及其生活的审视观照。
按照广大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道德取向,这无疑是“俗”伤了“雅”的确凿证据。
本文将对柳永诗词“俗”的特点进行说明。
正文:北宋的词人柳永可以说是一位标新立异的大词人,他主张词的革新,推崇所谓的“慢词”,而他自己也积极投入到了慢词的写作之中,使慢词成为词坛上可以与传统词作品平分秋色的体式。
但是慢词并不是柳永独创的体式,宋王灼《碧鸡漫志》称“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 1] 。
证以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可知慢词在唐末即已流行于民间, 只是文人词家一向少有仿作。
而柳永不仅选择了一般词人甚少选择的体式,甚至还雅俗并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起初,柳永的“俗词”并不被认为含有“雅”的因素,人们将他的作品视为是一种文学现象。
尽管柳永在文学创作上日夜兼程,但是其“俗”的特质还是迫使他与崇尚高雅文学的士大夫们划清了界线,甚至还招致了恶名,导致他一生仕途破折不断。
但是这样困苦的创作环境反而更加激发了柳永的创作才能。
柳永的“俗”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写作对象的“俗”从对象上来说,柳永非常喜欢描写歌妓。
其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俗词,主要是从歌妓的容颜、歌声、舞姿和文才等方面展现歌妓的美丽容貌和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她们的欣赏和爱慕。
同时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歌妓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歌妓在古代是非常不入流的职业,很多男人抱着赏玩女人的目的来和她们饮酒作乐,但是柳永却将歌妓作为真正的“女人”和“情人”来看待,将她们的美貌和苦恼记录在自己的词里,并在内心深处与她们产生共鸣。
柳永在词中详尽地描写了歌妓的美丽容貌,包括脸、眼、眉、身材、肌肤和姿态等。
咏其脸例如:“嫩脸修蛾,淡匀轻扫”(《两同心》);“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
论柳永的“俗词”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
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
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
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
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
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
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
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
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
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
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
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
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
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
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浅析柳永词中的“雅”摘要:柳永是北宋专力于写词的大家,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其中,他的雅词独特,在雅情雅境中融入俗语,往往呈现出一种雅俗交错的面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柳词。
他的雅词之“雅”主要表现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柳永词中的“雅”。
关键词:柳永;词;“雅”;题材;表现手法;语言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
他前期流连于市井坊曲、秦楼楚馆,接触的多是底层百姓,尤其是歌妓舞女,词的描写内容也常常以他们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使用铺叙,叙事抒情不求含蓄、袒露直率;在语言上,他采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民间口语和俚语。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词多为俗词,显得俗艳妩媚。
然而,他的词还有“雅”的成分存在。
“雅”作为一个文学和美学中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它本是《诗经》六义之一。
《诗经》之大、小雅是区分音乐的。
雅,本指高,《毛诗序》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王朝首都所在地的歌诗称为雅,进而政治等级的最高层,发号施令的权利中心即为雅的引申义。
[1]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雅”才逐步成为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如曹玉曾把“辞义典雅”视为不朽之作的标志,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列文章风格为八种,首列“典雅”。
综合起来看,雅者,指内容雅正或高雅,语言典丽含蓄,长于比兴等。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题材、表现手法、语言三个方面来谈论柳词之“雅”。
