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教学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数学教学初探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于启蒙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航人,要带领学生走进数学课程,学好数学。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笔者在教学中深深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理念给教学带来的诸多变化和可喜成果。
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了积极的转变,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观点等进行了一些总结,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中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就师生关系存在的弊端来看,核心是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只有教而无学,只有教师的主导而无学生的能动,这种现象应该变革。
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也就是把学生做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从而最终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句话,在学科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可动摇。
然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此消彼长的“消长”关系,而应是“相长”关系,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是有助于增强主体作用的。
教师与学生,犹如导演与演员,虽不能代替演员形神兼备表现角色,却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体现着对教育过程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智慧火花。
教师恰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使学生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之中,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饱含激情、娓娓动听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攀登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繁、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终生获益。
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除了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师的要求变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ppt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亲历体验,让学生经历过程,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而是在数学学习中充分体验的过程。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经历体验过程。
一、在数学情境中体验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比较乐于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更易引发他们积极地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666…,1・3181818…。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进而认识循环小数。
再比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还不明白;只有亲自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小学数学课堂游戏教学初探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游戏活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小学各年级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地,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新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
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因此,在部分课时中有选择性地组织游戏教学,寓教于乐,乐中体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是本人在游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往往会影响一堂课的成败。
小孩子天性好动,刚刚上课几分钟很难让他们马上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创设每一节课的开头,用别出心裁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教学《时钟的认识》时,设计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猜谜语游戏“一家三兄弟,高矮各不齐,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学生一下子被有趣的谜语吸引了,等我讲完就连平时最爱开小差的小朋友也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小手,积极回答问题。
谜语游戏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又如,在教学比较《左右》时,上课十多分钟后,发现不少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于是,我就进行“听口令,做手势”的游戏,老师说左手,学生就举起相应的手,老师说右脚,学生就跺跺相应的右脚,并采取小组比赛制度。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精神不但振奋了,思维也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比较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导入,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不累!二、游戏探究,让学习更快乐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形式多样愉快的游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随同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学习,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在生活中进行教学初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
”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这种“生活化”的理念,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怎么样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进行生活化教学,使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成为我们的“最亲密的朋友”呢?一、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
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中有关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体现着数学的某种规律,学数学时教师应组织操作、模拟、合作等数学活动,将数学习题中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让他们经历和认识这些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
”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例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我把它说成“角的兄弟姐妹”,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又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等等一系列有生活趣味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如上所述,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不神秘。
小学数学体验教学初探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
只有注重实践,多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和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取知识。
关键词:体验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
过程。
在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
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简单显浅地提问,学生在不理解老师提问目的和问题重要性的情况下,就会因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从面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相反,如果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能直觉地体验到解决
问题的必要性,思维也就被激活,这样,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1.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
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
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
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
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
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
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1.2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是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可见,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
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分行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生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互动交流,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老师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
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4.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
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对予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
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如多些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处主学习的培养。
总之,体验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去学习,更要求他们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理解。
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总十庄镇胡士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