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4.7《匡超人》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步骤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
唯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的痛与丑。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篇1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匡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作品及作者1.介绍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2.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3.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4.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5.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以范进、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三、初步理解小说内容(对照表格读懂课文内容)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作者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对待家人的态度执意送夫人下乡隐瞒婚史,再结夫妻置办丧事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潘三入狱,恕不探望怕承担赏罚明之虞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匡超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
2、掌握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精读文章,立足文本,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认识作者塑造匡超人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
一、导入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同学们心目中,深受儒家影响的儒士是什么形象呢?(学生回答)同学们说了自己心目中的儒士形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篇补充材料,来看看文中的人物是否符合同学们心目中的儒士标准。
二、给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补充材料,思考文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善良、勤劳、孝顺、谦恭有礼三、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匡超人》节选自《儒林外史》,匡超人身为儒林中人,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自主阅读思考,在文中找出最能突显匡超人性格的描写,勾画出来并作旁批。
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匡超人的人物形象,作好记录并挑选中心发言人。
从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与选文中的“他”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要告诉大家的是,选文中的这个“他”就是匡超人,这个原本淳朴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四、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1分钟思考并作记录:匡超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结合之前的背景介绍思考)5分钟小组讨论,综合观点。
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篇1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之严匡超人学案(教师版)【相关回目】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人物介绍】外貌描写:那少年虽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
人物事件概括:1.贫穷辍学,到省城帮忙记帐。
2.靠拆字为生,马二先生资助他回到老家。
3.回老家后,孝养父母、杀猪、磨豆腐、读书。
4.因为深夜用心读书,被知县李本瑛赏识,考取秀才。
5.李本瑛莫名被参,匡超人怕牵连杭州躲祸。
6.和赵雪斋、支锷支剑锋、景兰江等一批假名士交往,组织参加西湖诗会。
7.看见盐商支锷支剑峰假冒秀才被抓,和景本蕙景兰江偷偷溜了,可见他狡猾,此时已经变成了小人。
8.帮潘三伪造婚书;替金东崖的儿子金跃考取秀才;潘三资助匡超人娶妻郑氏。
9.潘三事发,进京躲祸;逼迫妻子郑氏回大柳庄乡下生活。
10.到京城当教习,隐瞒婚史,再结妻辛小姐。
11.考取教习,回省取结(地方官府的证明文书),得知妻子郑氏郁闷而死。
12.潘三潘自业入狱,拒绝探望。
13.取结回京,偶遇牛布衣,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匡超人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少年时期,转折时期,变质时期三个阶段。
1.匡超人年少是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
书中描述: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
”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
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2.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一帮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这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侥幸名利双收的理论污染,思想开始蜕变,被这些人同化。
匡超人优质教案教案标题:匡超人优质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匡超人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匡超人的定义和特点介绍。
2. 匡超人的创造过程和案例分析。
3. 学生分组进行匡超人设计和制作。
4. 学生展示和评价匡超人作品。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匡超人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匡超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2. 向学生介绍匡超人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匡超人的作用和意义。
3. 分析匡超人的创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匡超人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实践:4.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匡超人的主题,并进行设计和制作。
5. 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匡超人的制作,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展示和评价:6. 学生完成匡超人作品后,进行展示,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
7. 全班进行匡超人作品的评价,鼓励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总结:8. 总结匡超人教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匡超人的精神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匡超人的图片、视频或故事。
2. 制作匡超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小组展示和评价的评分表。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匡超人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3. 学生匡超人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将匡超人的概念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环保、公益等。
2. 组织匡超人作品展览或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创造力。
教案撰写要点:1. 引入部分需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
2. 实践部分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展示和评价部分要鼓励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 教学评估要综合考虑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合作能力和作品质量。
5. 教学延伸要与匡超人的概念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小说的第一至第五节。
通过阅读,了解匡超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不同阶段的生活境遇和思想变化。
同时,分析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匡超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3.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匡超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匡超人》的第一至第五节,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文本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或情节,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故事情节概要2. 人物形象分析3. 社会问题揭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小说《匡超人》的内容,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作业答案:匡超人性格特点:聪明、机智、勇敢、善良。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关爱,以及自身经历的成长历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这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匡超人教案匡超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生字词:匡、超人。
2. 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中的内容。
3. 能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复述。
三、教学准备:1. 彩色卡片、图片2. 录音机、音乐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教师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舞动,热身活动结束后,教师出示彩色卡片,让学生说出卡片上的颜色。
2. 引入新课:教师介绍匡超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匡超人的勇敢和善良。
3. 学习新词:教师出示字卡,依次教授生字词“匡”和“超人”,并让学生进行读音和笔画的认读。
4. 听录音理解课文:教师播放文本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学生跟读结束后,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回答。
5. 细节观察:教师播放文本录音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细节,回答问题。
6. 小组合作和复述: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合作复述课文中的内容。
7. 课文表演: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分配,练习并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8. 总结:教师让学生回顾匡超人的故事,再次强调匡超人的勇敢和善良,并鼓励学生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观。
9. 温故知新:教师出示匡超人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的特点和形象,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拓展:1. 学生可自己创作匡超人的故事,展示匡超人不一样的力量和行动。
2. 学生可进行匡超人的主题绘画,表现匡超人的形象和精神。