一、从题材看柳词之“雅”柳永的词作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根据词作的内容,可以将他的词分为怀古词、羁旅词、写景词、咏物词和都市词五大类。
而笔者认为柳词之“雅”更多地隐藏于羁旅词、写景词、都市词这三类中。
1.羁旅词柳永一生仕宦失意,命运多舛,他一方面喜欢过自由浪漫、饮酒听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对功名的幻想和追求,不得不为求名利而浪迹四方,因此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
这类题材成为柳永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
如《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
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一)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二)语言上,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三)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
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不论是雅词还是俗词都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柳永俗词雅词由俗入雅前言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然而他也是最为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永词的雅俗问题上,多数文人持一种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他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上;他的雅词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以后词由俗返雅,大量杰出的羁旅行役词和都市生活词都是最好见证。
一、柳永的生平和创作柳永,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崇安人。
据今人唐圭璋先生推测可能约出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①,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7)。
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期(1023——1063),因排行老七,故也称为“柳七”,柳永出生于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决定了他也如父辈和长兄一样走向以科举入仕的道路。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精通音律,有深厚广博的文艺修养。
“艺足才高”“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前期为朝廷宴乐写有雅词,也有俗词,但大量俗词却为民间歌妓而作,是为适应民间演唱的,具有民间才艺的通俗性、娱乐性和市民趣味的特点。
但由于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词人审美情趣已发生重大改变,对雅词产生浓厚兴趣,但无论是俗词还是雅词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宋词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柳永俗词的特征(一)内容“俗”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词中的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追求爱情,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如《昼夜乐》中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一、本文概述柳永,这位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柳永词的雅与俗两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其词作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柳永词的“雅”进行分析。
柳永的词作中,不乏对自然风景、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
他善于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得词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这种高雅的艺术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柳永词的“俗”。
柳永的词作不仅高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词作中,有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描写爱情故事的篇章,这些篇章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词作既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又充满了通俗的生活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柳永词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词坛巨匠的卓越成就。
二、柳永词的雅柳永的词作,不仅以其独特的俗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永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永的词作语言华美,词藻丰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个美丽的艺术世界。
他的词作语言既典雅又优美,既有文人墨客的精致,又不失市井小民的生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词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善于以词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论柳永词的俗与雅姓名:夏杰引言:柳永,宋代著名词人,中国历史上专业写词第一人。
他将词由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上流社会的宠儿发展到市民阶层也可以接触到的新的文学娱乐,他所创作的词具有鲜明的特色。
有人说柳永的词艳俗至极,也有人说柳永的词“不减唐人高处”,有雅气。
那么对于富有争议的柳永词的俗与雅具体表现在哪呢?今天我们就结合柳永的词来具体分析。
正文:一.俗柳永大量创制通俗歌词,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他将自晚唐后属于上层社会由文人士大夫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创造出的产物通俗化,带向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
为广大市民所喜爱,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原因有以下四点:(一)直白的语言,不留含蓄的表达,叙事详尽,抒情直白。
直观的表达以附和市民的心理。
(二)“艳冶”的话题,世俗的点点滴滴,符合市民的市民情调。
(三)大量采用市井方言俗语,语言俚俗浅近,易被市民接受。
(四)词的创作时运用大量色彩艳丽的词藻。
二.雅尽管有人谓柳永的词为“淫冶讴歌之曲”,但依旧有很多为柳词欢呼的声音。
柳永在创作词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写出的作品自带一种儒雅的情愫,别有一番风味,值得人细细品味.联想和感悟。
这就是他的词带有一种“雅”的气质(一).注重把握对意境的营造,即景生情,融情入景。
在情景交融之中表达自己的无限情感。
(二).典雅通俗的语言风格,不仅受市民阶层喜爱,也令上层人士不得不赞叹其美妙。
(三).词作与音律配合的天衣无缝。
结论:柳永创作的词有俗有雅,那到底是俗过于雅还是雅过于俗抑或二者本没有分明界限而相互交融呢?纵观柳永词,其实并没有明显的雅词俗词之分,只是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异而已。
他的词风发生转变与他的人生际遇有密切联系。
六年的漫游江南,羁旅行役,使他的情绪明显不同于以前。
由原先的轻狂逐渐转为对穷途的悲哀,词风也由俗逐渐转变为雅,寻求到一个雅俗共赏的表达形式——通俗又不失文雅。
是,文天祥何以要后世之人“同情”?(看同学们陷入沉思,我略作提示)来,我们分分工,第一组第一段……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文字背后所能反映的“同情”……当诸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等被同学们一一找到,当“是年夏五”作者处境艰难之背景被老师补充而出,那种孤掌难鸣、不被理解、屡被疑降、九死一生、知不可为的“悲”及其“有意思”的“同情”之意便不由中来!第二,“悲”者,何止乎“同情”?我们看到,在文本的前四段,作者叙述了自己从出使前到脱逃回的全过程,其中出使前的“一言难尽”,使元时的“死有余傷”,脱逃时的“九死一生”,真州时的“痛失机会”,多少事欲说还休,意沉郁非干生死!这是怎样的哀痛者?所以,作为过渡性语句,第五段段首的一声“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将这份令后世之人的“思念、同情”一览无余。
那么,还有必要再用整整一个段落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状写二十余个“死”来表现这份情感?张玉连老师说:“之所以要这样写,一是交代行程,有案可稽,自明始终没有屈服变节,亦非贪生怕死;二是为了曲折地博取世人同情……为自己留下一份自辩状。
”我倒认为恰恰相反,这岂不正是“九死一生的经历,不止不休的情怀”的激越表达?接下去的表明自己患难之时明心见性、昭若日月的诗卷补叙,岂能不为后世之人见此伤惋悲叹?联系学生提及的《捕蛇者说》。
在第二段作者表达对蒋氏满满的“同情”之后,第四段再次出现“悲”字:“余闻而愈悲……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里的“悲”照应前者,亦有“同情”之意,岂不更有“为……悲叹”之情?而在《<指南录〉后序》第六段末的这一文眼句中,这个“悲”字,岂不同样有“为……悲叹”的强烈思想感情的抒发?让文家乃至其他的后世之人知道自己当时的遭遇而生“同情”应该非是作者深意,知道自己的心路历程,知道自己知其不可仍以百倍忠诚而为之,则足见其内心的沉郁,于是,在写毕诗序之后再写“后序”,这里边的托付后事、表明心志的悲怆便油然而生了。
柳永词之“雅”、“俗”考辩摘要:柳永是我国北宋时代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不同,基本上可以说是从“俗”到“雅”,其实他的词本身也可分为“雅”、“俗”两方面。
文章就从不同时期关于柳永词的评价,以及柳永词本身所具有的“雅”、“俗”进行分析。
关键词:柳永词;“雅”、“俗”考辨一、引言在北宋时期,柳永是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本人放荡不羁、藐视礼法,所以他的词也不被当时的封建社会以及正统文人所推崇,致使大量流失。
现在所流传的《乐章集》是后人所收集到的他的词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作品也多被人们认为是“淫俗”之作。
随着时间的变化,关于柳永词其实可以分为“雅”、“俗”两大类。
二、柳永词在不同时期的评价自柳永所生活的时代到现在,关于他的词评价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宋元金、明清以及现代。
这三个阶段关于柳永词“雅”、“俗”的评价可以说发生了此消彼长微妙的变化,其大致的变化趋势是“俗——雅俗并存——以雅为主”[1]。