3. 引导学生,表达并展示个人观点,讨论匡超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事情,并鼓励学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学习到匡超人的形象和精神,对匡的认读和书写有一定的掌握,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和角色表演。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演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匡超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匡超人》。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疾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匡超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他聪明好学,性格刚毅,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课文通过匡超人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的品质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匡超人的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3.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匡超人的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资料短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引出本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匡超人的成长历程,画出课文中描述匡超人品质的句子。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他们对匡超人品质的理解。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事例为例,分析匡超人的品质,如他勇敢面对困难、助人为乐、勤奋好学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匡超人为例,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优秀人物的短文。
6. 课堂小结:7. 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主题“匡超人”,下面列出匡超人的主要品质,如勇敢、善良、勤奋等。
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身边的优秀人物。
答案:略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匡超人的品质。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儒林外史》汲取了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的精华,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
作为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与伦比,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我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吴敬梓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描绘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
让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了解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是如何蜕化变质的。
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它用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诫世人,要认识人的本质,认识自己的特性和真正价值,增强做人的信心。
事实上,也只有把“自己”的问题弄明白,才能明确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担起人生的使命和责任,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做一个能够把握自我、拥有自我、实现自我的明白人。
认识自己,先要认识自己的“人性”。
作为一个人,首先具有“人性”。
这个人性,就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认识自己,更要认识自己的“可变性”。
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可变性”。
也就是说,人是可塑的。
现在的我,不是过去的我;今天的他,也不是明天的他。
无论是身体、长相、知识、经验、感情,还是性格、智慧、眼界、胸怀、事业,都无时无刻不在随着各种实践活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既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体现,也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当我们认识了这一点,明白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的时候,就会彻底醒悟过来,打破机械僵化的思维模式,克服被动消极的悲观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朝着无限美好的人生境界,不断精进努力……把本来平淡无奇的人生,过成诗意般的生活。
吴敬梓名言(1)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2)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3)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在拓展延伸部分,让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讨《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及其讽刺手法等艺术成就,从中外文学视野的高度来观照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学习准备 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 学生── 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初步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教师── 4.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作品的基础知识,把握人物形象特征,并且制作课件,通过声光效果,以及各种的文字资料,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环节一: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阶层?这些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关系,答案便不言自明。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环节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晚年潦倒扬州,常吟张祜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而一语成谶,五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十四岁客死扬州。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至其父时家境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 至于小说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教学环节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名迥,字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的附庸风雅者(如景兰江、赵雪斋)、追求功名富贵者(如马二先生),以及泼皮无赖似的潘三之流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功名富贵者的辛辣。故曰:匡超人这一形象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 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阅读课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 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 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结夫妻 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份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闻潘三入监,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 让学生回顾并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印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甚是体贴周到,每日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超级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还说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他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宴请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隐瞒婚史,再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却用了五回多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教学环节四:谁来为匡超人做辩护?围绕他变质堕落的责任问题,进行小组辩论赛 围绕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讨论造成他变质堕落的责任在于谁,并进一步探讨匡超人形象的现实意义。不必拘于一种答案,一个结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辩论正方: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匡超人的变质。 辩论反方:责任全在于他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 写作任务: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怎样的人?(题目自拟) 2.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定位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概括形象特征)
教学环节五:拓展延伸 (一)《儒林外史》独特的艺术成就 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问题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讽刺艺术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观察点的特色是:人物、冲突。周进、范进都是在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马二先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悲剧的人物,匡超人人性的异化则是“圣人”之徒戕害的结果。实际上吴敬梓是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哲学巡礼。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二)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程晋芳《吴敬梓传》) 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胡适《吴敬梓传》)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
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清·闲斋老人)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卜伽
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之规范。(英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 吴敬梓是18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家。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会群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故事情节不受拘束,前后穿插贯穿。这点与蒲松龄不同,而使他对作品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采用方言是他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英国《大百科全书》) 思考并交流:读完上面的文字,你视野中的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具有了怎样的价值和意义?