在宋元金时期,人们关于柳永词的评价爱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李清照、严有翼等为代表的,认为其词“鄙俗”、“声态可憎”、“辞语尘下”等,这是关于柳永词的主流看法;第二类是以范镇和黄裳为代表的,认为其词“典雅文华”甚至可以和杜诗以及苏词相提并论,但是这只是很少一部分的看法;还有一类的观点处于以上两种态度之间,则其文人,但赞其在音律以及创调方面的成就,这种看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南宋后期人们基本上都是这种看法。
明清时期也都是以上第三种态度吗,而且比之前的评价稍微高一点。
到晚清时期,人们对柳永词的评价越来越高,陈锐曾说:“百年以来……言清空者喜白石,好浓艳者学梦窗,谐婉工致,则师公谨、叔夏。
独柳三变,无人能道其只字已……词源于诗,而流为曲;如柳三变,纯乎其为词矣乎。
”这一“纯乎其词”的观点也得到了郑文焯等人的赞同,所一说柳永词的地位一下得到了提升,和清真词的地位几乎相同,柳永也不再被认为是另类词人了。
《[浅谈柳永词的“俗”] 柳永词的雅和俗》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后者如xx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
和许多士子一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
在进仕无望时,柳永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
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
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由于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
在词中,他对自己这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的描写。
前代及同代的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色彩。
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
从《少年游》浅谈柳永的雅俗结合关于柳永的词,评价最多的一句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这样高度的评价和柳永的经历——烟花柳巷寻香客息息相关,但更得益于柳永的才华——满纸翰墨尽显情。
而这情,不论是叹羁旅行愁、咏繁华都市,亦或是绘千种风情,古人皆已有之。
柳永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词的俗化,更在于他将雅与俗结合,浑然天成,毫无生涩之感。
下文以《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为例,简单论述其雅与俗。
一生赢得是凄凉。
追前事、暗心伤。
好天良夜,深屏香被,争忍便相忘。
王孙动是经年去。
贪迷恋、有何长。
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
柳永词的“俗”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容和形式。
内容上,柳永可以代歌姬舞女吐露心声。
宋时歌姬舞女之中盛传这样的歌谣:“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封建社会中,此种身份的女子最为人所诟病,也少有人关心。
而柳永不仅在烟花巷陌流连忘返,还有许多词大胆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或者是表达对被抛弃女子的同情等。
“一生赢得是凄凉”一句总起全文,直接点出女子被人抛弃后凄苦的心境,以结局开启全文。
上阙写女子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暗自神伤。
下阙写女子想起已远去的男子,却还不由留恋欢愉之时,为男子找尽理由。
如此贴近生活的生动内容使许多女子对他青睐有加,争相要与其见面。
这样频繁的接触则增加了柳永的写作素材,或者说,柳永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他的词就是他的生活。
柳永内容之俗不是意味着趣味低俗,而是指词中描写的是词人与百姓共同生活其中的俗世。
形式上的俗指的是用词之俗、手法之俗。
在用词方面,俗体现在诗人使用了口语化、俚语化的词汇,例如“把伊情分”中的“伊”。
手法之俗则表现在使用白描的手法和叙事的简单化。
全诗基本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来刻意装点诗句,皆是直接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将其悲苦却深陷其中的纠葛情感以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
叙事的简单化体现在柳永在词中只描写一个场景,有一个线索带领情节发展。
论柳永词之俗雅班级:09汉3 学号:330905093 姓名:陆子群雅词和俗词都是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中,俗词的数量远远超过雅词。
赵谦先生说:“柳永存词约212首,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
”简单的将柳永的词作二分做雅词和俗词加以论之,这种对待柳永的的态度值得商榷。
柳永的词并不是非雅即俗或者非俗即雅,再者,柳永为数众多的俗词因其所含的“俗”味不尽相同,因此不应笼统评议。
此外柳永的雅词也有其独特之处,不同于晏殊之秀雅或姜夔式的骚雅,即使是被誉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八声甘州》依然有“想佳人妆楼望”之句。
难怪曾大兴先生说“柳词的‘雅’并不纯粹,在相当程度上倒是被他的‘俗’所改造。
”下文首先分析柳永的俗词。
柳永及其词之所以遭到诸多谴责、非议,在于柳永作品中的这类词的存在。
检阅《乐章集》,庸俗不堪之词约15首,赵谦先生在《柳永歌妓词三题》中说这类词是“赤裸裸的性欲宣泄”。
生在《柳永歌妓词三题》中说这类词是“赤裸裸的性欲宣泄”。
例如:秀香家住桃花径。
算神仙、才堪并。
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
爱把歌喉当筵逞。
遏天边,乱云愁凝。
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
洞房饮散帘帏静。
拥香衾、欢心称。
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
无限狂心乘酒兴。
这欢娱、渐入嘉景。
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
(《昼夜乐》)还有《小镇西》(意中有个人),《洞仙歌》(佳景留心惯),《合欢带》(身材儿、早是妖娆),《少年游》(世上尤物意中人),《法曲第二》等等。
以此观之,说柳永“薄于操行”不为过分。
然唐宋时期,士子们游“南北二巷”早已司空见惯,即使位高如晏殊、欧阳修者,也难免有赠妓词、狎妓词。
既然如此,为何柳永会被另眼相看?薛瑞生先生分析很全面:“一为别人写得雅而蕴,柳永写得俗而露。
二为别人写后即‘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
’柳永却‘不扫其迹’或‘不能扫其迹’因其‘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又经歌妓传唱,国人皆知,‘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即‘自扫其迹’而不能。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柳永,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其词作承袭了诸多唐宋词派的传统元素,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其词作中,既有清新脱俗、高雅深沉的情调,又有通俗易懂、富于生活气息的情感表达。
因此,论柳永词的俗与雅,不仅需从文学形式和语言艺术等角度思考,还需考虑其文化传承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因素。
从文学形式和语言艺术角度来看,柳永词的风格受到了南唐词派的影响,形式上注重韵律和押韵,语言上借鉴了古体文言的表达方式。
其中,高雅之作以清新脱俗、优美温婉著称。
例如《雨霖铃》中的“相思灭,肝肠断,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是人间四月天,草木知春,路尽踏青”,表达了浓烈的抒情情感和深厚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词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修养。
此类词作的意境深远、艺术性高超,充满着哲学、文化等领域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而被认为是词作中的精品之作。
而在柳永的通俗之作中,词作所表现的情感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常常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等方面,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虽然此作并未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和文言古语,但却表达了普通百姓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在文字中感受到深厚的人情味儿。
此类词作体现了词人天衣无缝的文学才华,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这些词作,虽然形式上较为简洁平实,但是许多句子犹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美。
此外,柳永词的俗与雅还涉及到文化传承和社会背景等因素。
柳永所处的是南宋末期,此时社会和文化处于一个十分动荡的局面。
人们对于文化、语言和审美都有着诸多的分歧和争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柳永词在风格和主题上兼容并蓄,包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例如,有些词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邪恶,如《破阵子》:“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柳永词的雅和俗柳永词的雅和俗内容提要】柳永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专业词人。
他早年游学京都,屡【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举不第,到晚年才中进士。
由于他长期出入歌楼妓馆,生活东漂西荡,对下层人民生活有较多体验,所以他的词题材较为广阔,其内容主要反映男女恋情、羁旅行役和都市生活三个方面。
前者以俗词为主,后者则以雅取胜。
柳永精通音律,受民间音乐熏陶,把民间流传篇幅较长的俗曲搬上词坛,对慢词的发展和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于柳词的雅俗,前人有颇多的评论。
本文试就其雅俗二类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雅俗风格的原因,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柳永(公元987?—1053年),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仁宗景 元年,1034年)才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
柳永词(简称柳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及羁旅行役的生活等题材为主。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养料,使用俚俗语言入词,从而摆脱了五代词中那种传统腔调的影响,使词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⑴。
他还创造性地运用铺叙手法,把抒情、写景、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词构思完密,首尾连贯,脉胳井然。
柳词通俗易懂,雅俗各具。
自古及今,关于柳词的评价,褒贬不一。
《能改斋漫录》称多“淫冶讴歌之曲”;《苔溪渔隐丛话》称“多闺门淫蝶之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柳词格固不高”;李清照《词论》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⑵;苏轼认为“不减唐人高处”。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世词学家夏敬观先生的评语,他认为:“耆卿词当分雅、俗二类,雅词用六朝小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柳永是南宋乐府词人之一,他的词既有雅致之作,也有俗气之作。
雅与俗之间的关系
在柳永的词作中展露无疑。
首先,柳永的雅致之作体现在他的清新淡雅、情感真挚方面。
他的词作不以华丽辞藻、繁复结构取胜,而是注重意境刻画和情感描绘。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表现了作者自
身的孤寂情感,以雨夜蟋蟀之声象征自己的躲藏心思,清新淡雅的词语庄重而含蓄。
《念
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作者纵情豪放的情感,融合了历史沉淀和自然景象,这种情感在
笔下流淌得无比自然纯真。
然而,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很多俗气之作,如《庐州月·青天有月来几时》、《鹊桥仙·纤云弄巧》等无数次提到月亮,柳永的詞作特征為重視情调,有些詞詞意稍簡,甚至
有些词作甚至从字面上看就是红尘俗事。
黄庭坚甚至用“酸甜苦辣叶落声”去抨击柳永这
种俗气之作。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社会背景的变迁带来的。
在南宋时期,因为战乱不断,
人们生存在充满焦虑和不安的环境中,于是词人的词作也常常带有忧伤、孤独的情感。
而
到了元明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词人在创作中更多地倾向于反映情感的愉悦和俗事文化。
总的来说,柳永的词作既有雅致之作,又有俗气之作,他是一个结合了传统和现实的
综合写实主义词人,这种综合的手法成为了其写作的特色。
而雅与俗之间的关系,也正是
他愉悦生活、表达情感的创作理念的细微体现。
柳永词的雅和俗柳永词的雅和俗摘要:柳永是宋朝著名的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他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像《乐章集》等;文坛和词坛有很多关于柳永的词风的定位问题,从古至今,这个话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都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定位为“俗”的人有一大堆理由;定位为“雅”的人有一大堆理由,而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有人走中庸之道,说柳永的词风非俗非雅,或俗是或雅。
在笔者浅学看来,对于柳永的词风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描述,从历史和从柳永生活的环境,以及词文化氛围去全方位的包围,扩大视野去理性看待他在词界的雅俗成就,这样才是最稳妥的评价历史的方法;本文列举实例来说明柳永词的雅和俗,望抛砖引玉,以求智者精言。
关键词:柳永;词;雅和俗1.前言2.论俗2.1内容俗柳永词,许多作品中都有内容“俗气”的特征;基于这一点,也是历代文人将其定位成“俗霸天下”的主要依据。
如:“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写出女子的风情万种;《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写出男女之间的交欢之态,虽含蓄不奔放,却难辞“俗气”之格调。
柳词仕途不利,一度沉迷醉酒香艳之中,尤其对女性身体着迷,如:“英英妙舞腰肢软” 与“……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
这些词虽“俗”到每个人都细细品味的地步,但其实对词类的发展和进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借助“恋妓”情节而营造的“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 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内容实在不敢“恭维”,何况男尊女卑的思想,让女子毫无地位而言,更别说袒露心里秘密的直白;所以这类“庸俗”作品也就是的古代一大部分士大夫对柳永之词不屑一顾的主要原因。
2.2语言俗“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柳永词的雅俗
发表时间:2016-12-30T14:33:29.7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0月作者:郑晓燕[导读]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湖北恩施高中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柳永仕途坎坷,一心致力于词作。
作为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作者,有《乐章集》流传。
唐圭璋《全宋词》记录的《乐章集》存诗213首,根据杜若鸿的《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中有统计:《乐章集》中,关于吟咏佳人或歌妓的作品有103首,几乎占全部词作的一半;关于羁旅行役的作品约占59首之多,接近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描写都会承平,人民生活概况的作品约27首占十分之一左右;颂词为11首,为数较少;另有约13首咏物和咏史之作。
柳词丰富的题材类型迎合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口味。
社会各层次的人,因其地位不同,情慷各异,故有雅俗不同的审美趣味。
柳词的能俗能雅就使柳永词受到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青睐。
考究历朝历代各家对柳词的看法,大致可以将他们的观点思想分为柳词流俗为最重、柳词雅和柳词雅俗兼备三种。
一、俗
1、庸俗:清代江顺治《词学集成》卷五:“(柳永)徒以绮语柔情,竞夸艳冶,从而效之者加厉焉。
遂使郑卫之音,泛滥六七百年,而雅奏几乎绝矣。
”就是在述说柳永词之浅俗、庸俗。
这充分表现在其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上的“庸俗”。
柳永创作了大量描写妓女的篇章。
赵谦《柳永歌妓词三题》:“据有学者考证,柳永存词约212首,情词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
除可确定写给妻室的有3首:《定风波》(伫立长堤)、《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之外,有146首是与歌妓来往、爱恋的记录,或是对歌妓及其生活的审视观照。
”
2、通俗:柳永词广泛流传,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语言的通俗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
词来自民间,与士大夫们言志抒怀的诗比较起来,更贴近下层社会,但从晚唐到宋初,文人词的语言逐渐趋于典雅精工,向诗的语言靠拢。
而柳永虽为读书人,但他长期混迹市井,词中语言多来自市井,并力求符合歌妓声口,唱给下层市民欣赏,因而他的词多使用市井俗语埋词,体现出下层民众的意趣。
正如《艺苑雌黄》所说:“彼(柳永)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黄异《花庵词选》也说:“耆卿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理俗,故市井人悦之。
二、雅
《毛诗序》:“雅者,正也。
”“雅”即为“正声”,即为合乎正声,高尚而不庸俗。
柳永词成就最高的就是咏写羁旅行役之作,描述城市风情及官场酬赠之作也具有较高成就,而这些词就是“雅”最有力的证据。
这些雅词由于写景工丽、用语典雅、笔法丰富多变、音调多变而谐婉,善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景因而随情而动、情因而感化了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
历来为士大夫文人所叹赏。
三、雅俗并举
在不断深入研究柳永的词作之后,渐渐发现雅俗互相融合着,即为“雅俗并举,运雅入俗”,并且柳词的精品之作大都是那些运雅入俗的词,从而开辟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正如杨海明先生所说:“柳词中真正被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这种雅俗共济、雅俗共赏的风格,……他虽写作了数量众多的俚词,但其真正的艺术成就,却另在于他那些运‘雅’入‘俗’或引‘俗’归‘雅’的作品上。
”下面就以“宋金十大曲”之一的《雨霖铃》一词为例,去体会一下雅俗共济、雅俗共赏造就的经典。
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全文即在描写与歌妓离别时的情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给我们勾画一幅情人间依依不舍甚至双双落泪的惜别情景。
“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用铺叙手法,尽情抒写浪迹江湖的愁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深意切,运用了移情和铺叙点染法。
清代的沈谦《填词杂说》:“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恍惚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而点染法则是:“多情”点明了“伤离别”的情绪与事由,“今宵”两句则对伤离别进一步渲染,其中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四种物象不仅暗含离别之意,更倍增别后凄清孤苦之感。
其实,除了此处外,“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也用了点染法。
“念去去”点明离别之事由,然后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三种景物烘托渲染,极言别去之遥远,别后心绪之渺茫无着以及烦闷怅惘之情,这些情绪全寄于三种景物之中,变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浑厚深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乃是这首词无可争议的千古名句,得到前人后人无数赞许和倾倒,但是这样的名句,也不是没有来处的。
“魏承班‘帘外晓莺残月’,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
”柳永剪裁前人诗句,自然无痕,宛如己出,笔法之高超、文华之典雅,可见一斑,“袭前人语而得名者”是一也。
同时,《雨霖铃》还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马兴荣《词学综论?宋词》:“可以说,情景交融这个传统的抒情手段,他是运用很成功的。
如《雨霖铃》……把清秋景色和离别之情融合在一起,更细致地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
”
不可否认,《雨霖铃》就是这么一首雅俗共赏的绝唱,正是所谓“俗”的情人之间的缠绵场景、所谓“俗”的铺叙手法,所谓“雅”的工丽写景、引用化用、情景交融等等,将这首词打磨地更加耐人寻味,情意悠长,感人至深。
杜若鸿的《柳永及其词之论衡》中有写到:“……柳词并非一味地雅或俗,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乃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
”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用单纯的“俗”或者“雅”来评定柳词都是不符合柳词整体风格实际的。
因为柳永给我们展现的就是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并且雅和俗常常彼此互见,并代表了柳词的最高成就。
雅和俗浑然一体,兼有着走向市民阶层和士文化阶层的特性,成就了柳词雅俗共赏的独特审美体验。
郑晓燕(1985—),女,31岁,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